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中桓再次登門,獨孤維唯一直以為他是遇到了棘手的案子,哪知屈中桓的目的是欲請她抽空去趟刑部,幫著刑部的官員們解答一些刑名上的問題,以及詳細闡述刑偵科的觀點。
其實就是想讓獨孤維唯把刑偵的方法教給刑部官員,隻是屈中桓說的含蓄。
這個時代的人對自己的技藝持保密態度,隻靠家族傳承,外人很難知悉,就是仵作一行,也是父傳子,子傳孫,別說能為家族帶來大利益的醫術等技藝,傳承更是嚴謹。
因敝帚自珍,家族裏若沒了男丁傳承,技藝便隨之消亡。這也就是千年之後,很多技藝失傳的緣故。
但這是社會常態。
所以屈中桓也怕獨孤維唯抱有這樣的心態,倒沒有說得太明確,怕人拒絕,隻說去指點一二。
但後世人們對於技藝實在沒古代人那樣看重,各類大學及社會上技術類院校做的不正是傳承的事業?
獨孤維唯很爽快地告訴屈中桓:“因最近要出一趟遠門,時間上來不及,等我迴來,會把刑偵技術詳盡係統的整理一下,修編成冊,傳給天下刑名官員。”
屈中桓大喜,獨孤維唯的迴複遠遠超出了他的預估,這樣一來,不光刑部,天下刑名同道都會因此受益。
他起身整冠下拜:“獨孤二小姐胸懷寬廣,有若海納百川,我輩深感敬服!”
獨孤維唯忙迴了一禮,露出俏皮的笑容,道:“大人言重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小女子也不過是不願寂寂無名走完一生罷了,這是小女子的私心,不敢當大人盛讚。”
屈中桓捋須大笑:“若人人都有二小姐這樣的私心便是百姓之福了。”
笑完又沉吟一下,道:“二小姐預計什麽時間能迴來?我也好根據二小姐歸來的時間,提調各地州縣刑名官員入京。”
獨孤維唯駭笑,還當隻是針對刑部官員,這位大人卻恨不得全天下刑名官員都入京學習呢。
算了,一隻羊也是趕,一群羊也是放,建議到:“刑名一道若想完善並有大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此事急不來。大人看這樣可行,我們先在京畿道挑選有能力的年輕官員和仵作,進行刑偵和驗屍方麵的學習。然後可以把這些人手派駐到全國各地傳道受業,這樣既加快了速度,也能免了很多人的長途奔波。”
她之所以要屈中桓挑選年輕人,也是經過考量了,一來有點年紀有經驗的老刑名,難免思想頑固,拘泥不化,或許還會倚老賣老不服她一個少女的觀點。她可沒工夫和耐性去一一收服那些老頑固。
二來將來這些學習了新鮮刑偵技術的官員都要派往各地去講學,年齡大了奔波不動。
屈中桓老於世故,對這些問題很能理解,沒等她說完,已是兩眼發亮,忍不住暢意大笑:“好!好!二小姐思謀周祥,所慮長遠,就這麽辦!那本官就靜候二小姐歸來了!”
屈中桓心情大好出了定北伯府的大門,興致勃勃迴刑部通知好消息去了。
****************
在蕭恪離京之前,都烈派迴射摩殺吳王世子的人終於返迴了。都烈心裏很清楚,蕭恪言出必踐,他的人若不能帶迴吳王世子的人頭,恐怕自己真的隻能在大魏多呆些時日了。
時間長了,等他迴到國家,他的那些好兄弟們恐怕早就把自己的勢力蠶食幹淨了。
所以他派迴去的人手不遺餘力,將原本需要四十來天的行程生生縮短成一個月。
吳王世子的人頭用生石灰粉裹著,放在匣子裏,現在便呈在蕭恪麵前。
蕭恪哪裏認得吳王世子是哪根蔥,讓人提了跟都烈一起去定北伯府找杜岩辨認。
杜岩是唯一見過吳王世子的人。
杜岩的傷也好的差不多了,雖然不能再跟人動手,但好歹於行走無礙。
獨孤維唯自然也要湊這個熱鬧,看著桌上擺的匣子,湊過腦袋去看。
蕭恪扯了她一把,道:“別看!”
獨孤維唯迴頭一瞧,屋裏侍候的丫鬟們個個臉色慘白,站得裏桌子要多遠有多遠。
她忍不住笑了:“活人才可怕,死人有什麽可怕的?”
蕭恪:好吧,忘了她在屍體上忙忙活活檢查死因的事了。
眾丫鬟:小姐的話好深奧,理解不了!
都烈:這姑娘很有射摩兒女的風範,跟中原那些嬌滴滴的小姐可真不一樣!真是遺憾不能把這膽大的姑娘弄迴去。
杜岩笑笑,探手進去把整顆腦袋捧了出來仔細看。頭在匣子裏,也隻能看到個發頂,至於長相哪裏能看清楚?
室內的丫鬟一見這陣勢,嚇得一個個尖叫不已,慌忙跑向門外。
獨孤維唯看向那頭顱,發式已非中原發式,而是胡人常見的披發。整顆腦袋用石灰防腐,雙眼圓睜,嘴巴微張,尚能看出死前的震驚表情。
但這樣還能看出是誰嗎?獨孤維唯心裏有些不確定。
杜岩也有些不確定,雙手捧著迴想當初見到吳王世子的情形,仔細迴憶他的麵貌特征。
但這場景也太詭異了點吧,一個老頭抱著個頭顱,二者深情凝望......呃,不能胡思亂想,獨孤維唯忍住想笑的衝動告誡自己。
將近十年的功夫,加上國破家亡的打擊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吳王世子的麵貌肯定和十年前養尊處優時不能比。杜岩足足迴想了一頓飯功夫,才確定手中的頭顱是吳王世子沒錯。
辨明了身份,蕭恪命親衛將頭顱拿出去銷毀。
獨孤維唯讓杜岩去洗手,然後又出門叫人進來上茶。
主賓坐定,蕭恪便道:“二王子誠信,本王也不會食言,不日將設宴為二王子踐行。”
都烈笑道:“寧王客氣!小王此去,這一生不知還能否有相見之日,借此機會以茶代酒,敬二位一杯,願二位白頭偕老,舉案齊眉。”
獨孤維唯笑道:“幹嘛以茶代酒啊,我府裏又不是沒有美酒。岩伯,你去把我們府裏最好的紫玉葡萄挖一壇來,今日跟二王子一別,山高水長,再無相見之期,定要不醉不歸才好。”
其實就是想讓獨孤維唯把刑偵的方法教給刑部官員,隻是屈中桓說的含蓄。
這個時代的人對自己的技藝持保密態度,隻靠家族傳承,外人很難知悉,就是仵作一行,也是父傳子,子傳孫,別說能為家族帶來大利益的醫術等技藝,傳承更是嚴謹。
因敝帚自珍,家族裏若沒了男丁傳承,技藝便隨之消亡。這也就是千年之後,很多技藝失傳的緣故。
但這是社會常態。
所以屈中桓也怕獨孤維唯抱有這樣的心態,倒沒有說得太明確,怕人拒絕,隻說去指點一二。
但後世人們對於技藝實在沒古代人那樣看重,各類大學及社會上技術類院校做的不正是傳承的事業?
獨孤維唯很爽快地告訴屈中桓:“因最近要出一趟遠門,時間上來不及,等我迴來,會把刑偵技術詳盡係統的整理一下,修編成冊,傳給天下刑名官員。”
屈中桓大喜,獨孤維唯的迴複遠遠超出了他的預估,這樣一來,不光刑部,天下刑名同道都會因此受益。
他起身整冠下拜:“獨孤二小姐胸懷寬廣,有若海納百川,我輩深感敬服!”
獨孤維唯忙迴了一禮,露出俏皮的笑容,道:“大人言重了,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小女子也不過是不願寂寂無名走完一生罷了,這是小女子的私心,不敢當大人盛讚。”
屈中桓捋須大笑:“若人人都有二小姐這樣的私心便是百姓之福了。”
笑完又沉吟一下,道:“二小姐預計什麽時間能迴來?我也好根據二小姐歸來的時間,提調各地州縣刑名官員入京。”
獨孤維唯駭笑,還當隻是針對刑部官員,這位大人卻恨不得全天下刑名官員都入京學習呢。
算了,一隻羊也是趕,一群羊也是放,建議到:“刑名一道若想完善並有大的發展,非一朝一夕之功,此事急不來。大人看這樣可行,我們先在京畿道挑選有能力的年輕官員和仵作,進行刑偵和驗屍方麵的學習。然後可以把這些人手派駐到全國各地傳道受業,這樣既加快了速度,也能免了很多人的長途奔波。”
她之所以要屈中桓挑選年輕人,也是經過考量了,一來有點年紀有經驗的老刑名,難免思想頑固,拘泥不化,或許還會倚老賣老不服她一個少女的觀點。她可沒工夫和耐性去一一收服那些老頑固。
二來將來這些學習了新鮮刑偵技術的官員都要派往各地去講學,年齡大了奔波不動。
屈中桓老於世故,對這些問題很能理解,沒等她說完,已是兩眼發亮,忍不住暢意大笑:“好!好!二小姐思謀周祥,所慮長遠,就這麽辦!那本官就靜候二小姐歸來了!”
屈中桓心情大好出了定北伯府的大門,興致勃勃迴刑部通知好消息去了。
****************
在蕭恪離京之前,都烈派迴射摩殺吳王世子的人終於返迴了。都烈心裏很清楚,蕭恪言出必踐,他的人若不能帶迴吳王世子的人頭,恐怕自己真的隻能在大魏多呆些時日了。
時間長了,等他迴到國家,他的那些好兄弟們恐怕早就把自己的勢力蠶食幹淨了。
所以他派迴去的人手不遺餘力,將原本需要四十來天的行程生生縮短成一個月。
吳王世子的人頭用生石灰粉裹著,放在匣子裏,現在便呈在蕭恪麵前。
蕭恪哪裏認得吳王世子是哪根蔥,讓人提了跟都烈一起去定北伯府找杜岩辨認。
杜岩是唯一見過吳王世子的人。
杜岩的傷也好的差不多了,雖然不能再跟人動手,但好歹於行走無礙。
獨孤維唯自然也要湊這個熱鬧,看著桌上擺的匣子,湊過腦袋去看。
蕭恪扯了她一把,道:“別看!”
獨孤維唯迴頭一瞧,屋裏侍候的丫鬟們個個臉色慘白,站得裏桌子要多遠有多遠。
她忍不住笑了:“活人才可怕,死人有什麽可怕的?”
蕭恪:好吧,忘了她在屍體上忙忙活活檢查死因的事了。
眾丫鬟:小姐的話好深奧,理解不了!
都烈:這姑娘很有射摩兒女的風範,跟中原那些嬌滴滴的小姐可真不一樣!真是遺憾不能把這膽大的姑娘弄迴去。
杜岩笑笑,探手進去把整顆腦袋捧了出來仔細看。頭在匣子裏,也隻能看到個發頂,至於長相哪裏能看清楚?
室內的丫鬟一見這陣勢,嚇得一個個尖叫不已,慌忙跑向門外。
獨孤維唯看向那頭顱,發式已非中原發式,而是胡人常見的披發。整顆腦袋用石灰防腐,雙眼圓睜,嘴巴微張,尚能看出死前的震驚表情。
但這樣還能看出是誰嗎?獨孤維唯心裏有些不確定。
杜岩也有些不確定,雙手捧著迴想當初見到吳王世子的情形,仔細迴憶他的麵貌特征。
但這場景也太詭異了點吧,一個老頭抱著個頭顱,二者深情凝望......呃,不能胡思亂想,獨孤維唯忍住想笑的衝動告誡自己。
將近十年的功夫,加上國破家亡的打擊和顛沛流離的生活,吳王世子的麵貌肯定和十年前養尊處優時不能比。杜岩足足迴想了一頓飯功夫,才確定手中的頭顱是吳王世子沒錯。
辨明了身份,蕭恪命親衛將頭顱拿出去銷毀。
獨孤維唯讓杜岩去洗手,然後又出門叫人進來上茶。
主賓坐定,蕭恪便道:“二王子誠信,本王也不會食言,不日將設宴為二王子踐行。”
都烈笑道:“寧王客氣!小王此去,這一生不知還能否有相見之日,借此機會以茶代酒,敬二位一杯,願二位白頭偕老,舉案齊眉。”
獨孤維唯笑道:“幹嘛以茶代酒啊,我府裏又不是沒有美酒。岩伯,你去把我們府裏最好的紫玉葡萄挖一壇來,今日跟二王子一別,山高水長,再無相見之期,定要不醉不歸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