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江西,水旱災害輪著來,如果再被官府士紳盤剝,就會在史書上留下“饑”字。


    特別是第二年,可能比災年“饑”得更厲害。


    但在趙瀚治下,崇禎十一年的江西,除開北部少數區域,夏糧來了個大豐收!


    萬民歡騰,喜氣洋洋。


    在調動軍隊和糧餉之際,趙瀚扔給張秉文一份情報:“君之內弟(小舅子),做了湖廣巡撫。”


    張秉文閱讀完畢,笑道:“無妨,他顧不上湘南。”


    如今湖廣有三個巡撫,湖廣巡撫方孔炤,即張秉文的小舅子。鄖陽巡撫戴東旻,專門征討流寇;湘南巡撫王之良,專門對付趙瀚。


    方孔炤是剛剛上任的,前任巡撫叫餘應桂,如今正在北京蹲監牢。


    餘應桂是江西人,其族親已經歸附趙瀚。但他被朝廷問罪,並非族人從賊,而是破壞熊文燦“招撫大局”,遭到楊嗣昌彈劾而丟官坐牢。


    這些前線巡撫,都覺得熊文燦是個傻逼!


    比如鄖陽巡撫戴東旻,就堅決**招撫之策。他認為小股賊寇可以招撫,大股賊寇必須武力鎮壓,除非招撫之後願意遣散部隊。戴東旻指揮作戰數十次,張獻忠就是被他打得被迫招安的。


    “這個王之良,究竟是何方神聖?”趙瀚問道。


    湘南巡撫王之良,是趙瀚的主要敵人。


    李邦華仔細想了想,突然有點印象:“我做兵部尚書的時候,此人在內閣做中書舍人。皇帝在文華殿議事,我見過這王之良幾次。聽說詩才絕佳,不知是否能打仗。”


    “陝西人,多少知些兵事。”張秉文補充道。


    王之良在曆史上沒啥名氣,但他的兒子王弘撰卻大名鼎鼎,精通理學、史學、易學、詩詞、金石、繪畫、書法。王弘撰堅決不受康熙的征召,躲進華山隱居,被顧炎武稱為“關中聲氣之領袖”。


    研究來,研究去,也沒此人更多信息,那就直接開打唄!


    ……


    崇禎十一年,六月初。


    大同軍隊,兵分四路出發。


    北路:


    古劍山為主將,率水師遊弋長江。李會為副將,率水師遊弋信江。主要目的,提防官兵從南直隸、浙江入侵。


    西路(上):


    黃幺為主將,從萍鄉攻打醴陵。李正為副將,從萬載攻打瀏陽。


    西路(下):


    張鐵牛為主將,率領兩千藤甲兵,翻山越嶺直取酃縣。劉柱為副將,從永新攻打茶陵。


    南路:


    費如鶴為主將,從長寧攻打龍川。江大山為副將,從定南攻打和平。


    其實由江西進攻廣東,最好是順梅嶺古道南下。但兩廣總督沈猶龍,已經平定廣西民亂,在南雄屯兵防禦,幾乎不可能強行攻克。


    ……


    由於不帶輜重、不帶輔兵,張鐵牛的行軍路線雖最難走,但他提前出發,反而最先抵達戰場。


    明末清初戰亂不休,將近十萬人的酃縣,被清軍殺得隻剩5000多人,因此康熙、雍正年間遷來許多客家人。


    此時的酃縣雖屬湖廣,卻以江西人居多,本地語言直接就是江西話。


    當張鐵牛晝伏夜行,奔至縣外霞陽鎮時,兩千藤甲兵已經餓了一整天。可惜偷襲縣城失敗,城中賊寇遠遠望見藤甲兵,嚇得連忙把城門給關閉。


    他們隻能迴到霞陽鎮,沒有搶吃的,而是分兵守住鎮頭鎮尾,手持兵器觀察四周的情況。


    十多個軍中宣教官,也全部穿著藤甲。


    見整個小鎮已經凋敝,家家緊閉大門,宣教官敲響小鑼沿街大喊:“酃縣的老表,我們是趙天王的兵,專門來殺酃縣賊寇。大家不要害怕,我們若是搶劫,你們關門也沒用。不要你們的糧食,不要你們的錢財,誰家有梯子都借一下。鎮上的木匠也請出來,我們出錢雇傭木匠做攻城梯!”


    如此唿喊一刻鍾,鎮上居民終於相信。


    因為其他賊寇來到霞陽鎮,都是暴力破門而入,搶走糧食和錢財,甚至還搶走美貌女子。而眼前這些藤甲兵,卻非常有秩序,一看就跟賊寇不同。


    一個店鋪掌櫃開門,恭敬作揖道:“拜見各位將軍!”


    宣教官拱手迴禮:“敢問老表尊姓大名。”


    “免貴,姓劉,名安生,”掌櫃問道,“諸位可是要攻打縣城?”


    “原來是劉掌櫃,”宣教官說道,“對,我們來借梯子,二十副足矣。我們都是趙天王的兵,不搶百姓,專打賊寇。”


    劉掌櫃立即大喊:“都出來,這是趙天王的好兵!”


    鎮上居民紛紛開門,然後圍著宣教官跪了一地,嘶聲哭喊道:“將軍救命啊,那些匪賊都不是人,十天半月就來搶一次,這日子沒法過了!”


    “我閨女也被搶走了,也不曉得是死是活!”


    “家裏的糧食沒了,錢也沒了,再這樣下去都得餓死!”


    “……”


    宣教官大喊:“鄉親們莫慌,把家裏的梯子都借來,梯子不夠就拆門板現做。隻要有了梯子,我們立即進城殺賊!”


    鎮上居民立即行動起來,紛紛搬來木梯。


    酃縣縣城並不高大,隻有四米多而已,兩條民用木梯綁起來就能攻城。但還是不夠用,隻能拆下門板,用釘子和繩子製作簡易木梯。


    當天下午,兩千藤甲兵,抬著二十多條木梯,全部餓著肚子奔向縣城。


    這裏的賊寇,是從永寧縣而來。


    賊首小霸王,已攻下永興縣,在更加富庶的永興享福。留在酃縣的都是弱雞,隻有一千八百多人,賊首喚作翻天猴。


    翻天猴聽說趙天王派兵來了,嚇得立即就要逃跑。但又舍不得財貨和美女,幹脆守城不出,同時派遣心腹,去茶陵那邊請求援兵。


    這廝坐在城樓上,突然藤甲兵抬樓梯而至,連忙大喊:“那邊,把滾木、滾油搬去那邊!”


    由於沒來得及提前準備,城中賊寇的守城物資非常少,根本不足以防守各段城牆。


    隻見兩千藤甲兵,抬著二十多架攻城梯,齊刷刷跳進護城河。


    藤甲和梯子都有浮力,很快輕鬆渡河上岸,將攻城梯分別架在多處城牆。


    “是藤甲兵!”


    “趙天王作法招了藤甲兵!”


    聽過《三國演義》的賊寇,紛紛驚恐大唿,許多賊寇幹脆轉身就逃。


    “啊!”


    突然一聲慘叫,卻是抬滾油的賊寇,因為太過慌張而摔倒,好幾個賊寇的腳都被熱油燙傷。他們也顧不得守城了,紛紛忍痛開溜,所過之處把其他賊寇也帶得潰逃。


    張鐵牛身先士卒,踩著木梯就往上爬。


    這裏有幾個賊寇,想要把梯子推開,但更多藤甲兵在下麵按住梯子底部。


    四米多的高度,張鐵牛轉眼就爬上去。


    他現在的武器,換成了一把鋼刀,兩把小斧頭別在腰間用於拋擲。


    “殺!”


    張鐵牛翻上城牆,舉盾擋住要害,抬手一刀劈出。


    其餘多處,也陸續攻上,藤甲兵追著賊寇一陣砍殺。


    賊首翻天猴見勢不妙,立即朝靠河的城牆奔去,攀著繩子飛快溜走,然後遊到河對岸進山去了。


    這一仗打下來,藤甲兵隻有兩人受傷,賊寇的熱油和滾木甚至都沒使用。


    搜檢全城,抓到六百多個賊兵。


    “這些人如何處理?”宣教官問道。


    張鐵牛麵色猙獰:“全殺了!”


    他們屬於奇襲,休息一天,吃飽喝足,還要奔赴下一座縣城,哪能分出人手看管俘虜?


    宣教官也曉得這個道理,並未橫加阻攔。


    六百多賊兵被捆起來,挨個抹脖子殺死。城內百姓並不害怕,反而歡唿喝彩,他們被這些賊兵禍害得不輕。


    雇來城中婦女,用反賊的糧食煮飯,全體士卒脫下甲胄休息。


    宣教官卻沒法休息,他們還要奔走串聯,召集城中幸存的大戶,讓他們每家都出人負責守城。防止藤甲兵離開之後,成功逃竄的反賊又殺迴來。另外,還要讓大戶搜集小船和騾子,用來運送藤甲和糧食,張鐵牛要順著河岸前往茶陵。


    (注:茶陵已經升級為州,之前一直寫錯了,多謝書友指正。)


    茶陵那邊,劉柱雖是副將,兵力卻遠超張鐵牛。


    劉柱麾下有兩千正兵、兩千農兵,還有六千多運糧隊,另有宣教團、外派官吏、農會骨幹、醫療兵總計九百多人。


    進入茶陵地界之後,宣教團、官吏、農會立即行動起來,到各處村鎮宣講政策。不但農民踴躍響應,就連士紳地主都熱情接待,他們被賊寇禍害得很慘,也沒想再保住田產,隻要能保住性命就好。


    數日之後,劉柱帶兵出現於茶陵州北部,加上幾千運糧隊,嚇得城內反賊魂飛魄散。


    雖然反賊大部分是本地人,但幾個賊頭子,卻是從江西逃過來的。他們早就已經被“天兵”打出陰影,劉柱的軍隊還在十裏之外,就直接收拾細軟棄城朝東南遁逃。


    正是酃縣方向!


    張鐵牛的兩千藤甲兵,在湖口鎮以北兩裏,跟逃來的五千多賊寇撞上。


    根本不用列陣,甚至藤甲都懶得穿上。


    張鐵牛讓士卒戴上藤甲盔,手持藤牌和鋼刀,便直接朝著兩倍有餘的敵人殺去。


    “快跑啊!趙天王會法術,這裏也招了天兵!”


    老賊們看到大同軍旗,嚇得扭頭就跑。他們真被嚇怕了,本就是從北邊逃來的,莫名其妙在南邊遇到敵人,愈發確信趙天王真的會法術。


    張鐵牛、劉柱這一路,因為打的都是弱雞,開局可謂非常順利。


    隻要再打下安仁和攸縣,第一階段的戰略目標就算達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趙瀚趙貞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王梓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王梓鈞並收藏朕趙瀚趙貞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