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走後, 東宮裏, 海蘭珠與範文程二人相對無言。本文由 首發
這是第一次, 她覺得眼前的範文程是這樣的陌生。
他對勢態的遊刃有餘,對朝局的拿捏掌控, 非比尋常……單從他讓豪格“殺妻求將”的一席話,就能看出, 他對權謀的諳練, 早已不僅是一介謀臣該有的程度。
此一時, 彼一時, 或許所有人都變了……唯有她不曾變過。
海蘭珠惋惜道:“爭來爭去, 到底有什麽意義呢?你我都知道結局, 又何苦讓他再飽受磨難……我著實不忍心讓他也踏進到這個圍城裏來……”
“你若是為他好, 就不該攔著他。生在帝王家,這是必須要接受的洗禮。”
範文程起身與她道別,別有深意道:“相信我,他今日若不能做個了斷, 以後隻會帶來殺身之禍。”
當晚, 豪格神情陰悒地來了東宮。
海蘭珠方才哄葉布舒入睡, 隻見他雙目空洞,整個人像是沒了魂一般, 抱著她一陣痛哭。
“姑姑, 我終於明白……當年阿瑪之痛了……我護不了她,也救不了她……”
豪格哭得像個孩子,仿佛迴到了年少時, 那個總將她的懷抱當作避風港的少年。
而這一哭,就是一整夜。
她的豪格,終究是要長大的。
第二日,宮中傳出了豪格親手殺妻的消息。
權利和愛情中,他選擇了前者。
早朝上,豪格自認昨日舉止有失,為表忠心,向皇太極請罪道:“我乃父汗骨肉,妻母犯了謀逆之罪,兒臣如何能與謀害父汗自認同處一室?父汗的意旨,無出其右。昨日之舉,是兒臣莽撞無禮,還望父汗原諒。”
皇太極對豪格殺妻之舉是暗吃一驚,雖明麵上未置一詞,卻在處罰上對豪格從輕,並將正藍旗整日劃分出了八個牛錄交由給其統領。
這場驚天動地的肅清,伴隨著德格類離世,莽古濟伏誅,代善退賢,豪格殺妻……而終於落下了帷幕。
風波過後,盛京城又恢複了往日的欣榮。
然而此刻,急於想皇太極表示忠誠的,遠不止豪格一人。
十二月甲辰,因曾為莽古濟求情而牽連受罰的代善和薩哈廉,偕同諸貝勒於拜謁□□陵時盟誓,第三次請求皇太極登基稱帝。
皇太極思慮了良久,仍是不許。不久,蒙古諸王公貝勒,特意來盛京求見皇太極,懇請其稱帝尊號,進圖中原霸業。
眾臣一而再再而三的情願,終於令皇太極鬆口默許:“稱帝尊號一事,八旗的貝勒已陳情多次,如今蒙古的王親們也聯名請納,我若再加推辭,實為傲慢,既然如此,朝鮮乃我兄弟國,宜先告之。”
是日,皇太極又下一道諭旨曰:“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申。夫諸申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幹。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若稱諸申,罪之。”
“諸申”一詞,乃女真之意,滿語中的原意為滿洲臣仆,久而久之,女真族人也自稱“諸申”,然其詞帶有漢人言“韃靼胡夷”之貶義。而女真古有族名乃是“滿洲”,既然要稱帝尊號,那麽更正並統一族名,以正視聽,便是首當其要的。
這樣大的消息,就算海蘭珠有心不聞窗外事,也傳到了她的耳畔。
更正族名的下一步,便是改立國號,三百年大清的時代,終於沿著曆史的軌跡,緩緩拉開了序幕……
晚膳時分,皇太極的侍從前來傳旨,邀她前去鳳凰樓一敘。
正是寒冬臘月,海蘭珠披上厚厚的裘襖,便去了鳳凰樓。
皇太極早就備好了酒菜,在樓閣上等她。這鳳凰樓地勢高,自然風也不小,他命人在四麵風口處都擺上了屏風禦風,並備齊了炭火的暖爐取暖,隻為能有個風花雪月,美景佳人的夜晚。
海蘭珠看著他精心準備的這一切,心頭發澀。
這些日子他忍著不去見她,便是想處理好這一切後,再來同她交待。
乍然一見,隻覺得她的身形好似又消瘦了幾分,皇太極為她斟了一杯暖身酒。
海蘭珠醞釀了許久,才道:“答應我,以後,不要讓葉布舒也卷入這種鬥爭中來……不要為官,也不要什麽銜頭。讓他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生安然,無憂如初。”
看過了豪格的煎熬和磨礪,她已然改變了從前的想法。
通向皇權的道路充斥著太多殘酷,沒有人是天生的帝王,當年的皇太極……也是這樣熬過來的。
她不希望葉布舒也過這樣的人生。
“好。”
皇太極知道她的心思和顧慮,輕歎一聲,將她擁在懷裏。
“我派人到漠南尋了一位蒙醫,專治截癱之症,興許能妙手迴春呢?你也不要太過憂心了……”
“嗯……”
她心酸地點頭,她相信他,也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就如今晚的這一輪月色,月雖有陰晴圓缺,卻是長相隨,他們亦是如此。
皇太極與她同倚在閣台前,望著盛京城的盛貌,直抒胸臆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是四季有你為伴,倒也不稀罕什麽風花雪月了。”
海蘭珠卻未附和,“你今日想找我說的,應當不隻是風花雪月吧。”
皇太極望著遠處星星點燈的燈火,握緊了她的手,“一旦稱帝尊號,大金與大明便從此水火不容,不可能再有‘和’字了。我打著‘議和’的名義先禮後兵,而今蒙古已臣服,隻剩一搏中原了。”
“你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去做吧。”
月上柳梢頭,伴著寒風獵獵,海蘭珠倚在他的心口,靜下心來聆聽他久違的心跳……
皇太極略帶疲乏的聲音在她頭頂響起,“這幾日我一直睡不踏實,總是會想起五哥在病榻上彌留之際時的模樣……想起當年和五哥在廣寧城探諜報時,他曾對我說過的話嗎。’”
廣寧……海蘭珠恍惚地記起了塵封多年的記憶……
“當時我一心想攻下撫順,將你帶迴來,所以主動向父汗請纓,混入廣寧刺探軍情。那次的行動,是我和五哥一起去的。”
皇太極黯然道:“那時在廣寧,我們二人被捉住審訊,赤手空拳與總兵府一百多名衛兵赤搏,才逃了出來。那時五哥同我說了一句話……他說:‘老八,我死在這可以,你可不能死在這兒……你死了,咱們肯定是攻不下撫順了。跟漢人打仗,沒有你不行。’”
撫順開戰前,蒙古二十四營紛踏而至,王命印奉命前去廣寧府報信,曾提到承天府上捉了兩個建州細作,她當時就有過猜測。
原來那時廣寧抓到的兩個細作,真的是他們。
海蘭珠心中一緊,“撫順的那一戰,是對明的第一戰,當時的遼東總兵叫做張承蔭……最後,戰死在了撫順。”
“你……知道?”他神色微異。
“整整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我一直記得那番話,所以即便在開原遇刺,也不相信他會反。更不想用一場血洗換來登基稱帝……”
這條帝王路終究是苦澀的,隻是此時此刻,他分外希望她能體會他的感受,也分外地需要一處溫柔鄉,至少能讓他不那麽孤獨。
隻是一個目光,她便讀透了他所有的心思。
“你要守護大金,守護你的子民……犧牲是在所難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世人又如何評價以兵變謀得政權的宋□□趙匡胤呢?”
海蘭珠柔聲慰藉道:“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有人生而為王,皇太極,這是你的天命所在。”
** **
天聰十年春正月壬戌,皇太極將此女馬喀塔下嫁給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二月丁醜,八大和碩貝勒與外藩四十九貝勒各遺書朝鮮,約朝鮮國王勸進尊號。
三月丙午朔,值清明節,皇太極鄭重其事地擺駕東郊,拜謁□□陵。辛亥,改製文館為內國史、內秘書、內弘文三院。
乙醜,英俄爾岱等自朝鮮還,報言朝鮮國王李倧非但不見使臣,亦不納書,反而迴信拒絕。李倧諭令邊臣,嚴禦金兵,並仍對明朝馬首是瞻,不肯接受奉皇太極為新帝。
諸貝勒聞之大為惱怒,欲加兵朝鮮,逼其就範。
皇太極交待眾臣:“姑且遣人諭以利害,在扣其子弟為人質,若其人仍舊冥頑不靈,再興兵未晚也。”
丁卯,外藩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俱至盛京,懇請皇太極稱帝尊號。
立春之後,修繕宮殿的工事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好像一切都在為了那一天而準備著。
東宮裏,海蘭珠給他備了一壺白蘭茶,皇太極熱切地招唿她道:“來,看看這個。”
海蘭珠走到案前,隻見偌大素淨的一張宣紙上,寫著一個“清”字。
“如你所言,有靖康之恥在前,大金這個國號恐難為漢人所接受,我愛新覺羅氏乃‘黃金’之意,倒不如取諧音一個‘清’字。”
皇太極在紙上指點道:“立國號為清,是取‘掃清廓清,清淨宇內’之意。五行相生相克,明為火,而清為水,以水克火,滅明而一統中原,統禦天下萬民。你覺得如何?”
“這個水旁起得好。”
海蘭珠心有莫屬地點評道:“明帝的名諱中,皆以木為輩,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我們滿洲的起源,離不開河水……水與我也有不小的淵源,我們在河水邊初遇,你的名字中也有水……”
皇太極望那杯中水,握著她的手,在紙上落下一個“水”字。
“以水比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這是第一次, 她覺得眼前的範文程是這樣的陌生。
他對勢態的遊刃有餘,對朝局的拿捏掌控, 非比尋常……單從他讓豪格“殺妻求將”的一席話,就能看出, 他對權謀的諳練, 早已不僅是一介謀臣該有的程度。
此一時, 彼一時, 或許所有人都變了……唯有她不曾變過。
海蘭珠惋惜道:“爭來爭去, 到底有什麽意義呢?你我都知道結局, 又何苦讓他再飽受磨難……我著實不忍心讓他也踏進到這個圍城裏來……”
“你若是為他好, 就不該攔著他。生在帝王家,這是必須要接受的洗禮。”
範文程起身與她道別,別有深意道:“相信我,他今日若不能做個了斷, 以後隻會帶來殺身之禍。”
當晚, 豪格神情陰悒地來了東宮。
海蘭珠方才哄葉布舒入睡, 隻見他雙目空洞,整個人像是沒了魂一般, 抱著她一陣痛哭。
“姑姑, 我終於明白……當年阿瑪之痛了……我護不了她,也救不了她……”
豪格哭得像個孩子,仿佛迴到了年少時, 那個總將她的懷抱當作避風港的少年。
而這一哭,就是一整夜。
她的豪格,終究是要長大的。
第二日,宮中傳出了豪格親手殺妻的消息。
權利和愛情中,他選擇了前者。
早朝上,豪格自認昨日舉止有失,為表忠心,向皇太極請罪道:“我乃父汗骨肉,妻母犯了謀逆之罪,兒臣如何能與謀害父汗自認同處一室?父汗的意旨,無出其右。昨日之舉,是兒臣莽撞無禮,還望父汗原諒。”
皇太極對豪格殺妻之舉是暗吃一驚,雖明麵上未置一詞,卻在處罰上對豪格從輕,並將正藍旗整日劃分出了八個牛錄交由給其統領。
這場驚天動地的肅清,伴隨著德格類離世,莽古濟伏誅,代善退賢,豪格殺妻……而終於落下了帷幕。
風波過後,盛京城又恢複了往日的欣榮。
然而此刻,急於想皇太極表示忠誠的,遠不止豪格一人。
十二月甲辰,因曾為莽古濟求情而牽連受罰的代善和薩哈廉,偕同諸貝勒於拜謁□□陵時盟誓,第三次請求皇太極登基稱帝。
皇太極思慮了良久,仍是不許。不久,蒙古諸王公貝勒,特意來盛京求見皇太極,懇請其稱帝尊號,進圖中原霸業。
眾臣一而再再而三的情願,終於令皇太極鬆口默許:“稱帝尊號一事,八旗的貝勒已陳情多次,如今蒙古的王親們也聯名請納,我若再加推辭,實為傲慢,既然如此,朝鮮乃我兄弟國,宜先告之。”
是日,皇太極又下一道諭旨曰:“我國原有之名為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其無知之人稱之為諸申。夫諸申乃席北超墨爾根之親誼,與我們何幹。此後所有人等稱我國原有之名滿洲,若稱諸申,罪之。”
“諸申”一詞,乃女真之意,滿語中的原意為滿洲臣仆,久而久之,女真族人也自稱“諸申”,然其詞帶有漢人言“韃靼胡夷”之貶義。而女真古有族名乃是“滿洲”,既然要稱帝尊號,那麽更正並統一族名,以正視聽,便是首當其要的。
這樣大的消息,就算海蘭珠有心不聞窗外事,也傳到了她的耳畔。
更正族名的下一步,便是改立國號,三百年大清的時代,終於沿著曆史的軌跡,緩緩拉開了序幕……
晚膳時分,皇太極的侍從前來傳旨,邀她前去鳳凰樓一敘。
正是寒冬臘月,海蘭珠披上厚厚的裘襖,便去了鳳凰樓。
皇太極早就備好了酒菜,在樓閣上等她。這鳳凰樓地勢高,自然風也不小,他命人在四麵風口處都擺上了屏風禦風,並備齊了炭火的暖爐取暖,隻為能有個風花雪月,美景佳人的夜晚。
海蘭珠看著他精心準備的這一切,心頭發澀。
這些日子他忍著不去見她,便是想處理好這一切後,再來同她交待。
乍然一見,隻覺得她的身形好似又消瘦了幾分,皇太極為她斟了一杯暖身酒。
海蘭珠醞釀了許久,才道:“答應我,以後,不要讓葉布舒也卷入這種鬥爭中來……不要為官,也不要什麽銜頭。讓他過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生安然,無憂如初。”
看過了豪格的煎熬和磨礪,她已然改變了從前的想法。
通向皇權的道路充斥著太多殘酷,沒有人是天生的帝王,當年的皇太極……也是這樣熬過來的。
她不希望葉布舒也過這樣的人生。
“好。”
皇太極知道她的心思和顧慮,輕歎一聲,將她擁在懷裏。
“我派人到漠南尋了一位蒙醫,專治截癱之症,興許能妙手迴春呢?你也不要太過憂心了……”
“嗯……”
她心酸地點頭,她相信他,也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
就如今晚的這一輪月色,月雖有陰晴圓缺,卻是長相隨,他們亦是如此。
皇太極與她同倚在閣台前,望著盛京城的盛貌,直抒胸臆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是四季有你為伴,倒也不稀罕什麽風花雪月了。”
海蘭珠卻未附和,“你今日想找我說的,應當不隻是風花雪月吧。”
皇太極望著遠處星星點燈的燈火,握緊了她的手,“一旦稱帝尊號,大金與大明便從此水火不容,不可能再有‘和’字了。我打著‘議和’的名義先禮後兵,而今蒙古已臣服,隻剩一搏中原了。”
“你覺得時機成熟了,便去做吧。”
月上柳梢頭,伴著寒風獵獵,海蘭珠倚在他的心口,靜下心來聆聽他久違的心跳……
皇太極略帶疲乏的聲音在她頭頂響起,“這幾日我一直睡不踏實,總是會想起五哥在病榻上彌留之際時的模樣……想起當年和五哥在廣寧城探諜報時,他曾對我說過的話嗎。’”
廣寧……海蘭珠恍惚地記起了塵封多年的記憶……
“當時我一心想攻下撫順,將你帶迴來,所以主動向父汗請纓,混入廣寧刺探軍情。那次的行動,是我和五哥一起去的。”
皇太極黯然道:“那時在廣寧,我們二人被捉住審訊,赤手空拳與總兵府一百多名衛兵赤搏,才逃了出來。那時五哥同我說了一句話……他說:‘老八,我死在這可以,你可不能死在這兒……你死了,咱們肯定是攻不下撫順了。跟漢人打仗,沒有你不行。’”
撫順開戰前,蒙古二十四營紛踏而至,王命印奉命前去廣寧府報信,曾提到承天府上捉了兩個建州細作,她當時就有過猜測。
原來那時廣寧抓到的兩個細作,真的是他們。
海蘭珠心中一緊,“撫順的那一戰,是對明的第一戰,當時的遼東總兵叫做張承蔭……最後,戰死在了撫順。”
“你……知道?”他神色微異。
“整整十五年前的事情了……我一直記得那番話,所以即便在開原遇刺,也不相信他會反。更不想用一場血洗換來登基稱帝……”
這條帝王路終究是苦澀的,隻是此時此刻,他分外希望她能體會他的感受,也分外地需要一處溫柔鄉,至少能讓他不那麽孤獨。
隻是一個目光,她便讀透了他所有的心思。
“你要守護大金,守護你的子民……犧牲是在所難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世人又如何評價以兵變謀得政權的宋□□趙匡胤呢?”
海蘭珠柔聲慰藉道:“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有人生而為王,皇太極,這是你的天命所在。”
** **
天聰十年春正月壬戌,皇太極將此女馬喀塔下嫁給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額哲。
二月丁醜,八大和碩貝勒與外藩四十九貝勒各遺書朝鮮,約朝鮮國王勸進尊號。
三月丙午朔,值清明節,皇太極鄭重其事地擺駕東郊,拜謁□□陵。辛亥,改製文館為內國史、內秘書、內弘文三院。
乙醜,英俄爾岱等自朝鮮還,報言朝鮮國王李倧非但不見使臣,亦不納書,反而迴信拒絕。李倧諭令邊臣,嚴禦金兵,並仍對明朝馬首是瞻,不肯接受奉皇太極為新帝。
諸貝勒聞之大為惱怒,欲加兵朝鮮,逼其就範。
皇太極交待眾臣:“姑且遣人諭以利害,在扣其子弟為人質,若其人仍舊冥頑不靈,再興兵未晚也。”
丁卯,外藩蒙古十六國四十九貝勒及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俱至盛京,懇請皇太極稱帝尊號。
立春之後,修繕宮殿的工事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好像一切都在為了那一天而準備著。
東宮裏,海蘭珠給他備了一壺白蘭茶,皇太極熱切地招唿她道:“來,看看這個。”
海蘭珠走到案前,隻見偌大素淨的一張宣紙上,寫著一個“清”字。
“如你所言,有靖康之恥在前,大金這個國號恐難為漢人所接受,我愛新覺羅氏乃‘黃金’之意,倒不如取諧音一個‘清’字。”
皇太極在紙上指點道:“立國號為清,是取‘掃清廓清,清淨宇內’之意。五行相生相克,明為火,而清為水,以水克火,滅明而一統中原,統禦天下萬民。你覺得如何?”
“這個水旁起得好。”
海蘭珠心有莫屬地點評道:“明帝的名諱中,皆以木為輩,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我們滿洲的起源,離不開河水……水與我也有不小的淵源,我們在河水邊初遇,你的名字中也有水……”
皇太極望那杯中水,握著她的手,在紙上落下一個“水”字。
“以水比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