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畜糞土?”
翌日上午,博望苑,太子別居。
自劉榮口中,聽到關於增加糧食產量的一係列想法,老岑邁隻眉頭稍一皺。
待劉榮“不負眾望”的掏出一摞絹布,老岑邁一邊伸手接過,嘴上也一邊自顧自說了起來。
“以淤泥、糞土來增加田畝肥力的方式,倒也算是由來已久。”
“隻是民間百姓農戶,都更傾向於淤泥,而非人畜糞土。”
“——主要是怕糞土汙穢之物,或許會觸怒社、稷天神,從而降下天罰。”
“也有人說,此乃巧奪天機,必不能長久,更必遭天譴…”
如是道出一番話,老岑邁便將上半身稍一斜傾,對著燭光,細細查看起手中的絹布圖紙。
而在老岑邁身側,劉榮也是麵露恍然之色,總算是知道了糞土肥田之法,為何會在已經出現數百年的前提下,卻至今都沒有被民間百姓所接受。
——在這個時代,儒家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沒有任何市場的。
人們對鬼神的敬畏,體現在整個文明的方方麵麵,上到廟堂之高,下到黎民百姓,無論是生活、生產,還是祭祀活動,都離不開“鬼神”二字。
由此延伸出來的厚葬之風:侍死如奉生,以及行走於宮闈、高門之間的方術之士,更無時不刻體現著漢家之民,對鬼神之說的崇高敬畏。
具體到田畝、農事,自然是事事以社、稷,即土、穀二神為重。
事實上,別說是將糞土播灑於田畝之間,來增強土地肥力了——就連淤泥肥田之法,民間的農人用起來,那都是戰戰兢兢、如屢薄冰,不到非如此不可,不這麽做就可能要餓死的份上,也都是不大敢去做的。
畢竟鬼神對普通群眾而言,實在是太過於神秘,也實在太過於“喜怒無常”;
再加上封建政權——尤其是如今漢家,出於“君權神授”的政治需要,也會對鬼神之說聽之任之,甚至是在暗中推波助瀾,就更使得鬼神之說大行其道,時刻影響著底層民眾生活當中的方方麵麵了。
想明白這些,再去聽老岑邁方才,那好似隨口一說的幾聲嘀咕,也就不難聽出這位少府卿的話外之音了。
——糞土肥田之法,不是沒有,而是早就被人發現,卻始終沒什麽人敢用的法子;
若是想用,那家上最好先搞定輿論方麵的問題,免得迴頭被有心人攻訐,說太子不擇手段,為了應付年末的大計,不惜通過“折辱社稷神明”的方式,用糞土汙穢之物來提高糧食產量;
更甚是上綱上線,說太子儲君不敬畏社稷、不敬畏神明之類。
對此,劉榮隻想說:隻要能提高生產力,那其他方麵的掣肘,劉榮就有的是方法擺平。
“黃老之道,講究的是道法自然。”
“——樹高百尺,終也不過葉落歸根。”
“人食五穀雜糧,畜食草木莖葉,終亦不過屍骨腐朽,以歸大地。”
“連人畜屍骸,都逃不過腐朽以饋天地的結局,人畜糞土,又如何不能用於肥田呢?”
言之鑿鑿的道出此語,劉榮便含笑對老岑邁一點頭,算是表明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立場。
——少府不用擔心,這件事,孤全權負責;
如果真出了問題,孤會承擔所有責任,出了成績,卻也不會忘記捎帶拉上少府一把。
有了劉榮如此表態,老岑邁也是不無不可的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下此事。
左右不過是找來些糞土,再派人送來這博望苑而已;
博望苑佃農七千來戶,滿共也就五十來萬畝——五百頃田,所需的人畜糞土雖然不算少,但就少府所掌握的龐大能量來說,此事甚至都不需要岑邁親自去過問;
隨便找個六百石的小吏,把事兒交代下去,兩三天就能夠把事辦妥。
真正讓岑邁上心的,還是手中這一摞圖紙。
——自少府瓷器大行其道,成為了關東宗親諸侯,乃至公侯貴戚家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並由此為少府內帑帶來源源不斷、“粗水長流”的龐大收入,劉榮從懷裏掏圖紙的動作,就已經被少府上下神化了。
在某些非正式場合,少府的官員們甚至會說:皇長子/太子從懷裏掏圖紙,每掏出來一張,少府次年的收入增長,就會以“萬萬”為單位!
更有人說:這掏的哪裏是圖紙?
分明是點石成金的法子!
口口相傳之下,再加上時間的積累,時至今日,已經不知有多少少府官員,將看到劉榮從懷裏掏圖紙的一幕,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了。
作為少府卿,岑邁自然是多少能端著些,不至於看到劉榮掏圖紙,就激動的臉紅脖子粗。
但岑邁的身體也十分誠實——劉榮這邊剛掏出圖紙,岑邁的手就已經伸了過來!
瞧那自然、嫻熟的模樣,就好像劉榮是岑邁的秘書,遞來的也不是圖紙,而是岑邁需要處理的卷宗文書…
“曲轅犁…”
“代田法…”
“水車…”
“精耕細作……”
稍皺著眉頭,將劉榮遞給自己的一摞圖紙翻看一遍,老岑邁便微眯著眼,陷入了短暫的思考之中。
而後,便見老岑邁麵色古怪的睜開眼,一邊不著痕跡的將那摞圖紙藏入懷中,一邊將不解的目光,撒向劉榮那種無比淡然的麵龐。
“今我漢家之民,雖已不再刀耕火種——撒把種子就等收獲,但也不過是翻土、播種、灌溉幾項。”
“頂破天去,也就是家中男丁足夠的,能偶爾除除草。”
“至於犁具,則大都是尋匠人打個犁錐出來,便自家做個簡易的直轅犁。”
說到此處,老岑邁似笑非笑的抬手拍了拍胸前,藏有劉榮那一摞圖紙的位置。
不時閃過精光的雙眸,更是死死鎖定在了劉榮的臉上。
“家上的曲轅犁,臣看過了。”
“——確實更省力、省時,造價卻也更加昂貴,幾乎不可能由農人自己製作,而是必須花錢買下完整的犁具。”
“且短時間內,能製作出這種曲轅犁的,幾乎隻有少府,沒有個十年八年的時間,民間的尋常鐵匠、木匠,恐怕很難掌握製作曲轅犁的技巧。”
“——拋開這一點不說,單就說如今,已經是夏六月,距離秋收隻剩兩個多月的時間,農人們卻早已在春耕之時,就已經完成了犁地翻土的工序。”
“換而言之:這曲轅犁,就算是家上自掏腰包,給博望苑的佃農們每家每戶發一具,也無法影響博望苑今年的秋收。”
言罷,老岑邁稍止住話頭,沉默了片刻;
待劉榮含笑點下頭,做出一個“請繼續”的手勢,才笑著再道:“水車,也大致是一個道理。”
“雖然不知道家上所言——水車可從低處,將渠水送往高處,究竟是否能做到、又是如何做到的,但這並不重要。”
“就算這水車,能做到家上所期望的程度,博望苑需要的,也並非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器具。”
“——博望苑的田畝,並不缺水。”
“整個上林苑,任何一處歸少府內帑所有——歸陛下所有的皇田,都並不缺灌溉用水。”
“而家上的博望苑,又是少府從上林苑十數萬頃皇田中,精心挑選出的土地最肥沃、灌溉水最充足的地方。”
“換而言之:這水車,也同樣無法幫助家上,將博望苑今年的糧產提高。”
“更何況這水車,明顯是一件非常精密,且零件繁多的器具,少府要想批量生產,也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
見老岑邁先後否決了曲轅犁、水車這兩件大殺器,在博望苑今年的秋收所能起到的作用,劉榮卻是似笑非笑的連連點頭;
非但不惱,反而還因為老岑邁能一眼看透個中厲害,而莫名欽佩起這位少府卿。
劉榮如此反應,老岑邁心中猜想基本得到驗證,說起話來,也是愈發沒了顧慮。
“代田法,依臣拙見,是以田壟、田埂交替耕耘的方式,開最大限度發揮農田的地力,同時又不過度消耗農田的肥力。”
“——如果說過去,百姓的農田,每耕耘兩到三年,便要歇耕一年,以恢複地力的話,那有了這個代田法,百姓便可不必再歇耕田畝,更不需要擔心連年耕耘,會讓上田失肥為中田、中田失肥為下田,更甚是下田失肥,徹底淪為荒地。”
“但這,同樣是以數年,乃至十數年為周期,緩慢為農人帶來好處,為我漢家緩慢提高糧產、農稅的法子;”
“家上的博望苑,最早也得從明年春耕開始,才能施行這代田法。”
“也就是說這代田法,依舊無法幫助家上——依舊無法幫助博望苑,在今年年末的大計中,交出令人讚歎的糧產。”
…
“至於精耕細作,更是需要多年宣揚,甚至是派專門的力田、農稼官,手把手教博望苑的農人,經過多年積累,才能逐漸達成的。”
“結合以上種種,臣鬥膽猜測:此番,家上打算通過外力,來提高博望苑的糧產,唯一可以迅速見效的方法,便是那糞土肥田法。”
“剩下的,無論是曲轅犁、水車等器具,還是代田法、精耕細作等耕作方式,都是需要多年推行、鋪墊,而後才能緩慢見效的。”
“再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這些東西和法子,與其說是家上為博望苑做出來的,倒不如說,是為了漢家日後——為了全天下的農人,所做出來的百年大計。”
“若是如此,臣恐怕就得和家上詳談一番,以確定這幾件東西,對我漢家日後的國本:農事,所能起到的影響有多大了…”
老岑邁叭叭叭叭一頓說,劉榮都是含笑聽著;
待老岑邁似笑非笑間,說出最後這句“聊聊?”,劉榮更是滿含著微笑,為老少府這敏銳的嗅覺鼓起掌來。
直到老少府都有著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去,稍有些尷尬的摸起鼻子,劉榮才停止了鼓掌,對岑邁含笑點下頭。
“少府說的沒錯。”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孤,深以為然。”
…
“此番,孤之首重,雖然是為博望苑兩個月後的秋收,做最後的努力,以應對年末的大計,但這並不意味著博望苑以外的農田,就不在孤的考慮之中。”
“也正如老少府所言:農事,乃我漢家之國本,再怎麽鄭而重之、再怎麽殫精竭慮,也絲毫不為過。”
“——孤剛才拿出來的器具、法子,確實是短時間內無法幫助到博望苑,卻可以讓博望苑,乃至於我漢家的糧產,都得到長足、有效的提高。”
“相比起這些,孤區區一方博望苑,卻是沒什麽大不了的了…”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劉榮自己都覺得腰杆莫名直了直。
至於老岑邁,更是極其自然的對劉榮拱起手,含笑讚到:“家上,高義…”
一番客套過後,君臣二人再度落座;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榮便也不再拐彎抹角,直接擺明了自己的意圖。
“今年,關中糧價不穩,說一千道一萬,終歸是糧產不豐,百姓慌亂,才給了幕後之人可乘之機。”
“距離秋收還有兩個月,靠這兩個月大幅提高關中的糧產——甚至隻是大幅提高博望苑的糧產,都不是很現實的事。”
“但國家大事,往往就是這樣的。”
“——短時間內很難見成效,卻也不得不去做,不得不為未來做鋪墊、做積累。”
“就好比先帝、父皇,寧願忍受和親的屈辱,也要熬過這數十年,為我漢家積攢下豐盈的府庫,以至於如今,已經擁有了和匈奴人決戰,以一較高下的底氣。”
…
“到了孤這一代,確實是要憑借先帝、父皇積攢下來的力量,去一舉解決外患匈奴的。”
“但這絕不意味著和匈奴人決戰過後,我漢家就可以滅亡了、天下人就可以不用過日子了。”
“——為了後世之君,都有隨時棒喝外蠻的底氣,也是為了天下人,以後都能夠豐衣足食;”
“為子孫後世計,類似這種緩慢布局、緩慢見效的大政,都是不得不去做的。”
“尤其今年,關中糧產不豐、糧價不穩,就更要通過這樣的舉措,來安撫慌亂的百姓了。”
“這,也算是孤此番平抑糧價,所要做的先行舉措…”
(本章完)
翌日上午,博望苑,太子別居。
自劉榮口中,聽到關於增加糧食產量的一係列想法,老岑邁隻眉頭稍一皺。
待劉榮“不負眾望”的掏出一摞絹布,老岑邁一邊伸手接過,嘴上也一邊自顧自說了起來。
“以淤泥、糞土來增加田畝肥力的方式,倒也算是由來已久。”
“隻是民間百姓農戶,都更傾向於淤泥,而非人畜糞土。”
“——主要是怕糞土汙穢之物,或許會觸怒社、稷天神,從而降下天罰。”
“也有人說,此乃巧奪天機,必不能長久,更必遭天譴…”
如是道出一番話,老岑邁便將上半身稍一斜傾,對著燭光,細細查看起手中的絹布圖紙。
而在老岑邁身側,劉榮也是麵露恍然之色,總算是知道了糞土肥田之法,為何會在已經出現數百年的前提下,卻至今都沒有被民間百姓所接受。
——在這個時代,儒家的“子不語怪力亂神”,是沒有任何市場的。
人們對鬼神的敬畏,體現在整個文明的方方麵麵,上到廟堂之高,下到黎民百姓,無論是生活、生產,還是祭祀活動,都離不開“鬼神”二字。
由此延伸出來的厚葬之風:侍死如奉生,以及行走於宮闈、高門之間的方術之士,更無時不刻體現著漢家之民,對鬼神之說的崇高敬畏。
具體到田畝、農事,自然是事事以社、稷,即土、穀二神為重。
事實上,別說是將糞土播灑於田畝之間,來增強土地肥力了——就連淤泥肥田之法,民間的農人用起來,那都是戰戰兢兢、如屢薄冰,不到非如此不可,不這麽做就可能要餓死的份上,也都是不大敢去做的。
畢竟鬼神對普通群眾而言,實在是太過於神秘,也實在太過於“喜怒無常”;
再加上封建政權——尤其是如今漢家,出於“君權神授”的政治需要,也會對鬼神之說聽之任之,甚至是在暗中推波助瀾,就更使得鬼神之說大行其道,時刻影響著底層民眾生活當中的方方麵麵了。
想明白這些,再去聽老岑邁方才,那好似隨口一說的幾聲嘀咕,也就不難聽出這位少府卿的話外之音了。
——糞土肥田之法,不是沒有,而是早就被人發現,卻始終沒什麽人敢用的法子;
若是想用,那家上最好先搞定輿論方麵的問題,免得迴頭被有心人攻訐,說太子不擇手段,為了應付年末的大計,不惜通過“折辱社稷神明”的方式,用糞土汙穢之物來提高糧食產量;
更甚是上綱上線,說太子儲君不敬畏社稷、不敬畏神明之類。
對此,劉榮隻想說:隻要能提高生產力,那其他方麵的掣肘,劉榮就有的是方法擺平。
“黃老之道,講究的是道法自然。”
“——樹高百尺,終也不過葉落歸根。”
“人食五穀雜糧,畜食草木莖葉,終亦不過屍骨腐朽,以歸大地。”
“連人畜屍骸,都逃不過腐朽以饋天地的結局,人畜糞土,又如何不能用於肥田呢?”
言之鑿鑿的道出此語,劉榮便含笑對老岑邁一點頭,算是表明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立場。
——少府不用擔心,這件事,孤全權負責;
如果真出了問題,孤會承擔所有責任,出了成績,卻也不會忘記捎帶拉上少府一把。
有了劉榮如此表態,老岑邁也是不無不可的點了點頭,算是答應下此事。
左右不過是找來些糞土,再派人送來這博望苑而已;
博望苑佃農七千來戶,滿共也就五十來萬畝——五百頃田,所需的人畜糞土雖然不算少,但就少府所掌握的龐大能量來說,此事甚至都不需要岑邁親自去過問;
隨便找個六百石的小吏,把事兒交代下去,兩三天就能夠把事辦妥。
真正讓岑邁上心的,還是手中這一摞圖紙。
——自少府瓷器大行其道,成為了關東宗親諸侯,乃至公侯貴戚家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並由此為少府內帑帶來源源不斷、“粗水長流”的龐大收入,劉榮從懷裏掏圖紙的動作,就已經被少府上下神化了。
在某些非正式場合,少府的官員們甚至會說:皇長子/太子從懷裏掏圖紙,每掏出來一張,少府次年的收入增長,就會以“萬萬”為單位!
更有人說:這掏的哪裏是圖紙?
分明是點石成金的法子!
口口相傳之下,再加上時間的積累,時至今日,已經不知有多少少府官員,將看到劉榮從懷裏掏圖紙的一幕,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了。
作為少府卿,岑邁自然是多少能端著些,不至於看到劉榮掏圖紙,就激動的臉紅脖子粗。
但岑邁的身體也十分誠實——劉榮這邊剛掏出圖紙,岑邁的手就已經伸了過來!
瞧那自然、嫻熟的模樣,就好像劉榮是岑邁的秘書,遞來的也不是圖紙,而是岑邁需要處理的卷宗文書…
“曲轅犁…”
“代田法…”
“水車…”
“精耕細作……”
稍皺著眉頭,將劉榮遞給自己的一摞圖紙翻看一遍,老岑邁便微眯著眼,陷入了短暫的思考之中。
而後,便見老岑邁麵色古怪的睜開眼,一邊不著痕跡的將那摞圖紙藏入懷中,一邊將不解的目光,撒向劉榮那種無比淡然的麵龐。
“今我漢家之民,雖已不再刀耕火種——撒把種子就等收獲,但也不過是翻土、播種、灌溉幾項。”
“頂破天去,也就是家中男丁足夠的,能偶爾除除草。”
“至於犁具,則大都是尋匠人打個犁錐出來,便自家做個簡易的直轅犁。”
說到此處,老岑邁似笑非笑的抬手拍了拍胸前,藏有劉榮那一摞圖紙的位置。
不時閃過精光的雙眸,更是死死鎖定在了劉榮的臉上。
“家上的曲轅犁,臣看過了。”
“——確實更省力、省時,造價卻也更加昂貴,幾乎不可能由農人自己製作,而是必須花錢買下完整的犁具。”
“且短時間內,能製作出這種曲轅犁的,幾乎隻有少府,沒有個十年八年的時間,民間的尋常鐵匠、木匠,恐怕很難掌握製作曲轅犁的技巧。”
“——拋開這一點不說,單就說如今,已經是夏六月,距離秋收隻剩兩個多月的時間,農人們卻早已在春耕之時,就已經完成了犁地翻土的工序。”
“換而言之:這曲轅犁,就算是家上自掏腰包,給博望苑的佃農們每家每戶發一具,也無法影響博望苑今年的秋收。”
言罷,老岑邁稍止住話頭,沉默了片刻;
待劉榮含笑點下頭,做出一個“請繼續”的手勢,才笑著再道:“水車,也大致是一個道理。”
“雖然不知道家上所言——水車可從低處,將渠水送往高處,究竟是否能做到、又是如何做到的,但這並不重要。”
“就算這水車,能做到家上所期望的程度,博望苑需要的,也並非是這樣一個神奇的器具。”
“——博望苑的田畝,並不缺水。”
“整個上林苑,任何一處歸少府內帑所有——歸陛下所有的皇田,都並不缺灌溉用水。”
“而家上的博望苑,又是少府從上林苑十數萬頃皇田中,精心挑選出的土地最肥沃、灌溉水最充足的地方。”
“換而言之:這水車,也同樣無法幫助家上,將博望苑今年的糧產提高。”
“更何況這水車,明顯是一件非常精密,且零件繁多的器具,少府要想批量生產,也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
見老岑邁先後否決了曲轅犁、水車這兩件大殺器,在博望苑今年的秋收所能起到的作用,劉榮卻是似笑非笑的連連點頭;
非但不惱,反而還因為老岑邁能一眼看透個中厲害,而莫名欽佩起這位少府卿。
劉榮如此反應,老岑邁心中猜想基本得到驗證,說起話來,也是愈發沒了顧慮。
“代田法,依臣拙見,是以田壟、田埂交替耕耘的方式,開最大限度發揮農田的地力,同時又不過度消耗農田的肥力。”
“——如果說過去,百姓的農田,每耕耘兩到三年,便要歇耕一年,以恢複地力的話,那有了這個代田法,百姓便可不必再歇耕田畝,更不需要擔心連年耕耘,會讓上田失肥為中田、中田失肥為下田,更甚是下田失肥,徹底淪為荒地。”
“但這,同樣是以數年,乃至十數年為周期,緩慢為農人帶來好處,為我漢家緩慢提高糧產、農稅的法子;”
“家上的博望苑,最早也得從明年春耕開始,才能施行這代田法。”
“也就是說這代田法,依舊無法幫助家上——依舊無法幫助博望苑,在今年年末的大計中,交出令人讚歎的糧產。”
…
“至於精耕細作,更是需要多年宣揚,甚至是派專門的力田、農稼官,手把手教博望苑的農人,經過多年積累,才能逐漸達成的。”
“結合以上種種,臣鬥膽猜測:此番,家上打算通過外力,來提高博望苑的糧產,唯一可以迅速見效的方法,便是那糞土肥田法。”
“剩下的,無論是曲轅犁、水車等器具,還是代田法、精耕細作等耕作方式,都是需要多年推行、鋪墊,而後才能緩慢見效的。”
“再說一句不該說的話:這些東西和法子,與其說是家上為博望苑做出來的,倒不如說,是為了漢家日後——為了全天下的農人,所做出來的百年大計。”
“若是如此,臣恐怕就得和家上詳談一番,以確定這幾件東西,對我漢家日後的國本:農事,所能起到的影響有多大了…”
老岑邁叭叭叭叭一頓說,劉榮都是含笑聽著;
待老岑邁似笑非笑間,說出最後這句“聊聊?”,劉榮更是滿含著微笑,為老少府這敏銳的嗅覺鼓起掌來。
直到老少府都有著不好意思的低下頭去,稍有些尷尬的摸起鼻子,劉榮才停止了鼓掌,對岑邁含笑點下頭。
“少府說的沒錯。”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
“孤,深以為然。”
…
“此番,孤之首重,雖然是為博望苑兩個月後的秋收,做最後的努力,以應對年末的大計,但這並不意味著博望苑以外的農田,就不在孤的考慮之中。”
“也正如老少府所言:農事,乃我漢家之國本,再怎麽鄭而重之、再怎麽殫精竭慮,也絲毫不為過。”
“——孤剛才拿出來的器具、法子,確實是短時間內無法幫助到博望苑,卻可以讓博望苑,乃至於我漢家的糧產,都得到長足、有效的提高。”
“相比起這些,孤區區一方博望苑,卻是沒什麽大不了的了…”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劉榮自己都覺得腰杆莫名直了直。
至於老岑邁,更是極其自然的對劉榮拱起手,含笑讚到:“家上,高義…”
一番客套過後,君臣二人再度落座;
話說到這個份上,劉榮便也不再拐彎抹角,直接擺明了自己的意圖。
“今年,關中糧價不穩,說一千道一萬,終歸是糧產不豐,百姓慌亂,才給了幕後之人可乘之機。”
“距離秋收還有兩個月,靠這兩個月大幅提高關中的糧產——甚至隻是大幅提高博望苑的糧產,都不是很現實的事。”
“但國家大事,往往就是這樣的。”
“——短時間內很難見成效,卻也不得不去做,不得不為未來做鋪墊、做積累。”
“就好比先帝、父皇,寧願忍受和親的屈辱,也要熬過這數十年,為我漢家積攢下豐盈的府庫,以至於如今,已經擁有了和匈奴人決戰,以一較高下的底氣。”
…
“到了孤這一代,確實是要憑借先帝、父皇積攢下來的力量,去一舉解決外患匈奴的。”
“但這絕不意味著和匈奴人決戰過後,我漢家就可以滅亡了、天下人就可以不用過日子了。”
“——為了後世之君,都有隨時棒喝外蠻的底氣,也是為了天下人,以後都能夠豐衣足食;”
“為子孫後世計,類似這種緩慢布局、緩慢見效的大政,都是不得不去做的。”
“尤其今年,關中糧產不豐、糧價不穩,就更要通過這樣的舉措,來安撫慌亂的百姓了。”
“這,也算是孤此番平抑糧價,所要做的先行舉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