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的強硬態度,讓整場朝議都陷入了僵局。
——劉榮很硬氣。
用後世人更喜聞樂見的言辭來描述,便是沒跌份,好樣的!
然並卵。
劉榮強硬也好,軟弱也罷——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如今漢家,依舊沒有完成,甚至是都沒有正式開始騎兵部隊建設。
一天沒有成建製的騎兵集群,漢家在麵對匈奴人時,便一天存在著騎兵隊步兵的天然克製。
有漢至今五十餘載,漢家為什麽始終處於戰略劣勢地位,始終無法改變戰略防守姿態,轉而改變為戰略進攻?
答案,不外乎兵種克製四個大字。
匈奴騎兵,就算沒有高橋馬鞍,也沒有雙邊馬鐙,也能憑借自幼在馬背上磨練出來的精巧騎術,確保自己在馬背上的戰鬥力和機動力。
而草原和山川丘壑林立,地勢此起彼伏的中原不同:除了祁連山、狼居胥山等寥寥幾處,便基本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如果是城池攻守戰,又或是依托地勢的攻堅戰,那漢家——乃至華夏文明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拍著胸脯說:沒人比我更懂攻城/守城、攻堅/守堅;
但在平原上擺開架勢,大刀闊斧打一場野戰,甚至是追逐戰、拉鋸戰?
恐怕華夏曆史上的絕大多數封建王朝,也都會坦然說上一句:如果沒有騎兵,那我打不了這樣的仗。
——在平原,騎兵對步兵的兵種克製,幾乎能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
你衝,他散;
你追,他退;
你停,他擾;
你退,他咬;
你累,他圍。
就好比禿鷲——明明沒多少戰鬥力,但隻要他在野外盯上你了,剛好你有斷水斷糧,體力不支,那你就別想著留全屍。
這,才是如今漢室,在漢匈雙方戰略當中,始終處於戰略防守姿態的原因所在。
——打不出去啊!
有城牆還好,起碼還能守一守,撐一撐,反正匈奴人的騎兵也沒法衝上城牆;
策馬疾馳到城牆下,終歸還是要下馬爬梯子、終歸還是要‘變’成步兵。
但若是漢家主動派步兵出了邊塞,到了草原?
嘿!
且不說那一望無際,且幾乎沒有參照物的草原,能讓漢家出多少個迷路將軍;
單就是匈奴人如跗骨之蛆般的尾隨、侵擾,就足以讓每一支北出邊塞的漢家步兵集群崩潰。
人家四條腿,想追伱也追不上;
想跑你還跑不掉。
也就是躲進城內,憑著城池守一守,逼匈奴人下馬登城,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這個樣子……
故而,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爭,打不打,在哪打,什麽時候打,打多久,基本全都是匈奴人說了算。
——匈奴人來入侵邊牆了,那就得打;
——匈奴人入侵了哪裏,就得在哪裏打;
——匈奴人什麽時候來,就得什麽時候打;
——匈奴人不想打了就走,漢家想留也留不住。
後世人常說:真正讓人感到驚悚的,是看不見的鬼怪。
又或者應該說:隻有千日當賊,沒有千日防賊。
打一場半年時常的中規模戰役,漢家能砸進去三到五年的稅賦收入;
但一次和親,卻隻需要漢家付出個把月的稅賦收入,又能大概率確保邊牆三兩年太平。
怎麽選,從利益的角度上來講,可謂是一目了然。
但劉榮今日的表態,顯然表明這件事,在劉榮眼中,並非是可以單純出於利益立場去看待的……
“那也不行!”
“——朕受命於天,代天牧民,治下子民辛勤勞作所得之糧稅,怎可與胡蠻為虎作倀?”
“絕不!”
“朕,絕不和親!!!”
···
“花錢怎麽了?”
“——不用國庫管!”
“凡戰事耗費,皆出少府內帑!”
“朕寧願花萬萬錢——寧願每年都花上數以萬萬錢,買我漢家之民膝蓋不軟,脊梁不彎!!!”
禦榻之上,劉榮負手而立,滿含盛怒的發出這一聲宣示;
旋即便麵帶激昂之色,望向少府石奮所在的方向。
“少府?”
被這個情緒狀態的劉榮點到,石奮也不遲鈍了——當即便出身一拱手:“稟陛下。”
“臣與少府,又朝中諸公核算:此番,車騎將軍部將士五萬餘,若能在春三月錢班師,軍糧、輜重用度,及戰後的賞賜、撫恤耗費,便不會超過至多十萬萬錢。”
“而今少府……”
說到這裏,石奮稍有些遲疑的看了看左右,又略帶祈求的抬頭望向劉榮。
見劉榮毫不遲疑的對自己點下頭,石奮也隻得恭順道:“如今少府內帑所存錢、糧,還能支撐這樣的戰爭,約莫四十餘次……”
嘶~~~~
石奮話音剛落,殿內百官公卿頓時齊吸一口涼氣,愣是把宣室殿都弄熱了三二分。
而石奮寥寥數語,所透露出的信息量,卻是在無數人心中,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四十餘次!
像這種耗費十萬萬錢左右的戰爭,少府內帑還能支撐起碼四十次!
這豈不是說,少府內帑如今的庫存,總價值高達四百萬萬錢?!
四百萬萬錢……
什麽概念?
托當今劉榮的福,如今漢家,粟作價三十錢左右每石。
就這,還是劉榮法外開恩,給糧商們留了點牟利空間的價格。
若劉榮鐵了心,二十七八錢,乃至二四十五錢每石的價格,也完全不會違背如今漢家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
而今漢家,將長城以南、五嶺以北,西南夷以東、東海以西的所有百姓民加在一起,大致是兩千七、八百萬——將近三千萬口。
這不到三千萬人每年的口糧消耗,大致在七萬萬石粟,總價值二百一十萬萬錢上下。
換而言之:如今少府內帑的庫存,能養全天下人——養三千萬人口兩年飽腹……
“怎就是少府內帑呢?”
“為何,就不是相府國庫呢……”
一時間,無數人捶胸頓足,恨不能身具通天之能,將少府那總價值四百萬萬錢的錢糧物資,神不知鬼不覺的劃入國庫賬下。
原因很簡單;
——國庫,作為丞相府掌控下的國家資金儲備庫,其內儲存的每一枚銅錢,都可以,也必須用到公務之上。
如修個路、造個橋,又或是挖個渠、平個山,乃至於官員俸祿,都是取自國庫。
簡而言之,國庫是外朝的錢,天子雖然不至於無權過問,卻也無法阻止外朝將國庫裏的錢,用到合理的政務之上。
但少府內帑卻不同。
少府內帑,之所以帶個‘內’字,便是因為少府內帑,和外朝全然沒有半點關聯。
若是皇帝賢明一些,將內帑用於賞賜百官、公卿,支援軍械整備,甚至是補貼軍隊,朝堂內外都還得感恩戴德,謝天子‘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幫助國家。
若昏聵些,無論是尋仙問道,還是尋花問柳——又或是封禪泰山,到處撒錢,外朝也沒人能挑出天子的不對。
就算天子拿著整個內帑,去討好一個殘花敗柳的煙塵女子,外朝也隻能勸皇帝:陛下這不體麵啊~
陛下注意身體啊~
別染上髒病啊~
要注意節製啊~
但絕對沒人會勸天子:別浪費錢。
因為管不著;
天子怎麽用少府內帑的錢,外朝壓根兒管不著,也根本沒有管的立場。
而這,也正是劉榮今日,之所以敢如此強硬的表示‘自朕以後,漢家再不複行和親’的底氣所在。
——這份底氣,是劉榮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以及劉榮的父親:孝景皇帝劉啟,先後兩代明君勵精圖治、省吃儉用長達三十三年之久,才好不容易給劉榮攢下來的。
曆史上的漢武大帝,拿著這筆漢匈決戰經費大興土木,極盡奢靡,漫天遍野裝十三;
等要打仗了,又從農戶手裏摳稅當軍費。
但劉榮說過很多次;
朕,不是那未冠而立的漢武大弟……
“北牆戰事,早在車騎將軍出征之前,朕就已經同朝中諸公、諸位將軍議定。”
“——議定!”
“定了!”
···
“這場仗,車騎將軍怎麽打、派誰打、在哪打、何時打——朕一概不管。”
“該交代的,朕都早已交代給車騎將軍。”
“——有違朕意,沒有做好朕交代的事,朕於車騎將軍自有處置。”
“然大戰——尤其國戰在即;”
“再有輕言換將者,便莫怪朕以動搖軍心、蠱惑人心,居心叵測降罪!”
丟下這麽一句殺氣騰騰的話,劉榮便猛然一拂袖,陰惻惻在殿內掃視一周,旋即便頭也不迴的朝著後殿方向而去。
而在劉榮離開之後,殿內百官公卿麵麵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沒有一個人站出身來,提醒大家接下來該幹什麽。
“陛下如此少年熱血……”
“咳咳咳;”
“這,可如何是好啊?”
···
“胡蠻勢強,陛下為何不暫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以待將來?”
“萬一大戰,更是是決戰將起……”
“豈不就是在賭國運嘛~~~”
“唉!”
意識到劉榮不再會像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那般,以和親穩住匈奴人,爭取發育時間作為方陣,有相當一部分老臣捶胸頓足,為劉榮的年少輕狂感到一陣焦躁。
也有人憂心忡忡的低下頭,考慮起此戰結束之後,該如何為劉榮把屁股擦幹淨——在確保劉榮不墮天子威儀的同時,有尊嚴的同匈奴人再行和親。
毋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榮今日的強硬,隻會成為日後,邊牆戰敗時,劉榮打在自己臉上的巴掌。
劉榮今日有多強硬,彼時的巴掌落在臉上,便會有多疼。
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邊牆的程不識,根本無法在匈奴右賢王手裏討到便宜;
每一個人都堅信:戰爭結束之後,匈奴使團還是會趾高氣昂的來長安,耀武揚威的羞辱漢家君、臣一番,然後帶走一位嬌滴滴的宗室女,以及一大批草原上的稀缺物資。
沒人把劉榮的威脅放在心上;
幾乎沒有人,將劉榮那句‘不許再提和親’放在心上。
卻不料朝議結束之後當日,改名為大理的原廷尉屬衙,便開始了一場六百石起步,上不封頂,且專門針對朝中公卿百官、功侯貴戚的緝捕行動。
究其原因,卻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尊天子詔諭’六個大字……
·
·
·
·
·
未央宮,溫室殿。
那場供劉榮齜牙,在朝堂之上亮出自己爪牙的朝議,已經過去了足有十餘日。
邊牆戰事焦灼;
匈奴人沒能跨越朝那塞,程不識也沒能減小本部將士的傷亡。
短短十數日,朝那塞近萬守軍,死傷者便也將近四成!
若非車騎將軍酈寄的一萬援軍感到,朝那塞怕是都撐不到戰爭爆發後的第五日,便要宣告破碎。
而在朝堂中央——在那日的朝議結束之後,劉榮便授意詔諭,開始了一場範圍極廣、打擊力度極大的抓捕行動。
旨在將那些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的軟腳蟹關進詔諭,免得動搖長安人心。
一開始,趙禹三日一朝未央,向劉榮匯報抓捕了多少千石以上的‘重臣’;
短短數日之後,趙禹開始每日一朝,向劉榮匯報哪位比二千石有嫌疑、哪位真二千石有實證。
到最近幾日,倒是沒有多少長安朝堂的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下獄了。
但看著手中,那份寫滿關東郡國官員的緝捕名單,劉榮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饒是早知趙禹是個要政績不要命的狠人,也不免一陣眼皮狂跳。
“梁內史……”
“韓、安國?”
麵色頗有些古怪的一問,卻見趙禹麵色淡然的點下頭:“梁國內史韓安國,於歲末奉詔入京述職,至今都未曾離去。”
“前日晚間,韓安國受邀參加平陽侯府的酒宴,酒後狂言:陛下年少智短,不知和親之內外緣由、利害;”
“平陽侯不敢多言,當即命人送韓安國迴府,韓安國卻仍喋喋不休,直言此番——乃至二十年內,漢家皆當行和親安胡之策。”
“韓安國還說:若二十年內,漢匈果真決戰,則我漢家,幾必敗無疑……”
聽趙禹說起韓安國獲罪下獄的全過程,劉榮隻不由得陷入一陣漫長的呆愣之中。
許久,才怪笑的搖搖頭,負手歎息道:“死灰複燃嗎……”
“嘿;”
“逃不過的宿命啊~”
···
“走吧;”
“隨朕,去看看我漢家日後的大農令。”
“——快些。”
“朕,可不想錯過那‘死灰複燃’的名場麵……”
——劉榮很硬氣。
用後世人更喜聞樂見的言辭來描述,便是沒跌份,好樣的!
然並卵。
劉榮強硬也好,軟弱也罷——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如今漢家,依舊沒有完成,甚至是都沒有正式開始騎兵部隊建設。
一天沒有成建製的騎兵集群,漢家在麵對匈奴人時,便一天存在著騎兵隊步兵的天然克製。
有漢至今五十餘載,漢家為什麽始終處於戰略劣勢地位,始終無法改變戰略防守姿態,轉而改變為戰略進攻?
答案,不外乎兵種克製四個大字。
匈奴騎兵,就算沒有高橋馬鞍,也沒有雙邊馬鐙,也能憑借自幼在馬背上磨練出來的精巧騎術,確保自己在馬背上的戰鬥力和機動力。
而草原和山川丘壑林立,地勢此起彼伏的中原不同:除了祁連山、狼居胥山等寥寥幾處,便基本都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如果是城池攻守戰,又或是依托地勢的攻堅戰,那漢家——乃至華夏文明任何一個朝代,都可以拍著胸脯說:沒人比我更懂攻城/守城、攻堅/守堅;
但在平原上擺開架勢,大刀闊斧打一場野戰,甚至是追逐戰、拉鋸戰?
恐怕華夏曆史上的絕大多數封建王朝,也都會坦然說上一句:如果沒有騎兵,那我打不了這樣的仗。
——在平原,騎兵對步兵的兵種克製,幾乎能達到冷兵器時代的極限。
你衝,他散;
你追,他退;
你停,他擾;
你退,他咬;
你累,他圍。
就好比禿鷲——明明沒多少戰鬥力,但隻要他在野外盯上你了,剛好你有斷水斷糧,體力不支,那你就別想著留全屍。
這,才是如今漢室,在漢匈雙方戰略當中,始終處於戰略防守姿態的原因所在。
——打不出去啊!
有城牆還好,起碼還能守一守,撐一撐,反正匈奴人的騎兵也沒法衝上城牆;
策馬疾馳到城牆下,終歸還是要下馬爬梯子、終歸還是要‘變’成步兵。
但若是漢家主動派步兵出了邊塞,到了草原?
嘿!
且不說那一望無際,且幾乎沒有參照物的草原,能讓漢家出多少個迷路將軍;
單就是匈奴人如跗骨之蛆般的尾隨、侵擾,就足以讓每一支北出邊塞的漢家步兵集群崩潰。
人家四條腿,想追伱也追不上;
想跑你還跑不掉。
也就是躲進城內,憑著城池守一守,逼匈奴人下馬登城,才能勉強維持生活這個樣子……
故而,漢匈雙方之間的戰爭,打不打,在哪打,什麽時候打,打多久,基本全都是匈奴人說了算。
——匈奴人來入侵邊牆了,那就得打;
——匈奴人入侵了哪裏,就得在哪裏打;
——匈奴人什麽時候來,就得什麽時候打;
——匈奴人不想打了就走,漢家想留也留不住。
後世人常說:真正讓人感到驚悚的,是看不見的鬼怪。
又或者應該說:隻有千日當賊,沒有千日防賊。
打一場半年時常的中規模戰役,漢家能砸進去三到五年的稅賦收入;
但一次和親,卻隻需要漢家付出個把月的稅賦收入,又能大概率確保邊牆三兩年太平。
怎麽選,從利益的角度上來講,可謂是一目了然。
但劉榮今日的表態,顯然表明這件事,在劉榮眼中,並非是可以單純出於利益立場去看待的……
“那也不行!”
“——朕受命於天,代天牧民,治下子民辛勤勞作所得之糧稅,怎可與胡蠻為虎作倀?”
“絕不!”
“朕,絕不和親!!!”
···
“花錢怎麽了?”
“——不用國庫管!”
“凡戰事耗費,皆出少府內帑!”
“朕寧願花萬萬錢——寧願每年都花上數以萬萬錢,買我漢家之民膝蓋不軟,脊梁不彎!!!”
禦榻之上,劉榮負手而立,滿含盛怒的發出這一聲宣示;
旋即便麵帶激昂之色,望向少府石奮所在的方向。
“少府?”
被這個情緒狀態的劉榮點到,石奮也不遲鈍了——當即便出身一拱手:“稟陛下。”
“臣與少府,又朝中諸公核算:此番,車騎將軍部將士五萬餘,若能在春三月錢班師,軍糧、輜重用度,及戰後的賞賜、撫恤耗費,便不會超過至多十萬萬錢。”
“而今少府……”
說到這裏,石奮稍有些遲疑的看了看左右,又略帶祈求的抬頭望向劉榮。
見劉榮毫不遲疑的對自己點下頭,石奮也隻得恭順道:“如今少府內帑所存錢、糧,還能支撐這樣的戰爭,約莫四十餘次……”
嘶~~~~
石奮話音剛落,殿內百官公卿頓時齊吸一口涼氣,愣是把宣室殿都弄熱了三二分。
而石奮寥寥數語,所透露出的信息量,卻是在無數人心中,都掀起了驚濤駭浪。
——四十餘次!
像這種耗費十萬萬錢左右的戰爭,少府內帑還能支撐起碼四十次!
這豈不是說,少府內帑如今的庫存,總價值高達四百萬萬錢?!
四百萬萬錢……
什麽概念?
托當今劉榮的福,如今漢家,粟作價三十錢左右每石。
就這,還是劉榮法外開恩,給糧商們留了點牟利空間的價格。
若劉榮鐵了心,二十七八錢,乃至二四十五錢每石的價格,也完全不會違背如今漢家糧食市場的供需關係。
而今漢家,將長城以南、五嶺以北,西南夷以東、東海以西的所有百姓民加在一起,大致是兩千七、八百萬——將近三千萬口。
這不到三千萬人每年的口糧消耗,大致在七萬萬石粟,總價值二百一十萬萬錢上下。
換而言之:如今少府內帑的庫存,能養全天下人——養三千萬人口兩年飽腹……
“怎就是少府內帑呢?”
“為何,就不是相府國庫呢……”
一時間,無數人捶胸頓足,恨不能身具通天之能,將少府那總價值四百萬萬錢的錢糧物資,神不知鬼不覺的劃入國庫賬下。
原因很簡單;
——國庫,作為丞相府掌控下的國家資金儲備庫,其內儲存的每一枚銅錢,都可以,也必須用到公務之上。
如修個路、造個橋,又或是挖個渠、平個山,乃至於官員俸祿,都是取自國庫。
簡而言之,國庫是外朝的錢,天子雖然不至於無權過問,卻也無法阻止外朝將國庫裏的錢,用到合理的政務之上。
但少府內帑卻不同。
少府內帑,之所以帶個‘內’字,便是因為少府內帑,和外朝全然沒有半點關聯。
若是皇帝賢明一些,將內帑用於賞賜百官、公卿,支援軍械整備,甚至是補貼軍隊,朝堂內外都還得感恩戴德,謝天子‘慷慨解囊’,自掏腰包幫助國家。
若昏聵些,無論是尋仙問道,還是尋花問柳——又或是封禪泰山,到處撒錢,外朝也沒人能挑出天子的不對。
就算天子拿著整個內帑,去討好一個殘花敗柳的煙塵女子,外朝也隻能勸皇帝:陛下這不體麵啊~
陛下注意身體啊~
別染上髒病啊~
要注意節製啊~
但絕對沒人會勸天子:別浪費錢。
因為管不著;
天子怎麽用少府內帑的錢,外朝壓根兒管不著,也根本沒有管的立場。
而這,也正是劉榮今日,之所以敢如此強硬的表示‘自朕以後,漢家再不複行和親’的底氣所在。
——這份底氣,是劉榮祖父: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以及劉榮的父親:孝景皇帝劉啟,先後兩代明君勵精圖治、省吃儉用長達三十三年之久,才好不容易給劉榮攢下來的。
曆史上的漢武大帝,拿著這筆漢匈決戰經費大興土木,極盡奢靡,漫天遍野裝十三;
等要打仗了,又從農戶手裏摳稅當軍費。
但劉榮說過很多次;
朕,不是那未冠而立的漢武大弟……
“北牆戰事,早在車騎將軍出征之前,朕就已經同朝中諸公、諸位將軍議定。”
“——議定!”
“定了!”
···
“這場仗,車騎將軍怎麽打、派誰打、在哪打、何時打——朕一概不管。”
“該交代的,朕都早已交代給車騎將軍。”
“——有違朕意,沒有做好朕交代的事,朕於車騎將軍自有處置。”
“然大戰——尤其國戰在即;”
“再有輕言換將者,便莫怪朕以動搖軍心、蠱惑人心,居心叵測降罪!”
丟下這麽一句殺氣騰騰的話,劉榮便猛然一拂袖,陰惻惻在殿內掃視一周,旋即便頭也不迴的朝著後殿方向而去。
而在劉榮離開之後,殿內百官公卿麵麵相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是沒有一個人站出身來,提醒大家接下來該幹什麽。
“陛下如此少年熱血……”
“咳咳咳;”
“這,可如何是好啊?”
···
“胡蠻勢強,陛下為何不暫避其鋒芒,休養生息,以待將來?”
“萬一大戰,更是是決戰將起……”
“豈不就是在賭國運嘛~~~”
“唉!”
意識到劉榮不再會像太宗皇帝、孝景皇帝那般,以和親穩住匈奴人,爭取發育時間作為方陣,有相當一部分老臣捶胸頓足,為劉榮的年少輕狂感到一陣焦躁。
也有人憂心忡忡的低下頭,考慮起此戰結束之後,該如何為劉榮把屁股擦幹淨——在確保劉榮不墮天子威儀的同時,有尊嚴的同匈奴人再行和親。
毋庸置疑的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劉榮今日的強硬,隻會成為日後,邊牆戰敗時,劉榮打在自己臉上的巴掌。
劉榮今日有多強硬,彼時的巴掌落在臉上,便會有多疼。
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邊牆的程不識,根本無法在匈奴右賢王手裏討到便宜;
每一個人都堅信:戰爭結束之後,匈奴使團還是會趾高氣昂的來長安,耀武揚威的羞辱漢家君、臣一番,然後帶走一位嬌滴滴的宗室女,以及一大批草原上的稀缺物資。
沒人把劉榮的威脅放在心上;
幾乎沒有人,將劉榮那句‘不許再提和親’放在心上。
卻不料朝議結束之後當日,改名為大理的原廷尉屬衙,便開始了一場六百石起步,上不封頂,且專門針對朝中公卿百官、功侯貴戚的緝捕行動。
究其原因,卻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不尊天子詔諭’六個大字……
·
·
·
·
·
未央宮,溫室殿。
那場供劉榮齜牙,在朝堂之上亮出自己爪牙的朝議,已經過去了足有十餘日。
邊牆戰事焦灼;
匈奴人沒能跨越朝那塞,程不識也沒能減小本部將士的傷亡。
短短十數日,朝那塞近萬守軍,死傷者便也將近四成!
若非車騎將軍酈寄的一萬援軍感到,朝那塞怕是都撐不到戰爭爆發後的第五日,便要宣告破碎。
而在朝堂中央——在那日的朝議結束之後,劉榮便授意詔諭,開始了一場範圍極廣、打擊力度極大的抓捕行動。
旨在將那些長他人誌氣,滅自家威風的軟腳蟹關進詔諭,免得動搖長安人心。
一開始,趙禹三日一朝未央,向劉榮匯報抓捕了多少千石以上的‘重臣’;
短短數日之後,趙禹開始每日一朝,向劉榮匯報哪位比二千石有嫌疑、哪位真二千石有實證。
到最近幾日,倒是沒有多少長安朝堂的朝臣百官、功侯貴戚下獄了。
但看著手中,那份寫滿關東郡國官員的緝捕名單,劉榮頓時一個頭兩個大。
饒是早知趙禹是個要政績不要命的狠人,也不免一陣眼皮狂跳。
“梁內史……”
“韓、安國?”
麵色頗有些古怪的一問,卻見趙禹麵色淡然的點下頭:“梁國內史韓安國,於歲末奉詔入京述職,至今都未曾離去。”
“前日晚間,韓安國受邀參加平陽侯府的酒宴,酒後狂言:陛下年少智短,不知和親之內外緣由、利害;”
“平陽侯不敢多言,當即命人送韓安國迴府,韓安國卻仍喋喋不休,直言此番——乃至二十年內,漢家皆當行和親安胡之策。”
“韓安國還說:若二十年內,漢匈果真決戰,則我漢家,幾必敗無疑……”
聽趙禹說起韓安國獲罪下獄的全過程,劉榮隻不由得陷入一陣漫長的呆愣之中。
許久,才怪笑的搖搖頭,負手歎息道:“死灰複燃嗎……”
“嘿;”
“逃不過的宿命啊~”
···
“走吧;”
“隨朕,去看看我漢家日後的大農令。”
“——快些。”
“朕,可不想錯過那‘死灰複燃’的名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