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維唯便在她身側重新坐下,道:“此事說來話長,當年岩伯從吳王世子手中奪得這把刀,卻被屈解打成重傷,一路逃竄到弁州......”
她把當年在弁州,吳王世子幾次派人搶奪這把刀的經曆講述了一遍,然後又說這次屈解夜入定北伯府也是為這把刀而來。
“這把刀中定是藏著一個驚天秘密,侄女時常想,吳王世子這樣雄心勃勃,始終放不下王圖霸業的人,執著於一把小刀,著實不合常理,唯一的解釋便是這把刀中的藏的秘密,是可以幫他完成霸業的。或者是關乎著一大批兵器,或者富可敵國的寶藏,而這把刀便是充當什麽密室寶庫的鑰匙之類的。除此之外,侄女想不到還有什麽秘密,能叫吳王世子執迷不悟這麽多年。”
慈夫人眼神複雜得看著獨孤維唯,她的猜測雖不中,卻也離真相不遠矣。
然後接過彎刀,一雙手在刀鞘外流連撫摸,像是撫摸自己的孩子一般。然後拇指在刀柄的機括處一按,抽刀出鞘,食指在刀身上刻著的“青鸞”二字上摩挲幾下,眼神像是留戀,又似迴憶,輕輕歎息:“‘青鸞’就是我呀,我就是周青鸞!”
獨孤維唯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慈夫人道:“我年輕時喜歡這些奇技淫巧的東西,那年打波斯來了些商人,其中有一位鍛造師傅,技藝尤其高。我便親自畫了樣子,讓他幫著打造了這小刀作為妝刀使......”
獨孤維唯接過慈夫人又遞還迴來的彎刀,心裏略感驚訝,她隻是覺得慈夫人應該知道刀中的秘密,原來這刀就是她設計製作的。
“那年東胡入侵,父皇帶著滿朝文武和妻妾子女遠避淮南,因為不知將來的事,怕有個什麽萬一,父皇半道把傾國的財富和傳國玉璽藏了起來......”
慈夫人語氣平淡地緩緩講來,仿佛不是在講述一個驚天秘密,而是在說今日吃了什麽穿了什麽等話題。
獨孤維唯卻聽得滿心翻江倒海似得震驚,她知道所謂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麽一個存在----
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命人用和氏璧鐫刻成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曆代帝王皆以把此璽奉若奇珍,視為國之重器。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顯得底氣不足。
曆代以來,各位皇帝都以得到傳國玉璽為榮,因此你爭我奪,玉璽屢易其主。它在朝代更迭中時而被找到視作珍寶,時而遺失不知所蹤,後來終於隨著大周滅亡人世間再無它的消息。
大魏元祐帝蕭衡、天佑帝蕭統,皆以沒有找到這枚傳國玉璽為畢生憾事。因而滿朝文武皆不敢輕易提起傳國玉璽四字,因為這四字幾乎成了大魏帝王的逆鱗,觸碰不得。
卻沒料到,這麽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秘密,竟在今日這鬥室中,猝不及防浮出水麵。
獨孤維唯握著手中的彎刀,突然覺得重逾千金,手心都出了一層薄薄的汗。
慈夫人的話她毫不懷疑,彎刀中的秘密若不是關乎這筆寶藏和傳國玉璽才是奇了怪了!
這也就能說通為什麽吳王世子對這把刀執著這麽多年了,他那樣一個雄心勃勃,對王圖霸業異樣熱衷的人,若有一大批財寶和傳國玉璽在手,招兵買馬,重建一番功業也不是癡人說夢。
隻不過,吳王世子是從什麽地方得知這個秘密的?
“到了淮南沒多久,淮南節度使吳昌裕便秘密拉攏朝臣與軍中將領,而父皇卻毫無防備。直到吳昌裕對我......對我生出不該有的心思,暗示父皇將我嫁與他時,才現文武大臣竟然都向著他說話。父皇知道吳昌裕有了不臣之心,擔心有個不測,便把當日藏寶藏和玉璽之處繪製成圖,便藏在這彎刀中。”
慈夫人目視斜月彎刀,雙目中神色複雜。
獨孤維唯心道,果然如此!
靜默半晌,慈夫人才接著道:“當日是大內統領岑貴去辦得此事,事後父皇欲除岑貴滅口。哪知岑貴此人十分精乖,竟然事先有所警覺,叫他逃了。”
“年長的皇兄們吳昌裕監守得嚴密,隻有小弟還是個孩子,吳昌裕防備他,父皇隻得把彎刀交給年幼小弟,令人護著他設法遠遁,以防有個萬一,小弟好以刀中地圖找到寶藏東山再起。”
說道此處,她目中露出嘲諷之色,向獨孤維唯道:“父皇還是看不透,放不下,還想著什麽東山再起?人平平安安活著比什麽都強!若小弟不是懷璧其罪,有忠心耿耿的下屬護著,還能多活幾年......”
慈夫人再也忍耐不住,雙目中的淚水再次滑落。
獨孤維唯遞上自己的繡帕,輕歎一聲,沒有再勸。傷痛憋在心裏不如泄出來,她也有些年紀了,哭出來心裏便不會那麽難受了。
“吳昌裕幾次三番向父皇索要我,他早已有妻有子,我怎麽會給他做小?可那時父皇已經沒有能力保護我,眼見沒有辦法,隻得散盡身邊忠心之士保護我逃走,自己和皇兄們卻落得被吳昌裕鴆殺的下場!”
慈夫人眼中的諷刺愈漸濃烈,譏笑道:“但我們身在淮南,那是吳昌裕的地盤,哪裏是那麽容易逃得了的?沒出城就被他的人追上,我深恨這張臉惹禍,趁我的護衛和淮南兵馬打鬥之際拿刀劃破了這張臉......”
獨孤維唯明悟,原來她臉上的傷就是那時留下的。
慈夫人一手撫著臉上的傷疤,繼續道:“我雖流落吳地,可自幼金尊玉貴,沒吃過苦,就這麽一刀,我就受不住暈了過去。等醒來時,人已經在廢棄的賈家了。”
“是慈伯父救了您?”獨孤維唯問道。
“嗯,你猜的沒錯。你慈伯父當時正在淮南的外家住著,那日上街,正好碰到兩方人馬激戰,恰好看見我自己劃破臉的一幕。他那時真是膽大,趁他們殺紅了眼不注意,偷偷把我拖進小巷中,藏在廢棄的賈府裏,日日半夜偷偷去給我送吃的......”
她把當年在弁州,吳王世子幾次派人搶奪這把刀的經曆講述了一遍,然後又說這次屈解夜入定北伯府也是為這把刀而來。
“這把刀中定是藏著一個驚天秘密,侄女時常想,吳王世子這樣雄心勃勃,始終放不下王圖霸業的人,執著於一把小刀,著實不合常理,唯一的解釋便是這把刀中的藏的秘密,是可以幫他完成霸業的。或者是關乎著一大批兵器,或者富可敵國的寶藏,而這把刀便是充當什麽密室寶庫的鑰匙之類的。除此之外,侄女想不到還有什麽秘密,能叫吳王世子執迷不悟這麽多年。”
慈夫人眼神複雜得看著獨孤維唯,她的猜測雖不中,卻也離真相不遠矣。
然後接過彎刀,一雙手在刀鞘外流連撫摸,像是撫摸自己的孩子一般。然後拇指在刀柄的機括處一按,抽刀出鞘,食指在刀身上刻著的“青鸞”二字上摩挲幾下,眼神像是留戀,又似迴憶,輕輕歎息:“‘青鸞’就是我呀,我就是周青鸞!”
獨孤維唯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慈夫人道:“我年輕時喜歡這些奇技淫巧的東西,那年打波斯來了些商人,其中有一位鍛造師傅,技藝尤其高。我便親自畫了樣子,讓他幫著打造了這小刀作為妝刀使......”
獨孤維唯接過慈夫人又遞還迴來的彎刀,心裏略感驚訝,她隻是覺得慈夫人應該知道刀中的秘密,原來這刀就是她設計製作的。
“那年東胡入侵,父皇帶著滿朝文武和妻妾子女遠避淮南,因為不知將來的事,怕有個什麽萬一,父皇半道把傾國的財富和傳國玉璽藏了起來......”
慈夫人語氣平淡地緩緩講來,仿佛不是在講述一個驚天秘密,而是在說今日吃了什麽穿了什麽等話題。
獨孤維唯卻聽得滿心翻江倒海似得震驚,她知道所謂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麽一個存在----
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後,命人用和氏璧鐫刻成玉璽,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曆代帝王皆以把此璽奉若奇珍,視為國之重器。
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顯得底氣不足。
曆代以來,各位皇帝都以得到傳國玉璽為榮,因此你爭我奪,玉璽屢易其主。它在朝代更迭中時而被找到視作珍寶,時而遺失不知所蹤,後來終於隨著大周滅亡人世間再無它的消息。
大魏元祐帝蕭衡、天佑帝蕭統,皆以沒有找到這枚傳國玉璽為畢生憾事。因而滿朝文武皆不敢輕易提起傳國玉璽四字,因為這四字幾乎成了大魏帝王的逆鱗,觸碰不得。
卻沒料到,這麽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秘密,竟在今日這鬥室中,猝不及防浮出水麵。
獨孤維唯握著手中的彎刀,突然覺得重逾千金,手心都出了一層薄薄的汗。
慈夫人的話她毫不懷疑,彎刀中的秘密若不是關乎這筆寶藏和傳國玉璽才是奇了怪了!
這也就能說通為什麽吳王世子對這把刀執著這麽多年了,他那樣一個雄心勃勃,對王圖霸業異樣熱衷的人,若有一大批財寶和傳國玉璽在手,招兵買馬,重建一番功業也不是癡人說夢。
隻不過,吳王世子是從什麽地方得知這個秘密的?
“到了淮南沒多久,淮南節度使吳昌裕便秘密拉攏朝臣與軍中將領,而父皇卻毫無防備。直到吳昌裕對我......對我生出不該有的心思,暗示父皇將我嫁與他時,才現文武大臣竟然都向著他說話。父皇知道吳昌裕有了不臣之心,擔心有個不測,便把當日藏寶藏和玉璽之處繪製成圖,便藏在這彎刀中。”
慈夫人目視斜月彎刀,雙目中神色複雜。
獨孤維唯心道,果然如此!
靜默半晌,慈夫人才接著道:“當日是大內統領岑貴去辦得此事,事後父皇欲除岑貴滅口。哪知岑貴此人十分精乖,竟然事先有所警覺,叫他逃了。”
“年長的皇兄們吳昌裕監守得嚴密,隻有小弟還是個孩子,吳昌裕防備他,父皇隻得把彎刀交給年幼小弟,令人護著他設法遠遁,以防有個萬一,小弟好以刀中地圖找到寶藏東山再起。”
說道此處,她目中露出嘲諷之色,向獨孤維唯道:“父皇還是看不透,放不下,還想著什麽東山再起?人平平安安活著比什麽都強!若小弟不是懷璧其罪,有忠心耿耿的下屬護著,還能多活幾年......”
慈夫人再也忍耐不住,雙目中的淚水再次滑落。
獨孤維唯遞上自己的繡帕,輕歎一聲,沒有再勸。傷痛憋在心裏不如泄出來,她也有些年紀了,哭出來心裏便不會那麽難受了。
“吳昌裕幾次三番向父皇索要我,他早已有妻有子,我怎麽會給他做小?可那時父皇已經沒有能力保護我,眼見沒有辦法,隻得散盡身邊忠心之士保護我逃走,自己和皇兄們卻落得被吳昌裕鴆殺的下場!”
慈夫人眼中的諷刺愈漸濃烈,譏笑道:“但我們身在淮南,那是吳昌裕的地盤,哪裏是那麽容易逃得了的?沒出城就被他的人追上,我深恨這張臉惹禍,趁我的護衛和淮南兵馬打鬥之際拿刀劃破了這張臉......”
獨孤維唯明悟,原來她臉上的傷就是那時留下的。
慈夫人一手撫著臉上的傷疤,繼續道:“我雖流落吳地,可自幼金尊玉貴,沒吃過苦,就這麽一刀,我就受不住暈了過去。等醒來時,人已經在廢棄的賈家了。”
“是慈伯父救了您?”獨孤維唯問道。
“嗯,你猜的沒錯。你慈伯父當時正在淮南的外家住著,那日上街,正好碰到兩方人馬激戰,恰好看見我自己劃破臉的一幕。他那時真是膽大,趁他們殺紅了眼不注意,偷偷把我拖進小巷中,藏在廢棄的賈府裏,日日半夜偷偷去給我送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