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出身江湖,武將作風,不懂政治,雖然極為聰明,但他的思維是直來直去的,對文人的許多事情是看不慣的,不懂得如何與他們相處,加上資曆雄厚,所以他與諸葛亮之間總是別苗頭,諸葛亮也是頭疼不已,諸葛亮在荊州時,廖化夾在他們中間時常做“潤滑劑”,是深有體會。


    雖然關羽從沒有說什麽,但廖化知道,當初華容道故事,他對諸葛亮利用自己樹立威信心裏是耿耿於懷的。


    他是非得把這局找迴來不可。


    武將之間如此做無可厚非,是武將之間的一種良性競爭,然而與諸葛亮掰腕子,性質就完全變了,政治鬥爭可是極為殘酷的,以關羽的脾性他怎麽可能掰的過諸葛亮?


    諸葛亮顧全大局才暫時沒有與關羽計較,可怕的是關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廖化將兩人之間的事點到為止地對劉備隱晦的提了一下,劉備一下就懂了,於是當時就調諸葛亮攻打江州支援西川給劉璋製造壓力。


    曆史上諸葛亮確實沒有與關羽計較,但對關羽的事,在麵子上過得去就好了,其他的諸葛亮不聞不問,不發一言,更沒有提醒劉備注意荊州的變化。


    當時荊州的情況是很複雜的,所謂關羽大意失荊州隻是表象而已,事情的發生總是有深層的原因的。


    那時荊州防禦是相當薄弱的,關羽守荊州兵力其實極少,僅隻有不到五萬人,要不然孫權也不會老惦記著,這是一。


    自從曹劉爭奪漢中,諸葛亮主張將長沙三郡讓與孫權,攻合淝,重漢中輕荊州,就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給一隻餓狼嚐到了甜頭,這頭餓狼還會走麽?這是二。


    關羽守荊州主力在公安,公安是哪裏?與孫權接壤的前線。防禦重點不言而喻,然而應對曹孫夾攻,卻是力不從心的,即使沒有呂蒙偷襲荊州,荊州也是必失的:開始曹操對關羽不是很重視,派於禁,降將龐德攻打荊州被關羽所敗,後來曹操迴過神集結大軍壓境,光應付曹操,關羽的情況就不容樂觀。呂蒙偷襲荊州也隻是為減少東吳的損失以少量的力氣獲得最大的收獲而已,是孫權的高明之處。這是三。


    漢中與荊州前線相距千裏,漢中爭奪戰剛剛打完,孫權就攻打荊州,估計劉備接到消息時荊州都失了,想救都沒法救。這是四。


    糜芳劉封事件其實是一種“政治風向標”的體現而已。孟達對劉封說關羽反對劉封為劉備義子,他又與關羽沒有仇,為什麽早不說晚不說偏偏這個時候說?孟達是什麽人,政治投機者,正是看到劉備對關羽的“不重視,不支持”他才敢這樣做。


    然而結果是他錯看了劉備,劉備是對關羽非常重視的,他沒想到劉備會起傾國之兵為關羽報仇。所以孟達還能怎麽辦?


    這就是政治,今天還是南風,明天有可能就是北風,看風向是政客必備的本領。而荊州之戰前,最能影響風向的人是誰?最能影響劉備的是誰?


    關羽根本就不懂這些,還與諸葛亮掰腕子,嗬嗬。


    隨著局勢越來越複雜,廖化不得不對關羽進行深入的溝通,將他點醒。任何人做事都是有動機的,廖化也不例外,關羽與廖化感情深厚是一方麵,他與關羽在劉備集團中其實隱隱已經成為了一派,一損俱損,這是天然的。


    偉人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廖化雖然和諸葛亮關係也極好,但是諸葛亮有意也好無意也罷他將荊州弄丟了,雖然他的出發點很有他的道理,為劉備政權將來的穩固,可是為了大局,他不介意與諸葛亮掰掰腕子。


    誰勝誰負還未可知呢。


    “二哥,化來特來討杯水喝來了。”廖化提著酒菜盒子來到關羽家。


    “元儉,今天要是你不給你二哥一個交代,休說水,坐的位置都沒有。”關羽站在門外別著臉道。


    “嗬嗬,好吧,那化也不慫了,化今日來就是為了馬上將要來的戰事來的。二哥還要。。。?”廖化笑著指指自己又指指關羽。


    關羽迴嗔作喜,趕緊親熱地將廖化拉進屋,好茶好水的侍候著。


    關羽迫不及待的問接下來該打誰?怎麽打?


    廖化看看左右,就是不說話。


    關羽明白了,走出門外看了看,廖化卻想了想也起身,邀請關羽一起晚上單獨到江上賞月。


    很多和關羽的話不能讓第三者聽到一個字,兩人甚至可能會有激烈爭吵,謹慎起見乘小船到江上一遊就極為保險了。


    關羽一看廖化這慎重的架勢,就知道他有很多機密重要的事要說,也不反對,來到水營點了一艘烏篷小船,支開周倉自己駕著小舟和廖化劃到了江中。


    江水在月光下波光漣漣,船外水浪拍打著船,水起水落嘩嘩作響,心都寧靜下來了。


    “二哥,在談荊州戰事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你和孔明的事吧。”廖化喝了一口酒後說道。


    “哼,他有什麽好聊的,遠在千裏之外毫不相幹的人,提他作甚?”關羽知道廖化了解他和諸葛亮之間的事,也不掩飾什麽。


    “二哥,這是很重要的,你且聽我慢慢與你分析。二哥,你與主公相識有多少年了?”廖化吃了口菜放下筷子和關羽聊道。


    關羽聽著江水不覺中陷入了迴憶:“嗯,想當年桃園結義以來,不覺已經三十餘年了,一晃二哥都年屆知天命之年了,那時與大哥相識仿佛還在昨天。”


    廖化說道:“是啊一晃三十年,主公今年也有五十有八了,公子禪今年也有十二歲了吧?”


    關羽一聽廖化話裏有話迴過神來問道:“元儉為何說起此事?”


    廖化看著關羽道:“二哥,主公年已近甲子,公子禪又年幼,不知你將來有何打算?”


    關羽瞪了廖化一眼:“大哥在一日就是我的大哥,大哥倘若不在了,當然是扶持幼主,怎做他想?元儉你有話直說,二哥聽著呢。”


    廖化認真道:“二哥也知道這點,然而二哥是否想過,現今正是多事之秋,主公想成帝王偉業,須廣攬英才,胸襟廣闊,才有今日氣象,主公雖然一碗水端平,但在主公心中二哥是不可替代的。”


    關羽聽了高興地摸摸胡須點點廖化說道:“還是元儉了解大哥啊。”


    廖化卻嚴肅地勸關羽道:“因此二哥更應該小心謹慎,不可清高矜傲,計較得失,您已經不是當年的您了,在主公帳下,您的一言一行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就拿二哥您與孔明的事來說,孔明固然有不對的地方,但您處理的也極為不妥當,不客氣地說當時您做的那些事就是不把他放在眼裏,您認為是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卻在破壞安定團結的局麵,主公怕事情擴大才調走孔明的,您應該引起警惕。”


    關羽頓時感悟,對廖化拜了一下受了這個情,同時問道:“那元儉認為二哥應該怎麽做才能消除這些影響呢?”


    廖化見關羽聽懂了,心中一鬆,意識到問題就好,怕就怕執迷不悟。先前還準備著關羽萬一發怒呢,看來關羽的思維已經開始適應變化了。


    這就好辦了。於是他笑道:“漢初,高祖與蕭何乃同鄉發小,而良、平和韓信都是後來追隨的有大功,高祖重此三人,蕭何不計得失,不計官階大小,爵祿多少,最後是國家的棟梁,二哥可多看看蕭何。


    此外,既然二哥和主公是一條心的,為何不跟著為主公著想?放下自己,團結誌士,這樣上下一心,二哥您相反還能獲得大家的敬重,不爭就是爭啊。


    依此思想,化相信二哥自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往後將來自有自己的處世之道。說句不該說的,以二哥您名揚宇內的器量,還須在乎那點小小的麵子問題?”


    關羽哈哈大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化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昨晚床上閃了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昨晚床上閃了腰並收藏三國之化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