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度與多爾袞策馬趕到大佛寺前,隻見大淩河的舊部紛紛聚集在山門前,大佛寺大門緊閉,外邊圍著裏三層外三層的正白旗衛兵。
多爾袞抓著那祖可法就問:“你這是要造反嗎?”
祖可法當即將佩刀拔出,扔在地上,“二位貝勒,我祖可法身為敗將戰俘,不敢有所抵抗,但這袁公子,我說什麽也得奪迴來!隻要兩位貝勒爺肯把孩子還給我們,什麽都好說!”
“對!把袁公子交出來——”
“交出來——”
數千漢人齊聲高喝。
杜度調解道:“祖公子,這大佛寺乃佛門清淨之地,不得侵擾,你們要鬧,也可以去別處鬧——何況,這裏是盛京城,真要動起武來,惹怒了大汗,你們隻會吃不了兜著走。”
“我們是被逼無奈,袁公子一日不在我們的看管之下,我們便一日不能心安,還請貝勒爺體諒——”
杜度將多爾袞拉到一旁,側身低語問:“這袁公子當真在大佛寺內?他們又是如何知曉的?”
多爾袞這才慚愧道:“怪我走漏了風聲……大汗臨行囑托過,不能放那孩子離開大佛寺半步,實在不行,就隻有將兩個旗的兵力都調來鎮壓了。”
“不行,能調解的事情,就不要出一兵一卒,這也是大汗的意思。”
多爾袞覺得不妥,“杜度貝勒,漢人狡詐,這分明是他們設好的局!以鬧事相威脅,就是想逼我們鬆口。唯有硬碰硬,才能讓他們長長記性!”
杜度連連搖頭,“我有辦法,待會兒我會與祖可法單獨商議,若他點頭同意罷鬧事,是萬事大吉。”
“拿不到人,他能心甘情願的走?”
“放心,交給我吧。”
說著,杜度便自身下馬,彬彬有禮地邀請祖可法單獨進大佛寺商討。
多爾袞帶著衛兵,跟外頭的人對峙了不到半刻的時間,杜度與祖可法二人便神色如常地出了寺廟。
祖可法沒有食言,當即就讓眾人卸甲離去,幾千漢兵一時間作鳥獸散。
多爾袞沒想到他們真這樣聽話,追著杜度問是怎麽迴事。
杜度神情晦澀道:“撒了個謊,就把他們騙迴去了,不難。”
多爾袞有幾分懷疑,但見祖可法一眾乖乖地走了,反倒成了一場虛驚。
“你方才說,袁崇煥的遺孀……”
杜度冷靜地答著:“袁崇煥沒有遺孀,即便有,也都被流放到了蠻荒之地,不可能會在這盛京城裏。”
****
祖可法一眾迴到駐地,便將今日這前後經過都與海蘭珠坦言了。
“杜度貝勒同我說了五個字——狸貓換太子。”
海蘭珠愣了片刻,旋即黯生愧疚。
“狸貓換太子,便是像劉興祚那樣,詐死以逃……”
沒想到到頭來,她還是連累了杜度。她雖故意未親自出麵,他卻也猜到來龍去脈,一聲不吭地都安排好了一切。
一想到曾經褚英也這樣為她亡命劫囚,心裏的責備愈深。
在遵化的時候,她分明是勸過他了……這兩父子,固執起來,還真是一模一樣。
“杜度貝勒的話,可信嗎?”
祖可法仍有幾分懷疑,當時在大佛寺,杜度口口聲聲說一定會幫他們救出袁公子,他也是騎虎難下,知道若是強攻,隻怕是一場惡戰,唯有暫且妥協。
“他沒必要騙我們……”
海蘭珠神色晃動地搖著頭,心裏百轉千迴,終於是下定了決心道:“祖可法,這次救出了袁公子……我便再也不欠你們的了。”
祖可法未曾想她會出此言,隻聽她繼而說道:“我欠袁公、欠祖將軍的恩情,迄今為止,也算都還清了……等大汗從漠北迴來後,事情平息了,這些恩怨情仇,也再與我沒有半點幹係了。”
“範姑娘——”
“夫人——”
祖可法的一眾部下也皆不舍地望著她。寧遠、錦州再到大淩河……這五年下來,對著這群將士,她多多少少還是有感情的。
但事到如今,她無法再優柔寡斷了,隻有痛下決心道:“我是個漢人,是個女真人,也是個蒙古人……然而這些於我而言,都沒有任何意義。走到今日,我隻想做個女人,過世間女子所渴求的生活,守著夫君、兒女度過餘生……”
她的這番話,令這一眾將士無不黯然失色。普通人的日子,對於他們……這些保衛疆域的邊關將士而言,已是極大的奢侈了。
她想過的生活,又何嚐不是他們想過的生活呢?
“劉興祚說,他想迴明地,過漢人的生活……為了成全他畢生的心願,我才去到寧遠;袁大人說,杖策隻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為了成全他的氣節,我才千裏迢迢去的京師;祖將軍說,他一日為邊將,終身戍邊疆,祖氏一族,滿門皆榮,怎麽可以降金?為了成全他的骨氣,我才會去大淩河的……事到如今,又有誰能來成全我呢?”
這一個個曾經活生生的人,如今都化作了一具具白骨……她的心酸一湧上心頭。
人生在世,到底……圖個什麽?又有何罪之有呢?
祖可法無法開口挽留她,隻是被這一席話勾起了從前的往事,想起了自己為何要跟隨父親南征北戰。
保家衛國,抵禦外寇,本是男兒的職責。奈何她一介女流,隻因她曾是袁公的妾侍,如今盛京城裏的眾人皆把她看作是救命稻草。
“範姑娘說得對,此番事了,我等不會再去打擾姑娘了……”
二十出頭的祖可法,硬朗憨厚。他是祖大壽在錦州收養的孤兒,一直跟隨著祖大壽長大,情同父子。
祖大壽迫於無奈將他留在了盛京為質,他也毫無怨言,隻想著等父親在錦州東山再起,掃蕩金匪,以解救他們。
海蘭珠決意要脫離他們,是因為不想再背負這些民族大義,去過那怡然平實的日子。
可他們這群將士,都是亡命之徒,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哪裏懂得惜命?
“祖可法,你父親臨走前,要我一定照看好你……”
如今大局已定,祖大壽自己在錦州都不得喘息,獻城投降一事,崇禎肯放過他,朝廷裏的言官也不會放過他……這樣的事情,她看得太多太多了。
她理解他們的赤子之心,卻更清楚,歸順,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我知道,要你們降金是奇恥大辱。你們有氣節,可且看大淩河一役,氣節有用嗎?捫心自問,大汗待你們如何?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吧……古有雲,良臣擇明君而侍,良鳥擇佳木而棲。如今的遼東……早就不是當年的遼東了,既然身在這盛京城裏,在這金國的漢軍旗下,你們……也好自為之吧。”
****
丙子,金兵次西拉木輪河,己卯,次劄滾烏達,皇太極禦駕親征察哈爾,並諸令蒙古各部率兵來會。科爾沁、紮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等部的台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清點下來,總共有十萬大軍。
這般聲勢浩大,任是誰也看得出來,皇太極此行的意圖,便是一舉平定蒙古。
然駐帳於宣府邊外的林丹汗得知金國大軍壓境,是聞風喪膽,大懼之下,率眾西奔,驅歸化城富民牲畜渡河西奔,盡委輜重而去。
行軍半月有餘,皇太極原想兵貴神速,一步到位就將察哈爾部一網打盡,竟還是讓林丹汗給跑了。
他前後兩次親征,兩次都落了空,聽聞林丹汗遠遁的消息,皇太極自然是上火的,下令徹查軍中告密之人。
此刻十萬金軍上下,無不在辱罵那林丹汗還敢號稱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後人,居然是這等縮頭烏龜,怯懦無用,不敢一戰的小兒。
“大汗,查出來了,是鑲黃旗的兩個蒙古兵,給那林丹汗通的風報的信!”
“咱們還追不追?”
皇太極沒有任何遲疑,“追!那林丹汗逃到哪兒,我就追到哪兒!”
庚寅,次都勒河。五月癸卯,行軍至布龍圖布喇克駐紮,照舊諭令諸部貝勒大臣,勿輕進,勿退縮,勿殺降,勿分散人妻子,勿奪人衣服財物。
丁未,窮追了整整四十一日後,勞薩奏報林丹汗遁去已久,逐北三日無所見。
皇太極下令自布龍圖旋師,大舉趨入歸化城駐軍。
此番未能逮到林丹汗,皇太極是心有不甘,於是連夜召見了貝勒大臣,商議順道征明,並沿路收俘察哈爾部民。
範文程、寧完我等人以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關,然皇太極已決意入歸化。
丙辰,次朱兒格土。時正逢糧盡,大軍行到半路,忽逢黃羊遍野,簡直是黃天恩賜。遂合圍殺數萬,脯而食之。無水,以一羊易杯水而飲。
庚申,次木魯哈喇克沁,皇太極令阿濟格率左翼略宣府、大同,濟爾哈朗率右翼略歸化城,自己與代善、莽古爾泰統大軍在後方繼進。
甲子,兵至歸化城,兩翼兵來會。是日,大軍馳七百裏,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至明邊境,所在察哈爾部民悉俘之。
金兵在歸化城紮營休整,而範文程、寧完我、索尼等一並文臣皆被傳喚去了禦帳。
禦帳裏正跪著一個清瘦的蒙古人,左右攤著兩大箱子的卷宗,皇太極正眉心緊擰,地上攤著一紙被捏皺撕下的卷宗。
範文程不諳蒙文,還是索尼撿起來,默讀了一遍上麵的內容。
“科爾沁部台吉宰桑布和長女,博爾濟吉特氏,天啟三年自科爾沁奉於汗,生一女,名淑琳……”
沒有抓到林丹汗,皇太極本就氣鬱不已,這下繳獲了察哈爾汗錄卷宗,才確認她當真給林丹汗生過個女兒,心裏頭更是胸悶得無處撒氣。
他要的是名正言順!又如何能容忍任何壞了她名節之人!
她是獨他一人的,她的名字,也隻能與他寫在一起!
“這兩大箱的卷宗裏頭,凡是有關此事的記載,悉數銷毀。”皇太極命令道。
幾個文臣都不敢有異,撿起那卷宗答:“是——”
皇太極言歸正傳,“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察哈爾部是名存實亡,本汗要擇日迴師——”
範文程一聽便知,他著急要迴師,為得是及早行嘉禮,以免後顧之憂。
寧完我卻當即提出了異議,“汗王,咱們好不容易來了一趟歸化,已近明邊,良機不可失啊!”
“說下去。”
寧完我清了清嗓子道:“我大軍已度大興安嶺,察哈爾望風而走,甚至不敢派一兵一卒前來交戰,可見汗王如今已是威振四海了。眼下正是應該暫止西征,轉南攻明才是!若大汗憐惜士卒勞苦,不能長驅直入,僅僅攜帶截獲的奴隸、女人和金銀而歸,那麽大事去矣!昔者遼左之誤,諉諸先帝;永平之失,諉諸二貝勒。今更將誰諉?信蓋天下,然後能服天下。臣等為大汗謀劃之計,以為當令從軍蒙古,每人擇頭人三二輩,挾從者十餘人,從上南入,餘悉遣還部。然後嚴我法度,昭告有眾,師行所經,戒殺戒掠,務種德樹仁,宏我後來之路。今此出師,諸軍士賣牛買馬,典衣置裝,離家益遠,見財而不取,軍心怠矣,取則又蹈覆轍。大汗豈不曰‘我厲禁取財,其孰敢違’?大汗之耳目所及,這些將軍或不敢犯;然而耳目所不及處,孰能保證?底下那些蒙古部長,及諸貝勒,稍稍擾民,民怨則皆會歸咎於大汗,此乃大汗所當深思者也。與其以長驅疲憊之兵入宣、大,孰若留精銳有餘之力取山海關。臣等明知此言有失汗旨,但既見及此,不容箝口也。”
寧完我的這一番話,令得皇太極也深思了起來。這話說得迂迴,道理卻是不假。
皇太極若有所思地點頭問:“寧學士以為,這下一步該如何走?”
“臣以為,有了當年直搗京師的果斷,大淩河之圍的狠絕。此番咱們隻要打一出欲拒還迎,便可坐享其成了。”
“範學士,你如何看?”皇太極轉問範文程的意見。
範文程答:“伐明之策,宜先以書議和,俟彼不從,執以為辭,乘釁深入,可以得誌。汗王看重一個名正言順,這便是了。”
多爾袞抓著那祖可法就問:“你這是要造反嗎?”
祖可法當即將佩刀拔出,扔在地上,“二位貝勒,我祖可法身為敗將戰俘,不敢有所抵抗,但這袁公子,我說什麽也得奪迴來!隻要兩位貝勒爺肯把孩子還給我們,什麽都好說!”
“對!把袁公子交出來——”
“交出來——”
數千漢人齊聲高喝。
杜度調解道:“祖公子,這大佛寺乃佛門清淨之地,不得侵擾,你們要鬧,也可以去別處鬧——何況,這裏是盛京城,真要動起武來,惹怒了大汗,你們隻會吃不了兜著走。”
“我們是被逼無奈,袁公子一日不在我們的看管之下,我們便一日不能心安,還請貝勒爺體諒——”
杜度將多爾袞拉到一旁,側身低語問:“這袁公子當真在大佛寺內?他們又是如何知曉的?”
多爾袞這才慚愧道:“怪我走漏了風聲……大汗臨行囑托過,不能放那孩子離開大佛寺半步,實在不行,就隻有將兩個旗的兵力都調來鎮壓了。”
“不行,能調解的事情,就不要出一兵一卒,這也是大汗的意思。”
多爾袞覺得不妥,“杜度貝勒,漢人狡詐,這分明是他們設好的局!以鬧事相威脅,就是想逼我們鬆口。唯有硬碰硬,才能讓他們長長記性!”
杜度連連搖頭,“我有辦法,待會兒我會與祖可法單獨商議,若他點頭同意罷鬧事,是萬事大吉。”
“拿不到人,他能心甘情願的走?”
“放心,交給我吧。”
說著,杜度便自身下馬,彬彬有禮地邀請祖可法單獨進大佛寺商討。
多爾袞帶著衛兵,跟外頭的人對峙了不到半刻的時間,杜度與祖可法二人便神色如常地出了寺廟。
祖可法沒有食言,當即就讓眾人卸甲離去,幾千漢兵一時間作鳥獸散。
多爾袞沒想到他們真這樣聽話,追著杜度問是怎麽迴事。
杜度神情晦澀道:“撒了個謊,就把他們騙迴去了,不難。”
多爾袞有幾分懷疑,但見祖可法一眾乖乖地走了,反倒成了一場虛驚。
“你方才說,袁崇煥的遺孀……”
杜度冷靜地答著:“袁崇煥沒有遺孀,即便有,也都被流放到了蠻荒之地,不可能會在這盛京城裏。”
****
祖可法一眾迴到駐地,便將今日這前後經過都與海蘭珠坦言了。
“杜度貝勒同我說了五個字——狸貓換太子。”
海蘭珠愣了片刻,旋即黯生愧疚。
“狸貓換太子,便是像劉興祚那樣,詐死以逃……”
沒想到到頭來,她還是連累了杜度。她雖故意未親自出麵,他卻也猜到來龍去脈,一聲不吭地都安排好了一切。
一想到曾經褚英也這樣為她亡命劫囚,心裏的責備愈深。
在遵化的時候,她分明是勸過他了……這兩父子,固執起來,還真是一模一樣。
“杜度貝勒的話,可信嗎?”
祖可法仍有幾分懷疑,當時在大佛寺,杜度口口聲聲說一定會幫他們救出袁公子,他也是騎虎難下,知道若是強攻,隻怕是一場惡戰,唯有暫且妥協。
“他沒必要騙我們……”
海蘭珠神色晃動地搖著頭,心裏百轉千迴,終於是下定了決心道:“祖可法,這次救出了袁公子……我便再也不欠你們的了。”
祖可法未曾想她會出此言,隻聽她繼而說道:“我欠袁公、欠祖將軍的恩情,迄今為止,也算都還清了……等大汗從漠北迴來後,事情平息了,這些恩怨情仇,也再與我沒有半點幹係了。”
“範姑娘——”
“夫人——”
祖可法的一眾部下也皆不舍地望著她。寧遠、錦州再到大淩河……這五年下來,對著這群將士,她多多少少還是有感情的。
但事到如今,她無法再優柔寡斷了,隻有痛下決心道:“我是個漢人,是個女真人,也是個蒙古人……然而這些於我而言,都沒有任何意義。走到今日,我隻想做個女人,過世間女子所渴求的生活,守著夫君、兒女度過餘生……”
她的這番話,令這一眾將士無不黯然失色。普通人的日子,對於他們……這些保衛疆域的邊關將士而言,已是極大的奢侈了。
她想過的生活,又何嚐不是他們想過的生活呢?
“劉興祚說,他想迴明地,過漢人的生活……為了成全他畢生的心願,我才去到寧遠;袁大人說,杖策隻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為了成全他的氣節,我才千裏迢迢去的京師;祖將軍說,他一日為邊將,終身戍邊疆,祖氏一族,滿門皆榮,怎麽可以降金?為了成全他的骨氣,我才會去大淩河的……事到如今,又有誰能來成全我呢?”
這一個個曾經活生生的人,如今都化作了一具具白骨……她的心酸一湧上心頭。
人生在世,到底……圖個什麽?又有何罪之有呢?
祖可法無法開口挽留她,隻是被這一席話勾起了從前的往事,想起了自己為何要跟隨父親南征北戰。
保家衛國,抵禦外寇,本是男兒的職責。奈何她一介女流,隻因她曾是袁公的妾侍,如今盛京城裏的眾人皆把她看作是救命稻草。
“範姑娘說得對,此番事了,我等不會再去打擾姑娘了……”
二十出頭的祖可法,硬朗憨厚。他是祖大壽在錦州收養的孤兒,一直跟隨著祖大壽長大,情同父子。
祖大壽迫於無奈將他留在了盛京為質,他也毫無怨言,隻想著等父親在錦州東山再起,掃蕩金匪,以解救他們。
海蘭珠決意要脫離他們,是因為不想再背負這些民族大義,去過那怡然平實的日子。
可他們這群將士,都是亡命之徒,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哪裏懂得惜命?
“祖可法,你父親臨走前,要我一定照看好你……”
如今大局已定,祖大壽自己在錦州都不得喘息,獻城投降一事,崇禎肯放過他,朝廷裏的言官也不會放過他……這樣的事情,她看得太多太多了。
她理解他們的赤子之心,卻更清楚,歸順,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
“我知道,要你們降金是奇恥大辱。你們有氣節,可且看大淩河一役,氣節有用嗎?捫心自問,大汗待你們如何?也算是仁至義盡了吧……古有雲,良臣擇明君而侍,良鳥擇佳木而棲。如今的遼東……早就不是當年的遼東了,既然身在這盛京城裏,在這金國的漢軍旗下,你們……也好自為之吧。”
****
丙子,金兵次西拉木輪河,己卯,次劄滾烏達,皇太極禦駕親征察哈爾,並諸令蒙古各部率兵來會。科爾沁、紮魯特、巴林、奈曼、敖漢、喀喇沁、土默特、阿魯科爾沁等部的台吉會於西拉木倫河岸,清點下來,總共有十萬大軍。
這般聲勢浩大,任是誰也看得出來,皇太極此行的意圖,便是一舉平定蒙古。
然駐帳於宣府邊外的林丹汗得知金國大軍壓境,是聞風喪膽,大懼之下,率眾西奔,驅歸化城富民牲畜渡河西奔,盡委輜重而去。
行軍半月有餘,皇太極原想兵貴神速,一步到位就將察哈爾部一網打盡,竟還是讓林丹汗給跑了。
他前後兩次親征,兩次都落了空,聽聞林丹汗遠遁的消息,皇太極自然是上火的,下令徹查軍中告密之人。
此刻十萬金軍上下,無不在辱罵那林丹汗還敢號稱是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後人,居然是這等縮頭烏龜,怯懦無用,不敢一戰的小兒。
“大汗,查出來了,是鑲黃旗的兩個蒙古兵,給那林丹汗通的風報的信!”
“咱們還追不追?”
皇太極沒有任何遲疑,“追!那林丹汗逃到哪兒,我就追到哪兒!”
庚寅,次都勒河。五月癸卯,行軍至布龍圖布喇克駐紮,照舊諭令諸部貝勒大臣,勿輕進,勿退縮,勿殺降,勿分散人妻子,勿奪人衣服財物。
丁未,窮追了整整四十一日後,勞薩奏報林丹汗遁去已久,逐北三日無所見。
皇太極下令自布龍圖旋師,大舉趨入歸化城駐軍。
此番未能逮到林丹汗,皇太極是心有不甘,於是連夜召見了貝勒大臣,商議順道征明,並沿路收俘察哈爾部民。
範文程、寧完我等人以為,入宣府,不如攻山海關,然皇太極已決意入歸化。
丙辰,次朱兒格土。時正逢糧盡,大軍行到半路,忽逢黃羊遍野,簡直是黃天恩賜。遂合圍殺數萬,脯而食之。無水,以一羊易杯水而飲。
庚申,次木魯哈喇克沁,皇太極令阿濟格率左翼略宣府、大同,濟爾哈朗率右翼略歸化城,自己與代善、莽古爾泰統大軍在後方繼進。
甲子,兵至歸化城,兩翼兵來會。是日,大軍馳七百裏,西至黃河木納漢山,東至宣府,自歸化城南至明邊境,所在察哈爾部民悉俘之。
金兵在歸化城紮營休整,而範文程、寧完我、索尼等一並文臣皆被傳喚去了禦帳。
禦帳裏正跪著一個清瘦的蒙古人,左右攤著兩大箱子的卷宗,皇太極正眉心緊擰,地上攤著一紙被捏皺撕下的卷宗。
範文程不諳蒙文,還是索尼撿起來,默讀了一遍上麵的內容。
“科爾沁部台吉宰桑布和長女,博爾濟吉特氏,天啟三年自科爾沁奉於汗,生一女,名淑琳……”
沒有抓到林丹汗,皇太極本就氣鬱不已,這下繳獲了察哈爾汗錄卷宗,才確認她當真給林丹汗生過個女兒,心裏頭更是胸悶得無處撒氣。
他要的是名正言順!又如何能容忍任何壞了她名節之人!
她是獨他一人的,她的名字,也隻能與他寫在一起!
“這兩大箱的卷宗裏頭,凡是有關此事的記載,悉數銷毀。”皇太極命令道。
幾個文臣都不敢有異,撿起那卷宗答:“是——”
皇太極言歸正傳,“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察哈爾部是名存實亡,本汗要擇日迴師——”
範文程一聽便知,他著急要迴師,為得是及早行嘉禮,以免後顧之憂。
寧完我卻當即提出了異議,“汗王,咱們好不容易來了一趟歸化,已近明邊,良機不可失啊!”
“說下去。”
寧完我清了清嗓子道:“我大軍已度大興安嶺,察哈爾望風而走,甚至不敢派一兵一卒前來交戰,可見汗王如今已是威振四海了。眼下正是應該暫止西征,轉南攻明才是!若大汗憐惜士卒勞苦,不能長驅直入,僅僅攜帶截獲的奴隸、女人和金銀而歸,那麽大事去矣!昔者遼左之誤,諉諸先帝;永平之失,諉諸二貝勒。今更將誰諉?信蓋天下,然後能服天下。臣等為大汗謀劃之計,以為當令從軍蒙古,每人擇頭人三二輩,挾從者十餘人,從上南入,餘悉遣還部。然後嚴我法度,昭告有眾,師行所經,戒殺戒掠,務種德樹仁,宏我後來之路。今此出師,諸軍士賣牛買馬,典衣置裝,離家益遠,見財而不取,軍心怠矣,取則又蹈覆轍。大汗豈不曰‘我厲禁取財,其孰敢違’?大汗之耳目所及,這些將軍或不敢犯;然而耳目所不及處,孰能保證?底下那些蒙古部長,及諸貝勒,稍稍擾民,民怨則皆會歸咎於大汗,此乃大汗所當深思者也。與其以長驅疲憊之兵入宣、大,孰若留精銳有餘之力取山海關。臣等明知此言有失汗旨,但既見及此,不容箝口也。”
寧完我的這一番話,令得皇太極也深思了起來。這話說得迂迴,道理卻是不假。
皇太極若有所思地點頭問:“寧學士以為,這下一步該如何走?”
“臣以為,有了當年直搗京師的果斷,大淩河之圍的狠絕。此番咱們隻要打一出欲拒還迎,便可坐享其成了。”
“範學士,你如何看?”皇太極轉問範文程的意見。
範文程答:“伐明之策,宜先以書議和,俟彼不從,執以為辭,乘釁深入,可以得誌。汗王看重一個名正言順,這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