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給朱瞻基的考題
大明:三朝帝師,從永樂開始 作者:那就開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澤見朱瞻基陷入了沉思也沒有打擾的意思,有些事朱瞻基不是看不明白,而是一葉障目了。
一直以來都是漢王在針對東宮,所以朱瞻基下意識的對漢王觀感不好,而忽略了趙王。
等到朱瞻基神色放鬆了之後,蘇澤聊起了別的話題。
“太子殿下既然在賑災,那應當解決了問題才是,為何你還是愁眉苦臉的?”
朱瞻基聞言也不再去想漢王和趙王的事情,聽到蘇澤提起這個,苦笑一聲說道:“問題就在於災民太多了,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不止是京城周邊出現了流民,其他地方也受了災,一場大雪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雖說朝廷募捐上來了不少糧草,可國庫之前還有很大的虧空,開春又要北征,處處都要用錢。”
“募捐上來的物資也隻是解了燃眉之急罷了。”
蘇澤敲了敲桌子,陷入了沉思,此事的關鍵在他看來不在雪災,而在於朝廷。
一場大雪也不至於讓這麽多百姓流離失所,歸根結底還是封建製度的弊端。
這些百姓成為流民的不是因為沒地方住,而是因為沒糧食了,沒有糧食可不是就要出去找糧食嘛。
這年頭的老百姓,種地種出來,一年到頭是沒有多少糧食進入到自己肚子裏的。
也就是永樂朝還好一點,朱棣還算是體恤百姓,減免了不少賦稅。
可即使如此,百姓也就是個溫飽罷了,多的餘糧是沒有的。
當然,沒有餘糧也不能全歸咎於朝廷,一是這時代的農作物產量普遍不高,糧食產量上不來。
二則是北方本就不比南方適宜種植,北方氣候偏寒,南方的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北方隻能一年一熟罷了。
士紳,豪商家裏自然是有餘糧的,可他們也不會白給老百姓,要想要糧隻有借,用地抵押。
遍觀史書便可發現,每到有大災害的時候,便是土地兼並最嚴重的時候。
權貴階層最喜歡的便是趁人之危,想法設法的把老百姓的地弄到自己手裏。
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是分過一次地的,可過了這麽些年,還是有士紳豪商把這些地從老百姓手裏弄到了自己的手裏。
古人,或者說咱們這個民族對於土地都有一種莫名的執念,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賣自家的地的。
要是有人無緣無故的把自家的地賣了,那是會被其他人唾棄的。
崽賣爺地不心疼,事業有成者應當謹記!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才導致了一場雪災便出現了如此多的流民。
想清楚了這些,蘇澤望向側耳聆聽的朱瞻基。
蘇澤並不覺得自己比朱瞻基聰明多少,可朱瞻基畢竟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思維被局限住了。
他唯一比朱瞻基多的便是二十多年後世的眼界和思維,這也算是他這個穿越者的金手指了。
而他能做的便是將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思想帶給朱瞻基,讓朱瞻基得到一些啟發。
蘇澤正襟危坐,難得的多了幾分正經。
“太孫,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一場大雪,便能讓這麽多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光是賑災是不行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能總是每次受了災,朝廷就要去賑災。”
“一次兩次也許還可以,可次數多了,會拖累朝廷和國庫的,甚至嚴重的會影響整個大明的運轉。”
蘇澤這話也不是信口開河,明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土地兼並過多導致的農民起義。
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賦稅,而百姓沒地了之後又無稅可交,所以國家財政大幅度減少,國庫沒錢沒糧。
為了彌補上這個虧空,朝廷隻能施展強硬手段給下麵增派收稅任務。
可權貴階層依然想法設法的利用特權偷稅漏稅,昂貴的賦稅還是積壓在了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身上。
原本不堪重負的老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發,最終演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民。
這些流民又在一些野心勃勃的人的蠱惑之下,演變了成了農民起義軍。
沒有人生來就想要造反的,若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生活勉強能過的下去,自然不會有人揭竿而起。
可若是都活不下去了,那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此時朝廷尚有能力施以援手,問題還沒突顯,隻是一些流民罷了,給幾口飯吃,度過這場災便可以了。
可不解決根本問題,長此以往,大明最終還是難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命運。
朱瞻基先是聚精會神的聽著,聽到後麵臉色一變,神色鄭重了起來。
蘇澤說的沒錯,一次兩次賑災也就罷了,可一有災害便要賑災,長此以往國庫必然不堪重負。
此次若不是蘇澤提了個募捐的法子,別說開春北征了,就連眼前這個冬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度不過去。
可朝廷也不能坐視這種情況發生,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才行。
朱瞻基連忙急切的開口:“蘇兄可有高見?”
蘇澤微微一笑,早有腹稿。
“以工代賑,今年開始朝廷不再無償賑災,而是以工代賑。”
“一來是為了減輕朝廷的負擔,二來則是讓百姓們養成習慣,不能總是依靠朝廷。”
“不能每次受到了災害便想著有朝廷兜底,開始往京城方向匯聚。”
“流民流竄始終不妥,終會有些危害,天寒地凍,又有多少百姓會死在路上?”
“責令各地官府,以工代賑,做好防範,加固堤壩,改水道,大雪之後,來年便是大水。”
“與其求天,不如靠己。”
“就如清風縣一般,人人有工作,通過自己的雙手便能換取錢糧,養活一家人。”
“這樣就算有了雪災旱災,百姓家中多少還是有些錢糧在手。”
“不到走投無路,活不下去,誰願意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如此一來,麻煩可解!”
朱瞻基若有所思,連連點頭,清風縣確實正如蘇澤所說的那樣,沒有一個人是吃閑飯的,就算有也被蘇澤抓去改造了。
清風縣也從未和朝廷叫苦過,讓朝廷撥款救助,反而每年交上來的賦稅比周邊縣城加起來都多。
要知道,清風縣的人口加起來滿打滿算也就萬餘人出頭。
蘇澤看著若有所思的朱瞻基有些頭疼,這小子該不會以為這樣便能讓其他地方都變成和清風縣一樣了吧?
清風縣走的是商業路子,再加上有他這個穿越者在,開了外掛才能變得這麽富的。
蘇澤有些頭疼的揉了揉眉心,以前還覺得朱瞻基是個小肥羊,現在看來是小窮鬼才是,一聽到和清風縣一樣,眼睛都快綠了。
“那個,你別想太多,這隻是權宜之計罷了,要想讓大明的百姓都富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給你出個題目,你迴去好好想想。”
朱瞻基訕笑一聲,有些不好意思,他剛剛確實想的有點遠了,主要太饞清風縣了,一時之間想入非非了。
若是大明所有地方都和清風縣一般富足,皇爺爺和他父親也不會那麽頭疼了。
“蘇兄請說,我迴去了定當好好思考。”
“還是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何一場大雪,便能讓這麽多大明百姓流離失所,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
“慢慢想,不著急,這其中的問題很複雜,不僅僅隻是一場大雪的原因。”
一直以來都是漢王在針對東宮,所以朱瞻基下意識的對漢王觀感不好,而忽略了趙王。
等到朱瞻基神色放鬆了之後,蘇澤聊起了別的話題。
“太子殿下既然在賑災,那應當解決了問題才是,為何你還是愁眉苦臉的?”
朱瞻基聞言也不再去想漢王和趙王的事情,聽到蘇澤提起這個,苦笑一聲說道:“問題就在於災民太多了,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不止是京城周邊出現了流民,其他地方也受了災,一場大雪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雖說朝廷募捐上來了不少糧草,可國庫之前還有很大的虧空,開春又要北征,處處都要用錢。”
“募捐上來的物資也隻是解了燃眉之急罷了。”
蘇澤敲了敲桌子,陷入了沉思,此事的關鍵在他看來不在雪災,而在於朝廷。
一場大雪也不至於讓這麽多百姓流離失所,歸根結底還是封建製度的弊端。
這些百姓成為流民的不是因為沒地方住,而是因為沒糧食了,沒有糧食可不是就要出去找糧食嘛。
這年頭的老百姓,種地種出來,一年到頭是沒有多少糧食進入到自己肚子裏的。
也就是永樂朝還好一點,朱棣還算是體恤百姓,減免了不少賦稅。
可即使如此,百姓也就是個溫飽罷了,多的餘糧是沒有的。
當然,沒有餘糧也不能全歸咎於朝廷,一是這時代的農作物產量普遍不高,糧食產量上不來。
二則是北方本就不比南方適宜種植,北方氣候偏寒,南方的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北方隻能一年一熟罷了。
士紳,豪商家裏自然是有餘糧的,可他們也不會白給老百姓,要想要糧隻有借,用地抵押。
遍觀史書便可發現,每到有大災害的時候,便是土地兼並最嚴重的時候。
權貴階層最喜歡的便是趁人之危,想法設法的把老百姓的地弄到自己手裏。
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是分過一次地的,可過了這麽些年,還是有士紳豪商把這些地從老百姓手裏弄到了自己的手裏。
古人,或者說咱們這個民族對於土地都有一種莫名的執念,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賣自家的地的。
要是有人無緣無故的把自家的地賣了,那是會被其他人唾棄的。
崽賣爺地不心疼,事業有成者應當謹記!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才導致了一場雪災便出現了如此多的流民。
想清楚了這些,蘇澤望向側耳聆聽的朱瞻基。
蘇澤並不覺得自己比朱瞻基聰明多少,可朱瞻基畢竟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思維被局限住了。
他唯一比朱瞻基多的便是二十多年後世的眼界和思維,這也算是他這個穿越者的金手指了。
而他能做的便是將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思想帶給朱瞻基,讓朱瞻基得到一些啟發。
蘇澤正襟危坐,難得的多了幾分正經。
“太孫,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一場大雪,便能讓這麽多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光是賑災是不行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能總是每次受了災,朝廷就要去賑災。”
“一次兩次也許還可以,可次數多了,會拖累朝廷和國庫的,甚至嚴重的會影響整個大明的運轉。”
蘇澤這話也不是信口開河,明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土地兼並過多導致的農民起義。
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賦稅,而百姓沒地了之後又無稅可交,所以國家財政大幅度減少,國庫沒錢沒糧。
為了彌補上這個虧空,朝廷隻能施展強硬手段給下麵增派收稅任務。
可權貴階層依然想法設法的利用特權偷稅漏稅,昂貴的賦稅還是積壓在了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身上。
原本不堪重負的老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這就使得社會矛盾進一步激發,最終演變成無家可歸的流民。
這些流民又在一些野心勃勃的人的蠱惑之下,演變了成了農民起義軍。
沒有人生來就想要造反的,若是老婆孩子熱炕頭,生活勉強能過的下去,自然不會有人揭竿而起。
可若是都活不下去了,那便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
此時朝廷尚有能力施以援手,問題還沒突顯,隻是一些流民罷了,給幾口飯吃,度過這場災便可以了。
可不解決根本問題,長此以往,大明最終還是難逃消失在曆史長河中的命運。
朱瞻基先是聚精會神的聽著,聽到後麵臉色一變,神色鄭重了起來。
蘇澤說的沒錯,一次兩次賑災也就罷了,可一有災害便要賑災,長此以往國庫必然不堪重負。
此次若不是蘇澤提了個募捐的法子,別說開春北征了,就連眼前這個冬天都不知道有多少百姓度不過去。
可朝廷也不能坐視這種情況發生,必須要想辦法解決才行。
朱瞻基連忙急切的開口:“蘇兄可有高見?”
蘇澤微微一笑,早有腹稿。
“以工代賑,今年開始朝廷不再無償賑災,而是以工代賑。”
“一來是為了減輕朝廷的負擔,二來則是讓百姓們養成習慣,不能總是依靠朝廷。”
“不能每次受到了災害便想著有朝廷兜底,開始往京城方向匯聚。”
“流民流竄始終不妥,終會有些危害,天寒地凍,又有多少百姓會死在路上?”
“責令各地官府,以工代賑,做好防範,加固堤壩,改水道,大雪之後,來年便是大水。”
“與其求天,不如靠己。”
“就如清風縣一般,人人有工作,通過自己的雙手便能換取錢糧,養活一家人。”
“這樣就算有了雪災旱災,百姓家中多少還是有些錢糧在手。”
“不到走投無路,活不下去,誰願意居無定所,顛沛流離?”
“如此一來,麻煩可解!”
朱瞻基若有所思,連連點頭,清風縣確實正如蘇澤所說的那樣,沒有一個人是吃閑飯的,就算有也被蘇澤抓去改造了。
清風縣也從未和朝廷叫苦過,讓朝廷撥款救助,反而每年交上來的賦稅比周邊縣城加起來都多。
要知道,清風縣的人口加起來滿打滿算也就萬餘人出頭。
蘇澤看著若有所思的朱瞻基有些頭疼,這小子該不會以為這樣便能讓其他地方都變成和清風縣一樣了吧?
清風縣走的是商業路子,再加上有他這個穿越者在,開了外掛才能變得這麽富的。
蘇澤有些頭疼的揉了揉眉心,以前還覺得朱瞻基是個小肥羊,現在看來是小窮鬼才是,一聽到和清風縣一樣,眼睛都快綠了。
“那個,你別想太多,這隻是權宜之計罷了,要想讓大明的百姓都富起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給你出個題目,你迴去好好想想。”
朱瞻基訕笑一聲,有些不好意思,他剛剛確實想的有點遠了,主要太饞清風縣了,一時之間想入非非了。
若是大明所有地方都和清風縣一般富足,皇爺爺和他父親也不會那麽頭疼了。
“蘇兄請說,我迴去了定當好好思考。”
“還是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何一場大雪,便能讓這麽多大明百姓流離失所,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民。”
“慢慢想,不著急,這其中的問題很複雜,不僅僅隻是一場大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