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瀚抬手一招,有差役抬著幾個大箱子來。


    “說實話,”趙瀚掃視那諸多士子,“我對諸君非常失望。你們當中,有許多都是舉人,還有幾個丁憂或罷官的進士。你們家裏的田產,也多被強行分了,就搞不明白本鎮為何分田嗎?黃先生(徐穎)到處傳播,你們就從來不看《大同集》嗎?”


    無人說話。


    趙瀚點名問道:“人中,你可看過《大同集》?”


    “看過。”陳子龍迴答。


    趙瀚又問:“可知我為何分田?”


    陳子龍說道:“《大同集》論述頗多,關於分田之政,總結起來不過十六個字:抑製兼並,增加賦稅,打擊豪強,收攏民心。”


    趙瀚笑道:“你可反對在科舉中加入數學、幾何?”


    “並不反對。”陳子龍說。


    “剛才眾人反對,你為何不講話?”趙瀚問道。


    陳子龍歎息:“講了便要得罪恁多人。數學、幾何,看似小道,實為大道。玄扈先生的《幾何原本》草稿,如今就在鄙人的書房裏。”


    難怪陳子龍不反對給科舉加料,原來他早就已經掌握了,甚至收藏有徐光啟《幾何原本》的草稿。


    “你對皇權怎麽看?照實了講。”趙瀚說道。


    陳子龍沒有直接迴答,而是說:“對人而言,蛇蟲鼠蟻善惡難分。對天而言,人便如蛇蟲鼠蟻也。天威浩蕩,卻以人之善惡致其禍福,其賞善罰惡,卻是善者不善,惡者不惡。天無由已告之,故至今而未悟。苟知有所不能矣,則當少弛其權。”


    此言一出,有的士子驚駭,有的士子讚歎。


    這話明擺著在諷刺崇禎,同時也在提醒趙瀚不要剛愎自用。


    人搞不清蛇蟲鼠蟻的情況,就像天子搞不清萬民的情況。天子卻非要搞清楚,然後胡亂進行賞罰,導致賞罰不明、無人做事,天子的權利應該予以製約。


    包括陳子龍在內的很多抗清義士,別看他們為大明殉國,但其著作都非常討厭崇禎,而且紛紛提出限製皇權的思想。


    陳子龍的真正主張,是進行“世家政治”,恢複古代的五等爵位,恢複漢晉的士族生態——雖然在限製皇權,實際屬於開曆史倒車。


    當然,在讀了《大同集》之後,陳子龍的思想在改變,因為他發現世家政治,會引發更惡劣的負麵效果。


    趙瀚卻聽出另一層意思:“汝欲結黨乎?”


    陳子龍說道:“孤立無援,誰能做事?人必有朋,事必有黨,自古朋黨難以禁絕。大明之黨爭日烈,源於內閣製度。皇權相權,此消彼長。相權又一份為幾,人人欲得首輔之位。君臣猜忌,閣臣互鬥,又各自援引六部,意圖獲得部權。兼之科道,政鬥更甚,黨爭遂愈演愈烈。”


    “朋黨便能治天下?”趙瀚問道。


    陳子龍說道:“當以君子之黨治天下,不可令小人結黨據高位。”


    “此言差異!”一個士子猛地站起來。


    趙瀚微笑道:“請自報姓名。”


    這士子拱手說:“山陰張岱,字宗子。”


    張岱?


    趙瀚笑得更開心:“張宗子請講。”


    張岱攏著袖子說:“東林黨、複社便無小人?閹黨之中便無君子?何來君子之黨,小人之黨。我倒是認可侯朝宗(侯方域)的《朋黨論》,朋黨不能以君子小人分之,應當分為在上之黨、在下之黨。”


    “何為在上之黨,在下之黨?”趙瀚問道。


    張岱說道:“居廟堂者,為在上之黨;處江湖者,為在下之黨。在上之黨稟國政,在下之黨為輔助。然而,以黨爭而論,在上之黨為禍輕,在下之黨為禍重。一個在上之黨,是無數在下之黨利弊合之,所行之事亦為無數利弊之聚合。”


    “妙哉!”趙瀚拍手讚歎。


    這話是說,一個黨派有當權者,背後站著無數在野的黨人。


    黨人一旦當權,言行就不能代表自己,而是代表身後無數黨人的利益。即便君子當了黨魁,也被無數黨人的利益所左右,根本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來施政。


    張岱拱手說:“總鎮,此非吾之言論,隻在引用候朝宗的《朋黨論》而已。”


    侯方域看得這麽透徹?


    趙瀚不知道,《朋黨論》是侯方域少年時寫的文章。


    “候朝宗何在?”趙瀚問道。


    陳子龍迴答說:“北京。”


    崇禎正在頒布“贖罪令”,隻要家屬交夠了銀子,就可釋放詔獄裏的罪臣。


    侯方域這次沒來江西,到北京交銀子贖爹去了。


    又有一個複社士子站起:“君子可結社,但不可結黨!”


    趙瀚笑道:“請自報姓名。”


    複社士子說:“夏允彝,字彝仲。”


    這是夏完淳的親爹,此前在福建當知縣。前段時間舉城投降,由於官聲極好,救活百姓無數,因此可以直接做縣丞。但是,必須到白鷺洲書院進修!


    夏允彝和陳子龍是好友,但兩三年不見,兩人觀點相差極大。


    隨著大明社稷日暮西山,東林黨、複社內部也在反思,很大一部分人變成“調停派”。


    即調停黨爭,大家放棄私怨,一起共謀國事。


    曆史上,隨著崇禎的死亡,“調停派”越來越多,都不想再搞黨爭了。但當權者卻不願調停,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麵,夏允彝和張岱都堅決主張調停。


    等到弘光小朝廷覆滅,“調停派”變得更加徹底,認為君子不應結黨,朋黨必然禍國殃民!


    夏允彝繼續說道:“君子不黨,黨必有禍。一旦形成黨爭,萬事非黑即白,於國於民有何益處?”


    “君子不黨,小人卻會結黨,排擠打壓之下,則滿朝盡為小人!”陳子龍反駁道。


    兩個昔日好友,當著趙瀚的麵,就那樣吵起來。


    剛開始,趙瀚還在笑,因為複社分裂了,而且是思想根源的分裂。


    突然之間,趙瀚笑容消失,他想起自己的大同社。


    如果建國之後,天下全都是大同社成員,那跟沒有大同社有何區別?


    肯定會變成那樣的,大同社今後占據高位,所有人都打破腦袋往裏鑽,最終人人都是大同社之人。到時候,大同社就是儒教,儒教就是大同社,兩者將難以區分彼此。


    既然這樣,那還要大同社作什麽,直接改變儒教不行嗎?


    或者說,直接把儒教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夏允彝和陳子龍的爭執越來越激烈,其餘士子紛紛加入其中,當場演變為上百士子的大論戰。


    柳如是聽得心驚膽戰,不時朝趙瀚望去,觀察其是否被激怒。


    實在是爭論得太離譜,甚至有人提出虛君,讓皇帝穩坐高位,君子結黨以治天下。


    哪個皇帝聽了不發怒?


    “啪啪!”


    爭執良久,趙瀚拍手,示意眾人安靜。


    “籲!籲!籲……”製止不了,親衛開始吹銅哨。


    這下終於安靜了,士子們冷靜下來,有不少人驚出一身冷汗,發現自己說了許多不該說的話。


    趙瀚笑道:“這樣的大辯論,以後也可以搞,可稱之為學術之爭、思想之爭。但是,爭執不可帶到官場,更不可帶到朝堂,我對黨爭是不能容忍的。”


    “總鎮英明!”


    眾士子高唿,已然心悅誠服。


    他們剛才吵成那樣,還說限製皇帝的權利,把皇帝變成菩薩塑像,趙瀚居然沒有因此而憤怒。


    這位趙總鎮,真的心胸開闊啊!


    “發書!”趙瀚下令。


    差役從箱子裏,取出最新版的《大同集》,內容增加了《原君》、《原臣》、《原民》三篇。


    趙瀚說道:“大明為何社稷將覆,我今天懶得贅述,《大同集》裏麵寫得很清楚,為何分你們的田也寫得清楚。這是最新版,增加了三篇文章,諸君可以仔細閱讀。”


    陳子龍拿到書之後,迅速翻開三篇新文,發現署名居然是黃宗羲。


    並非黃宗羲獨自完成,在修改補充細節時,鄺露提了一些建議,趙瀚還補足了某些內容。


    陳子龍迅速讀完,結合孔孟之言,又結合自己所思,一下子就豁然開朗。


    三篇文章,論述了君民臣的關係,確立了君民臣的責任,如此構建出完整的國家理念。


    以民為本,以君為首,以臣治國。


    天下萬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君臣必須為萬民服務。萬民並非特指士紳,而是以黔首為主體。今後不得再稱君父,也不得再稱父母官。


    這種淺顯的道理,放在明末非常讓人震撼,即便儒家早就有類似言論。


    說得更鄭重一些,君民臣三篇,是趙瀚的立國之基!


    原,最初的,開始的。


    原君、原臣、原民,即探尋君、臣、民的本來麵目。


    把這個搞清楚了,治國方針就明白了,可稱之為“三原主義”。三篇文章,今後將作為小學必修課,隨著小學的普及,讓所有百姓都知道,讓“三原主義”深入人心。


    官員可能會變質,《大同集》可能被束之高閣,印在百姓腦子裏的“三原主義”,卻誰也不可能憑空抹去!


    不顧眾士子的震撼,趙瀚笑著說:“諸君,中午宴飲,下午帶你們去看大同軍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趙瀚趙貞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梓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梓鈞並收藏朕趙瀚趙貞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