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秋風漸起,卷起殿前的落葉飄然而起,滿地的枯黃更添了幾分蕭瑟,秋日已在層層沉雲後躲藏了多日,未曾露過一絲光芒,此刻那微涼之意浸入肌膚中,帶著殿內的明黃紗幔輕而浮起,隨著門“吱呀——”而響,一襲廣袖道袍的身影緩緩而入,步伐不徐不疾,仿佛踩與雲上,不出一絲聲響。


    殿內的地龍燒的極熱,攜著那龍涎的香味,叫人不由有幾分昏昏欲睡的意思。越過一層又一層明黃的紗幔,歸元的目光盡頭,便是那躺在床榻之上,與尋常人一般垂垂老矣,勉力支撐殘軀,懷揣著對生的期冀,對死的恐懼,卻又難掩帝王野心的人。


    歸元的眸中平靜而從容,悄無聲息地走上前去,攜著浮塵緩緩下拜。


    “陛下。”


    榻上的人模糊地應了一聲,似是艱難地睜開一雙耷拉的眼皮,喉中似是梗著什麽,語氣渾濁而蒼老。


    “你來了。”


    歸元從容頷首,隨即緩緩出聲。


    “陛下如今可還好。”


    床上的人聞言疲憊地闔了闔眼,再睜開時,看起來人頗有些無力,一旁侍立在床前,一直默然不語的靈寶看見了,連忙小心翼翼道:“太醫來看過了,說陛下如今需要靜養,親征一事——”


    靈寶說到這兒,謹慎看向建恆帝的臉色,見建恆帝頗為倦然地閉上眼睛,似是在養神,這才緩緩出聲道:“隻怕是需要從長計議了。”


    歸元聞聲似乎並不意外,看向靈寶的目光轉而落至不發一言的建恆帝身上,理解般點了點頜,隨即卻是從容出言。


    “如今的阻礙,便是陛下將應的一劫。”


    話音一落,躺在床上的人陡然一動,原本無力垂下的眼皮忽地睜開,側首間看過來,帶著幾分難言的意味。


    “若是就此放下,陛下這些年的苦心修道,怕是要付之一炬了。”


    歸元似是歎息般不忍地垂下眼眸,那滿懷遺憾的話語仍舊在建恆帝的耳畔迴蕩。


    聽到這裏,壓在心底的不甘漸漸燃燒而起,可看著眼前躺在這兒的病中殘軀,卻是叫建恆帝生出了幾分有心無力之感。


    未曾想,富有四海的他,卻也有求而不得的時候。


    “其實,此事倒並非沒有轉圜之機——”


    似是看透了建恆帝心中的不甘,歸元耐人尋味的話語引得床榻上的建恆帝眸中一頓,漸漸氤氳著一層光亮來。


    “真人此話何意?”


    這一刻的建恆帝仿佛一掃疲倦,即便話語仍舊帶著渾濁之意,卻是有力了許多。


    麵對如此的變化,歸元心下了然,麵上沒有絲毫的變化,隻恭敬拱手道:“此次親征,隻有真龍現身,才是民心所聚,曆經此劫,陛下是真龍,陛下的子孫,一樣是真龍——”


    聽到這裏,建恆帝的眸中陡然化開清明,漸漸明白其中之意,正待他將要喚出一人的名字之時,卻是聽得不遠處的人語中誠摯而從容道:“當今最得真龍之傳的,莫過於陛下您的嫡子嫡孫了。”


    話音一落,建恆帝眸中一頓,嘴唇翕合間,有些恍然出聲道:“阿譯?”


    原本於他的心中,已隱約浮現了九子蕭衍的名字,可未曾想到,依著歸元口中所言,竟是他的皇太孫蕭譯。


    將方才那番話一點一點琢磨下來,建恆帝也漸漸被說服了。


    的確,庶出的子孫又如何比得他嫡出的子孫們。


    如今的他為龍,他日待他修道升仙,坐上此位的阿譯,便也該是這四海的真龍。


    可——


    刀劍無眼,


    阿稷已去,如今不過留下一個阿譯而已,如今阿譯正值盛年,此去一戰,是否太危險了些……


    似是看出了建恆帝的猶豫與擔憂,歸元的聲音低沉,卻是攜著幾分引導道:“此劫一曆,陛下便能立下漢武之功,得償所願,陛下,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啊——”


    歸元的話猶在耳,建恆帝似是被鼓動了一般,一顆心漸漸被欲望,被野心所包圍,一雙眼眸匯聚間,化為了懾人的光芒。


    “疆場雖是艱險,皇太孫作為天潢貴胄,必是坐鎮後方,太孫是吉人之相,有陛下護佑,又有大興英勇的將士保護,必能替陛下驅逐韃靼,建下不朽功業——”


    身旁侍立的靈寶不失時機地遞來這句話,似乎在建恆帝做最後的動搖與掙紮間,指引了一個明朗而輝煌的方向,在那裏,書畫著千裏江山的最美畫卷。


    “靈寶——”


    沉默了許久,殿內終於響起了建恆帝決然的聲音,靈寶當即上前躬身迴應,這一刻,建恆帝的眸光凜然而攜著難掩的欲望,每一個字句皆是堅定不移地自其齒間咬出,不容置疑。


    “擬旨,封皇太孫蕭譯為驅虜大將軍,代朕率領二十萬將士,即日出征宣府,討伐韃靼。”


    話音一落,靈寶當即應聲道:“奴婢遵旨。”


    這一刻,建恆帝說下這一番話似是累極了,不由疲憊地閉上眼,寂靜中,床前的靈寶與不遠處的歸元默然相視,隨即便能聽得歸元的從容聲。


    “陛下累了,貧道便不打擾,先行告退。”


    建恆帝似是睡著了一般,留給歸元的,隻有沉默的唿吸聲,歸元見此微微頷首,隨即緩緩退去。


    當建恆帝的旨意下來時,當即引來滿朝文武的轟動,如今執掌天下的天子纏綿病榻,有著監國之權的皇太孫卻是被派往宣府督戰,如此的分配,隻讓人覺得,如今的皇帝,當真是老糊塗了?


    就在眾人驚然詫異時,一道旨意隨即下發,命內閣暫代政務,除機要之務需向皇帝親自麵呈,其餘皆可由內閣票擬,東廠落印。


    此消息落入毓慶宮,不知究竟是喜還是憂。


    如今太孫妃兄長的屍骨尚未尋得,夫君皇太孫卻又要領軍出征,疆場之事哪裏有過定論,這一去是兄是吉,實在是難測。


    因而在旨意下來時,毓慶宮上下便蒙上了一層難言的陰翳,莫說是元皇後,便是內閣親自前往乾和宮勸服,也皆未能使當今的皇帝迴心轉意。


    可再如何勸,眾人也皆是懷揣著一個度,畢竟無論是太孫替天子出征,還是孫兒替祖父出征,皆是天經地義,而驅除韃靼乃是關係江山社稷的大事,即便是作為皇孫貴胄,也是義不容辭的。


    此事,似是就這般定了下來,沒有留下拒絕的餘地。


    而此刻在眾人心中,一個疑惑也愈發強了幾分。


    世人皆知皇帝對當今皇太孫的偏寵,可如今再看,卻是覺得皇帝的脾性,是越發古怪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若相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若相姒並收藏華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