第1539章 自欺欺人
謝邀,人在長安,正準備造反 作者:一燈闌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全永思盯著它灰撲撲的外表,“好吃嗎?”
段曉棠堅定道:“好吃。”
隻是她還要好生迴憶一下做法,這個原材料也太“原”了。第一步是磨成粉,還是先煮?
補充一句,“但現在不是吃的時候,得等天氣暖和一些。”
既然眼下吃不到嘴裏,眾人自然是興致缺缺。
杜喬又在館舍中等了三日,終於等到了白家的帖子,邀他過府一敘,下帖人是白旻。
看來,有白雋事先打下基礎,白旻花了三日時間,初步梳理清楚了並州城內的關係。
哪怕知曉消息的人也並不奇怪,許多人都知道杜喬和白湛是好友,來往頻繁。隻是不曾注意到此白非彼白。
杜喬穿上剛送來的做舊毛衣,帶著滿腔豪情壯誌登上了白家的馬車。
孫無咎出麵將人引入一間不起眼的小廳內,廳雖小,但並州白氏能做主的人都在這裏。隻有杜喬和孫無咎兩個外姓人。
室內空間雖不寬敞,卻布局巧妙,每個位置前擺放著一張紅木雕花桌案,桌上鋪陳著細膩的絲綢桌布,其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精美的瓷器茶具,釉色溫潤如玉。
牆壁上掛著幾幅名家手繪的山水畫卷。角落裏巧妙地擺放著幾盆暖房精心培育的花卉,先帶來一絲春的氣息。
白雋獨坐上首,左右分別是白智宸和白旻,剩下的位置才是留給三個小子的。
白旻主導一切,先和杜喬敘過兩方的淵源,早在杜喬入仕前就有了。
白旻先前一直以為紅薯就得這麽一直偷偷摸摸地種下去,頂天就是白家自己人吃一點。
結果聽聞杜喬竟然在絳州將紅薯推廣開了,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仔細打聽一番才明白,原來長安周邊早已開始種植,雖然多集中在城西南,也就是四野莊一帶。但有人光明正大種植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長安的高層,沒有一人注意到這種高產糧食。
仔細打聽了一番,發現這其中是祝明月主導,原來這就是燈下黑嗎?
白旻終於切入正題,“此番父親領軍征討突厥,相鄰州縣出力不少。長林在絳州任職,可知當地糧產多少?”
杜喬淡淡道:“麥粟比並州產量略高,但更高的是紅薯,雖當不得主糧,但亦可飽腹。”
白湛嘴巴張合幾次,終於說道:“紅薯就這麽種下去了?”
杜喬緩緩說道:“人皆逐利,紅薯有利可圖,百姓自然樂於種植。”
白旻:“因為它的產量?”
杜喬:“因為它能釀酒。”
孫無咎聯係前因後果,“地瓜燒?”
杜喬緩緩說起他在太平縣的所作所為,“我到任後發布的第一條政令就是禁酒。”
白湛的腦海中瞬間將所有的事情串聯起來。自古以來,禁酒禁的都是以糧食釀造的酒,而鮮花酒、果酒等不在其列。
紅薯光從外表看,可以說是蔬菜也可以說是果子。唯獨不是糧食,而是可以釀酒的酒材。
可以說,杜喬一開始就是在“騙”百姓種植,不用紅薯結果,隻要長出藤來,他們就知道好處了。
說起來肯定沒那麽簡單,飲酒這種消遣隻能放到衣食飽暖之後。
杜喬自然不能精準定位哪些人家有餘力飲酒,而紅薯真正有大用的,是那些連野菜都吃不飽的窮苦人家。
杜喬在其中費的心思可想而知,“騙”人也是一門技術活。
白雋想到的則是另一重意思,四野莊在長安眼皮子底下,種紅薯的百姓被祝明月“洗腦”得厲害,不知道紅薯的具體用處。
祝明月將大個的紅薯都收迴去釀酒,隻留下一些比手指頭大不了多少的小紅薯。
百姓吃得少,自然不曉得其中的好處。
但太平縣的百姓呢?僅僅靠著杜喬幾句大話,連富戶都沒喝過幾杯的地瓜燒。就這麽開始轟轟烈烈的開始種“酒材”大業。
關鍵是,沒有露出一絲風聲來。
並州與汾州相隔不遠,能聽到的消息,也不過是當地某個縣獨樹一幟,居然從上到下禁酒。
外人頂多知道他們糧食緊缺,卻不知曉他們是悶聲發大財。
白雋轉眼就想明白其中的關節,三州被禍害得不輕,他們不信朝廷也不信官衙,隻信自己手中的糧食。為此,可以付出一切。
欺上不瞞下,自古通理。
白雋說出今日會見第一句帶有決定性質的話,“並州想禁酒不容易。”
他本人不飲酒,下達禁酒令毫無心理負擔,要考慮的是連鎖影響。
杜喬:“國公所言極是,並州靠北,氣候更寒冷,靠飲酒取暖驅寒。禁酒一事,自然不能輕易施為。”
“如今並州市麵上最受歡迎的酒水,除了汾酒就是地瓜燒,尤其是鬆木桶盛裝的。”
白湛微微點頭,其實最受歡迎是地瓜燒,滋味凜冽無比。隻可惜路途遙遠,供應一直不能滿足。
白旻這次就帶了不少地瓜燒來,白家少飲此酒,但不耽擱饋贈親友。
白旻遲疑道:“總不能去向祝娘子買地瓜燒配方吧!”
白旻深知祝明月行事,隻要價錢到位,一切都好商量。
但他和祝明月為了羊毛作坊,打過一迴交道,深知她的難纏。
杜喬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祝明月下金蛋的金雞被人抱走,這和“羊吃馬”的性質可不一樣。
後者可以稱得上一句國家大計,影響深遠,酒水卻是單純的享受且暴利。
杜喬溫言道:“太平縣至今沒有釀出地瓜燒。”
杜喬曾在太平縣衙的住所內,瞞著所有人按照傳統辦法釀造地瓜酒,成品液體渾濁,滋味一般,還不如水煮地瓜呢!簡直浪費原材料。
白智宸當真是開了眼界,沒釀出酒,還熱火朝天地種植酒材,自欺欺人不過如此。
段曉棠堅定道:“好吃。”
隻是她還要好生迴憶一下做法,這個原材料也太“原”了。第一步是磨成粉,還是先煮?
補充一句,“但現在不是吃的時候,得等天氣暖和一些。”
既然眼下吃不到嘴裏,眾人自然是興致缺缺。
杜喬又在館舍中等了三日,終於等到了白家的帖子,邀他過府一敘,下帖人是白旻。
看來,有白雋事先打下基礎,白旻花了三日時間,初步梳理清楚了並州城內的關係。
哪怕知曉消息的人也並不奇怪,許多人都知道杜喬和白湛是好友,來往頻繁。隻是不曾注意到此白非彼白。
杜喬穿上剛送來的做舊毛衣,帶著滿腔豪情壯誌登上了白家的馬車。
孫無咎出麵將人引入一間不起眼的小廳內,廳雖小,但並州白氏能做主的人都在這裏。隻有杜喬和孫無咎兩個外姓人。
室內空間雖不寬敞,卻布局巧妙,每個位置前擺放著一張紅木雕花桌案,桌上鋪陳著細膩的絲綢桌布,其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精美的瓷器茶具,釉色溫潤如玉。
牆壁上掛著幾幅名家手繪的山水畫卷。角落裏巧妙地擺放著幾盆暖房精心培育的花卉,先帶來一絲春的氣息。
白雋獨坐上首,左右分別是白智宸和白旻,剩下的位置才是留給三個小子的。
白旻主導一切,先和杜喬敘過兩方的淵源,早在杜喬入仕前就有了。
白旻先前一直以為紅薯就得這麽一直偷偷摸摸地種下去,頂天就是白家自己人吃一點。
結果聽聞杜喬竟然在絳州將紅薯推廣開了,頓時驚出一身冷汗。
仔細打聽一番才明白,原來長安周邊早已開始種植,雖然多集中在城西南,也就是四野莊一帶。但有人光明正大種植卻是不爭的事實。
而長安的高層,沒有一人注意到這種高產糧食。
仔細打聽了一番,發現這其中是祝明月主導,原來這就是燈下黑嗎?
白旻終於切入正題,“此番父親領軍征討突厥,相鄰州縣出力不少。長林在絳州任職,可知當地糧產多少?”
杜喬淡淡道:“麥粟比並州產量略高,但更高的是紅薯,雖當不得主糧,但亦可飽腹。”
白湛嘴巴張合幾次,終於說道:“紅薯就這麽種下去了?”
杜喬緩緩說道:“人皆逐利,紅薯有利可圖,百姓自然樂於種植。”
白旻:“因為它的產量?”
杜喬:“因為它能釀酒。”
孫無咎聯係前因後果,“地瓜燒?”
杜喬緩緩說起他在太平縣的所作所為,“我到任後發布的第一條政令就是禁酒。”
白湛的腦海中瞬間將所有的事情串聯起來。自古以來,禁酒禁的都是以糧食釀造的酒,而鮮花酒、果酒等不在其列。
紅薯光從外表看,可以說是蔬菜也可以說是果子。唯獨不是糧食,而是可以釀酒的酒材。
可以說,杜喬一開始就是在“騙”百姓種植,不用紅薯結果,隻要長出藤來,他們就知道好處了。
說起來肯定沒那麽簡單,飲酒這種消遣隻能放到衣食飽暖之後。
杜喬自然不能精準定位哪些人家有餘力飲酒,而紅薯真正有大用的,是那些連野菜都吃不飽的窮苦人家。
杜喬在其中費的心思可想而知,“騙”人也是一門技術活。
白雋想到的則是另一重意思,四野莊在長安眼皮子底下,種紅薯的百姓被祝明月“洗腦”得厲害,不知道紅薯的具體用處。
祝明月將大個的紅薯都收迴去釀酒,隻留下一些比手指頭大不了多少的小紅薯。
百姓吃得少,自然不曉得其中的好處。
但太平縣的百姓呢?僅僅靠著杜喬幾句大話,連富戶都沒喝過幾杯的地瓜燒。就這麽開始轟轟烈烈的開始種“酒材”大業。
關鍵是,沒有露出一絲風聲來。
並州與汾州相隔不遠,能聽到的消息,也不過是當地某個縣獨樹一幟,居然從上到下禁酒。
外人頂多知道他們糧食緊缺,卻不知曉他們是悶聲發大財。
白雋轉眼就想明白其中的關節,三州被禍害得不輕,他們不信朝廷也不信官衙,隻信自己手中的糧食。為此,可以付出一切。
欺上不瞞下,自古通理。
白雋說出今日會見第一句帶有決定性質的話,“並州想禁酒不容易。”
他本人不飲酒,下達禁酒令毫無心理負擔,要考慮的是連鎖影響。
杜喬:“國公所言極是,並州靠北,氣候更寒冷,靠飲酒取暖驅寒。禁酒一事,自然不能輕易施為。”
“如今並州市麵上最受歡迎的酒水,除了汾酒就是地瓜燒,尤其是鬆木桶盛裝的。”
白湛微微點頭,其實最受歡迎是地瓜燒,滋味凜冽無比。隻可惜路途遙遠,供應一直不能滿足。
白旻這次就帶了不少地瓜燒來,白家少飲此酒,但不耽擱饋贈親友。
白旻遲疑道:“總不能去向祝娘子買地瓜燒配方吧!”
白旻深知祝明月行事,隻要價錢到位,一切都好商量。
但他和祝明月為了羊毛作坊,打過一迴交道,深知她的難纏。
杜喬總不能眼睜睜看著,祝明月下金蛋的金雞被人抱走,這和“羊吃馬”的性質可不一樣。
後者可以稱得上一句國家大計,影響深遠,酒水卻是單純的享受且暴利。
杜喬溫言道:“太平縣至今沒有釀出地瓜燒。”
杜喬曾在太平縣衙的住所內,瞞著所有人按照傳統辦法釀造地瓜酒,成品液體渾濁,滋味一般,還不如水煮地瓜呢!簡直浪費原材料。
白智宸當真是開了眼界,沒釀出酒,還熱火朝天地種植酒材,自欺欺人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