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那幾日,我又去馬市上找那寧完我小聊了一會兒。因為規矩,除了第一日大開馬市,接下來胡人的商販都如數扯攤,我便敢再來這兒閑聊,打發些時間。我發現寧完我這個年輕人,不僅思想前衛,特立獨行,跟對時事有很不一樣的見解,竟是跟我這個現代人聊得無比投機。
他看著是個閑散人,但其實對明朝如今的局勢看得透徹無比。
“我並非沒有想過從仕途,隻是官場混沌,黨派之爭愈烈,遼東戰事迫在眉睫,皇上卻荒於政事,專心安養天年……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也難怪什麽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層出不窮了。光是一個‘梃擊案’,就把皇宮攪得烏煙瘴氣了。這兩年又是旱災,又是災民起義……其實大明,怕得並非是那日囂張跋扈的倭寇,也不是這遼東的胡人,真正該解決的是內憂。就像是摔斷了腿,哪裏外敷就有用的?不先接好骨頭,這腿永遠也走不了路。”
見他見解如此獨到,我便大膽地試探問道:“那你覺得,這大明還有多少時日呢?”
“這我倒是不敢說……”寧完我吸了口氣,“三十年?”
三十年……馬上就是萬曆四十五年了,也就是1617年,我來到明朝整整第十個年頭。三十年後,也就是1647年,算算看,清兵入關,李自成殺入紫禁城,時間上算來倒是差不多……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大金’遠不會止步遼東。不論大明能不能熬過這三十年,‘大金’又能不能重鑄金朝的輝煌……”
我望著寧完我沉思的神色,隻怕他不知道,他今日這一語,日後會成為曆史的必然。
“你從何得來這個結論的?”
寧完我笑笑,說道:“在打仗這件事情上,胡人永遠比漢軍團結。漢軍是散沙一盤,胡人都是上陣父子兵,你說呢?”
作為一個親眼目睹過建州子弟殺敵的人,我點頭讚同,“你說得倒不無道理。”
“你是將軍府上的,應該聽到過什麽風聲吧?這……遼東,什麽時候會開始打仗?給我透露一下,我也好早些準備逃命。”
我吃驚,“你怎麽知道我是將軍府上的?”
寧完我從懷裏掏出銀子來,在空中拋了一圈,道:“你的銀子上可印著撫順將軍府的銀號。”
看來我還是不及古人聰明。
“若是有風聲,也該是從京城傳來的。如今將軍府,也隻是人心惶惶罷了。”
雖然這一年裏,張承蔭多次蒞臨撫順與李永芳密聊,甚至親自閱兵,但關於在開戰的風聲,我確實未曾聽到過。人人都知道□□哈赤的野心,卻沒人知道,這場一觸即發的戰事會什麽時候打響。
“我明日就要上路了,這幾日能跟姑娘暢聊時事,真令我大開眼見。我這裏還有幾味補藥,對姑娘的氣血虛或許有些幫助。”
臨近收攤時分,寧完我又打包了幾袋藥材給我。
我們不過是萍水相逢,他竟如此誠心,我心中已是感激。於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寧老板,若是他日,走投無路,或是戰事起,流離失所……倒不如考慮去投靠建州呢?”
寧完我有幾分意外,“此話……從何說起。”
這樣的人才,流離失所,死於戰亂,簡直是天公都不會允的。
“女真族雖性情殘暴,但如今正是建國伊始,或許正需要像你這樣有遠見的漢臣呢?”
****
萬曆四十五年,正月。
朝廷令山東巡撫李長庚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起義遂告失敗。
李永芳一家從鐵嶺省親迴府,李延齡的腿也能下地走路了。寧完我離開撫順前,我曾讓他轉交一封信給範文程,他雖然不會路過沈陽,但卻知道送信人的門路。信中無他話,隻是提及昂天蓮對醫治肺癆的功效。肺結核這種病,乃是慢性疾病,若是拖到晚期,隻怕是無力迴天了。無論如何,對範氏兄弟,我心中仍是有所牽掛的。既然範文程已經知曉我的現狀,我便沒有必要加以避諱。恰逢李永芳不在撫順,寧完我又能幫我這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除此之外,我亦將我對寧完我所言,跟範文程重述了一遍。無論大金對明朝戰事何時打響,沈陽,亦是兵家必爭之地。既然我知道未來曆史的走向,倒不如提早隻會他,若是情況不容樂觀,不如早日投金,或許還能換來一線生機。
範文程和寧完我,與王命印、李延庚這些人不同。
他們不過是不起眼的讀書人,胸懷大誌卻無處施展,比起民族大義,要填飽肚子才是首要之事。打起仗來,便朝不保夕。不像是李延庚、王命印這些人,在朝為官為仕,又出身將門,吃著朝廷的餉銀,自然要與大明共存亡。若是大明勝了也罷,若是敗了,刀劍無情,屠城之日,不知又要多上多少條無辜的冤魂。
三月,江西大水。六月南部各府饑荒,湖北承天府大水成災,河南開封等處蝗災泛濫。七月,江西大旱,江北、山東接踵蝗災,福建泉州洪水後饑疫並生。緊接陝西、山東、廣東等地先後向朝廷報告災情,廷臣上諫請求神宗下令救濟各地災民。神宗一概不予采納,無視災情。
這一年,災民遍野,民眾對這位神宗的怨聲此起彼伏。遼東雖然未陷入災疫,卻也民不聊生,為了補足軍需,全遼東的衛所都在征收軍餉,士兵是吃飽喝足了,卻一年無戰事的動靜。我偶爾去茶樓,也能聽到百姓們怨聲載道,說這奴酋還沒有打來,自家的米缸先空了,隻怕等不到開戰那日,一家老小都要先餓死了罷。
將軍府上,李延庚與李永芳的矛盾愈加激烈,知道李永芳有心要投誠大金後,甚至閉門不出,絕食來抗衡。大吼大叫著要大義滅親,去見張總兵,匯報這一切。
李延齡不明白李延庚為何要這樣,總是勸說他乖乖地聽父親的話。卻哪知這個李延庚,翻起臉來六親不認,甚至大罵了李延齡一頓。我看著這個孩子可憐,便把他抱迴屋去安慰他。
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去說服李延庚,因為我知道他這份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有多麽的堅固。在他的立場上來看,他確實沒錯,反倒是我、我們……成了所謂的走狗。
李延齡哭著問我:“到底是大哥錯了,還是爹爹錯了?”
我說:“他們都沒有錯。延齡,你還小,不需要想得太深……人生在世,很多事情是無法左右的,與其執著,不如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什麽叫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如果太陽注定是要東升西落的,又何必因為黑夜還傷懷呢?既然黑夜會來,就讓它來吧,明日,太陽又會照常升起的。”我幫李延齡把臉上的淚痕擦幹,“不要給自己帶上太多的枷鎖,這樣是不會快樂的。我們隻有一輩子,無論未來如何,活著……比什麽都重要。如果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倒不如學著去接受呢?”
說完這番話,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李延庚是大義,可若是命都沒了,大義又有何用?人生在世,為了一口氣活著,真的值得嗎?在二十一世紀那個和平年代,很難找到這樣的大義了,雖然感人至深,被後世傳頌,但在文明社會,這份精神已經徹底的失傳了。我們總是在讀那些民族英雄的故事,可是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成為民族英雄呢?況且,女真如今雖是異族,但日後的滿族,亦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遲早滿漢會成為一家,何必要白白地送命呢?
李延齡一臉疑惑,顯然是沒有聽懂我的話。
我摸摸他的頭,像我對待豪格那樣,“延齡,沒關係,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永遠不要責怪你的爹爹,因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了這個家,明白嗎?”
****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初八,撫順馬市大開。
風聲鶴唳的這一年,沒有等來大金的半點動靜,卻在初十這一日,等來了蒙古西部宰賽、暖圖等二十四營蜂擁至,前來遼東討賞。
這些蒙古人不請自來,李永芳一下慌了神,怕他們來者不善,派遣了撫順駐守的大部分守軍前去遼河攔截,並維持秩序。並派王命印連夜去廣寧向張承蔭稟告。是日,李永芳派守軍將這些蒙古人安置在遼河兩岸後,傍晚時分才等來了迴來複命的王命印。
王命印匆匆趕到幾分,以他的脾氣,通常見了我都要戲弄一番才罷休,今日這屁股還沒坐熱,便忙不迭道:“哎呀,真是別提了……我剛到的時候,張總兵在廣寧城抓住了兩個建匪,多半是細作,正在審呢,其中一個還聽得懂漢話,沒想到眾目睽睽竟然給他們跑了。他奶奶的……”
一般他們談論軍情時,都會將眼雜人等排除在外,今日李永芳卻特意讓我留在了廳堂裏。我知道他打得是什麽主意,蒙古來的這二十四營,皆跟建州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聯係。那連那女真第一美女也嫁去了暖圖部,此番的動作,若說跟建州沒有半點關係,是絕不可能的。
聽得懂漢話的建匪……若真是建州來的話,那隻有可能是皇太極或是文館那幾位巴克什了。我心跳加速,廣寧乃張承蔭如今駐軍之處,軍機重地,定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又士兵看守,他們是如何溜進去的?
王命印又說道:“那二人據說我藏在廣寧總兵府已經兩三日了,若非是張總兵一眼看破他二人是蠻子,恐怕軍情都被他們探了去了……李將軍你知道嗎?嚇,那好家夥,兩個人赤手空拳地打倒了總兵府上一百來個駐兵,我正在裏屋和張總兵談話呢,聽到動靜跑出去一看,那兩個建匪已是翻牆逃跑了。”
“兩個人赤手空拳,能有這麽大的能耐?”李永芳將信將疑。
“這兩人在廣寧城有接應,出了總兵府就追不上了,連張總兵都嚇了一大跳。”
文館上的那些巴克什,哪有人能有這以一敵百的能耐?我暗暗地想,如此能打的人,又說得漢話,除了皇太極,這建州還有誰?
他……跑去了廣寧,既然被抓住了,怕是受了刑……
我一陣揪心,卻立即聯想到進來蒙古的動作,□□哈赤會派自己的兒子去廣寧打探軍情,證明他已有了萬全的打算,與明一戰,是誌在必得了。
李永芳言歸正傳,問:“你可稟告了這蒙古人不請自來的消息?”
王命印點頭,“我稟告了撫順的事態後,張總兵說他心裏有數,問我們撫順守城士兵對付這群蒙古人夠不夠,可要增援。我如實稟告這撫順尚有守城的兩萬兵馬,他蒙古區區千人,自然足以應付。”
“張總兵還說了什麽嗎?”
“張總兵說,隻怕蒙古各部前來撫順,是為了聲東擊西,看似想擾亂撫順安寧,實則是另有別謀。所以眼下不能輕舉妄動,也不能妄自調動兵馬。唯等探清他們的意圖之後才可行動。”
聲東擊西,張承蔭這樣分析,倒是不無道理。隻是……遼東這麽多座城池,□□哈赤聲東了撫順,會轉攻哪一座城池呢?葉赫、沈陽、遼陽、還是廣寧?
他看著是個閑散人,但其實對明朝如今的局勢看得透徹無比。
“我並非沒有想過從仕途,隻是官場混沌,黨派之爭愈烈,遼東戰事迫在眉睫,皇上卻荒於政事,專心安養天年……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也難怪什麽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層出不窮了。光是一個‘梃擊案’,就把皇宮攪得烏煙瘴氣了。這兩年又是旱災,又是災民起義……其實大明,怕得並非是那日囂張跋扈的倭寇,也不是這遼東的胡人,真正該解決的是內憂。就像是摔斷了腿,哪裏外敷就有用的?不先接好骨頭,這腿永遠也走不了路。”
見他見解如此獨到,我便大膽地試探問道:“那你覺得,這大明還有多少時日呢?”
“這我倒是不敢說……”寧完我吸了口氣,“三十年?”
三十年……馬上就是萬曆四十五年了,也就是1617年,我來到明朝整整第十個年頭。三十年後,也就是1647年,算算看,清兵入關,李自成殺入紫禁城,時間上算來倒是差不多……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大金’遠不會止步遼東。不論大明能不能熬過這三十年,‘大金’又能不能重鑄金朝的輝煌……”
我望著寧完我沉思的神色,隻怕他不知道,他今日這一語,日後會成為曆史的必然。
“你從何得來這個結論的?”
寧完我笑笑,說道:“在打仗這件事情上,胡人永遠比漢軍團結。漢軍是散沙一盤,胡人都是上陣父子兵,你說呢?”
作為一個親眼目睹過建州子弟殺敵的人,我點頭讚同,“你說得倒不無道理。”
“你是將軍府上的,應該聽到過什麽風聲吧?這……遼東,什麽時候會開始打仗?給我透露一下,我也好早些準備逃命。”
我吃驚,“你怎麽知道我是將軍府上的?”
寧完我從懷裏掏出銀子來,在空中拋了一圈,道:“你的銀子上可印著撫順將軍府的銀號。”
看來我還是不及古人聰明。
“若是有風聲,也該是從京城傳來的。如今將軍府,也隻是人心惶惶罷了。”
雖然這一年裏,張承蔭多次蒞臨撫順與李永芳密聊,甚至親自閱兵,但關於在開戰的風聲,我確實未曾聽到過。人人都知道□□哈赤的野心,卻沒人知道,這場一觸即發的戰事會什麽時候打響。
“我明日就要上路了,這幾日能跟姑娘暢聊時事,真令我大開眼見。我這裏還有幾味補藥,對姑娘的氣血虛或許有些幫助。”
臨近收攤時分,寧完我又打包了幾袋藥材給我。
我們不過是萍水相逢,他竟如此誠心,我心中已是感激。於是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寧老板,若是他日,走投無路,或是戰事起,流離失所……倒不如考慮去投靠建州呢?”
寧完我有幾分意外,“此話……從何說起。”
這樣的人才,流離失所,死於戰亂,簡直是天公都不會允的。
“女真族雖性情殘暴,但如今正是建國伊始,或許正需要像你這樣有遠見的漢臣呢?”
****
萬曆四十五年,正月。
朝廷令山東巡撫李長庚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起義遂告失敗。
李永芳一家從鐵嶺省親迴府,李延齡的腿也能下地走路了。寧完我離開撫順前,我曾讓他轉交一封信給範文程,他雖然不會路過沈陽,但卻知道送信人的門路。信中無他話,隻是提及昂天蓮對醫治肺癆的功效。肺結核這種病,乃是慢性疾病,若是拖到晚期,隻怕是無力迴天了。無論如何,對範氏兄弟,我心中仍是有所牽掛的。既然範文程已經知曉我的現狀,我便沒有必要加以避諱。恰逢李永芳不在撫順,寧完我又能幫我這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除此之外,我亦將我對寧完我所言,跟範文程重述了一遍。無論大金對明朝戰事何時打響,沈陽,亦是兵家必爭之地。既然我知道未來曆史的走向,倒不如提早隻會他,若是情況不容樂觀,不如早日投金,或許還能換來一線生機。
範文程和寧完我,與王命印、李延庚這些人不同。
他們不過是不起眼的讀書人,胸懷大誌卻無處施展,比起民族大義,要填飽肚子才是首要之事。打起仗來,便朝不保夕。不像是李延庚、王命印這些人,在朝為官為仕,又出身將門,吃著朝廷的餉銀,自然要與大明共存亡。若是大明勝了也罷,若是敗了,刀劍無情,屠城之日,不知又要多上多少條無辜的冤魂。
三月,江西大水。六月南部各府饑荒,湖北承天府大水成災,河南開封等處蝗災泛濫。七月,江西大旱,江北、山東接踵蝗災,福建泉州洪水後饑疫並生。緊接陝西、山東、廣東等地先後向朝廷報告災情,廷臣上諫請求神宗下令救濟各地災民。神宗一概不予采納,無視災情。
這一年,災民遍野,民眾對這位神宗的怨聲此起彼伏。遼東雖然未陷入災疫,卻也民不聊生,為了補足軍需,全遼東的衛所都在征收軍餉,士兵是吃飽喝足了,卻一年無戰事的動靜。我偶爾去茶樓,也能聽到百姓們怨聲載道,說這奴酋還沒有打來,自家的米缸先空了,隻怕等不到開戰那日,一家老小都要先餓死了罷。
將軍府上,李延庚與李永芳的矛盾愈加激烈,知道李永芳有心要投誠大金後,甚至閉門不出,絕食來抗衡。大吼大叫著要大義滅親,去見張總兵,匯報這一切。
李延齡不明白李延庚為何要這樣,總是勸說他乖乖地聽父親的話。卻哪知這個李延庚,翻起臉來六親不認,甚至大罵了李延齡一頓。我看著這個孩子可憐,便把他抱迴屋去安慰他。
我無法設身處地的去說服李延庚,因為我知道他這份根深蒂固的民族情結,有多麽的堅固。在他的立場上來看,他確實沒錯,反倒是我、我們……成了所謂的走狗。
李延齡哭著問我:“到底是大哥錯了,還是爹爹錯了?”
我說:“他們都沒有錯。延齡,你還小,不需要想得太深……人生在世,很多事情是無法左右的,與其執著,不如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什麽叫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如果太陽注定是要東升西落的,又何必因為黑夜還傷懷呢?既然黑夜會來,就讓它來吧,明日,太陽又會照常升起的。”我幫李延齡把臉上的淚痕擦幹,“不要給自己帶上太多的枷鎖,這樣是不會快樂的。我們隻有一輩子,無論未來如何,活著……比什麽都重要。如果有些事情我們無法改變,倒不如學著去接受呢?”
說完這番話,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李延庚是大義,可若是命都沒了,大義又有何用?人生在世,為了一口氣活著,真的值得嗎?在二十一世紀那個和平年代,很難找到這樣的大義了,雖然感人至深,被後世傳頌,但在文明社會,這份精神已經徹底的失傳了。我們總是在讀那些民族英雄的故事,可是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真的成為民族英雄呢?況且,女真如今雖是異族,但日後的滿族,亦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遲早滿漢會成為一家,何必要白白地送命呢?
李延齡一臉疑惑,顯然是沒有聽懂我的話。
我摸摸他的頭,像我對待豪格那樣,“延齡,沒關係,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永遠不要責怪你的爹爹,因為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了這個家,明白嗎?”
****
萬曆四十六年,四月初八,撫順馬市大開。
風聲鶴唳的這一年,沒有等來大金的半點動靜,卻在初十這一日,等來了蒙古西部宰賽、暖圖等二十四營蜂擁至,前來遼東討賞。
這些蒙古人不請自來,李永芳一下慌了神,怕他們來者不善,派遣了撫順駐守的大部分守軍前去遼河攔截,並維持秩序。並派王命印連夜去廣寧向張承蔭稟告。是日,李永芳派守軍將這些蒙古人安置在遼河兩岸後,傍晚時分才等來了迴來複命的王命印。
王命印匆匆趕到幾分,以他的脾氣,通常見了我都要戲弄一番才罷休,今日這屁股還沒坐熱,便忙不迭道:“哎呀,真是別提了……我剛到的時候,張總兵在廣寧城抓住了兩個建匪,多半是細作,正在審呢,其中一個還聽得懂漢話,沒想到眾目睽睽竟然給他們跑了。他奶奶的……”
一般他們談論軍情時,都會將眼雜人等排除在外,今日李永芳卻特意讓我留在了廳堂裏。我知道他打得是什麽主意,蒙古來的這二十四營,皆跟建州有說不清道不明的聯係。那連那女真第一美女也嫁去了暖圖部,此番的動作,若說跟建州沒有半點關係,是絕不可能的。
聽得懂漢話的建匪……若真是建州來的話,那隻有可能是皇太極或是文館那幾位巴克什了。我心跳加速,廣寧乃張承蔭如今駐軍之處,軍機重地,定是裏三層外三層的又士兵看守,他們是如何溜進去的?
王命印又說道:“那二人據說我藏在廣寧總兵府已經兩三日了,若非是張總兵一眼看破他二人是蠻子,恐怕軍情都被他們探了去了……李將軍你知道嗎?嚇,那好家夥,兩個人赤手空拳地打倒了總兵府上一百來個駐兵,我正在裏屋和張總兵談話呢,聽到動靜跑出去一看,那兩個建匪已是翻牆逃跑了。”
“兩個人赤手空拳,能有這麽大的能耐?”李永芳將信將疑。
“這兩人在廣寧城有接應,出了總兵府就追不上了,連張總兵都嚇了一大跳。”
文館上的那些巴克什,哪有人能有這以一敵百的能耐?我暗暗地想,如此能打的人,又說得漢話,除了皇太極,這建州還有誰?
他……跑去了廣寧,既然被抓住了,怕是受了刑……
我一陣揪心,卻立即聯想到進來蒙古的動作,□□哈赤會派自己的兒子去廣寧打探軍情,證明他已有了萬全的打算,與明一戰,是誌在必得了。
李永芳言歸正傳,問:“你可稟告了這蒙古人不請自來的消息?”
王命印點頭,“我稟告了撫順的事態後,張總兵說他心裏有數,問我們撫順守城士兵對付這群蒙古人夠不夠,可要增援。我如實稟告這撫順尚有守城的兩萬兵馬,他蒙古區區千人,自然足以應付。”
“張總兵還說了什麽嗎?”
“張總兵說,隻怕蒙古各部前來撫順,是為了聲東擊西,看似想擾亂撫順安寧,實則是另有別謀。所以眼下不能輕舉妄動,也不能妄自調動兵馬。唯等探清他們的意圖之後才可行動。”
聲東擊西,張承蔭這樣分析,倒是不無道理。隻是……遼東這麽多座城池,□□哈赤聲東了撫順,會轉攻哪一座城池呢?葉赫、沈陽、遼陽、還是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