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請支持正版,謝謝。
本章轉自柴靜的博客/ha,喜歡的可以上她博客看。
老無所依(聊後版)
上周節目播後寫了幾句,《新京報》編輯看後,約著寫長一點。跟編導朱小胖聊了聊之後,如下:
“你去哪裏了?”,門一開,老王劈頭帶著火氣。
穿著夾克衫的兒子把防盜門一帶,卡嚓一聲。麵無表情往裏走
“你肯定是在上網!”老王腿受了傷,吃力地繞著兒子轉,兒子不答話,轉著手裏鑰匙,發出嘩嘩聲。
老王還繼續說,兒子突然大聲,“我到哪兒去?你到哪兒去跟我說沒得?”
這個小孩子拌嘴的邏輯把老王弄得有點蒙,他搔頭,含糊了一下,又拿出父親鋸子一樣的音調:“你去上網去沒有嘛?錢都沒了!活都沒做!”老王62歲了,瘸著腿找了幾天工作,沒有工頭再給他活幹了,憤怒後邊都是焦慮。
六七個人合住兩室一廳,有鄰居偷偷拉開一點間隔的門,穿著睡褲看。兒子坐在床上,繃住腮,壓著火氣“我不想吵架。”
“你不想吵?”父親剛出了車禍,沒去醫院,沒有保險。私了了一點錢,隻靠跌打丸和廉價高度酒撐著,傷口都化膿了,轉動不靈,費力地抵著床,頭轉向他,喊出憋了一天的話:“你要這樣,你比我還要慘,你看吧,到時候西北風你都喝不到”,兒子煩燥地亂按著手機,不看他,也不說話。他話音加重了,狠狠一句“你看吧!”
兒子抽了一口氣,抬起眼睛還擊,“所以我就不想來(你這兒)”,又低頭按手機。爸媽離婚後他就沒來過老王這兒,老王出來打工,每攢夠一千塊錢就寄迴去蓋房,春節票難買,也不迴去。女兒兒子長大他都不在身邊。前幾年磚房蓋成了,感情也沒了,20年了,女人有了別人。
這話刺了老王的心,“那好嘛,你出去!”
兒子盯了一眼門,強壓著把二郎腿攬住,又低頭按手機。過了一會兒,他去了廚房,給他爸下了一碗麵,放在床前。老王躺著,不斷地按手機,不看,也不吃。
兒子走了,老王還在山寨手機上翻他的通訊錄,一遍一遍地翻,找不著一個說話的人。
一個來迴,一塊磚一塊八,四塊磚,一百二十斤,上兩層樓,每天四十多來迴,這是一年裏最好的活了,隻能幹七天。老譚頭發花白了,但膀子力氣還在,上肩的時候,背上筋骨鼓鼓地抖幾下,隻是起身時得悶哼一下了。他們建的是海景房,5萬塊一平米,歇口氣抽煙的時候,工友訕笑,“忙一年,一平方都買不到”。老譚手裏搓著一把砂石,不吭氣,石頭磨著石頭,吱嘎作響。
兒子沒來看過老譚,老譚跟人解釋:“這個堅決不能讓他看,他會悲傷的”。
他們生活裏見麵也很少,兒子剛結婚,租的房子離他很遠,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躲著我爸”,並不說他躲什麽。
老譚這輩子反複做一個夢,夢到收到了大學通知書,但一到大學門口,夢就停了。因為現實生活裏他從來沒進去過學校,不知道裏頭是什麽樣子。他當年高考差了十四分,“考化學,一道大題,氧原子,負二價,有個2沒乘”,他搖頭,路燈下臉上都是樹的影子,“錯了就完蛋了,我要是那個題做好了,就是個大學生,沒做好嘛。所以我拚命要送我的兒子讀大學,不過他現在讀了又沒多少用。”
他嗬嗬一笑,人麵對荒誕的時候才這麽笑。
小譚是村裏唯一一個上大學的,考了三年,想上大專,他爸不讓,一定要考一個大學。後來在西北大學讀電子,畢業後在深圳電腦大賣場找了一個工作,不如中學畢業出來打工的人掙得多。
租的新房裏隻有一張床,一台飲水機。
老譚夫婦來看新人,媳婦已經懷孕了,用手撚著婆婆縫的紅色枕套,低著頭說“我心裏一直在想,希望他換個工作,因為畢竟的確隻是個小職員,工資這些我也……”
她沒說下去,也沒人接話,老譚在兒子考上大學那年,已經把家裏值一點錢的東西都賣光了。屋子裏靜悄悄的,就是指甲劃在綢子枕套上的聲音。
四個人第一次正式地吃頓飯,小譚舉起杯,“咱們全家舉個杯吧,兒子……”,頓了一下,沒說出來,臉上是愧色,“……你們也累了”
老譚把話打斷了,說的話象是為這個場合準備了好久:“我那個時候如果讀了大學,有單位,有分房,你現在讀完,還什麽都沒有。這是社會變遷。但不要緊,你不管做什麽,失敗了,也不叫錯。這個人生,你不要後來覺得哪一步是錯的,一步都沒有錯。你就是象我這一輩子這麽心酸,這麽苦,我還是覺得活得可以,至少是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在走,沒有亂”
吃完飯,兒子兒媳送他們到車站,說走了啊,到了打電話,轉了身。路燈下走了一截,兒子攬住了兒媳,她靠在他肩上,摟著沒迴頭,走了好遠。
老譚夫妻倆還在夜風裏一前一後站著,斜著身子望,望得時間長,有點發怔了,一眨都不眨。
老譚的母親快80歲了,她的孩子都在深圳打工,丈夫去世後,她也被接過來了。加上幹清潔工的媳婦,弟弟,大舅子,五個人租著10平米的屋子。
老家在開縣山區,房子對著一彎青山,雲重霧深,什麽都沾著水汽,南瓜花開得壯大肥嫩,門口黃葛樹年深日久了,底下打一小塊水泥坪,曬著紅辣椒,狗臥著看公雞打架。她想迴去,但從來不說。不久前,她下樓遛彎,摔斷了腿,再也沒有出過大門,日夜坐在床上,仰著頭,空蕩的嘴吃力地吞咽著口水,看吊在空中的小電視。
電視上小男小女主持綜藝節目,女主持人穿著短短的白紗裙,說“您支持哪位歌手,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她看不清,耳朵也背了,隻為一個動靜。
大正午,家裏一個人都沒有,她慢慢移到晾滿衣服和蘿卜幹的小陽台上,頭頂著衣服,從鐵絲網攔著的窗戶前,往下看。底下是隔壁小區的小花園,本地的老人帶著孩子玩,曬太陽。這個地方叫赤尾村,離深圳最繁華的華強北不到一公裏,住著1300位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工。
騎樓底下,有一個沒人要的爛沙發,紫色的。兩個穿藍布衣服的老頭兒正蜷在上頭抽煙,靠在扶手上那個百無聊賴用煙頭悄悄去燙另一個的耳朵,對方一嚇,揮個揍他的手勢,“你別把我衣服燒了”。
燙人的老頭兒嘻嘻笑了一會兒,說重慶口音,“王善雲,你還不迴去?”
老王懶懶把胳膊支在他腿上,“每個人不都要死?”
身後的老頭聳了一下,推搡他,“迴去,迴去你老家,在深圳不行的”
老王不答話了,扭過臉看著街的另一邊。
街口站著個一個小男孩子,立在水泥台上,腆著小肚子,帶著廣東口音唱
“天晴朗,那花兒朵朵綻放。
聞花香,我想起年幼時光。
我的家,那甜蜜好似楓糖
幸福呀,小妹妹一起唱……”
邊上有人用錘卸舊洗衣機的殼子,敲打聲越來越重,漸漸聽不太清了。
柴靜:在這個片子中有一個細節,老譚對我們說,這麽多年來他反反複複在做同一個夢,就是夢到自己突然接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兒子一起進了大學。這個夢,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做起,這個夢意味著一個人想要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機會,也是這樣的*,才讓這麽多的農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承受著家庭分離和沉重的生活代價,來到城市。到現在,50歲以上的農民工,在中國還有3600萬人,他們在幾乎體力都難以為繼的年紀,選擇在這裏苦苦支撐,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後輩能夠享受自己青年時代的夢想。老譚的這個夢裏有一個細節讓人心酸,他說每次他夢到跟兒子一塊,站在大學門口,就醒了。因為在現實裏,他從來沒有跨進那道門,不知道大學是什麽樣子。他希望將來的子孫,也能夠享受知識和尊嚴,能夠享受跟其他人一樣,從大門之外平等跨越的機會。
本文首發,喜歡的請支持正版,謝謝。
其實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該說什麽,內心裏湧起的隻有一陣陣的無奈。
隻想說,好好生活,珍愛生命。
還有多陪陪父母們。不要因為他們關心你們,問多了幾句,就覺得不耐煩,他們已經不年輕了。
唉不說了,我要去給我媽打電話了。
本章轉自柴靜的博客/ha,喜歡的可以上她博客看。
老無所依(聊後版)
上周節目播後寫了幾句,《新京報》編輯看後,約著寫長一點。跟編導朱小胖聊了聊之後,如下:
“你去哪裏了?”,門一開,老王劈頭帶著火氣。
穿著夾克衫的兒子把防盜門一帶,卡嚓一聲。麵無表情往裏走
“你肯定是在上網!”老王腿受了傷,吃力地繞著兒子轉,兒子不答話,轉著手裏鑰匙,發出嘩嘩聲。
老王還繼續說,兒子突然大聲,“我到哪兒去?你到哪兒去跟我說沒得?”
這個小孩子拌嘴的邏輯把老王弄得有點蒙,他搔頭,含糊了一下,又拿出父親鋸子一樣的音調:“你去上網去沒有嘛?錢都沒了!活都沒做!”老王62歲了,瘸著腿找了幾天工作,沒有工頭再給他活幹了,憤怒後邊都是焦慮。
六七個人合住兩室一廳,有鄰居偷偷拉開一點間隔的門,穿著睡褲看。兒子坐在床上,繃住腮,壓著火氣“我不想吵架。”
“你不想吵?”父親剛出了車禍,沒去醫院,沒有保險。私了了一點錢,隻靠跌打丸和廉價高度酒撐著,傷口都化膿了,轉動不靈,費力地抵著床,頭轉向他,喊出憋了一天的話:“你要這樣,你比我還要慘,你看吧,到時候西北風你都喝不到”,兒子煩燥地亂按著手機,不看他,也不說話。他話音加重了,狠狠一句“你看吧!”
兒子抽了一口氣,抬起眼睛還擊,“所以我就不想來(你這兒)”,又低頭按手機。爸媽離婚後他就沒來過老王這兒,老王出來打工,每攢夠一千塊錢就寄迴去蓋房,春節票難買,也不迴去。女兒兒子長大他都不在身邊。前幾年磚房蓋成了,感情也沒了,20年了,女人有了別人。
這話刺了老王的心,“那好嘛,你出去!”
兒子盯了一眼門,強壓著把二郎腿攬住,又低頭按手機。過了一會兒,他去了廚房,給他爸下了一碗麵,放在床前。老王躺著,不斷地按手機,不看,也不吃。
兒子走了,老王還在山寨手機上翻他的通訊錄,一遍一遍地翻,找不著一個說話的人。
一個來迴,一塊磚一塊八,四塊磚,一百二十斤,上兩層樓,每天四十多來迴,這是一年裏最好的活了,隻能幹七天。老譚頭發花白了,但膀子力氣還在,上肩的時候,背上筋骨鼓鼓地抖幾下,隻是起身時得悶哼一下了。他們建的是海景房,5萬塊一平米,歇口氣抽煙的時候,工友訕笑,“忙一年,一平方都買不到”。老譚手裏搓著一把砂石,不吭氣,石頭磨著石頭,吱嘎作響。
兒子沒來看過老譚,老譚跟人解釋:“這個堅決不能讓他看,他會悲傷的”。
他們生活裏見麵也很少,兒子剛結婚,租的房子離他很遠,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躲著我爸”,並不說他躲什麽。
老譚這輩子反複做一個夢,夢到收到了大學通知書,但一到大學門口,夢就停了。因為現實生活裏他從來沒進去過學校,不知道裏頭是什麽樣子。他當年高考差了十四分,“考化學,一道大題,氧原子,負二價,有個2沒乘”,他搖頭,路燈下臉上都是樹的影子,“錯了就完蛋了,我要是那個題做好了,就是個大學生,沒做好嘛。所以我拚命要送我的兒子讀大學,不過他現在讀了又沒多少用。”
他嗬嗬一笑,人麵對荒誕的時候才這麽笑。
小譚是村裏唯一一個上大學的,考了三年,想上大專,他爸不讓,一定要考一個大學。後來在西北大學讀電子,畢業後在深圳電腦大賣場找了一個工作,不如中學畢業出來打工的人掙得多。
租的新房裏隻有一張床,一台飲水機。
老譚夫婦來看新人,媳婦已經懷孕了,用手撚著婆婆縫的紅色枕套,低著頭說“我心裏一直在想,希望他換個工作,因為畢竟的確隻是個小職員,工資這些我也……”
她沒說下去,也沒人接話,老譚在兒子考上大學那年,已經把家裏值一點錢的東西都賣光了。屋子裏靜悄悄的,就是指甲劃在綢子枕套上的聲音。
四個人第一次正式地吃頓飯,小譚舉起杯,“咱們全家舉個杯吧,兒子……”,頓了一下,沒說出來,臉上是愧色,“……你們也累了”
老譚把話打斷了,說的話象是為這個場合準備了好久:“我那個時候如果讀了大學,有單位,有分房,你現在讀完,還什麽都沒有。這是社會變遷。但不要緊,你不管做什麽,失敗了,也不叫錯。這個人生,你不要後來覺得哪一步是錯的,一步都沒有錯。你就是象我這一輩子這麽心酸,這麽苦,我還是覺得活得可以,至少是自己,按照自己的路在走,沒有亂”
吃完飯,兒子兒媳送他們到車站,說走了啊,到了打電話,轉了身。路燈下走了一截,兒子攬住了兒媳,她靠在他肩上,摟著沒迴頭,走了好遠。
老譚夫妻倆還在夜風裏一前一後站著,斜著身子望,望得時間長,有點發怔了,一眨都不眨。
老譚的母親快80歲了,她的孩子都在深圳打工,丈夫去世後,她也被接過來了。加上幹清潔工的媳婦,弟弟,大舅子,五個人租著10平米的屋子。
老家在開縣山區,房子對著一彎青山,雲重霧深,什麽都沾著水汽,南瓜花開得壯大肥嫩,門口黃葛樹年深日久了,底下打一小塊水泥坪,曬著紅辣椒,狗臥著看公雞打架。她想迴去,但從來不說。不久前,她下樓遛彎,摔斷了腿,再也沒有出過大門,日夜坐在床上,仰著頭,空蕩的嘴吃力地吞咽著口水,看吊在空中的小電視。
電視上小男小女主持綜藝節目,女主持人穿著短短的白紗裙,說“您支持哪位歌手,撥打我們的熱線電話……”她看不清,耳朵也背了,隻為一個動靜。
大正午,家裏一個人都沒有,她慢慢移到晾滿衣服和蘿卜幹的小陽台上,頭頂著衣服,從鐵絲網攔著的窗戶前,往下看。底下是隔壁小區的小花園,本地的老人帶著孩子玩,曬太陽。這個地方叫赤尾村,離深圳最繁華的華強北不到一公裏,住著1300位五十歲以上的農民工。
騎樓底下,有一個沒人要的爛沙發,紫色的。兩個穿藍布衣服的老頭兒正蜷在上頭抽煙,靠在扶手上那個百無聊賴用煙頭悄悄去燙另一個的耳朵,對方一嚇,揮個揍他的手勢,“你別把我衣服燒了”。
燙人的老頭兒嘻嘻笑了一會兒,說重慶口音,“王善雲,你還不迴去?”
老王懶懶把胳膊支在他腿上,“每個人不都要死?”
身後的老頭聳了一下,推搡他,“迴去,迴去你老家,在深圳不行的”
老王不答話了,扭過臉看著街的另一邊。
街口站著個一個小男孩子,立在水泥台上,腆著小肚子,帶著廣東口音唱
“天晴朗,那花兒朵朵綻放。
聞花香,我想起年幼時光。
我的家,那甜蜜好似楓糖
幸福呀,小妹妹一起唱……”
邊上有人用錘卸舊洗衣機的殼子,敲打聲越來越重,漸漸聽不太清了。
柴靜:在這個片子中有一個細節,老譚對我們說,這麽多年來他反反複複在做同一個夢,就是夢到自己突然接到了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和兒子一起進了大學。這個夢,他從青年時代就開始做起,這個夢意味著一個人想要自我選擇和自我實現的機會,也是這樣的*,才讓這麽多的農民,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承受著家庭分離和沉重的生活代價,來到城市。到現在,50歲以上的農民工,在中國還有3600萬人,他們在幾乎體力都難以為繼的年紀,選擇在這裏苦苦支撐,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後輩能夠享受自己青年時代的夢想。老譚的這個夢裏有一個細節讓人心酸,他說每次他夢到跟兒子一塊,站在大學門口,就醒了。因為在現實裏,他從來沒有跨進那道門,不知道大學是什麽樣子。他希望將來的子孫,也能夠享受知識和尊嚴,能夠享受跟其他人一樣,從大門之外平等跨越的機會。
本文首發,喜歡的請支持正版,謝謝。
其實看完這個故事,我不知道該說什麽,內心裏湧起的隻有一陣陣的無奈。
隻想說,好好生活,珍愛生命。
還有多陪陪父母們。不要因為他們關心你們,問多了幾句,就覺得不耐煩,他們已經不年輕了。
唉不說了,我要去給我媽打電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