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那個穴山小晴,有沒有送到先生那裏?”朱棣突然想起一件事,問道,“有沒有送到陸家村,給先生當丫環伺候他?”


    “算時間應該到了。”


    “沒有。”胡惟庸道,“據中原傳來的消息,皇上將倭國女子扣下了。”


    “說是害怕她玷汙了先生高潔的品德。”


    “準備在他哪天準備出山之後再送過去伺候。”


    “目前把他安排在稷下學宮學習中原的語言,因為她的語言不通,而且對大明還有恨意,實在是不適合立即送過去伺候先生。”


    “負責教導她的老師,是劉伯溫。每天教她琴棋書畫,還有語言文化。”


    “嗯。嗯。”朱棣嗯了兩聲,表示知道了。


    覺得有些掃興,不能馬上送給秦宇,就不能馬上體現他的孝心了。


    除了朱棣親自率領的這支隊伍外,其餘的五路大軍,在倭國也是所向披靡,推進很快。


    大部分倭國的領土,已經被大明軍所占領。


    好消息頻頻傳來。


    雖然足利義滿已經下了號召令,但真正大規模抵抗的倭軍,少之又少。


    就算有抵抗的,也很快就被消滅。


    “估計年底,我們就能徹底征服倭國這片土地了。”朱棣感慨道,“到時候將倭國納入我們大明版圖,大明雄雞才算真正吃掉了倭國這隻肥大的蜈蚣。”


    “稟燕王,石見銀礦,已經被我們拿下。”此時,一位統領前來稟報道。


    “另外佐渡礦山,也被豹韜衛指揮使張翼占領。”


    “石見銀礦,就在附近。”


    “太好了!”朱棣聞言大喜,對旁邊的胡惟庸道,“走,我們親自去銀山看看。”


    ……


    石見銀礦。


    整座銀山,處於廣袤的大山之中,綿延無邊無際。


    僅僅是其中一個礦場,就有一千條采礦坑道。倭國這個小島國之所以有錢,完全依賴於他們的金銀儲量豐富,兩座礦山開采幾百年都開采不完。


    他們的儲量不僅僅是東方第一,還是世界第一。


    “石見銀礦,每年的金銀產量是多少?”朱棣向旁邊的‘煉銀使’宋文康問道。


    “因為大明軍士是剛剛接收,所以其他地方的金銀產量尚未知曉,石見銀礦有多處礦場。”宋文康道,“不過此處的一處礦場,年產量是,金一萬公斤,銀六萬公斤。”


    “據我們的探礦師勘探,預估這座礦山,起碼要開采四百年才會枯竭!”


    “開采四百年才會枯竭?太好了!”朱棣聞言大喜。


    “是啊,我們大明馬上就要富裕起來了。”胡惟庸道,“倭國沒多少耕地,每年糧食出產很少。他們以前就是依靠出口金銀,才得以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


    “我們搶走了他們的兩座金礦銀礦,就等於掌握了他們的命根子。”朱棣道,“隻要牢牢占據這裏,倭國可以任由我們拿捏。”


    “倭國以前出口的黃金、白銀,大部分是出口到中原的,畢竟中原比較近。”胡惟庸道,“少部分出口到美洲,和歐洲等海外地區。”


    “說實話,倭國對世界的認識,比之前的大明要先進一些。他們早就和澳洲,美洲,歐洲有來往了,並且還專門設置了澳洲執事代,海洋執事代兩處專門處理海外事務的機構。”


    “這也側麵印證了,秦先生給我們的世界地圖的正確性。”


    “果然應了一句古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我們在中原內部閉目塞聽,就算把書讀爛,也不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澳洲和美洲。”


    “遠征倭國,開闊了屬下的眼界。”


    “不錯,眼界這東西是最寶貴的,也是最難獲得的。”朱棣道,“先生給我們的一幅世界地圖,開闊了父皇和滿朝文武的眼界。”


    “可以說,僅僅是一幅圖,就對大明有蓋世之功。”


    “殿下說的極其正確。”胡惟庸道。


    ……


    “如今,這裏的金銀儲備,全部都是我們大明的了。”朱棣向綿延的銀山望去,感歎起來,“以前他們把真金白銀直接出口到別的國家,太虧了。”


    “現在父皇在大明內重建沒有儒家之後的天下,建設稷下學宮,豎立三皇信仰,正是需要大量用到銀子的時候。我們以前存下的那點儲備,不夠用。”


    “如今我們占領了石見銀礦和佐渡礦山,把金銀源源不斷的運迴大明,支持父皇的改製。這對父皇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我們是父皇改製的最大支柱。”


    “大明的新天下,也有我們的一份功勞。”


    “屬下還是不太清楚,為何金銀運迴去了就能穩住大明當前的局勢。”胡惟庸道,“建設新天下,需要的不是糧食木材石材人力什麽的嗎?”


    “金銀又不能當吃,又不能當穿的。”


    “你沒有上過先生的課,當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了。”朱棣道,“就連在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爭霸的時候,金銀都是硬通貨。”


    “隻要在人們可以生存的地方,金銀就是最重要的東西,除非是在荒蕪的沙漠之中。”


    “現在大明的海外貿易已經開展起來,有了金銀,就可以從海外買到糧食,等基礎物資。”


    “原來如此!”胡惟庸道,“如果沒有秦先生建議的大興商貿,大力開拓海外貿易,就算金銀再多,對大明也沒有實際用處。”


    “由此也可以見到,商貿對王朝的重要性。”


    “以前的王朝大多數都重農抑商,嚴令禁止海外貿易,的確是鼠目寸光。”


    “以前的王朝重農抑商,是因為和外界交流少了。”朱棣道。


    人群幾乎已經忘了,在秦宇來之前,朱元璋也是重農抑商,打擊海外貿易的。


    “宋大人,金銀每年的產量,能不能提高一點?如今的大明,急需要大量銀子運迴去。”朱棣轉頭向‘煉銀使’宋文康問道。


    “不可能了。”宋文康道,“年產一萬公斤金,六萬公斤銀,已經是銀礦的極限。我們目前用的煉銀方法,叫做灰吹法。是將銀礦和鉛礦融化,然後在熔爐裏攤開,高溫加熱,從而獲得白銀。灰吹法的煉金,煉銀極限,就是年產一萬公斤金六萬公斤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落寞的花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落寞的花生並收藏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