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quxs.info/


    </p>


    洛陽城中四位侍中各有司職,高隆之便領了營構監,主持城建事宜。


    趙彥深將高澄南下後,高隆之的所作所為盡皆告知。


    除了浪費民力與錢財大肆修建廟宇,倒也沒有別的錯漏,但這足夠讓高澄憤怒。


    小高王為了當好這個家,一直精打細算,苦巴巴的過日子。


    一場南征的耗用,更是有如在他心口割刀子。


    可高隆之幹了什麽!他居然將寶貴的錢糧用去蓋寺廟!


    高澄決定先往陣亡的四百親衛家中慰問,順道走訪調查。


    “彥深,你的功勞我會記在心中,不會埋沒,但這件事不能由你檢舉,免遭高侍中記恨。”


    趙彥深感受到高澄的愛護,但也沒有過多言語,隻是匆匆領命而退,返迴聽望司主持事務。


    他與陳元康截然相反,陳元康動輒啼哭,趙彥深則喜怒不形於色。


    高澄當即喚來崔季舒,由他陪同,在高季式與親衛的護送下,帶了數十車米布出門。


    陣亡親衛們被埋葬在襄陽城外,帶不迴他們的遺體,至少要為他們的家眷帶去撫恤。


    高澄按照親衛名冊所載,逐一拜訪。


    每至一戶,父母、妻兒無不悲聲痛哭,今天的高澄就是瘟神,四處散播悲痛。


    走的人家多了,高澄心情越發沉重。


    這是位於建陽裏的簡易土坯房,家中一貧如洗,婦人得知丈夫殉難,嚎啕大哭,好似撕心裂肺。


    高澄心裏憋得慌,說到底,還是他不敢擔下懦弱的名聲,執意要追,才平白添了四百條人命。


    建陽裏裏長過來拜訪,早早被打發走,近來圍觀的路人,也被衛士驅趕。


    高澄毫無顧忌地蹲在門口,望著遠處熱鬧的宗聖寺,臉色越發陰沉。


    過了好一會,婦人終於在獨子的攙扶下走了出來。


    依舊梨花帶雨的模樣,但至少恢複了神智。


    婦人二十出頭的年紀,孩子卻已經有了六歲,這個小男孩給高澄的印象非常深刻。


    當得知父親死訊,他雙眼紅腫,卻並未失態大哭,隻是強忍著眼眶裏的淚水安慰母親。


    “妾身希望能將世子所賜,捐奉廟宇,祈求亡夫在天之靈,能夠得到超脫。”


    婦人抹著眼淚征詢道。


    高澄默然許久,沒有反對。


    他今天帶來的東西不多,每戶送布兩匹,糧米三石。


    又寬慰了婦人幾句,高澄撫摸著小男孩的腦袋,對婦人說道:


    “你年華正好,我自不會強求你為夫守節,你莫要為將來的生計擔憂,縱使改嫁,每年應有的撫恤絕不會短缺,若是有人從中貪墨,你直往渤海王府尋我。


    “但有一點,這孩子的姓氏不能更改,需為亡人留存血脈,將來是讀書還是從軍,渤海王府都會為他做出安排。”


    高澄能夠清晰感覺到手掌下的小腦袋在顫抖。


    婦人自是連聲道謝,又一次止不住地流下眼淚。


    高澄告辭離開,小男孩卻追了出來。


    “我想讀書!”


    小男孩攔住了高澄,說道。


    高澄聞言笑道:


    “與你阿母好生商量再做決定。”


    小男孩卻認真道:


    “我已經做出決定,從軍不能侍奉阿母,如果我同阿爺一樣死在了外頭,阿母又怎麽活?”


    高澄再也笑不出來,他鄭重道:


    “好,你且在家中照顧母親,等候消息,三天內我自會安排妥當。”


    高澄望著小男孩迴去的身影,問向崔季舒:


    “這孩子叫什麽名字?”


    崔季舒連忙翻看名冊,然後答道:


    “徐騫。”


    高澄仔細想了想,不是自己所了解的曆史人物。


    但六歲的小孩能有這份見識,確實少見。


    高澄對崔季舒道:


    “沒有子嗣的英烈,由你主持尋找嗣子,興建學舍之事我也交由你去操辦,三天後,我要所有遺孤都在學舍就學。”


    哪怕將來有人不願意進學,要從軍征戰,多認幾個字也是好的。


    崔季舒沒有猶豫,當即領命。


    他與楊愔一樣,絕大部分時候都是很靠譜的,能力無需置疑。


    高澄交代過後,便把這件事拋在腦後,隻打算等學舍辦起了,再去視察。


    經過宗聖裏,寺內正在上演伎樂雜戲,人聲鼎沸,哪有半點佛門清淨的樣子。


    高澄還要繼續慰問之旅,分發撫恤。


    四處奔波,總算將四百親衛的撫恤盡數發放,不止視察了高隆之新建的數十座寺廟,沿途更見識到了洛陽佛學昌盛。


    迴到府中,高澄枕在爾朱英娥腿上,久久不能平靜。


    建陽裏,僅有民二千餘戶,卻設有瓔珞、慈善、暉和、通覺、暉玄、宗聖、魏昌、熙平、崇真、因果等十座廟宇,而洛陽城中合計共有二百二十裏。


    迴憶起那婦人要將撫恤供奉寺廟,換取亡夫魂魄安寧,高澄覺得有些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北魏太武帝滅佛之後,原本一蹶不振的佛教,在北魏中後期得到迅速發展。


    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到如今太昌二年(533年),短短四十年的時間,洛陽興建寺廟一千三百餘所,僧尼不可計數。


    據高澄所知,曆史上高歡遷都鄴城後,鄴城有寺廟四千餘座,而等到北齊立國,全國僧尼總計兩百餘萬,占到人口的十分之一。


    未來佛學在鄴城達到極盛,並不是時任營構大將軍,負責增築鄴城的高隆之一人的過錯。


    但一想到未來會有十分之一的人口不事生產,不納賦稅,這讓一貫精打細算,小家子氣的高澄血壓飆升,簡直快要腦溢血。


    高澄也不在乎夜色已深,迫不及待地把高季式喚了過來,由他領著侍衛護送自己前往高隆之府上。


    “世子深夜造訪莫非有大事發生?”


    高隆之親自出府迎接,疑惑道。


    “高侍中將有禍事,澄特來知會。”


    高澄不急著進門,迴答道。


    高隆之臉色一變,他沉思許久,始終想不到自己做了什麽錯事,於是開口詢問道:


    “還請世子細說。”


    “如今天下未定,多有兵事,欲興征伐,錢糧為重,高侍中受任營構監,卻將財物挪用,大肆興建廟宇,此事一旦被父王知曉,他又該如何作為?


    “縱使高侍中勞苦功高,父王也必須嚴懲侍中,否則人人效仿,哪還有錢糧供養大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北魏末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怎麽可能是曹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怎麽可能是曹賊並收藏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