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蒲甘戰爭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望著達拉城黑壓壓的蒲甘軍隊,以少敵多當然不能登陸作戰,便在海港用遠程投石機和車床弩發射火箭襲擊達拉港,將達拉港變成了一片火海。
蒲甘水師立刻出港,想攻擊大宋海軍,結果數十艘蒲甘的水師被大宋海軍碾壓式的全部擊沉,上千名水師官兵葬身大海,其中有一兩百人在海上漂浮求饒。
但是水師恨透了這些蒲甘人,一個不留全部射死。
蒲甘人大怒之下,把一些水手和商人拖到海港斬首,將人頭扔進大海,以示報複。
水軍迅速向大宋傳遞消息,同時皇家海軍爪哇艦隊請求增援,蝦夷艦隊提督是韓世忠的二兒子韓彥樸,立刻調集一萬海軍陸戰隊趕赴蒲甘。
這支海軍陸戰隊到達達拉之後,達拉也調集了三萬大軍等在了達拉港,準備與大宋決戰。
宋軍海軍陸戰隊絲毫不怯,海軍在海麵上佯攻,利用遠程投石機和車床弩襲擊達拉海港。
但是七千海軍陸戰隊卻從距離達拉港十多裏的海灘搶灘登陸,並包抄到了達拉的後方。
達拉港地處平原,他們利用夜晚登陸包抄到達拉的後方的時候,天已經亮了。
領軍的正是韓世忠的二兒子韓彥樸,以少敵多他絲毫不懼,大宋的海軍陸戰隊都是重甲騎兵配輕騎兵,重甲騎兵如雷霆千鈞之勢,朝著海港的蒲甘軍隊發動強攻。
而兩翼的輕騎兵則包抄,用遠射來襲擾敵軍兩側。
蒲甘軍隊雖然也打了不少戰鬥,算得上身經百戰了,各種戰爭都打過,可是他的對手基本上都是叢林國家,雙方都是在叢林地區作戰,像這種曠野平原則很少。
而且蒲甘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騎兵也非常少,他們的馬更是遠遠比不上大宋的彪悍的戰馬。
何況蒲甘非常窮,他們的軍隊披甲率不到兩成,而且甲胄質量也很差,甚至連棉甲都沒有,光著膀子,最多拿塊竹藤編製的籮筐蓋子前後包著就算鎧甲了。
這樣的防護自然是擋不住大宋鐵騎的,何況大宋從他們的後方突然發動進攻,這讓一直麵向大海布陣的蒲甘軍猝不及防,後方被襲,頓時亂作一團。
前方還不明白是怎麽迴事,後方便被打亂了,四下奔跑,把整個中軍和前軍全都攪得一塌糊塗。
而海上的海軍陸戰隊趁機登陸,會同之前的兩千人,共計四千人從正麵發動進攻,靠著強大的騎兵衝擊力和嫻熟的騎兵戰術前後夾擊。
麵對拿著彎刀盾牌,擅長叢林戰,卻不擅長野戰的蒲甘軍隊,真如一頭頭猛虎衝入了無數的羊群中一般,直把蒲甘軍殺得大敗,四下潰逃,死傷過萬。
這一仗大宋以少敵多重創蒲甘軍,將蒲甘軍從達拉港趕了出去。
海軍陸戰隊趁機奪取了達拉港,並開始布防,準備固守。
這時,皇家海軍爪哇艦隊的韓顏亮也率領一萬海軍陸戰隊趕到了達拉港。
韓彥直是韓世忠的大兒子,從前在爪哇艦隊原本是護送金礦運輸的,十分驍勇善戰,雖隻能抽出五千人馬,但五千人也足夠給蒲甘製造麻煩了。
他們這五千人馬沒有固守達拉城,而是利用皇家海軍的強大的機動性,在蒲甘沿海海港四處襲擾,從最南方的丹那沙林開始再到北邊的土瓦直通。
蒲甘的水師本來就不強,蒲甘的海岸線很長,海港沒有什麽水師駐防,根本擋不住五千大宋海軍陸戰隊的報複襲擊,所有海港全部被劫掠並付之一炬,使得蒲甘軍隊疲於應付。
等他們趕到被襲擊的海港時,大宋海軍陸戰隊已經撤走並直奔下一個目標,這一番襲擾,將蒲甘南端沿海幾個大的都市殺了個遍。
蒲甘國王這時才察覺有些不對,他隱隱覺得似乎惹了一個不該惹的人物,但此時已經騎虎難下,隻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了。
……
大宋,東京汴梁,皇宮。
趙桓望著幾案上的緊急軍報,也是一臉的沉鬱。
他來到了福寧殿旁的地圖室,看著蒲甘國,嘴角浮現一抹冷笑。
他原本還沒打算這麽早在對蒲甘動手的,但蒲甘的猖狂進攻成功的激怒了他,既然蒲甘這麽著急的找死,若是不成全他,豈不是說不過去。
大宋時期,兩國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蒲甘曾經率軍入侵過大理國,起因是為了爭奪大理國的佛指舍利。
現在顯然是受到金國的挑唆,居然從後麵對大宋捅刀子。所以趙桓決定打這一仗。
蒲甘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把蒲甘拿下,那麽大宋將會同時擁有兩大洋的出海口——太平洋和印度洋。
而拿下蒲甘,在蒲甘南部建立軍港,從這裏進攻古印度以及進攻中亞都非常方便了,不用先到南洋,繞馬六甲海峽再進入印度洋,路程節約了一半以上。
而且,蒲甘是水稻的主產地。
在一百年前,蒲甘國王就在蒲甘的廣大平原地區修建了很多的灌溉水渠,使得這些地方水稻種植灌溉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保證了糧食產量。
所以拿下蒲甘,對於解決大宋的糧倉問題也有很大的意義,將會獲得一個充裕的糧倉,同時戰略上意義更大。
因為蒲甘往南一直延伸到三佛齊,與敵對的吳哥王朝直接接壤,拿下蒲甘便可以從蒲甘直接進攻吳哥王朝,而無需再經過大越國和占城國。
吳哥王朝這個當年東南亞的老大,串通起來掐大宋脖子的人,趙桓早就想還以顏色了,現在這場戰鬥提上了議事日程。
趙桓完全可以利用他對蒲甘曆史知識的了解,以及蒲甘與周邊的戰爭的了解來順勢而為,解決蒲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曆史上,蒙古、明朝和清朝都曾經與蒲甘爆發了大規模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大的問題都是水土不服,不適應蒲甘那濕熱的叢林氣候,非戰鬥員減員非常嚴重。
而且士兵因此厭戰情緒非常強烈。
清軍與緬軍的戰鬥,清軍將軍提督都被熱帶叢林的瘴氣感染病死,將士病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三個朝代對蒲甘的戰爭,都沒有能夠打穿蒲甘,聯通印度洋,最遠的一次是蒙古大軍,但也不過是打到了蒲甘的中部,便無力再往前挺進。
以蒙古大軍的驍勇雖然占據了蒲甘的半壁河山,但也未能將整個蒲甘收入囊中。
趙桓這一次出兵,要充分吸收三次戰爭的優勢和劣勢,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蒲甘水師立刻出港,想攻擊大宋海軍,結果數十艘蒲甘的水師被大宋海軍碾壓式的全部擊沉,上千名水師官兵葬身大海,其中有一兩百人在海上漂浮求饒。
但是水師恨透了這些蒲甘人,一個不留全部射死。
蒲甘人大怒之下,把一些水手和商人拖到海港斬首,將人頭扔進大海,以示報複。
水軍迅速向大宋傳遞消息,同時皇家海軍爪哇艦隊請求增援,蝦夷艦隊提督是韓世忠的二兒子韓彥樸,立刻調集一萬海軍陸戰隊趕赴蒲甘。
這支海軍陸戰隊到達達拉之後,達拉也調集了三萬大軍等在了達拉港,準備與大宋決戰。
宋軍海軍陸戰隊絲毫不怯,海軍在海麵上佯攻,利用遠程投石機和車床弩襲擊達拉海港。
但是七千海軍陸戰隊卻從距離達拉港十多裏的海灘搶灘登陸,並包抄到了達拉的後方。
達拉港地處平原,他們利用夜晚登陸包抄到達拉的後方的時候,天已經亮了。
領軍的正是韓世忠的二兒子韓彥樸,以少敵多他絲毫不懼,大宋的海軍陸戰隊都是重甲騎兵配輕騎兵,重甲騎兵如雷霆千鈞之勢,朝著海港的蒲甘軍隊發動強攻。
而兩翼的輕騎兵則包抄,用遠射來襲擾敵軍兩側。
蒲甘軍隊雖然也打了不少戰鬥,算得上身經百戰了,各種戰爭都打過,可是他的對手基本上都是叢林國家,雙方都是在叢林地區作戰,像這種曠野平原則很少。
而且蒲甘軍隊基本上都是步兵,騎兵也非常少,他們的馬更是遠遠比不上大宋的彪悍的戰馬。
何況蒲甘非常窮,他們的軍隊披甲率不到兩成,而且甲胄質量也很差,甚至連棉甲都沒有,光著膀子,最多拿塊竹藤編製的籮筐蓋子前後包著就算鎧甲了。
這樣的防護自然是擋不住大宋鐵騎的,何況大宋從他們的後方突然發動進攻,這讓一直麵向大海布陣的蒲甘軍猝不及防,後方被襲,頓時亂作一團。
前方還不明白是怎麽迴事,後方便被打亂了,四下奔跑,把整個中軍和前軍全都攪得一塌糊塗。
而海上的海軍陸戰隊趁機登陸,會同之前的兩千人,共計四千人從正麵發動進攻,靠著強大的騎兵衝擊力和嫻熟的騎兵戰術前後夾擊。
麵對拿著彎刀盾牌,擅長叢林戰,卻不擅長野戰的蒲甘軍隊,真如一頭頭猛虎衝入了無數的羊群中一般,直把蒲甘軍殺得大敗,四下潰逃,死傷過萬。
這一仗大宋以少敵多重創蒲甘軍,將蒲甘軍從達拉港趕了出去。
海軍陸戰隊趁機奪取了達拉港,並開始布防,準備固守。
這時,皇家海軍爪哇艦隊的韓顏亮也率領一萬海軍陸戰隊趕到了達拉港。
韓彥直是韓世忠的大兒子,從前在爪哇艦隊原本是護送金礦運輸的,十分驍勇善戰,雖隻能抽出五千人馬,但五千人也足夠給蒲甘製造麻煩了。
他們這五千人馬沒有固守達拉城,而是利用皇家海軍的強大的機動性,在蒲甘沿海海港四處襲擾,從最南方的丹那沙林開始再到北邊的土瓦直通。
蒲甘的水師本來就不強,蒲甘的海岸線很長,海港沒有什麽水師駐防,根本擋不住五千大宋海軍陸戰隊的報複襲擊,所有海港全部被劫掠並付之一炬,使得蒲甘軍隊疲於應付。
等他們趕到被襲擊的海港時,大宋海軍陸戰隊已經撤走並直奔下一個目標,這一番襲擾,將蒲甘南端沿海幾個大的都市殺了個遍。
蒲甘國王這時才察覺有些不對,他隱隱覺得似乎惹了一個不該惹的人物,但此時已經騎虎難下,隻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了。
……
大宋,東京汴梁,皇宮。
趙桓望著幾案上的緊急軍報,也是一臉的沉鬱。
他來到了福寧殿旁的地圖室,看著蒲甘國,嘴角浮現一抹冷笑。
他原本還沒打算這麽早在對蒲甘動手的,但蒲甘的猖狂進攻成功的激怒了他,既然蒲甘這麽著急的找死,若是不成全他,豈不是說不過去。
大宋時期,兩國沒有發生過戰爭。但是蒲甘曾經率軍入侵過大理國,起因是為了爭奪大理國的佛指舍利。
現在顯然是受到金國的挑唆,居然從後麵對大宋捅刀子。所以趙桓決定打這一仗。
蒲甘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如果把蒲甘拿下,那麽大宋將會同時擁有兩大洋的出海口——太平洋和印度洋。
而拿下蒲甘,在蒲甘南部建立軍港,從這裏進攻古印度以及進攻中亞都非常方便了,不用先到南洋,繞馬六甲海峽再進入印度洋,路程節約了一半以上。
而且,蒲甘是水稻的主產地。
在一百年前,蒲甘國王就在蒲甘的廣大平原地區修建了很多的灌溉水渠,使得這些地方水稻種植灌溉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保證了糧食產量。
所以拿下蒲甘,對於解決大宋的糧倉問題也有很大的意義,將會獲得一個充裕的糧倉,同時戰略上意義更大。
因為蒲甘往南一直延伸到三佛齊,與敵對的吳哥王朝直接接壤,拿下蒲甘便可以從蒲甘直接進攻吳哥王朝,而無需再經過大越國和占城國。
吳哥王朝這個當年東南亞的老大,串通起來掐大宋脖子的人,趙桓早就想還以顏色了,現在這場戰鬥提上了議事日程。
趙桓完全可以利用他對蒲甘曆史知識的了解,以及蒲甘與周邊的戰爭的了解來順勢而為,解決蒲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曆史上,蒙古、明朝和清朝都曾經與蒲甘爆發了大規模戰爭。在這些戰爭中,最大的問題都是水土不服,不適應蒲甘那濕熱的叢林氣候,非戰鬥員減員非常嚴重。
而且士兵因此厭戰情緒非常強烈。
清軍與緬軍的戰鬥,清軍將軍提督都被熱帶叢林的瘴氣感染病死,將士病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三個朝代對蒲甘的戰爭,都沒有能夠打穿蒲甘,聯通印度洋,最遠的一次是蒙古大軍,但也不過是打到了蒲甘的中部,便無力再往前挺進。
以蒙古大軍的驍勇雖然占據了蒲甘的半壁河山,但也未能將整個蒲甘收入囊中。
趙桓這一次出兵,要充分吸收三次戰爭的優勢和劣勢,從中吸取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