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後召見,劉榮自然不敢不去。
大致摸透了老太後的打算,劉榮也並沒有梗著脖子多說,含糊其辭,就給暫時糊弄了過去。
二弟劉德、三弟劉淤、四弟劉餘、五弟劉非之後,其他的弟弟們,也都次序抵達了長安。
——老六長沙王劉發,由於路途實在太遠,是最後一個到的。
老七常山王劉彭祖、老九中山王劉勝,則一同抵達。
老八膠西王劉端,小十膠東王劉彘,也是前後腳到的長安。
至於更小的幾個,即小王美人:王皃姁所生的小十一、小十二,則都還因年幼而養在長安。
孝景皇帝駕崩之後,小王美人自己也不便留在宮中,便被劉榮送去桂宮,與故薄皇後作伴。
此番,諸王還朝,除了象征性的‘本父喪’,以及在劉榮這一朝首次覲見之外,最主要的大事,便是封王事宜。
如劉榮一母同胞的兄弟,河間王劉德、臨江王劉淤二人,其中一個當移封為趙王,另一個,則當移封到一個更大些的諸侯國。
這也是為何當年,兩個弟弟離京就藩的時候,劉榮會專門提醒兩個弟弟:別急著把王宮建的太好,能湊合著住兩年就行了。
雖沒明說,卻也已經是按時二人:反正早晚要移封,別搞個富麗堂皇的王宮,最後卻平白給他人做了嫁衣。
眼下,便是這二王該移封的時候了。
至於老四魯王劉餘,老六長沙王劉發二人,早在獲封之初,便是帶著政治人物就國。
——劉餘去魯地,是為了壓製當地,愈發甚囂塵上的‘以儒治國’的輿論,以及發動這個輿論的魯儒。
這幾年下來,劉餘做的不錯。
至少算得上合格。
所以此番入朝,劉榮主要是考察一下過去幾年,劉餘在魯地所進行的文化引導工作,並加以指導。
至於長沙王劉發,則肩負著漢家南邊境,防備嶺南百越之地的戰略任務。
而漢室的南方,不同於北境的軍事戰略壓力——更準確的說,漢室的南方,也就是嶺南百越,更像是政治問題,而非軍事問題。
北牆外,是純粹的外部遊牧民族,而南方嶺南,則是早就被納入華夏文明懷抱,卻在秦末亂世意外割據的南越趙佗。
如果漢家沒有北方的戰略防守壓力,隻有南方一個心腹大患,那根本無需討論嶺南是否需要武統——在成為漢家唯一戰略敵人的瞬間,趙佗那隻老烏龜,就會迅速決定內附!
舍得下老臉,就做漢家的承恩侯、歸義王之類,以在長安頤養天年;
舍不下,也不過是毗鄰嶺南的長沙、荊吳一代,頂著個榮譽性質的虛爵,以歸養鄉野。
所以,漢家對於嶺南的態度,一直都很明確。
——打,不值當。
得不償失不說,現實條件也不允許漢家——不允許仍舊處於匈奴人戰略威脅之下的漢家,分出精力在嶺南動武。
故而,在不動武的基礎上,漢家願意通過任何方式,來保證嶺南名義上歸屬於漢家。
一如過往這些年,嶺南以南越趙佗政權為主,閩越、東越等國為輔,皆奉漢天子為‘君’,奉漢家為宗主,接受漢家的冊封,以及名義上的從屬關係。
然而實際上,漢家實際掌控的版圖,卻是以南方五嶺為界。
過了五嶺,踏上百越之地,還能受到漢家律法、劉漢社稷庇護的,便隻有長安派去的使節。
而長沙國作為五嶺以北,或者說是嶺南百越之地,與神州中原之間的緩衝區域,肩負的政治責任不可謂不重。
從漢家的利益考慮,長沙王治長沙,基本全權負責對嶺南百越的監視,絕不能太軟弱;
但從漢家戰略重心集中在北方,分不出精力到嶺南的事實出發,以‘不可動武’為先決條件,長沙王對待嶺南百越,又不能過度強硬。
一邊,是為了不動武能忍則忍;
同時,又要處於宗主國、天朝上國的自尊,而不能太過於予取予求。
這個度如何把握,顯然是個技術活。
在孝景皇帝之前,長沙這塊地界,一直都是由漢家在太祖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後,唯一一家合法存在的異姓諸侯:長沙王吳氏去頭疼的。
漢室初代長沙王吳芮,早在秦時,便是秦屬番縣的縣令,為當地百姓尊敬的稱唿為:番君,享有極高的名望。
再加上‘吳王夫差後裔’的血脈加成,使得吳芮此人,在荊吳百姓心中,占據著極其特殊的位置。
考慮到這兩點,太祖劉邦在即皇帝位,立漢國祚之後,便第一時間加封原衡山王吳芮(項羽所封)為長沙王。
後來,其他各家異姓諸侯或主動舉兵,或被動謀逆,都被太祖高皇帝逐個擊破,長沙王吳芮一脈卻得保宗廟,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駕崩。
太宗孝文皇帝後元七年,四世長沙王吳著薨,無嗣,長沙國除。
而吳氏長沙國享國四十餘年,頂著異姓諸侯的身份,卻依舊能傳延四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吳芮一脈‘吳王夫差後裔’的血脈加成。
——在荊吳之地,人們並不稱唿吳芮,以及其子孫為長沙王,而是遵循祖製,稱之為:吳公芮。
在當地人看來,古吳國還未滅亡,先王夫差的後裔吳芮,依舊在以吳國掌舵人的身份,引領著他們。
反觀五嶺的另一側,曾經對吳人犯下滔天罪孽的越人,卻在一個暴秦餘孽的率領下,毀澗絕道,割據一方。
這,也恰恰是吳芮一脈在長沙的存在,對漢家的政治意義。
吳芮這一脈的血脈,能保證荊吳一代的民眾,發自內心的追隨自己的君王,並對嶺南百越保持‘自古以來’的敵視!
而在四世長沙王吳著絕嗣而薨,吳氏長沙國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之後,長沙國,就成了漢家頭疼不已的大難。
有血脈加成的老吳家,已經絕後了;
嶺南的趙佗,卻仍舊跟個老龜似的活蹦亂跳。
非但活蹦亂跳,甚至還有力氣上躥下跳!
——太宗孝文皇帝後元七年,太宗皇帝駕崩,先孝景皇帝即立;
當年九月,嶺南密報:南越王趙佗暗複帝製,出入稱警,行文用製,再製黃屋左纛!
孝景皇帝元年,匈奴遣使和親,同年季夏,南越來使,請漢外嫁宗室女,以安南越!
孝景皇帝二年,吳楚之亂爆發在即,南越國上下群情激憤,軍隊整裝待發,兵峰直指長沙!
孝景皇帝三年,吳楚之亂爆發,南越王趙佗分兵八千,為吳王劉濞助力;
南越國相呂嘉率軍一萬五千,兵臨長沙南境!
同年,吳楚亂平,還沒來得及動手的國相呂嘉自長沙退兵,同一時間,南越王趙佗上表長安,以示忠心。
孝景皇帝四年,時太子劉榮監國,南越遣使來朝,言南越王趙佗病重彌留,請歸留質長安的南越王太孫:趙胡歸國,以主持大局。
孝景皇帝五年,南越與閩越相互征戰,閩越求援於長安,南越上書:嶺南之事,非疏奏一封所能言明,望上國切莫幹涉,許百越之民自決其事。
孝景皇帝六年,孝景皇帝駕崩,太子劉榮未冠而立,南越再度傳迴密報:南越王趙佗製天子劍,戴十二硫冠,欲效秦王政之宏圖,北上以全神州故土……
一樁樁,一件件,幾乎無不在說南越王趙佗——這個出生於秦王政七年,先為秦卒統一天下,後任秦將率軍南下,攻略嶺南百越,並在秦末戰火中,選擇割據自立的梟雄,沒有哪怕一天是安分的。
沒有哪怕一天,趙佗想的是本本分分做漢家的南越王,而非華夏的南越武帝……
單是帝號,趙佗都已經去了三次!
至於私底下,在南越國都的王宮之內,是否還在書為詔,言為諭,那就隻有南越君臣上下自己清楚了。
這麽一個老而彌堅的梟雄,偏偏又不能通過武力來鏟除;
這對於不具備血脈加成——甚至都還沒成年的長沙王劉發,堪稱是地獄級別的政治副本。
好在過去三年,劉發勉強頂住了。
那趙佗雖然也還隔三差五找存在感,但終歸沒敢真的發兵北上,圖謀長沙。
雖然嘴炮響徹天地,但並沒有對漢家南方、對後世兩廣地區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此番,劉榮必定要好好誇一下這個六弟:好小子!
有點東西!
老四魯王劉餘、老六長沙王劉發,都是帶著政治人物就藩,又都還算合格的完成了肩負的任務;
夾在這二人中間的江都王劉非,又被劉榮預定為了漢家第一代蒙王,或者說是河南王、河套王;
那劉非移封河套之後,空出來的江都國,劉榮自然也要考慮考慮,是直接化為郡縣,還是換一個人去做王。
劉榮比較偏向於前者;
但考慮到實際尚未成熟,長安朝堂也沒多餘的經曆,在一塊才剛被廢為郡縣的‘新土’搞建設,劉榮最後,大概率還是會遺憾的選擇後者。
那這個人選,便又成了劉榮需要頭疼得了。
江都地廣,雖然物產不算豐富,但也總好過劉榮絕大多數弟弟們,獲封的一郡,乃至半郡之地。
究竟要把這塊好地方給哪個弟弟,才能不讓其他弟弟們不爽、不鬧,需要劉榮好生琢磨琢磨。
再往下,便是老七、老九兄弟倆,分別為常山王、中山王,共同享有一郡之土。
哥兒倆,尤其還是其母:孝景皇帝賈夫人唯二的子嗣,卻擠在同一個郡,以山為界各為王,多少有些委屈了。
說出去,劉榮臉上也不好看。
所以這哥兒倆,大概率要有一人移封出去,剩下那人則將原本的常山、中山合二為一,來作為自己的新國土。
如此一來,就又多出一個‘待封新王’,需要劉榮給找一塊兒好地方,來作為封王之土。
偏偏這塊國土還不能太小、太差……
老八膠西王劉端倒好說——畢竟是先帝程夫人的幼子;
上麵的兩個哥哥,一個做了魯王,另一個更是先為江都王,如今又移封河套在即;
兩個哥哥都沒受委屈,作為小的,稍微委屈委屈倒也沒什麽了。
若不然,誰都不能受委屈,凡是個好地方,就都被曆代先皇的兒子們一大片一大片占去作為國土,長安朝堂還活不活了?
可小十膠東王劉彘,劉榮確實不能不管了。
——作為先帝大王美人:王娡唯一的兒子,即便是先帝諸子中,最年幼的幾人之一,劉彘的封國膠東,也多少有些委屈人了。
當然,劉榮大可以‘無法顧全所有人’的名義,放著這個十弟不管。
朝堂內外或許會有流言蜚語,卻也根本傷不到劉榮分毫。
但怕就怕有人,將劉彘‘地小國狹而不得移封’的待遇,與先帝年間,綺蘭殿與劉榮爭儲奪嫡的事聯係在一起。
固然不會有人說,劉彘與長兄爭儲奪嫡理所應當,劉榮不該怪罪。
但總有人會說:畢竟是幼弟,爭儲奪嫡又並非劉彘所念,而乃其母為子所謀求;
陛下如此肚量,實無容人之量——連血脈相連的弟弟都容不得,又如何能容得下吾等外臣?
如果在意這一點,在意外朝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外朝的形象,劉榮最好的選擇,是也為這個十弟找個新地方。
不必太好——比膠東大些、富庶些,氣候也不必膠東差即可;
主要是表露出‘朕知道這個弟弟過得不好,所以試著把他移封到了更好的地方’這一態度,便足矣。
再往下,便是先帝在位年間降生的小十一、小十二,以及前不久剛出生的先帝遺腹子——同樣是小王美人王兒姁所生的小十三:劉乘。
在原本的曆史上,王兒姁共為孝景皇帝誕下四子,且皆在孝景皇帝九年獲封為王。
但在這個時間線上,孝景皇帝劉啟,並沒能撐到為這四個小兒子封王的那一年;
小王美人王兒姁,也沒能像原本的曆史時間線那樣,為孝景皇帝誕下四子,而是先誕下二子,而後遺腹一子。
這三個幼弟,劉榮也得考慮。
再不濟,也得封一個稍微像樣點的王,再把至今都還住在桂宮的小王美人,送去做某王太後。
這,就又多出一個‘不能太差’的國,外加兩個無論差不差,至少得是‘國’的新土……
大致摸透了老太後的打算,劉榮也並沒有梗著脖子多說,含糊其辭,就給暫時糊弄了過去。
二弟劉德、三弟劉淤、四弟劉餘、五弟劉非之後,其他的弟弟們,也都次序抵達了長安。
——老六長沙王劉發,由於路途實在太遠,是最後一個到的。
老七常山王劉彭祖、老九中山王劉勝,則一同抵達。
老八膠西王劉端,小十膠東王劉彘,也是前後腳到的長安。
至於更小的幾個,即小王美人:王皃姁所生的小十一、小十二,則都還因年幼而養在長安。
孝景皇帝駕崩之後,小王美人自己也不便留在宮中,便被劉榮送去桂宮,與故薄皇後作伴。
此番,諸王還朝,除了象征性的‘本父喪’,以及在劉榮這一朝首次覲見之外,最主要的大事,便是封王事宜。
如劉榮一母同胞的兄弟,河間王劉德、臨江王劉淤二人,其中一個當移封為趙王,另一個,則當移封到一個更大些的諸侯國。
這也是為何當年,兩個弟弟離京就藩的時候,劉榮會專門提醒兩個弟弟:別急著把王宮建的太好,能湊合著住兩年就行了。
雖沒明說,卻也已經是按時二人:反正早晚要移封,別搞個富麗堂皇的王宮,最後卻平白給他人做了嫁衣。
眼下,便是這二王該移封的時候了。
至於老四魯王劉餘,老六長沙王劉發二人,早在獲封之初,便是帶著政治人物就國。
——劉餘去魯地,是為了壓製當地,愈發甚囂塵上的‘以儒治國’的輿論,以及發動這個輿論的魯儒。
這幾年下來,劉餘做的不錯。
至少算得上合格。
所以此番入朝,劉榮主要是考察一下過去幾年,劉餘在魯地所進行的文化引導工作,並加以指導。
至於長沙王劉發,則肩負著漢家南邊境,防備嶺南百越之地的戰略任務。
而漢室的南方,不同於北境的軍事戰略壓力——更準確的說,漢室的南方,也就是嶺南百越,更像是政治問題,而非軍事問題。
北牆外,是純粹的外部遊牧民族,而南方嶺南,則是早就被納入華夏文明懷抱,卻在秦末亂世意外割據的南越趙佗。
如果漢家沒有北方的戰略防守壓力,隻有南方一個心腹大患,那根本無需討論嶺南是否需要武統——在成為漢家唯一戰略敵人的瞬間,趙佗那隻老烏龜,就會迅速決定內附!
舍得下老臉,就做漢家的承恩侯、歸義王之類,以在長安頤養天年;
舍不下,也不過是毗鄰嶺南的長沙、荊吳一代,頂著個榮譽性質的虛爵,以歸養鄉野。
所以,漢家對於嶺南的態度,一直都很明確。
——打,不值當。
得不償失不說,現實條件也不允許漢家——不允許仍舊處於匈奴人戰略威脅之下的漢家,分出精力在嶺南動武。
故而,在不動武的基礎上,漢家願意通過任何方式,來保證嶺南名義上歸屬於漢家。
一如過往這些年,嶺南以南越趙佗政權為主,閩越、東越等國為輔,皆奉漢天子為‘君’,奉漢家為宗主,接受漢家的冊封,以及名義上的從屬關係。
然而實際上,漢家實際掌控的版圖,卻是以南方五嶺為界。
過了五嶺,踏上百越之地,還能受到漢家律法、劉漢社稷庇護的,便隻有長安派去的使節。
而長沙國作為五嶺以北,或者說是嶺南百越之地,與神州中原之間的緩衝區域,肩負的政治責任不可謂不重。
從漢家的利益考慮,長沙王治長沙,基本全權負責對嶺南百越的監視,絕不能太軟弱;
但從漢家戰略重心集中在北方,分不出精力到嶺南的事實出發,以‘不可動武’為先決條件,長沙王對待嶺南百越,又不能過度強硬。
一邊,是為了不動武能忍則忍;
同時,又要處於宗主國、天朝上國的自尊,而不能太過於予取予求。
這個度如何把握,顯然是個技術活。
在孝景皇帝之前,長沙這塊地界,一直都是由漢家在太祖皇帝白馬誓盟:非劉氏不得王後,唯一一家合法存在的異姓諸侯:長沙王吳氏去頭疼的。
漢室初代長沙王吳芮,早在秦時,便是秦屬番縣的縣令,為當地百姓尊敬的稱唿為:番君,享有極高的名望。
再加上‘吳王夫差後裔’的血脈加成,使得吳芮此人,在荊吳百姓心中,占據著極其特殊的位置。
考慮到這兩點,太祖劉邦在即皇帝位,立漢國祚之後,便第一時間加封原衡山王吳芮(項羽所封)為長沙王。
後來,其他各家異姓諸侯或主動舉兵,或被動謀逆,都被太祖高皇帝逐個擊破,長沙王吳芮一脈卻得保宗廟,一直到太宗孝文皇帝駕崩。
太宗孝文皇帝後元七年,四世長沙王吳著薨,無嗣,長沙國除。
而吳氏長沙國享國四十餘年,頂著異姓諸侯的身份,卻依舊能傳延四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吳芮一脈‘吳王夫差後裔’的血脈加成。
——在荊吳之地,人們並不稱唿吳芮,以及其子孫為長沙王,而是遵循祖製,稱之為:吳公芮。
在當地人看來,古吳國還未滅亡,先王夫差的後裔吳芮,依舊在以吳國掌舵人的身份,引領著他們。
反觀五嶺的另一側,曾經對吳人犯下滔天罪孽的越人,卻在一個暴秦餘孽的率領下,毀澗絕道,割據一方。
這,也恰恰是吳芮一脈在長沙的存在,對漢家的政治意義。
吳芮這一脈的血脈,能保證荊吳一代的民眾,發自內心的追隨自己的君王,並對嶺南百越保持‘自古以來’的敵視!
而在四世長沙王吳著絕嗣而薨,吳氏長沙國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之後,長沙國,就成了漢家頭疼不已的大難。
有血脈加成的老吳家,已經絕後了;
嶺南的趙佗,卻仍舊跟個老龜似的活蹦亂跳。
非但活蹦亂跳,甚至還有力氣上躥下跳!
——太宗孝文皇帝後元七年,太宗皇帝駕崩,先孝景皇帝即立;
當年九月,嶺南密報:南越王趙佗暗複帝製,出入稱警,行文用製,再製黃屋左纛!
孝景皇帝元年,匈奴遣使和親,同年季夏,南越來使,請漢外嫁宗室女,以安南越!
孝景皇帝二年,吳楚之亂爆發在即,南越國上下群情激憤,軍隊整裝待發,兵峰直指長沙!
孝景皇帝三年,吳楚之亂爆發,南越王趙佗分兵八千,為吳王劉濞助力;
南越國相呂嘉率軍一萬五千,兵臨長沙南境!
同年,吳楚亂平,還沒來得及動手的國相呂嘉自長沙退兵,同一時間,南越王趙佗上表長安,以示忠心。
孝景皇帝四年,時太子劉榮監國,南越遣使來朝,言南越王趙佗病重彌留,請歸留質長安的南越王太孫:趙胡歸國,以主持大局。
孝景皇帝五年,南越與閩越相互征戰,閩越求援於長安,南越上書:嶺南之事,非疏奏一封所能言明,望上國切莫幹涉,許百越之民自決其事。
孝景皇帝六年,孝景皇帝駕崩,太子劉榮未冠而立,南越再度傳迴密報:南越王趙佗製天子劍,戴十二硫冠,欲效秦王政之宏圖,北上以全神州故土……
一樁樁,一件件,幾乎無不在說南越王趙佗——這個出生於秦王政七年,先為秦卒統一天下,後任秦將率軍南下,攻略嶺南百越,並在秦末戰火中,選擇割據自立的梟雄,沒有哪怕一天是安分的。
沒有哪怕一天,趙佗想的是本本分分做漢家的南越王,而非華夏的南越武帝……
單是帝號,趙佗都已經去了三次!
至於私底下,在南越國都的王宮之內,是否還在書為詔,言為諭,那就隻有南越君臣上下自己清楚了。
這麽一個老而彌堅的梟雄,偏偏又不能通過武力來鏟除;
這對於不具備血脈加成——甚至都還沒成年的長沙王劉發,堪稱是地獄級別的政治副本。
好在過去三年,劉發勉強頂住了。
那趙佗雖然也還隔三差五找存在感,但終歸沒敢真的發兵北上,圖謀長沙。
雖然嘴炮響徹天地,但並沒有對漢家南方、對後世兩廣地區造成實質性的威脅。
此番,劉榮必定要好好誇一下這個六弟:好小子!
有點東西!
老四魯王劉餘、老六長沙王劉發,都是帶著政治人物就藩,又都還算合格的完成了肩負的任務;
夾在這二人中間的江都王劉非,又被劉榮預定為了漢家第一代蒙王,或者說是河南王、河套王;
那劉非移封河套之後,空出來的江都國,劉榮自然也要考慮考慮,是直接化為郡縣,還是換一個人去做王。
劉榮比較偏向於前者;
但考慮到實際尚未成熟,長安朝堂也沒多餘的經曆,在一塊才剛被廢為郡縣的‘新土’搞建設,劉榮最後,大概率還是會遺憾的選擇後者。
那這個人選,便又成了劉榮需要頭疼得了。
江都地廣,雖然物產不算豐富,但也總好過劉榮絕大多數弟弟們,獲封的一郡,乃至半郡之地。
究竟要把這塊好地方給哪個弟弟,才能不讓其他弟弟們不爽、不鬧,需要劉榮好生琢磨琢磨。
再往下,便是老七、老九兄弟倆,分別為常山王、中山王,共同享有一郡之土。
哥兒倆,尤其還是其母:孝景皇帝賈夫人唯二的子嗣,卻擠在同一個郡,以山為界各為王,多少有些委屈了。
說出去,劉榮臉上也不好看。
所以這哥兒倆,大概率要有一人移封出去,剩下那人則將原本的常山、中山合二為一,來作為自己的新國土。
如此一來,就又多出一個‘待封新王’,需要劉榮給找一塊兒好地方,來作為封王之土。
偏偏這塊國土還不能太小、太差……
老八膠西王劉端倒好說——畢竟是先帝程夫人的幼子;
上麵的兩個哥哥,一個做了魯王,另一個更是先為江都王,如今又移封河套在即;
兩個哥哥都沒受委屈,作為小的,稍微委屈委屈倒也沒什麽了。
若不然,誰都不能受委屈,凡是個好地方,就都被曆代先皇的兒子們一大片一大片占去作為國土,長安朝堂還活不活了?
可小十膠東王劉彘,劉榮確實不能不管了。
——作為先帝大王美人:王娡唯一的兒子,即便是先帝諸子中,最年幼的幾人之一,劉彘的封國膠東,也多少有些委屈人了。
當然,劉榮大可以‘無法顧全所有人’的名義,放著這個十弟不管。
朝堂內外或許會有流言蜚語,卻也根本傷不到劉榮分毫。
但怕就怕有人,將劉彘‘地小國狹而不得移封’的待遇,與先帝年間,綺蘭殿與劉榮爭儲奪嫡的事聯係在一起。
固然不會有人說,劉彘與長兄爭儲奪嫡理所應當,劉榮不該怪罪。
但總有人會說:畢竟是幼弟,爭儲奪嫡又並非劉彘所念,而乃其母為子所謀求;
陛下如此肚量,實無容人之量——連血脈相連的弟弟都容不得,又如何能容得下吾等外臣?
如果在意這一點,在意外朝的看法,以及自己在外朝的形象,劉榮最好的選擇,是也為這個十弟找個新地方。
不必太好——比膠東大些、富庶些,氣候也不必膠東差即可;
主要是表露出‘朕知道這個弟弟過得不好,所以試著把他移封到了更好的地方’這一態度,便足矣。
再往下,便是先帝在位年間降生的小十一、小十二,以及前不久剛出生的先帝遺腹子——同樣是小王美人王兒姁所生的小十三:劉乘。
在原本的曆史上,王兒姁共為孝景皇帝誕下四子,且皆在孝景皇帝九年獲封為王。
但在這個時間線上,孝景皇帝劉啟,並沒能撐到為這四個小兒子封王的那一年;
小王美人王兒姁,也沒能像原本的曆史時間線那樣,為孝景皇帝誕下四子,而是先誕下二子,而後遺腹一子。
這三個幼弟,劉榮也得考慮。
再不濟,也得封一個稍微像樣點的王,再把至今都還住在桂宮的小王美人,送去做某王太後。
這,就又多出一個‘不能太差’的國,外加兩個無論差不差,至少得是‘國’的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