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別誤會,我隻是想和你討論一下,關於農村的發展,致富的道路,你有什麽好的點子沒有?”謝莉莉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意圖。


    她過來找他,也是試探一下他的資源,有就好,沒有也沒什麽,就當聯絡一下感情,畢竟他也是楓樹村的人。


    張漢水明白她的意思。


    她作為楓樹村的下鄉扶貧幹部,不幹出一點兒成績來,心裏肯定著急。


    而她的能力又有限,想找一些人作為合作夥伴,一起把這件事情促成。


    張漢水作為土生土長的楓樹村人,如今走出去,又在大城市裏打拚多年,有了社會經驗。


    萬一真能和他達成共識,找到合作夥伴,沒準就能達成振興鄉村,走出一條發家致富的道路,那她下鄉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幫助自己的家鄉成長起來,張漢水不反對,有能力了,也不會袖手旁觀。


    關鍵是這個幫,怎麽個幫法。


    如果是治標不治本,隻圖一時,不顧以後,虎頭蛇尾的,半途而廢,可能得不償失,還會把自己或鄉親們拖下水,一地雞毛,留下來一個爛攤子誰來收拾。


    這種事情,不是沒有案例。


    所以要做,就要長久,這才是根本。


    長期有效,而不是隻是三分鍾熱度,然後就不了了之了。


    像有些地方,搞農業發展,種瓜果蔬菜,結果東西種出來了,卻沒人來收,結果全爛地裏,倒的倒,養豬的養豬,扔的扔。


    張漢水笑了笑:“你是想問我有沒有法子或關係、人脈什麽的,和你一起帶領鄉親搞農業項目,發家致富嗎?”


    謝莉莉苦笑了一下,真是個說話不拐彎抹角的男人:“是的,我知道這不容易,但總得有人去帶這個頭,去嚐試,不然永遠也走不出第一步,又怎會有後麵的事情發生。”


    “如果固步自封,那麽楓樹村永遠會停之於止,何談發展可言。”


    對於她的話,張漢水沒有反駁,相對於紙上談兵,行動力才是關鍵中的關鍵。


    “謝支書,其實搞農業發展,以前我們縣都是搞過的。”


    “剛開始,我們村裏麵,包括我父母,周圍整個鄉鎮,以及整個縣城的每個鄉鎮,都搞過農業創收發展這條道路。”


    “我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我們村,包括我家,每家每戶除了種水稻,另外會拿一、兩畝地來種青椒賣,算是農業副收益吧。”


    “把辣椒種出來,家家戶戶起早摘出來,裝成一袋一袋的,趕早送到縣城會有辣椒中間商來收,一輛輛的大貨車,運往別的城市轉手。”


    張漢水說到這裏,暫時停頓了一下。


    謝莉莉點點頭,沒有插嘴,等著他把話繼續說下去。


    並從中總結一些有效信息。


    張漢水頓了頓,才又道:“種辣椒賣,當時確實是緩解了鄉親們的一些生活壓力,手裏麵多了幾塊錢,緩解了青黃不接,給孩子交個學費啥的,填補了一些每年沒有收入補給的空白區。”


    “但這其中,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辣椒前後的價格起伏跌宕太過於快,可以說是一天一個價。”


    “比如說上半年剛開始出青椒的時候,屬於青椒的空白期,青椒剛開始結出來,產量少的時候中間商從鄉親們手中收的時候是一塊多或兩塊錢一斤。”


    “沒幾天,等到大家的辣椒高產期時,價格從一塊掉到了五毛,再到一毛,再到五分,或一塊錢一大袋子,或直接不收,不要,有辣椒也賣不出去,就是這麽個情況。”


    “所以我的父母種青椒,包括村裏人吧,人工暫且不算,除去肥料,藥水啥的,到頭來掙點錢,也就夠給孩子交個小學學費,反正挺難的。”


    “總之一句話,治標不治本,發不了財,小打小鬧,差不多就是這樣,沒有什麽太大的反轉。”


    “種青椒沒有讓鄉親們致富,後來縣城又引進了種甘蔗這條農業創收之路,於是鄉親們家家戶戶又開始種甜甘蔗。”


    “這個甜甘蔗,我家和村裏人都種過的,而且種了好幾年,結果還是差不多,發不了財,也賣不了幾個錢。”


    “我的父母種了幾年,有一年種了兩畝地,隻賣了數千塊錢,除去農藥化肥,人工暫且不說,請人收,所剩不多。”


    “後來又種土豆,結果種出來的土豆沒人來收,直接喂豬,爛在地裏。”


    “再後來種大棚西瓜、煙葉也種過,也都是以虎頭蛇尾收場。”


    “結合以上這些,我得出了一個結論,我們這個地區吧,以上這些農業創收之路,都屬於散養狀態,沒有專業的農業指導,沒有統一的技術含量,沒有穩定的市場價格,種出來的農產品不符合市場要素等等。”


    “每一年青椒大豐收時,要是趕不上第一趟列車,後麵上市的青椒價格在貨源充足,市場已經飽和的情況下,不是賣不出去,就是不值錢。”


    “反正這些事情吧,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隻有自己親身經曆才明白這其中的條條道道有多難。”


    “說件不怕你笑話的事情,就拿我家種的甘蔗來說,種了好幾年,也沒有種明白,每一年都沒種好,不是個頭小,就是長短不一,長相差,隻能廉價賣出,一根才幾毛錢,虧的要死,這就是技術不到家,年年種,連連虧。”


    “種個青椒,每年都慢人一步,等到青椒大豐收,迎來了青椒高產期,市場飽和,那個價格隻有一、兩毛一斤,到最後沒人收。”


    “現在麻,你也看到了,整個村裏麵沒有一戶人家種青椒、甘蔗了,都選擇了種水稻,求穩妥,平時去打打零工啥的,畢竟水稻的價格波動沒那麽大,又好種,又容易保存。”


    對於張漢水的這番話,她沒有反駁,來到這裏時,也查過了村裏往前以及九十年代,兩千年後到如今的一些檔案,家訪等,事實表明,確實和他剛才說的差不多。


    這也是為什麽,她犯難的原因。


    有些事情隻是紙上談兵沒有用,還得看行動力,其中還要有資金、技術、以及穩定的商家,保證農產品的價格在一個相對能盈利的水平線上。


    以上這些,就是一大難題。


    “那你覺得搞旅遊開發如何?”謝莉莉也就問問,旅遊開發真那麽好搞的話,早就搞了,也輪不到她來。


    當然,總有一個人要帶頭走出這一步的。


    對於她這個問題,張漢水心裏其實也沒個底,畢竟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自己不熟悉這方麵的業務,亂說是不太好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是不想管,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多大手,端多大碗,不是說說的。


    “這個不好說,山山水水咱村有,但沒有特色,其實嘛,這個特色也是可以自創的,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資金問題。”


    “搞旅遊開發,燒錢不用我說你也明白,資金從哪裏來,找別人,別人看的上看不上,能不能搞好,又或者沒搞成,搞的村子裏烏煙瘴氣,爛尾工程一大堆,誰來收拾這個局麵!能不能盈利,這些都是不確定因素。”


    “當然,也許是我杞人憂天了,雖然有許多失敗的案例,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一切皆有可能,隻有做了才知道。”


    謝莉莉笑著搖搖頭:“說來說去,沒資金,沒技術,沒有大的投入,搞旅遊開發確實很難。關鍵是搞起來,能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利益,迴本,光這一點,沒有哪個人願意當冤大頭往裏砸錢的。”


    “其實有天然的特色,名山大川等優勢,比如泰山、長白山、黃山、廬山、華山、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大雪山、蒙古包大草原、大沙漠、大海灘、名勝古跡等等,也沒有想象中的難,投入也不需要那麽多,光是地名就很容易吸引顧客上門,關鍵是我們這裏也沒有名山大川和引人注目的特色,吸引力自然就少的多。”


    “要想影響力大,設施完善,幾億資金是少不了的,如果隨隨便便弄一下,修個路,搭個橋啥的,幾百、上千萬也行,但要弄那些娛樂設施等,完善的體係,建酒店等等,沒有幾億拿不下來。”


    “說來說去吧,這些設施搞起來之後,還是存在未知的風險,能不能吸引顧客上門,沒有顧客上門,怎麽給鄉親們創收?”


    “所以綜合一點,搞旅遊開發,也不是一定就要高投入,小成本也行,幾百萬也行,關鍵一點還是能不能吸引顧客上門。沒有顧客,一切都是天方夜譚。”


    謝莉莉點點頭,有些頭大,有些事情想想也就是那麽迴事,想去實現卻是非常不容易的。


    主要是資金的問題。


    另外就是特色,憑什麽能吸引顧客來旅遊,消費,怎樣讓農民們從中合理化,正規的增加收益,致富。


    “其實吧,經你這麽一提,我還真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其中也有不確定因素,當然,暫時也還是一個想法而已,你可以考慮一下,要不要做?”張漢水突然轉移話題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60年代,饑荒年,趕山挖百年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是西紅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是西紅柿並收藏60年代,饑荒年,趕山挖百年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