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漢家的馬苑模式,優點是需要的場地不大,基本可以完全按照圈養模式,來培育出馬匹。”
“但弊端也非常明顯——院牆之內,跑不出來千裏馬;”
“尤其是我漢家迫切需要的精良戰馬,更是很難在圈養模式下培育出來。”
“這也是為什麽過去這些年,邊牆諸苑明明擁有最好的種馬以及良種母馬,培育出的馬匹卻有大半是駑馬,戰馬則隻有少半——平均每三匹馬出欄,才能有一批戰馬入列的原因。”
“——圈養模式,對於戰馬的培育,幾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再者,馬苑圈養模式,僅僅隻是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卻需要成倍的草飼料、人力物力,乃至於錢金投入。”
考慮到河套地區的開發迫在眉睫,劉榮也沒有耽誤太長時間,很快便召見了自己的太仆卿:塞侯直不疑。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後世人看來,太仆卿這個職務最基本的本職工作,無外乎為帝禦輦。
說直白點,就是禦用馬夫。
事實上,太仆卿在漢家官製當中的理論職責,也確實如此。
如太祖高皇帝劉邦,為漢家所設立的第一位漢太仆,便是早在太祖皇帝潛邸豐沛之時,就已經因‘禦術上佳’而在縣衙任職,專門負責為官老爺們駕車的夏侯嬰。
那作為漢家第一任太仆,也就是理論上,全天下最會趕馬車的人,夏侯嬰的駕駛技術,到底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在太祖高皇帝尚還隻是漢王之時,曾發生一件事。
——漢二年,自漢中還定三秦的太祖劉邦,糾結關東各路之後五十六萬聯軍,東出函穀,以項羽弑義帝楚懷王為名,正式討伐弑帝逆賊:楚王項羽。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聯軍統領漢王劉邦先勝後敗——先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之後又被從齊地趕迴的項羽殺的丟盔卸甲,五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以至於‘睢水為之不流’。
也就是在劉邦遭遇彭城之敗,孤身自彭城向西逃命的路上,夏侯嬰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馬車駕駛技術。
——在逃命的路上,漢王劉邦在馬車裏急的根本坐不住,生怕被追兵咬住;
為了減少馬車的負重,使馬車走的更快些,劉邦毫不猶豫的將嫡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以及長女,後來的魯元公主踹下了馬車。
這件事,也成為了後世絕大多數人或喜歡、或討厭劉邦的來由。
欣賞劉邦如此作為的,認為劉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帝業連兒女都可以拋棄,實在是頗具帝王風範!
活該他坐天下!
因此事而對劉邦感到不齒的人則認為:劉邦作為草根出生的造反皇帝,實在是無情無義,刻薄寡恩。
連自己的兒女都能往馬車下踹,當真是印證了那句:皇家無情。
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件事,最終的結果是:劉邦先後七次將兒女踢下馬車,駕車的夏侯嬰,也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魯元公主劉樂撿了迴來。
聽上去,似乎沒什麽大不了的。
但實際上,隻要稍微細想一下,就能明白夏侯嬰在這件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駕駛技術,究竟有多麽恐怖。
——劉邦能急的把兒女直往車下踹,身後的追兵必然不遠!
夏侯嬰卻能在如此緊要關頭,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劉盈、劉樂姐弟倆撿迴來;
關鍵的是:先後七次停車撿人,夏侯嬰愣是沒讓追兵追上自己所駕駛的馬車,將車內的劉邦、劉盈、劉樂父子三人送到了下邑,送到了周呂令武侯:呂澤的軍營當中。
沒人知道夏侯嬰是怎麽做到的。
除了當事人外,人們隻知道後來,孝惠皇帝劉盈坐上皇位之後,最敬重的開國元勳功侯,即不是大漢開國第一相:酇侯蕭何,也不是蕭規曹隨的平陽侯曹參。
甚至都不是呂澤、呂釋之等母舅!
而是當年,曾先後七次撿自己上車的汝陰侯夏侯嬰。
為了表達自己對夏侯嬰的敬重,以及彰顯夏侯嬰對漢家的功勞,孝惠皇帝甚至在未央宮外,直接設立了一個‘夏侯嬰第’!
雖然後來,夏侯嬰在諸侯大臣共誅諸呂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沒有對得起孝惠皇帝的敬重,但單從這一件事,也能看出漢初的政治生態,對太仆的要求是什麽。
——首先,你得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馬車駕馭技術!
就算達不到夏侯嬰那種連撿七次人的程度,也至少要在重大政治活動中,做到該走走、該停停,不多走一尺、不少走一寸。
如此登峰造極的駕駛技術——尤其動力來源還是活物:馬匹,自然是非常考驗‘駕駛者’的經驗和天賦。
當然,作為封建王朝權利決策中心最核心的‘三公九卿’的一員,太仆自然也不能是個單純的秋名山車神。
事實上,太仆真正需要具備的能力,是馬政。
至於駕駛技術,不過是個最基本不過的準入門檻。
夏侯嬰起於豐沛,本就是個縣衙車夫,自然沒有什麽馬政方麵的才能。
但在當時,華夏文明才剛結束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以及秦末紛爭、楚漢爭霸;
天下十室九空,百廢待興。
劉邦堂堂天子之身,禦輦尚且湊不出八匹同色的馬;
蕭何位列相宰,愣是連一匹屬於自己的馬都沒有,隻能坐著牛車上朝。
皇帝、丞相都缺馬,什麽騎兵、馬政之類,自更是無從說起,夏侯嬰這才單憑駕駛技術,坐穩了漢家第一任太仆卿的位置。
但從呂太後掌權開始——尤其是太宗皇帝開始專門在邊牆興建馬苑,大力發展漢家的馬政建設開始,太仆卿的職責,就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九卿,而不是純粹的禦用車夫了。
到了漢家上一任太仆:桃侯劉舍,掌握龐大馬政資金,以及漢家大半馬苑的太仆卿,已經變成了類似少府那般,非天子親信不可擔任的要害位置。
若非孝景皇帝意外的早早駕崩,先帝劉啟大概率會在劉舍之後,為劉榮也培養一個忠心耿耿——且較忠於漢室,更忠誠於劉榮本人的太仆卿。
隻可惜,孝景皇帝‘英年早逝’——至少是較原曆史過早離世,讓朝堂內外有名的老好人、道德君子直不疑撿了便宜,做了太仆。
直不疑這個太仆~
怎麽說呢;
駕駛技術肯定是沒得說——畢竟是中郎出身,又在奉常做過禮官;
凡是有關禮製的事,在直不疑這兒就出不了半點差錯。
但在馬政方麵,直不疑就多少有點如今漢室,大多數漢官縮影的意味在其中了。
——直不疑,確實不怎麽懂馬政;
但如今漢室,本就沒什麽人懂馬政。
若非弓高侯韓頹當這麽個匈奴降將存在,漢家甚至連懂養馬、懂騎兵的人都找不出來!
所以,即便知道如今漢家,除了韓頹當外再也沒人真正懂馬政、懂騎兵,劉榮也還是找來了老好人直不疑,來溝通關於馬政的問題。
矮子裏麵拔將軍嘛!
畢竟這也做了幾年的太仆,就算再怎麽門外漢,直不疑也肯定突擊補課學了點專業知識。
果然不出劉榮所料——直不疑不懂歸不懂,卻也像模像樣的接過了話頭,順著劉榮的話說了下去。
“陛下所言甚是。”
“過去這些年,弓高侯曾不止一次於私下同旁人說:我漢家的馬政,投入實在太高、耗時實在太久,實在是再笨不過的笨辦法。”
“若非是降將之身,不便罔議國朝大政···”
如是說著,直不疑還不忘一陣搖頭歎息,做出一副為韓頹當感到唏噓的駕駛。
就好像在直不疑看來,如今漢室最適合擔任太仆、主持馬政的,正是韓頹當無疑;
與此同時,對於自己‘搶了本該屬於韓頹當的太仆之位’,直不疑似乎頗有些羞愧和無奈···
隻是在劉榮眼中,直不疑這番作態,卻是更加印證了如今漢室,懂馬政的人究竟少到了什麽地步、官員對馬政的了解,更是稀薄到了怎樣的程度。
——韓頹當對如今漢室,馬苑圈養的馬政模式有看法,這是朝堂內外眾所周知的事。
但韓頹當之所以發了這麽多年牢騷,卻始終沒有把這件事拿到朝堂上去說,並非是因為韓頹當受限於自己‘降將’的身份,而不便在這種重大國策上發表看法。
事實上,過去這些年,韓頹當雖然在朝中謹小慎微,沒有什麽存在感,但真遇到什麽非說不可、除了自己沒人看出來的問題,韓頹當那也是該說就說,毫不含糊!
至於如今漢室的馬政——韓頹當當然知道這種模式的諸多弊端。
但韓頹當也同樣清楚:如今漢室的馬政,之所以會用這種‘再笨不過的笨辦法’,恰恰是因為漢家的馬政,乃至於整個漢室的畜牧業,都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
——草場。
一如農耕文明耕種,需要糧種作為‘初始資金’,農田作為生產資料:畜牧業的發展,也同樣需要‘糧種’和‘農田’。
‘糧種’自然是牧畜群;
而‘農田’,則是草場。
如今漢室,之所以要大費周折——又是動輒數千上萬萬錢的資金投入,又是向全天下人收取幹草、秸稈稅,卻偏偏放著草原遊牧之民那經濟實惠的畜牧模式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草場。
長安朝堂每年上萬萬錢的投入,每年收上來的數百萬石幹草、秸稈,動輒十數年的馬苑興建、培養周期,都是為了彌補漢家在生產資料:草場奇缺的先天缺陷。
所以事實,並非直不疑所認為的‘韓頹當礙於降將身份不便說’,而是韓頹當自己也清楚:漢家的馬政,並不會因為自己指出問題所在,就能得到解決。
——草場這個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在這西元前——至少是在如今漢室,草場和礦場一樣,屬於純天然物資,根本無法通過人力去創造。
所以,韓頹當這些年隻是發牢騷,卻根本沒有將這件事拿到朝議上說。
——說了也沒用啊!
光指出問題有什麽用?
不帶著配套的解決方案,那提出問題就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在草原上土生土長的‘遊牧之民’,韓頹當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作為後世來客,擁有數千年曆史視野的劉榮,也明白這一關鍵。
但除了這二人,如今漢家,恐怕就沒多少人,能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了。
——沒看到連‘矮子裏麵拔將軍’拔出來的太仆直不疑,都沒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嗎?
於是,劉榮也就沒興趣再同直不疑,說自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的下半段話了。
——如今漢室馬政的馬苑圈養模式,確實是有諸多弊端;
漢家明知難為而為之,實屬無奈。
至於草原遊牧之民所采用的經濟實惠型畜牧業發展方向,看上去是很不錯,但實際上,漢家卻根本無法照搬硬套。
現如今的草原,畜牧業之所以成本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遊牧之民,是人如其名的‘遊牧’之民。
準確的說,他們采用的,並非後世人刻板印象中的畜牧業,而是專屬於這史前時代的遊牧。
遊牧,畜牧,一字之差,卻是讓二者所需要的投入、運作成本,呈現出了極為誇張的兩個極端。
畜牧業,就是要砸錢!
而遊牧業,更像是一筆無本兒買賣——帶著牛羊牧場在草原一路走,一路吃,隻要牧畜不大範圍死於天災人禍,就穩賺不賠!
而這樣的模式,顯然不是如今漢室——乃至於任何一個華夏封建王朝,所能完全效仿的。
要想為華夏文明點亮‘畜牧’這一科技樹,劉榮首先要做的,是摸索出一套更適合華夏文明,更貼合農耕文明的畜牧模式。
比如:限定區域的小範圍遊牧;
比如牧民定居某處,並於每年的固定時間迴到居所。
再比如······
“再比如~”
“分封·······”
···
“封草原王啊~”
“嘿;”
“就怕一招不慎,搬起石頭,砸了朕自己的腳······”
“但弊端也非常明顯——院牆之內,跑不出來千裏馬;”
“尤其是我漢家迫切需要的精良戰馬,更是很難在圈養模式下培育出來。”
“這也是為什麽過去這些年,邊牆諸苑明明擁有最好的種馬以及良種母馬,培育出的馬匹卻有大半是駑馬,戰馬則隻有少半——平均每三匹馬出欄,才能有一批戰馬入列的原因。”
“——圈養模式,對於戰馬的培育,幾可謂是百害,而無一利!”
“再者,馬苑圈養模式,僅僅隻是不需要太大的場地,卻需要成倍的草飼料、人力物力,乃至於錢金投入。”
考慮到河套地區的開發迫在眉睫,劉榮也沒有耽誤太長時間,很快便召見了自己的太仆卿:塞侯直不疑。
事實上,在絕大多數後世人看來,太仆卿這個職務最基本的本職工作,無外乎為帝禦輦。
說直白點,就是禦用馬夫。
事實上,太仆卿在漢家官製當中的理論職責,也確實如此。
如太祖高皇帝劉邦,為漢家所設立的第一位漢太仆,便是早在太祖皇帝潛邸豐沛之時,就已經因‘禦術上佳’而在縣衙任職,專門負責為官老爺們駕車的夏侯嬰。
那作為漢家第一任太仆,也就是理論上,全天下最會趕馬車的人,夏侯嬰的駕駛技術,到底到了怎樣的地步呢?
在太祖高皇帝尚還隻是漢王之時,曾發生一件事。
——漢二年,自漢中還定三秦的太祖劉邦,糾結關東各路之後五十六萬聯軍,東出函穀,以項羽弑義帝楚懷王為名,正式討伐弑帝逆賊:楚王項羽。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聯軍統領漢王劉邦先勝後敗——先攻入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之後又被從齊地趕迴的項羽殺的丟盔卸甲,五十六萬大軍灰飛煙滅,以至於‘睢水為之不流’。
也就是在劉邦遭遇彭城之敗,孤身自彭城向西逃命的路上,夏侯嬰第一次展露了自己的馬車駕駛技術。
——在逃命的路上,漢王劉邦在馬車裏急的根本坐不住,生怕被追兵咬住;
為了減少馬車的負重,使馬車走的更快些,劉邦毫不猶豫的將嫡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以及長女,後來的魯元公主踹下了馬車。
這件事,也成為了後世絕大多數人或喜歡、或討厭劉邦的來由。
欣賞劉邦如此作為的,認為劉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了帝業連兒女都可以拋棄,實在是頗具帝王風範!
活該他坐天下!
因此事而對劉邦感到不齒的人則認為:劉邦作為草根出生的造反皇帝,實在是無情無義,刻薄寡恩。
連自己的兒女都能往馬車下踹,當真是印證了那句:皇家無情。
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這件事,最終的結果是:劉邦先後七次將兒女踢下馬車,駕車的夏侯嬰,也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後來的孝惠皇帝劉盈、魯元公主劉樂撿了迴來。
聽上去,似乎沒什麽大不了的。
但實際上,隻要稍微細想一下,就能明白夏侯嬰在這件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駕駛技術,究竟有多麽恐怖。
——劉邦能急的把兒女直往車下踹,身後的追兵必然不遠!
夏侯嬰卻能在如此緊要關頭,先後七次停下馬車,將劉盈、劉樂姐弟倆撿迴來;
關鍵的是:先後七次停車撿人,夏侯嬰愣是沒讓追兵追上自己所駕駛的馬車,將車內的劉邦、劉盈、劉樂父子三人送到了下邑,送到了周呂令武侯:呂澤的軍營當中。
沒人知道夏侯嬰是怎麽做到的。
除了當事人外,人們隻知道後來,孝惠皇帝劉盈坐上皇位之後,最敬重的開國元勳功侯,即不是大漢開國第一相:酇侯蕭何,也不是蕭規曹隨的平陽侯曹參。
甚至都不是呂澤、呂釋之等母舅!
而是當年,曾先後七次撿自己上車的汝陰侯夏侯嬰。
為了表達自己對夏侯嬰的敬重,以及彰顯夏侯嬰對漢家的功勞,孝惠皇帝甚至在未央宮外,直接設立了一個‘夏侯嬰第’!
雖然後來,夏侯嬰在諸侯大臣共誅諸呂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沒有對得起孝惠皇帝的敬重,但單從這一件事,也能看出漢初的政治生態,對太仆的要求是什麽。
——首先,你得有一手出神入化的馬車駕馭技術!
就算達不到夏侯嬰那種連撿七次人的程度,也至少要在重大政治活動中,做到該走走、該停停,不多走一尺、不少走一寸。
如此登峰造極的駕駛技術——尤其動力來源還是活物:馬匹,自然是非常考驗‘駕駛者’的經驗和天賦。
當然,作為封建王朝權利決策中心最核心的‘三公九卿’的一員,太仆自然也不能是個單純的秋名山車神。
事實上,太仆真正需要具備的能力,是馬政。
至於駕駛技術,不過是個最基本不過的準入門檻。
夏侯嬰起於豐沛,本就是個縣衙車夫,自然沒有什麽馬政方麵的才能。
但在當時,華夏文明才剛結束長達數百年的春秋、戰國,以及秦末紛爭、楚漢爭霸;
天下十室九空,百廢待興。
劉邦堂堂天子之身,禦輦尚且湊不出八匹同色的馬;
蕭何位列相宰,愣是連一匹屬於自己的馬都沒有,隻能坐著牛車上朝。
皇帝、丞相都缺馬,什麽騎兵、馬政之類,自更是無從說起,夏侯嬰這才單憑駕駛技術,坐穩了漢家第一任太仆卿的位置。
但從呂太後掌權開始——尤其是太宗皇帝開始專門在邊牆興建馬苑,大力發展漢家的馬政建設開始,太仆卿的職責,就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九卿,而不是純粹的禦用車夫了。
到了漢家上一任太仆:桃侯劉舍,掌握龐大馬政資金,以及漢家大半馬苑的太仆卿,已經變成了類似少府那般,非天子親信不可擔任的要害位置。
若非孝景皇帝意外的早早駕崩,先帝劉啟大概率會在劉舍之後,為劉榮也培養一個忠心耿耿——且較忠於漢室,更忠誠於劉榮本人的太仆卿。
隻可惜,孝景皇帝‘英年早逝’——至少是較原曆史過早離世,讓朝堂內外有名的老好人、道德君子直不疑撿了便宜,做了太仆。
直不疑這個太仆~
怎麽說呢;
駕駛技術肯定是沒得說——畢竟是中郎出身,又在奉常做過禮官;
凡是有關禮製的事,在直不疑這兒就出不了半點差錯。
但在馬政方麵,直不疑就多少有點如今漢室,大多數漢官縮影的意味在其中了。
——直不疑,確實不怎麽懂馬政;
但如今漢室,本就沒什麽人懂馬政。
若非弓高侯韓頹當這麽個匈奴降將存在,漢家甚至連懂養馬、懂騎兵的人都找不出來!
所以,即便知道如今漢家,除了韓頹當外再也沒人真正懂馬政、懂騎兵,劉榮也還是找來了老好人直不疑,來溝通關於馬政的問題。
矮子裏麵拔將軍嘛!
畢竟這也做了幾年的太仆,就算再怎麽門外漢,直不疑也肯定突擊補課學了點專業知識。
果然不出劉榮所料——直不疑不懂歸不懂,卻也像模像樣的接過了話頭,順著劉榮的話說了下去。
“陛下所言甚是。”
“過去這些年,弓高侯曾不止一次於私下同旁人說:我漢家的馬政,投入實在太高、耗時實在太久,實在是再笨不過的笨辦法。”
“若非是降將之身,不便罔議國朝大政···”
如是說著,直不疑還不忘一陣搖頭歎息,做出一副為韓頹當感到唏噓的駕駛。
就好像在直不疑看來,如今漢室最適合擔任太仆、主持馬政的,正是韓頹當無疑;
與此同時,對於自己‘搶了本該屬於韓頹當的太仆之位’,直不疑似乎頗有些羞愧和無奈···
隻是在劉榮眼中,直不疑這番作態,卻是更加印證了如今漢室,懂馬政的人究竟少到了什麽地步、官員對馬政的了解,更是稀薄到了怎樣的程度。
——韓頹當對如今漢室,馬苑圈養的馬政模式有看法,這是朝堂內外眾所周知的事。
但韓頹當之所以發了這麽多年牢騷,卻始終沒有把這件事拿到朝堂上去說,並非是因為韓頹當受限於自己‘降將’的身份,而不便在這種重大國策上發表看法。
事實上,過去這些年,韓頹當雖然在朝中謹小慎微,沒有什麽存在感,但真遇到什麽非說不可、除了自己沒人看出來的問題,韓頹當那也是該說就說,毫不含糊!
至於如今漢室的馬政——韓頹當當然知道這種模式的諸多弊端。
但韓頹當也同樣清楚:如今漢室的馬政,之所以會用這種‘再笨不過的笨辦法’,恰恰是因為漢家的馬政,乃至於整個漢室的畜牧業,都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生產資料。
——草場。
一如農耕文明耕種,需要糧種作為‘初始資金’,農田作為生產資料:畜牧業的發展,也同樣需要‘糧種’和‘農田’。
‘糧種’自然是牧畜群;
而‘農田’,則是草場。
如今漢室,之所以要大費周折——又是動輒數千上萬萬錢的資金投入,又是向全天下人收取幹草、秸稈稅,卻偏偏放著草原遊牧之民那經濟實惠的畜牧模式不用,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沒有草場。
長安朝堂每年上萬萬錢的投入,每年收上來的數百萬石幹草、秸稈,動輒十數年的馬苑興建、培養周期,都是為了彌補漢家在生產資料:草場奇缺的先天缺陷。
所以事實,並非直不疑所認為的‘韓頹當礙於降將身份不便說’,而是韓頹當自己也清楚:漢家的馬政,並不會因為自己指出問題所在,就能得到解決。
——草場這個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在這西元前——至少是在如今漢室,草場和礦場一樣,屬於純天然物資,根本無法通過人力去創造。
所以,韓頹當這些年隻是發牢騷,卻根本沒有將這件事拿到朝議上說。
——說了也沒用啊!
光指出問題有什麽用?
不帶著配套的解決方案,那提出問題就是毫無意義的。
作為在草原上土生土長的‘遊牧之民’,韓頹當清楚的知道這一點。
作為後世來客,擁有數千年曆史視野的劉榮,也明白這一關鍵。
但除了這二人,如今漢家,恐怕就沒多少人,能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了。
——沒看到連‘矮子裏麵拔將軍’拔出來的太仆直不疑,都沒看透這個問題的本質嗎?
於是,劉榮也就沒興趣再同直不疑,說自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的下半段話了。
——如今漢室馬政的馬苑圈養模式,確實是有諸多弊端;
漢家明知難為而為之,實屬無奈。
至於草原遊牧之民所采用的經濟實惠型畜牧業發展方向,看上去是很不錯,但實際上,漢家卻根本無法照搬硬套。
現如今的草原,畜牧業之所以成本低廉,最主要的原因是現在的遊牧之民,是人如其名的‘遊牧’之民。
準確的說,他們采用的,並非後世人刻板印象中的畜牧業,而是專屬於這史前時代的遊牧。
遊牧,畜牧,一字之差,卻是讓二者所需要的投入、運作成本,呈現出了極為誇張的兩個極端。
畜牧業,就是要砸錢!
而遊牧業,更像是一筆無本兒買賣——帶著牛羊牧場在草原一路走,一路吃,隻要牧畜不大範圍死於天災人禍,就穩賺不賠!
而這樣的模式,顯然不是如今漢室——乃至於任何一個華夏封建王朝,所能完全效仿的。
要想為華夏文明點亮‘畜牧’這一科技樹,劉榮首先要做的,是摸索出一套更適合華夏文明,更貼合農耕文明的畜牧模式。
比如:限定區域的小範圍遊牧;
比如牧民定居某處,並於每年的固定時間迴到居所。
再比如······
“再比如~”
“分封·······”
···
“封草原王啊~”
“嘿;”
“就怕一招不慎,搬起石頭,砸了朕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