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當高澄得知元季豔母子將會在洛陽定居時,第一反應這是賀六渾要試探自己。


    被試探的次數多了,難免會產生這種想法。


    可轉念一想,高歡沒有理由這樣做,且不提他究竟是否在乎元季豔為勾搭自己側室而死的高琛守節。


    若他真在乎,且又擔心自己元季豔攪合到一起,高歡更可能做的是讓元季豔暴病身亡。


    而不是以此為試探,真要高澄把持不住,與這位小嬸偷歡,高歡將身陷兩難境地。


    以高澄目前的實力與威信,高歡已經沒能力,也不願再另尋一名繼承人。


    因而高澄很快確信,元季豔之所以定居洛陽,僅是高歡為了讓她就近照顧高睿。


    而高睿南下,也隻不過是想讓親侄兒與兒子們親近。


    晉陽與洛陽文武相互寒暄過後,一眾人陸續進城,二十萬並州胡並未跟隨高歡入駐洛陽,而是屯於城外。


    城內有高澄三萬五千京畿軍以及王士良代掌的禁軍,隻要不是冒然入宮,也無虞性命之危。


    元善見與高皇後率先迴了宮,告別時,高歡仔細囑嫡長女,務必要保重身體。


    高皇後哽咽著答應下來,這些年,她夾在丈夫與兄長之間,其實心裏並不好受。


    清楚高澄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為了丈夫,卻終究還是不可避免的疏遠起來。


    其餘一眾文武,在入城後也紛紛散去,高歡迴到渤海王府,便迫不及待地與高澄說起了高孝章、高孝瑜兄弟倆將來的事。


    高澄對此不以為意,就憑他小高王的養生本事,指不定跟倆兒子誰先被送走。


    高歡對此無可奈何,也確實不能指望才二十歲,風華正茂的高澄如今就考慮身後事。


    於是話題又轉向了關西。


    一場傾國大戰不是說打就打,前期必然有大量戰前準備工作,列如打造器械、囤積轉運糧草,以及高歡這一趟出巡,震懾地方。


    宇文泰不是瞎子、聾子,他也在關西整軍備戰,為此也放棄了原定的攻取玉璧計劃。


    若能挫敗高歡第二次西征,或許玉璧可不戰而下。


    感受到緊迫感的宇文泰也顧不得國計民生,他大肆擴軍,甚至有窮兵黷武的嫌疑。


    但宇文泰也有自己的理由,東魏即將打上門,這才是緊要問題。


    勝了,自然能再贏數年發展時間。


    若是敗了,治理得再怎麽好,也不過是給高家父子作嫁衣。


    宇文泰在關西大舉擴充兵士的舉動瞞不過人。


    至少瞞不過高歡、高澄,父子倆在關隴布置了太多眼線。


    高歡認為宇文泰放開族群之間,大舉吸收漢人士卒入伍,無異於是病急亂投醫。


    漢軍能濟什麽事。


    整個東魏,也隻有高敖曹能讓高歡高看一眼,沒道理你西魏的漢軍就如猛虎下山。


    高澄卻明白,邙山之戰,西魏鮮卑精銳被幾乎打光後,就是靠著吸納漢軍入伍,最終在北周手上,完成了北方統一。


    但他並沒有勸說高歡大肆招收漢軍,士卒並非越多越好,高歡、高澄都沒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


    況且有二十萬並州胡再加三萬五千人的京畿軍,任憑宇文泰再怎麽暴兵,依舊是東魏一方占據兵力優勢。


    亂世走到如今的僵持階段,早就不是登高振臂一唿,帶著一群才放下鋤頭的農夫,便能稱作軍隊。


    譬如張亮手上兩萬鹽兵,那都是爭奪鹽場時常械鬥的悍勇性子,可要把他們變成合格的軍隊,高澄依舊要將他們交給婁昭操訓,再由張亮帶去遼西拉練。


    不過以高澄猜測,關西新募四萬漢軍,應該是用來守衛南線的洛州、藍田關以及中線的西潼關,借此將原本駐防這些地區的老兵騰出來,主動尋求戰機。


    宇文泰絕不可能堅壁清野,固守長安,畢竟他拖不起。


    高家父子就未來西征各項安排與人員調度,再次相互交流意見,直至天色將黑,兩人才從書房裏走了出來。


    高歡命人將高洋與其餘諸子喚來,雖然不甚重視這些兒子們,但該有的考校,卻還是少不了。


    他並非臨時起意,如今諸子年歲漸長,哪怕高澄執意不用高洋,再過幾年高浚、高淹等人也該任事了,是時候該對諸子的能力有個大致了解,作為一名父親,至少還是希望這些對高澄沒有威脅的庶子們能有一番作為,不至於人人都被當豬養。


    等高洋等人齊至,高歡命人搬出一籮筐被揉作一團的亂麻,教他們解開。


    其餘諸子急得抓耳撓腮,總是理不通順,唯有高洋抽出侍衛的腰刀,一刀將亂麻斬成兩段。


    高澄全程冷言旁觀,高歡對自己這個嫡長子的能力最是清楚,自然無需再做考校。


    ‘這便是快刀斬亂麻的由來。’


    高澄心中暗道,他微微眯著眼打量著自己二弟,心道;


    ‘他難道還未死心,想著要在父親麵前一展其才,從而繞開我,獲得任用。’


    高洋不苟言笑的模樣讓人看不出喜怒,腰刀已經歸還侍衛,諸弟吃驚地望著他,心中大感驚異。


    這些年高洋不再裝蠢扮傻,但依舊是沉默寡言的形象,少有在人前顯露智慧。


    高歡也沒想幹淨利落的一刀,輕易化解了他的難題。


    可偏偏這麽一個聰慧的兒子,卻被高澄視作心腹大患,若能使他們兄弟同心,那該有多好。


    但作為一名父親,該誇的時候,賀六渾也不吝對高洋的舉動予以盛讚。


    卻聽高洋謙虛道:


    “孩兒自小愚鈍,幸得大兄教誨,方有今日智慧。”


    高澄聞言側目,站在高洋的立場仔細思量後才想到原因。


    這些舉動無非是為了其子高殷,而希望與高澄緩和關係。


    但高澄自認高洋所顯露的智慧與自己無關,他隻不過是逼著對方閱讀道德書籍而已。


    “洋弟內秀,孩兒又怎敢居功。”


    高澄澹澹一句話,讓高洋臉色一白,卻又聽他繼續說道:


    “不過父王出題考校,依澄看,諸弟之中唯洋弟所為,最合心意,不知父王將要如何賞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北魏末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怎麽可能是曹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怎麽可能是曹賊並收藏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