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軍閥混戰打到現在,該滅的也滅了,三國鼎立的平衡態勢已經十分清晰明了,一個家大業大唬人的很,但問題很多;一個實力不夠裝孫子暗中磨刀霍霍;一個粉嫩新秀拚命積蓄力量。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中,三個選手進入了中場休息階段,各自解決著自己內部的矛盾,理順各種關係,大家默契的不再撩撥其他兩個對手。
劉備也理智地沒有提什麽興複漢室北伐之類的話題,他以身作則,大家都來懷二胎,多胎,多多益善。
我這個老頭子舍了一身剮都拚了你們還在等什麽?
諸葛亮的依法治國徹底地落實了下來,接著廖化一封接一封地信和他溝通人才計劃,把這個熱血還沒冷的青年撩撥地蠢蠢欲動,還能這麽玩?這要是真實現了,這是要名留青史地節奏啊!
他每天不自覺的就開始琢磨著這個事,差點辦錯了幾件事後,他幹脆將雜務都分給手下去辦了,處理完主要事情後,他就開始專心推演這事的可行性和影響後果。
越想越深後,諸葛亮倒吸一口涼氣,這是要掘世家的墳墓啊這!影響太大了。
趕快寫信廖化隱晦地罵他要幹什麽,廖化迴了一封長信,推演了一下世家這個畸形地產物產生的前因後果和帶來的危害,什麽害人害己這就是長在國家身上的一顆毒瘤。什麽隻知有家不知有國,欲望劇烈膨脹實力壯大後與國爭奪資源會與國家產生巨大的矛盾。什麽對國家隻看到壞處沒看到好處雲雲。
諸葛亮懵了,出身世家長久以來的教育讓他看後非常厭惡,但內心深處卻告訴他,這是真實的。
廖化的觀點衝擊著他的心靈,讓他看到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接著他真的一下不知所措了,是幫助廖化還是反對他?
這真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涉及到政見觀點,在政治生活中這是極為關鍵的。這也是廖化對諸葛亮的一個初步試探。
每天和劉備在一起,他已經將劉備的工作做通了,劉備對這個新的觀點接受的很快,甚至可以說劉備和廖化不謀而合,也許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諸葛亮最後表示要想想,沒有迴信,然後大臣們就經常驚訝地看到,一向淡定極有風雅地諸葛亮這些天魂不守舍地看著水裏的魚發呆。
然後他又拉著龐統和徐庶不斷地分析,並告誡他們不可以將這個消息傳出去。
後者這兩位可是受了無妄之災,也被衝擊的目瞪口呆,然後就是更加激烈的討論。
徐庶是表示明確的支持的,他出身寒門,一身本事都是自己學來的不認為世家就應該把持話語權,應該給予寒門和百姓一個希望和路子,他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龐統對世家的強大力量表示擔憂,因為他出身世家但他出身的世家極為不同,他的家族是很少參政地家族是一個學術家族,所以他非常冷靜。
他知道世家的力量有多麽可怕,應謹慎對待。同時,他卻對世家的一些做法也不是很認同,經過這麽多年的蹉跎,他深深知道世家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德行,廖化說的那些事很有可能發生。
諸葛亮認為關鍵是消滅世家後,皇權中央集權強大到頂峰後,那時該怎麽保證百姓的利益,該拿什麽力量去和皇權取得平衡?
所以這幾人天天躲在家裏是吵翻了天,蜀中大臣不明究裏,嗅覺靈敏地一些大臣聞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味道,即使朝堂上像往常一樣平靜。
說孫權這邊呢?其實孫權很不好過,幾大家族尾大不掉,煮海鹽的權力還得分他們一些呢,更不用提世家有的家兵了,他們還有礦產和田畝養著呢。
孫權現在最多也隻能咬牙養二十萬軍隊,當然那些什麽民夫不算在內。
關於世家的危害,若劉備這邊還隻是僅存在於幾個人的談話,孫權那邊正在漸漸突顯地話,那曹魏內部簡直就是活生生地在爆發。
對於曹魏來說,這已經不是關於是否保留世家的討論了,而是世家這就是懸在曹丕頭上隨時會掉下來的一柄劍。
因為曹操遺留的問題發生了強烈的反彈。
司馬家,楊家,劉家,鍾家,陳家等等壓得曹丕踹不過氣來,以前曹操可以依著他的威望壓製他們,削弱他們,但曹丕還能有什麽?要不是司馬懿和曹仁還有曹家夏侯本家的全力支持,他位置都不一定坐的穩。
現在曹魏哪還有什麽唯才是舉,除了那幾個跟著曹操打天下立有功勳的人外,隻有世家相互推薦的人才才能在朝堂上有立席之地。
曹丕為了實現他的野心,他是豁出去了。
為接下來取代漢朝稱帝鋪路,他頒布實施了一個九品中正製,將世家排了個名,等於是承認了世家的合法合理地位。反正曹家和夏侯家實力是最強的,還能掌控的住。
現在關鍵是該不該將那個該死的漢獻帝拉下來呢?
盡管曹丕拍了世家的馬屁,但曹魏集團內部還是產生了不同的矛盾,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栽到了裏麵,有的是跟著曹植遭了秧。
有的是要曹丕暫緩稱帝而不為曹丕所喜。
有的幹脆就莫名其妙的丟了官,為什麽?位置就那麽多,世家這麽一排名,再相互一妥協,人選都定好了,你還坐在那上麵幹什麽?
曹丕要稱帝原因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麵,自己的野心;政權的穩固;政權的延續。
野心就不說了。世家的排名都出來了,要是自己曹家再不能做主導,那就別玩了,政權能否合法的存在都兩說呢。
稱帝後那麽曹家就有了合法的主權,當了皇帝,成了莊家。
不這樣後麵的子孫要是鬥不贏其他世家,那不是為其他世家做了嫁衣?盡管曹丕的這一思慮很對,但他想不到後來他的子孫還是失敗了。
曹丕不稱帝曹魏必定是要滅亡的,稱帝,過兩代還是要滅亡的,一個早一個晚而已。
世家已經讓他理智地瘋狂了,至於孫劉兩家的反應。
他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
在這場你死我活的較量中,三個選手進入了中場休息階段,各自解決著自己內部的矛盾,理順各種關係,大家默契的不再撩撥其他兩個對手。
劉備也理智地沒有提什麽興複漢室北伐之類的話題,他以身作則,大家都來懷二胎,多胎,多多益善。
我這個老頭子舍了一身剮都拚了你們還在等什麽?
諸葛亮的依法治國徹底地落實了下來,接著廖化一封接一封地信和他溝通人才計劃,把這個熱血還沒冷的青年撩撥地蠢蠢欲動,還能這麽玩?這要是真實現了,這是要名留青史地節奏啊!
他每天不自覺的就開始琢磨著這個事,差點辦錯了幾件事後,他幹脆將雜務都分給手下去辦了,處理完主要事情後,他就開始專心推演這事的可行性和影響後果。
越想越深後,諸葛亮倒吸一口涼氣,這是要掘世家的墳墓啊這!影響太大了。
趕快寫信廖化隱晦地罵他要幹什麽,廖化迴了一封長信,推演了一下世家這個畸形地產物產生的前因後果和帶來的危害,什麽害人害己這就是長在國家身上的一顆毒瘤。什麽隻知有家不知有國,欲望劇烈膨脹實力壯大後與國爭奪資源會與國家產生巨大的矛盾。什麽對國家隻看到壞處沒看到好處雲雲。
諸葛亮懵了,出身世家長久以來的教育讓他看後非常厭惡,但內心深處卻告訴他,這是真實的。
廖化的觀點衝擊著他的心靈,讓他看到新的不一樣的東西,接著他真的一下不知所措了,是幫助廖化還是反對他?
這真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涉及到政見觀點,在政治生活中這是極為關鍵的。這也是廖化對諸葛亮的一個初步試探。
每天和劉備在一起,他已經將劉備的工作做通了,劉備對這個新的觀點接受的很快,甚至可以說劉備和廖化不謀而合,也許這就是屁股決定腦袋。
諸葛亮最後表示要想想,沒有迴信,然後大臣們就經常驚訝地看到,一向淡定極有風雅地諸葛亮這些天魂不守舍地看著水裏的魚發呆。
然後他又拉著龐統和徐庶不斷地分析,並告誡他們不可以將這個消息傳出去。
後者這兩位可是受了無妄之災,也被衝擊的目瞪口呆,然後就是更加激烈的討論。
徐庶是表示明確的支持的,他出身寒門,一身本事都是自己學來的不認為世家就應該把持話語權,應該給予寒門和百姓一個希望和路子,他覺得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龐統對世家的強大力量表示擔憂,因為他出身世家但他出身的世家極為不同,他的家族是很少參政地家族是一個學術家族,所以他非常冷靜。
他知道世家的力量有多麽可怕,應謹慎對待。同時,他卻對世家的一些做法也不是很認同,經過這麽多年的蹉跎,他深深知道世家到底是個什麽樣的德行,廖化說的那些事很有可能發生。
諸葛亮認為關鍵是消滅世家後,皇權中央集權強大到頂峰後,那時該怎麽保證百姓的利益,該拿什麽力量去和皇權取得平衡?
所以這幾人天天躲在家裏是吵翻了天,蜀中大臣不明究裏,嗅覺靈敏地一些大臣聞到了一股不同尋常的味道,即使朝堂上像往常一樣平靜。
說孫權這邊呢?其實孫權很不好過,幾大家族尾大不掉,煮海鹽的權力還得分他們一些呢,更不用提世家有的家兵了,他們還有礦產和田畝養著呢。
孫權現在最多也隻能咬牙養二十萬軍隊,當然那些什麽民夫不算在內。
關於世家的危害,若劉備這邊還隻是僅存在於幾個人的談話,孫權那邊正在漸漸突顯地話,那曹魏內部簡直就是活生生地在爆發。
對於曹魏來說,這已經不是關於是否保留世家的討論了,而是世家這就是懸在曹丕頭上隨時會掉下來的一柄劍。
因為曹操遺留的問題發生了強烈的反彈。
司馬家,楊家,劉家,鍾家,陳家等等壓得曹丕踹不過氣來,以前曹操可以依著他的威望壓製他們,削弱他們,但曹丕還能有什麽?要不是司馬懿和曹仁還有曹家夏侯本家的全力支持,他位置都不一定坐的穩。
現在曹魏哪還有什麽唯才是舉,除了那幾個跟著曹操打天下立有功勳的人外,隻有世家相互推薦的人才才能在朝堂上有立席之地。
曹丕為了實現他的野心,他是豁出去了。
為接下來取代漢朝稱帝鋪路,他頒布實施了一個九品中正製,將世家排了個名,等於是承認了世家的合法合理地位。反正曹家和夏侯家實力是最強的,還能掌控的住。
現在關鍵是該不該將那個該死的漢獻帝拉下來呢?
盡管曹丕拍了世家的馬屁,但曹魏集團內部還是產生了不同的矛盾,很多有才能的人都栽到了裏麵,有的是跟著曹植遭了秧。
有的是要曹丕暫緩稱帝而不為曹丕所喜。
有的幹脆就莫名其妙的丟了官,為什麽?位置就那麽多,世家這麽一排名,再相互一妥協,人選都定好了,你還坐在那上麵幹什麽?
曹丕要稱帝原因很多,主要有三個方麵,自己的野心;政權的穩固;政權的延續。
野心就不說了。世家的排名都出來了,要是自己曹家再不能做主導,那就別玩了,政權能否合法的存在都兩說呢。
稱帝後那麽曹家就有了合法的主權,當了皇帝,成了莊家。
不這樣後麵的子孫要是鬥不贏其他世家,那不是為其他世家做了嫁衣?盡管曹丕的這一思慮很對,但他想不到後來他的子孫還是失敗了。
曹丕不稱帝曹魏必定是要滅亡的,稱帝,過兩代還是要滅亡的,一個早一個晚而已。
世家已經讓他理智地瘋狂了,至於孫劉兩家的反應。
他已經管不了那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