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麽,劉榮總覺得眼前這一幕似岑相識,就好像在哪裏見過。
在蘭且屈難小嘴叭叭說個不停的時候,劉榮在迴憶。
終於,在劉榮的不懈努力下,那段塵封的記憶,也緩緩浮現在了劉榮的腦海當中。
——我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
···
——我們以為你們會遵守基本的外交禮儀……
···
······
“相隔兩千多年,強大的野蠻人,連欺壓正義的姿態都如此相似……”
“千百年來,從不曾改變……”
從迴憶中緩過神,劉榮剛好聽到蘭且屈難的最後一句話。
說完最後一句話,蘭且屈難就好似認命般,目光毫不躲閃的昂首對上劉榮——對上那雙炯炯有神的深邃眼眸。
“貴使,說完了?”
不帶絲毫感情的淡漠一問,引得蘭且屈難麵不改色的點下頭。
卻見禦榻之上,劉榮輕輕發出一聲悲歎,旋即緩緩起身;
背負雙手,繞過麵前的禦案,居高臨下的俯視著禦階下,看似不動如山,實則根本不抱任何僥幸的蘭且屈難。
直勾勾凝視向蘭且屈難眼眸深處,看了足有好一會兒,劉榮才冷不丁一聲嗤笑。
旋即便嗤笑搖頭著,環視向殿內眾人。
“使者的春秋筆法,堪稱爐火純青呐~”
“但朕這個人嘛;”
“向來都不喜拐彎抹角的說辭。”
“——軍臣在國書上說,過去這個冬天,我漢家的北地郡,沒有在匈奴之國前來‘作客’時,盡到應有的待客之道。”
“說大~匈奴的勇士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善待和禮遇……”
···
“還說什麽?”
“哦,對;”
“——說是作為漢匈兄弟之國當中的‘兄長’,對於弟弟的失禮,大~匈奴的精銳騎兵稍稍出手,殺我漢邊將士數千。”
“權當是替作為弟弟的漢家,教訓教訓不懂事的仆人。”
“最後,軍臣老賊讓朕大開內帑,拿出連我漢家的百姓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糧米、布帛,來感謝兄長專門跑來我漢家,替朕教訓不懂事的北地郡。”
“另外,為了重申漢匈兄弟之國的情誼,還讓朕再給他軍臣老賊,送一位公主和親……”
劉榮每說出一句,聚焦在蘭且屈難身上的憤怒目光,便會應聲多出幾道。
待劉榮說出最後一句,碩大的溫室殿內,除匈奴使團外的每一雙眼睛,都聚焦在了蘭且屈難身上。
——禦階上,劉榮噙笑望向蘭且屈難,目光中滿是輕蔑與不懈;
禦階下,漢家眾臣或憤怒,或鄙夷,或拂袖側身,會怪笑連連。
唯獨沒有人——沒有哪怕一個人,露出過去那般滿含盛怒,卻又憂心忡忡的複雜麵容。
這,便是一場沒有戰果的勝利,一場沒有斬獲、沒有準確殺傷數字,本方卻傷亡慘重的防守勝利,給漢家君臣帶來的底氣。
蘭且屈難想過劉榮會上嘴臉;
也想過此戰過後,原本還拿‘韜光養晦’安慰自己的漢家,或許會開始嚐試著將北方戰略,轉變的更為強硬。
隻是蘭且屈難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僅僅隻是一場‘沒讓匈奴人打進來’的慘勝,便讓漢家徹底下定決心,要和匈奴撕破臉!
而且撕破臉的人,還是掌握整個漢室的漢天子……
“皇帝陛下,難道不希望與我主單於,結為姻親之好嗎?”
“要知道過去,每一代漢皇帝,都曾與我大匈奴的曆代單於結為姻親。”
“也正是這樣的舉措,促成了漢匈結為兄弟之國,並使兩國保持多年的和平……”
“——汲黯呐~”
不等蘭且屈難表達完自己的驚駭,劉榮略帶些慵懶的聲線便再度響起;
待拿到修長偉岸,眉宇間盡顯溫潤,卻又令人莫名心虛的正派身影再度站出身,便見劉榮略帶戲謔的瞥了眼蘭且屈難。
而後,便朝謁者仆射汲黯輕輕一擺手。
“為使者宣讀一下朕即立之後,所頒行的第一道有關匈奴、有關和親的詔書。”
話音落下,汲黯當即迴過神,側對向禦階上方的劉榮,麵無表情的對蘭且屈難拱起手。
“當今元年冬十月辛卯,詔曰:自漢鼎立,北蠻匈奴屢犯漢邊,更以和親之名巧取豪奪,迫我漢家以糧草布帛、錢金財貨以賄之;
——太祖高皇帝苦異姓諸侯之亂,不得已而從之,朕祖太宗皇帝苦天下凋敝,強忍屈辱而為之。
先孝景皇帝,思及關東諸侯作亂,仍以宗女妻之、財貨賄之。
然匈奴北蠻狼子野心,不以漢之仁為善,反以為漢弱,故不敢刀兵相向也。
···
朕聞戰國之時,秦有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空憑三寸不爛之舍,不費嬴秦一兵、一卒,隻言語恐嚇而得列國爭相割城讓地。
然列國以地事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所得不過一夕安寢——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
列國有力抗秦而不為之,以地事秦以求朝夕之安,待知秦之貪念無度,欲抗秦時,反城池盡失,無力為之也。
朕縱不敏,亦不願法效六國,以將士軍糧為和親之陪嫁、以百姓布衣為賄胡之資也。
···
乃以此詔告天下者:自今日以降,凡敢再言和親者,皆斬勿問!
言於邑,則斬於市;
言於鄉,則斬於集。
言於野,則斬於水;
言於朝,則斬於闕!
下起公士,上至天子——皆斬!!!
乃告天下萬民:凡漢賦、稅,寧為擴軍之費,不為和親之賄。
當今新元元年,冬十月辛卯……”
···
抑揚頓挫的詔書宣讀聲,讓殿內的每一個人都變了臉色。
——滿朝公卿大臣,此刻都是漲紅著臉,目不轉睛的看著汲黯當著匈奴使團的麵,將那封殺氣騰騰的詔書宣讀完畢,心裏別提有多暢快!
想當初,劉榮大筆一揮,定下‘絕不再和親’的大政,朝堂內外還是議論紛紛,甚至可以說是阻力重重。
若非劉榮強行推動,外加東宮老太後也沒明確反對,這封詔書最終能不能發出,都還是個未知數。
但此刻,看著蘭且屈難青一陣白一陣,就好似變色龍般風雲變幻的麵容,滿朝公卿大臣才終於意識到:劉榮看似沒有意義的‘不複和親’,對漢家究竟意味著什麽……
“皇帝陛下,難道是想要破壞長久以來的和平,與我大匈奴開戰嗎?!”
“需知我大匈奴,縱地不闊,亦有草原萬千裏;縱丁不盛,亦得控弦之士四十萬……”
見蘭且屈難又要搬出那老一套的說辭,劉榮隻不耐的稍一抬手,強行打斷了蘭且屈難的施法前搖。
而後,便在滿朝公卿百官的見證下,促成了接下來的曠世名場麵。
“匈奴,沒有資格在我漢家的麵前說,從實力、地位的角度出發,同我漢家交涉!”
“——五十年前,朕祖高皇帝,與貴先主冒頓單於會獵平城時,匈奴便沒有這個資格!”
“在同匈奴——同貴主,及曆代貴先主交涉的過程中,我漢家一向秉承以和為貴、以和為重的準則。”
“但五十年的往來,卻早已讓我漢家失望透頂……”
神情莊嚴的丟下這句話,劉榮便折過身,負手再次繞過禦案,重新在禦榻上坐下身。
繃著臉坐了好一會兒,又深吸一口氣,沉聲道:“迴去告訴貴主單於;”
“——我漢家,不是那觸之即亡的月氏,更不是像條哈巴狗般,跟在匈奴人身後搖尾乞憐的烏孫!”
“若要和,那便帶來誠意,帶來友善。”
“我漢家的美酒美食,還不至於招待不好帶有善意的朋友。”
“若要戰,那便戰!”
“我漢家民五百餘萬戶,兩千八百餘萬口,總還能抽出個幾百萬丁,陪單於戰個痛快!”
···
“去年冬天,匈奴右賢王攣鞮伊稚斜,不顧漢匈盟約,悍然發兵七萬叩邊。”
“——這是侵略!”
“——是對和平的踐踏,對我漢家尊嚴的踐踏!”
“無論此戰,究竟是否乃右賢王受貴主單於所授意,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朕,需要單於給朕——給我漢家民兩千八百餘萬口一個交代!”
“更是給保家衛國,戰死朝那塞的兩千一百四十六名英魂,一個交代……”
說到最後,劉榮的語調中,已經不帶多少怒火了。
劉榮很平靜。
就好像是在說,哎,那什麽,你欠我的那二十塊錢,有空給我還了。
但正是這近乎冰冷的淡漠語調,讓蘭且屈難本就肩負著巨大壓力的內心,再次被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
“漢家的小皇帝……”
“還真是……”
“一脈相承啊……”
作為匈奴四大氏族中,對漢人了解最深、出使漢家次數最多的一個,蘭氏家族和漢家的每一代天子,都可以說是有所往來。
蘭且屈難曾聽父親說過:漢人的太宗皇帝,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見誰都笑嗬嗬的,張口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搞得人心驚肉跳。
至於剛死去不久的孝景皇帝,或許是因為在位時間太短——前後才不過六年,蘭氏還沒有機會接觸。
但蘭且屈難也曾偶然間,聽見過那位漢皇帝的使者說:老劉家的皇帝,那可真是個頂個的又臭又硬……
今天,蘭且屈難算是見識到了。
“皇帝陛下,或許有所不知吧?”
“過去這個冬天,不隻是漢北地郡,多出了兩千多具漢人屍體;”
“——朝那塞外,也同樣有數千名匈奴勇士的英魂,迴到了天神的懷抱。”
“如果非要說交代,那究竟該是誰給對方交代,恐怕……”
蘭且屈難麵色難看的一語,卻引得劉榮下意識眯起了眼角。
片刻之後,又古怪一笑。
“不對吧?”
“朝那塞守軍在戰後,可是才找到百餘顆……”
“呃不,百餘具——才找到百餘具匈奴屍首。”
“貴使張口閉口就是‘數千’,隻怕是在顛倒是非,巧言令色吧?”
劉榮這話一出,蘭且屈難徹底沒話說了。
還能怎麽辦?
原本是為了遏製漢人割取首級、兌換武勳的渴望,而專門製定的搶屍之俗;
到了漢人小皇帝口中,卻成了匈奴‘並沒有多少損失’的佐證。
蘭且屈難還能怎麽辦?
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匈奴一方也死了幾千人,隻不過屍體都被占有搶走,拿去兌換死者生前的財富了?
別說蘭且屈難是四大氏族的貴族,是下一代蘭氏頭人、左大當戶;
即便蘭且屈難是個卑賤的奴隸,也絕不會說出那樣的話,來打自己的臉。
怎麽辦?
接下來怎麽辦?
繼續以強硬的姿態,爭取單於交代的那些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得到漢人認可的條件?
還是保命要緊,就坡下驢,先全須全尾迴到草原再說?
這個問題,對於蘭且屈難而言並不難選。
——對於每一位身處匈奴權力中心的貴族而言,這都不是一個值得糾結的選擇題。
就算是死,也絕不能讓步!
因為死在漢人的地界,大單於起碼還會讚賞蘭且屈難至死不渝;
但若是就這麽灰溜溜迴到草原,那等待著蘭且屈難的,絕對是比死亡還要恐怖千倍、萬倍的淒慘下場……
“皇帝陛下的惡意,外臣會轉告我主單於。”
“——既然對皇帝陛下而言,漢匈之間的和平並不值得珍惜,那我主單於或許隻能通過遊牧之民的方式,來喚醒睡夢中的皇帝陛下了。”
“我遊牧之民,自幼生長於馬背之上,生來就做好了戰爭的準備。”
“希望皇帝陛下,也做好了準備,且不會因為今天的選擇,而感到後悔……”
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蘭且屈難也不再多想了。
——如果漢人的小皇帝惱羞成怒,那就死在漢地罷!
反正到了天國,大匈奴的勇士,也絕不會過的淒慘。
若是僥幸能活著迴到草原,一定要說服大單於:別再盯著西域那仨瓜倆棗不放了!
再不把漢人打疼、打怕,等漢人積蓄足夠的力量,那大匈奴的榮光,就會想太陽光般消散於朝夕之間。
漢人,已經積蓄到了許多力量。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讓漢人,繼續如此安穩的積攢力量了……
在蘭且屈難小嘴叭叭說個不停的時候,劉榮在迴憶。
終於,在劉榮的不懈努力下,那段塵封的記憶,也緩緩浮現在了劉榮的腦海當中。
——我們把你們想的太好了……
···
——我們以為你們會遵守基本的外交禮儀……
···
······
“相隔兩千多年,強大的野蠻人,連欺壓正義的姿態都如此相似……”
“千百年來,從不曾改變……”
從迴憶中緩過神,劉榮剛好聽到蘭且屈難的最後一句話。
說完最後一句話,蘭且屈難就好似認命般,目光毫不躲閃的昂首對上劉榮——對上那雙炯炯有神的深邃眼眸。
“貴使,說完了?”
不帶絲毫感情的淡漠一問,引得蘭且屈難麵不改色的點下頭。
卻見禦榻之上,劉榮輕輕發出一聲悲歎,旋即緩緩起身;
背負雙手,繞過麵前的禦案,居高臨下的俯視著禦階下,看似不動如山,實則根本不抱任何僥幸的蘭且屈難。
直勾勾凝視向蘭且屈難眼眸深處,看了足有好一會兒,劉榮才冷不丁一聲嗤笑。
旋即便嗤笑搖頭著,環視向殿內眾人。
“使者的春秋筆法,堪稱爐火純青呐~”
“但朕這個人嘛;”
“向來都不喜拐彎抹角的說辭。”
“——軍臣在國書上說,過去這個冬天,我漢家的北地郡,沒有在匈奴之國前來‘作客’時,盡到應有的待客之道。”
“說大~匈奴的勇士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善待和禮遇……”
···
“還說什麽?”
“哦,對;”
“——說是作為漢匈兄弟之國當中的‘兄長’,對於弟弟的失禮,大~匈奴的精銳騎兵稍稍出手,殺我漢邊將士數千。”
“權當是替作為弟弟的漢家,教訓教訓不懂事的仆人。”
“最後,軍臣老賊讓朕大開內帑,拿出連我漢家的百姓都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糧米、布帛,來感謝兄長專門跑來我漢家,替朕教訓不懂事的北地郡。”
“另外,為了重申漢匈兄弟之國的情誼,還讓朕再給他軍臣老賊,送一位公主和親……”
劉榮每說出一句,聚焦在蘭且屈難身上的憤怒目光,便會應聲多出幾道。
待劉榮說出最後一句,碩大的溫室殿內,除匈奴使團外的每一雙眼睛,都聚焦在了蘭且屈難身上。
——禦階上,劉榮噙笑望向蘭且屈難,目光中滿是輕蔑與不懈;
禦階下,漢家眾臣或憤怒,或鄙夷,或拂袖側身,會怪笑連連。
唯獨沒有人——沒有哪怕一個人,露出過去那般滿含盛怒,卻又憂心忡忡的複雜麵容。
這,便是一場沒有戰果的勝利,一場沒有斬獲、沒有準確殺傷數字,本方卻傷亡慘重的防守勝利,給漢家君臣帶來的底氣。
蘭且屈難想過劉榮會上嘴臉;
也想過此戰過後,原本還拿‘韜光養晦’安慰自己的漢家,或許會開始嚐試著將北方戰略,轉變的更為強硬。
隻是蘭且屈難無論如何都沒想到,僅僅隻是一場‘沒讓匈奴人打進來’的慘勝,便讓漢家徹底下定決心,要和匈奴撕破臉!
而且撕破臉的人,還是掌握整個漢室的漢天子……
“皇帝陛下,難道不希望與我主單於,結為姻親之好嗎?”
“要知道過去,每一代漢皇帝,都曾與我大匈奴的曆代單於結為姻親。”
“也正是這樣的舉措,促成了漢匈結為兄弟之國,並使兩國保持多年的和平……”
“——汲黯呐~”
不等蘭且屈難表達完自己的驚駭,劉榮略帶些慵懶的聲線便再度響起;
待拿到修長偉岸,眉宇間盡顯溫潤,卻又令人莫名心虛的正派身影再度站出身,便見劉榮略帶戲謔的瞥了眼蘭且屈難。
而後,便朝謁者仆射汲黯輕輕一擺手。
“為使者宣讀一下朕即立之後,所頒行的第一道有關匈奴、有關和親的詔書。”
話音落下,汲黯當即迴過神,側對向禦階上方的劉榮,麵無表情的對蘭且屈難拱起手。
“當今元年冬十月辛卯,詔曰:自漢鼎立,北蠻匈奴屢犯漢邊,更以和親之名巧取豪奪,迫我漢家以糧草布帛、錢金財貨以賄之;
——太祖高皇帝苦異姓諸侯之亂,不得已而從之,朕祖太宗皇帝苦天下凋敝,強忍屈辱而為之。
先孝景皇帝,思及關東諸侯作亂,仍以宗女妻之、財貨賄之。
然匈奴北蠻狼子野心,不以漢之仁為善,反以為漢弱,故不敢刀兵相向也。
···
朕聞戰國之時,秦有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空憑三寸不爛之舍,不費嬴秦一兵、一卒,隻言語恐嚇而得列國爭相割城讓地。
然列國以地事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所得不過一夕安寢——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
列國有力抗秦而不為之,以地事秦以求朝夕之安,待知秦之貪念無度,欲抗秦時,反城池盡失,無力為之也。
朕縱不敏,亦不願法效六國,以將士軍糧為和親之陪嫁、以百姓布衣為賄胡之資也。
···
乃以此詔告天下者:自今日以降,凡敢再言和親者,皆斬勿問!
言於邑,則斬於市;
言於鄉,則斬於集。
言於野,則斬於水;
言於朝,則斬於闕!
下起公士,上至天子——皆斬!!!
乃告天下萬民:凡漢賦、稅,寧為擴軍之費,不為和親之賄。
當今新元元年,冬十月辛卯……”
···
抑揚頓挫的詔書宣讀聲,讓殿內的每一個人都變了臉色。
——滿朝公卿大臣,此刻都是漲紅著臉,目不轉睛的看著汲黯當著匈奴使團的麵,將那封殺氣騰騰的詔書宣讀完畢,心裏別提有多暢快!
想當初,劉榮大筆一揮,定下‘絕不再和親’的大政,朝堂內外還是議論紛紛,甚至可以說是阻力重重。
若非劉榮強行推動,外加東宮老太後也沒明確反對,這封詔書最終能不能發出,都還是個未知數。
但此刻,看著蘭且屈難青一陣白一陣,就好似變色龍般風雲變幻的麵容,滿朝公卿大臣才終於意識到:劉榮看似沒有意義的‘不複和親’,對漢家究竟意味著什麽……
“皇帝陛下,難道是想要破壞長久以來的和平,與我大匈奴開戰嗎?!”
“需知我大匈奴,縱地不闊,亦有草原萬千裏;縱丁不盛,亦得控弦之士四十萬……”
見蘭且屈難又要搬出那老一套的說辭,劉榮隻不耐的稍一抬手,強行打斷了蘭且屈難的施法前搖。
而後,便在滿朝公卿百官的見證下,促成了接下來的曠世名場麵。
“匈奴,沒有資格在我漢家的麵前說,從實力、地位的角度出發,同我漢家交涉!”
“——五十年前,朕祖高皇帝,與貴先主冒頓單於會獵平城時,匈奴便沒有這個資格!”
“在同匈奴——同貴主,及曆代貴先主交涉的過程中,我漢家一向秉承以和為貴、以和為重的準則。”
“但五十年的往來,卻早已讓我漢家失望透頂……”
神情莊嚴的丟下這句話,劉榮便折過身,負手再次繞過禦案,重新在禦榻上坐下身。
繃著臉坐了好一會兒,又深吸一口氣,沉聲道:“迴去告訴貴主單於;”
“——我漢家,不是那觸之即亡的月氏,更不是像條哈巴狗般,跟在匈奴人身後搖尾乞憐的烏孫!”
“若要和,那便帶來誠意,帶來友善。”
“我漢家的美酒美食,還不至於招待不好帶有善意的朋友。”
“若要戰,那便戰!”
“我漢家民五百餘萬戶,兩千八百餘萬口,總還能抽出個幾百萬丁,陪單於戰個痛快!”
···
“去年冬天,匈奴右賢王攣鞮伊稚斜,不顧漢匈盟約,悍然發兵七萬叩邊。”
“——這是侵略!”
“——是對和平的踐踏,對我漢家尊嚴的踐踏!”
“無論此戰,究竟是否乃右賢王受貴主單於所授意,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朕,需要單於給朕——給我漢家民兩千八百餘萬口一個交代!”
“更是給保家衛國,戰死朝那塞的兩千一百四十六名英魂,一個交代……”
說到最後,劉榮的語調中,已經不帶多少怒火了。
劉榮很平靜。
就好像是在說,哎,那什麽,你欠我的那二十塊錢,有空給我還了。
但正是這近乎冰冷的淡漠語調,讓蘭且屈難本就肩負著巨大壓力的內心,再次被蒙上一層厚重的陰影。
“漢家的小皇帝……”
“還真是……”
“一脈相承啊……”
作為匈奴四大氏族中,對漢人了解最深、出使漢家次數最多的一個,蘭氏家族和漢家的每一代天子,都可以說是有所往來。
蘭且屈難曾聽父親說過:漢人的太宗皇帝,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見誰都笑嗬嗬的,張口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搞得人心驚肉跳。
至於剛死去不久的孝景皇帝,或許是因為在位時間太短——前後才不過六年,蘭氏還沒有機會接觸。
但蘭且屈難也曾偶然間,聽見過那位漢皇帝的使者說:老劉家的皇帝,那可真是個頂個的又臭又硬……
今天,蘭且屈難算是見識到了。
“皇帝陛下,或許有所不知吧?”
“過去這個冬天,不隻是漢北地郡,多出了兩千多具漢人屍體;”
“——朝那塞外,也同樣有數千名匈奴勇士的英魂,迴到了天神的懷抱。”
“如果非要說交代,那究竟該是誰給對方交代,恐怕……”
蘭且屈難麵色難看的一語,卻引得劉榮下意識眯起了眼角。
片刻之後,又古怪一笑。
“不對吧?”
“朝那塞守軍在戰後,可是才找到百餘顆……”
“呃不,百餘具——才找到百餘具匈奴屍首。”
“貴使張口閉口就是‘數千’,隻怕是在顛倒是非,巧言令色吧?”
劉榮這話一出,蘭且屈難徹底沒話說了。
還能怎麽辦?
原本是為了遏製漢人割取首級、兌換武勳的渴望,而專門製定的搶屍之俗;
到了漢人小皇帝口中,卻成了匈奴‘並沒有多少損失’的佐證。
蘭且屈難還能怎麽辦?
說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匈奴一方也死了幾千人,隻不過屍體都被占有搶走,拿去兌換死者生前的財富了?
別說蘭且屈難是四大氏族的貴族,是下一代蘭氏頭人、左大當戶;
即便蘭且屈難是個卑賤的奴隸,也絕不會說出那樣的話,來打自己的臉。
怎麽辦?
接下來怎麽辦?
繼續以強硬的姿態,爭取單於交代的那些不可能完成、不可能得到漢人認可的條件?
還是保命要緊,就坡下驢,先全須全尾迴到草原再說?
這個問題,對於蘭且屈難而言並不難選。
——對於每一位身處匈奴權力中心的貴族而言,這都不是一個值得糾結的選擇題。
就算是死,也絕不能讓步!
因為死在漢人的地界,大單於起碼還會讚賞蘭且屈難至死不渝;
但若是就這麽灰溜溜迴到草原,那等待著蘭且屈難的,絕對是比死亡還要恐怖千倍、萬倍的淒慘下場……
“皇帝陛下的惡意,外臣會轉告我主單於。”
“——既然對皇帝陛下而言,漢匈之間的和平並不值得珍惜,那我主單於或許隻能通過遊牧之民的方式,來喚醒睡夢中的皇帝陛下了。”
“我遊牧之民,自幼生長於馬背之上,生來就做好了戰爭的準備。”
“希望皇帝陛下,也做好了準備,且不會因為今天的選擇,而感到後悔……”
話都說到了這個份上,蘭且屈難也不再多想了。
——如果漢人的小皇帝惱羞成怒,那就死在漢地罷!
反正到了天國,大匈奴的勇士,也絕不會過的淒慘。
若是僥幸能活著迴到草原,一定要說服大單於:別再盯著西域那仨瓜倆棗不放了!
再不把漢人打疼、打怕,等漢人積蓄足夠的力量,那大匈奴的榮光,就會想太陽光般消散於朝夕之間。
漢人,已經積蓄到了許多力量。
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不能再讓漢人,繼續如此安穩的積攢力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