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皇並沒有立刻在戰役中隕落,而是為了穩定軍心強撐了一段時間,所以,人族並沒有如同之前一樣,在戰役中潰散。
即使三皇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戰鬥力,但是起到穩定三軍、震懾敵人的效果,還是綽綽有餘的。
反觀燭龍那邊,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說還有幾位九龍子坐鎮,可九龍子德高望重歸德高望重,時至諸王之戰,他們各個都已經年近萬歲,哪裏還是當日“隻有千餘歲”的青壯年。
早已“龍到暮年”的殘存九龍子,已經久疏戰陣不說,垂垂老矣的他們更是精氣神全無。
別說起到穩定軍心、鼓舞士卒的激勵效果了......他們能不讓那些年輕士卒喪失戰意、不起到負麵影響,已然算是不錯。
所以,在燭江被三皇聯手擊殺後,原本不可一世,準備一鼓作氣殺盡人族的燭龍一族,登時就沒了勢如破竹的氣勢,反倒是變得萎靡不振,沒過多久便被人族聯軍殺得潰不成軍了。
於燭龍一族而言,失去燭陰之後,還當真是真正意義上的“群龍無首”了。
而除了與自己一族有血海深仇的人族外,燭龍一族還需要麵對那些,曾經被他們壓迫至無法生存、對他們無比憎恨的超凡種族聯軍。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有諸多超凡種族支持的人族聯軍,無疑屬於前者。
而暴虐無道、手段狠辣的燭龍一族,無疑是“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的標準模板。
在燭江隕落、燭龍一族失勢後,不僅是那些曾經被他們一族壓迫過的超凡種族,就連混沌、檮杌等原本站在燭龍陣營的強族,也是反戈一擊,背刺了燭龍一族。
隻有金翅大鵬以及極少數對燭龍忠心耿耿的超凡種族,選擇伴隨燭龍一族,戰鬥到了最後關頭。
不過,即使燭龍聯軍再怎麽苦苦支撐,“以天下之所順”的人族聯軍,討伐“親戚之所畔”的燭龍聯軍,或者已經不能稱之為聯軍,結果將會是怎樣,一點兒也不難猜想。
諸王之戰過後,燭龍一族以及其下的超凡種族盡數滅絕。
這曾經位於洪荒大陸之巔的強族,在此次戰役過後,終於灰飛煙滅。
而在此後至今的曆史長河中,再也無法搜尋到燭龍一族的蛛絲馬跡。
當然,人族聯軍雖說在諸王之戰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也同樣損失慘重。
三皇盡數隕落不說,死於此次戰役中的永恆境強者,更是數不勝數。
人族尚且如此,那些弱於人族的超凡種族,究竟會有何等淒慘的境地,就更不難以想象。
當然,不管再怎麽說,這種下場肯定也遠比永遠活在燭龍一族的陰影下,直至被趕盡殺絕要強得沒影。
而原本連接在一起、沒有任何缺口的洪荒大陸,也在接連經曆了這三次驚天動地的大戰之後,再也支撐不住,分崩離析成無數碎塊,不再是一個整體。
而那些由洪荒大陸崩解開來的碎塊,也被各個種族的王者,效仿東皇太一使用東皇鍾設立結界的方式,改造為無數個不同,且基本互不相通的空間。
也就是現如今人們常說的,“萬族界域”。
洪荒大陸的靈氣,也不再似之前那般濃鬱、純厚,而是變得無比稀薄、幾近枯竭。
這也導致在“諸王之戰”過後,各個種族都鮮有永恆境的強者誕生。
更別說像是太一、帝俊這對雙生子一樣,達到無道境的“真神級”至高強者了。
從這一點來講,或許“諸王之戰”與“諸神黃昏”對調一下名稱,似乎也沒什麽違和感,反倒會顯得更為貼切一些。
因為這是神級強者的末路,同時也是超凡種族們的末路。
那些得以在諸王之戰後,僥幸存活下來的超凡種族們,也並沒有幸運太久。
由於日益稀薄的靈氣,已經無法再滿足超凡種族們的生存需求。
超凡種族中的無數強者,開始像是遇見了寒冬的花兒一般,逐漸一一凋零。
無數超凡種族,也在這場浩劫之後一一滅絕。
令人感覺頗具嘲諷意味的是,最先隕落、滅絕的,不是那些弱者和弱族,而是超凡種族中的強者,以及強族。
這是因為越是強大的種族或者是個體,為了維持生存的必要所需,對靈氣的需求也就越大。
而各個界域的靈氣,都在不可逆轉地變得越發稀薄,所以,最先隕落、滅絕的,肯定是那些強者與強族。
那些能夠讓自身的實力與肉體強度變弱,適應稀薄靈氣濃度的種族,得以僥幸存活了下來,“反向進化”為了現如今的萬族成員。
而新古族,也以犧牲強大的個體實力、肉體素質為代價,反向進化為了現如今對靈氣需求量更低,但是實力也弱了不止一個檔次的人族。
那些無法朝更弱方麵“進化”的強大種族,則是因為無法適應環境,一一湮滅在曆史長河中。
除了戰爭、殺伐外,這也是超凡種族盡數滅絕的根本原因之一。
說來倒是好笑,沒想到超凡種族們競爭了萬餘年,最先滅絕的是那些強大種族,到頭來,反倒是那些弱小種族得以延續、演變、存活、繁衍至今。
看來物競天擇,當真不是強者生存。
而是適者生存。
而人族這一路走來,一路上磕磕絆絆,如同狂風暴雨、海瀾狂潮中的一葉扁舟,左右搖晃、前仰後傾,可偏偏就是能夠搖而不倒,直至今日,依舊能夠稱得上是萬族中的十強種族,得以繼續書寫人族的輝煌篇章。
想必除了不可或缺的運氣外,東皇太一和天帝帝俊這對雙生子,留給古族和人族的精神傳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
而那一路延承下來的,強大、堅韌、即使立於絕境,卻依舊能夠頑強抗爭的鋼鐵意誌,或許是太一和帝俊送給人類的,比血統還要難能可貴上無數倍的珍重禮物。
即使三皇已經喪失了絕大部分戰鬥力,但是起到穩定三軍、震懾敵人的效果,還是綽綽有餘的。
反觀燭龍那邊,就完全不一樣了。
雖說還有幾位九龍子坐鎮,可九龍子德高望重歸德高望重,時至諸王之戰,他們各個都已經年近萬歲,哪裏還是當日“隻有千餘歲”的青壯年。
早已“龍到暮年”的殘存九龍子,已經久疏戰陣不說,垂垂老矣的他們更是精氣神全無。
別說起到穩定軍心、鼓舞士卒的激勵效果了......他們能不讓那些年輕士卒喪失戰意、不起到負麵影響,已然算是不錯。
所以,在燭江被三皇聯手擊殺後,原本不可一世,準備一鼓作氣殺盡人族的燭龍一族,登時就沒了勢如破竹的氣勢,反倒是變得萎靡不振,沒過多久便被人族聯軍殺得潰不成軍了。
於燭龍一族而言,失去燭陰之後,還當真是真正意義上的“群龍無首”了。
而除了與自己一族有血海深仇的人族外,燭龍一族還需要麵對那些,曾經被他們壓迫至無法生存、對他們無比憎恨的超凡種族聯軍。
常言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有諸多超凡種族支持的人族聯軍,無疑屬於前者。
而暴虐無道、手段狠辣的燭龍一族,無疑是“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的標準模板。
在燭江隕落、燭龍一族失勢後,不僅是那些曾經被他們一族壓迫過的超凡種族,就連混沌、檮杌等原本站在燭龍陣營的強族,也是反戈一擊,背刺了燭龍一族。
隻有金翅大鵬以及極少數對燭龍忠心耿耿的超凡種族,選擇伴隨燭龍一族,戰鬥到了最後關頭。
不過,即使燭龍聯軍再怎麽苦苦支撐,“以天下之所順”的人族聯軍,討伐“親戚之所畔”的燭龍聯軍,或者已經不能稱之為聯軍,結果將會是怎樣,一點兒也不難猜想。
諸王之戰過後,燭龍一族以及其下的超凡種族盡數滅絕。
這曾經位於洪荒大陸之巔的強族,在此次戰役過後,終於灰飛煙滅。
而在此後至今的曆史長河中,再也無法搜尋到燭龍一族的蛛絲馬跡。
當然,人族聯軍雖說在諸王之戰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也同樣損失慘重。
三皇盡數隕落不說,死於此次戰役中的永恆境強者,更是數不勝數。
人族尚且如此,那些弱於人族的超凡種族,究竟會有何等淒慘的境地,就更不難以想象。
當然,不管再怎麽說,這種下場肯定也遠比永遠活在燭龍一族的陰影下,直至被趕盡殺絕要強得沒影。
而原本連接在一起、沒有任何缺口的洪荒大陸,也在接連經曆了這三次驚天動地的大戰之後,再也支撐不住,分崩離析成無數碎塊,不再是一個整體。
而那些由洪荒大陸崩解開來的碎塊,也被各個種族的王者,效仿東皇太一使用東皇鍾設立結界的方式,改造為無數個不同,且基本互不相通的空間。
也就是現如今人們常說的,“萬族界域”。
洪荒大陸的靈氣,也不再似之前那般濃鬱、純厚,而是變得無比稀薄、幾近枯竭。
這也導致在“諸王之戰”過後,各個種族都鮮有永恆境的強者誕生。
更別說像是太一、帝俊這對雙生子一樣,達到無道境的“真神級”至高強者了。
從這一點來講,或許“諸王之戰”與“諸神黃昏”對調一下名稱,似乎也沒什麽違和感,反倒會顯得更為貼切一些。
因為這是神級強者的末路,同時也是超凡種族們的末路。
那些得以在諸王之戰後,僥幸存活下來的超凡種族們,也並沒有幸運太久。
由於日益稀薄的靈氣,已經無法再滿足超凡種族們的生存需求。
超凡種族中的無數強者,開始像是遇見了寒冬的花兒一般,逐漸一一凋零。
無數超凡種族,也在這場浩劫之後一一滅絕。
令人感覺頗具嘲諷意味的是,最先隕落、滅絕的,不是那些弱者和弱族,而是超凡種族中的強者,以及強族。
這是因為越是強大的種族或者是個體,為了維持生存的必要所需,對靈氣的需求也就越大。
而各個界域的靈氣,都在不可逆轉地變得越發稀薄,所以,最先隕落、滅絕的,肯定是那些強者與強族。
那些能夠讓自身的實力與肉體強度變弱,適應稀薄靈氣濃度的種族,得以僥幸存活了下來,“反向進化”為了現如今的萬族成員。
而新古族,也以犧牲強大的個體實力、肉體素質為代價,反向進化為了現如今對靈氣需求量更低,但是實力也弱了不止一個檔次的人族。
那些無法朝更弱方麵“進化”的強大種族,則是因為無法適應環境,一一湮滅在曆史長河中。
除了戰爭、殺伐外,這也是超凡種族盡數滅絕的根本原因之一。
說來倒是好笑,沒想到超凡種族們競爭了萬餘年,最先滅絕的是那些強大種族,到頭來,反倒是那些弱小種族得以延續、演變、存活、繁衍至今。
看來物競天擇,當真不是強者生存。
而是適者生存。
而人族這一路走來,一路上磕磕絆絆,如同狂風暴雨、海瀾狂潮中的一葉扁舟,左右搖晃、前仰後傾,可偏偏就是能夠搖而不倒,直至今日,依舊能夠稱得上是萬族中的十強種族,得以繼續書寫人族的輝煌篇章。
想必除了不可或缺的運氣外,東皇太一和天帝帝俊這對雙生子,留給古族和人族的精神傳承,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
而那一路延承下來的,強大、堅韌、即使立於絕境,卻依舊能夠頑強抗爭的鋼鐵意誌,或許是太一和帝俊送給人類的,比血統還要難能可貴上無數倍的珍重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