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如何突圍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桓召集了軍機大臣薛弼,根據具體詳細的宋越邊境地圖,製作了一份詳實的作戰計劃,趙桓審閱之後批示,照此執行。
根據趙桓批準的作戰計劃,宋軍開始積極調兵遣將。
從京湖戰區抽調十萬,京畿戰區抽調五萬,共計十五萬兵馬,由嶽飛統領,乘坐大型運兵船隻從長江出海,沿海路抵達北部灣,部署在了距離永安州不遠的海域等待。
另外,皇帝下旨給曲端,讓他們密切注視大越國的動向,一旦大越國大舉出兵進攻大宋,可以出兵側應,從側邊襲擊大越國軍隊。
趙桓判斷大越國要攻打大宋,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海。
因為相對而言,沿海的宋軍布防是最薄弱的,宋軍的重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也就是文州和通農州一線,在沿海一帶反而沒有多少兵力,這就留了一個口子。
而這一帶地勢相對平坦,有利於大軍快速突擊,所以戰爭很可能在這裏爆發。
曲端接到皇帝密旨之後,便秘密調集軍隊,隨時準備增援如昔。
趙桓又下令廣西、湖南兩地的新兵訓練營的新兵,以軍事訓練為借口全部武裝了起來,並進行長途拉練,逐漸往南靠攏。
在大越國出兵的時候,新兵訓練營已經抵達了欽州一線,新兵總兵力達到了十萬。
雖然是新兵,卻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操練出來的,而且由廣西、湖南兩地的軍事指揮學校的訓練出來的軍官統領,新兵統帥是牛皋。
因此大越國並不知道大宋早就算準了他進攻的方向,並張開口袋等著他進入包圍圈。
這次大越國是孤注一擲,居然集結了十五萬大軍,隻留下三萬守他的老巢,連北邊防守的軍隊全都撤迴來加入了戰爭。
結果十五萬大軍圍住如昔這個小城狂攻,多日居然攻不下來。
這個消息後來讓皇帝趙桓非常的高興,其實他們並沒有準確的知道大越國進攻的準確路線,沿途這麽多州縣,也不可能一一駐防。
趙桓做了一件事,堅壁清野。
將百姓糧草全都撤出了數百裏,搬遷到了內地,但是城池依舊沒動,隻讓各城的甲兵征召人手,檢查督促城防設施,積極做好防守準備。
這招果然有效,之前苦心經營的如昔果然發揮了強大的守城能力,麵對十五萬越軍的連續多日的狂攻,如驚濤駭浪中的小舟依舊巍然屹立,沒有被攻破,可謂奇跡。
城下。
大越軍隊兵營,中軍大帳。
兩路統帥洪甲和邵武臉色鐵青地坐在大帳之中,十幾個部將分列兩側,一個個麵紅耳赤。
他們已經爭吵了一個多時辰了,卻還是沒有拿定主意該怎麽辦。
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他們已經被大宋團團包圍,而如昔城卻還是沒拿下來,戰報已經發出了十幾份,目前還沒有收到京城方麵傳來的旨意,他們該何去何從。
昭武沉聲說道:“不能再猶豫了,立刻化整為零分別突圍,這樣大宋總不能把咱們一起全殲吧,逃出去一個是一個,保存力量,以後東山再起。
如果我們一起突圍,勢必遭到大宋層層圍剿,那時必將全軍覆沒。”
洪甲搖了搖頭,說道:“這仗是沒法打了,但是化整為零各自突圍風險太大,隻怕跑不出去多少,都得死在這。
還不如擰成一股繩,朝著西邊叢林突圍,隻要能進入叢林地帶,就能甩掉追兵,逃脫升天。”
突圍是定下的基調,因為他們十五萬打大宋四十萬,而且是麵對擁有大量重甲騎兵的大宋軍隊,又是在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帶,天時地利人和對大越國都極為不利。
如果不突圍,結局恐怕就隻有死路一條,這一點倒是沒有爭執,關鍵是如何突圍,兩個主帥一個主張分別突圍,一個主張集中逃進從林,而他們的部下也一分為二起了爭執。
就在這時,外麵衝進來傳令兵,將大越國皇帝李陽煥的聖旨呈上。
洪甲取過聖旨,都顧不上擺香爐迎接了,查看之後不由得一張臉都成了豬肝,將那聖旨砰的一聲拍在了桌上,說道:“陛下這是讓我們去送死嗎?”
昭武取過聖旨匆匆看了一眼,同樣臉色極其難看,也怒道:“陛下肯定被奸人所教唆,否則不會下如此昏庸的聖旨的。”
洪甲道:“當年若不是皇帝胡亂指揮,我爹也不會戰死沙場。”
昭武也深有體會,悍然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是大宋圈中的一句名言,咱們也該如此,不聽他的。”
一眾部將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一個部將大膽子問道:“皇上到底讓我們做什麽?”
洪甲本不想宣布這道聖旨的,可恰好這麽多部將都看到了,還問起,若是不說出來,隻怕這些部將更會胡亂猜測,便將聖旨遞給眾人,讓他們自己看。
一眾部將湊在一起仔細看了,一個個臉色極其難看。
因為聖旨讓他們往大宋縱深方向進軍,打破宋包圍,先殺入宋軍嶺南腹地,攪個天翻地覆。
再利用機動靈活策略,擺脫宋軍的重重包圍,並伺機利用大宋嶺南的崇山峻嶺迂迴穿插,再撤迴大越國。
其實也就是一條曲線突圍的方法,——先往北進攻大宋,進入大宋嶺南地區的叢林地帶,再利用叢林地帶來擺脫追兵,然後往西繞一個圈再逃迴大越國。
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種策略,這個策略當然不是皇帝李陽煥能想得出來的,他是洪鼎的構想。
他雖是兵部尚書,可是之前也是領兵作戰征戰沙場的,他是洪真太子的親弟弟,當年跟隨哥哥參加過熙寧之戰,對大宋也是刻骨銘心的恨。
因為年邁體衰離開軍隊,在刑部當了尚書,可是作戰卻還是很有一套的。
不得不說其實他的這個意見相對而言是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最有可能逃出大宋重重包圍的辦法。
因為薛弼已經判斷,大越軍隊麵臨重圍必定想往南逃迴大越國,所以在南邊布下了重兵,總共二十五萬。
其中包括十萬海軍陸戰隊,十五萬的京湖戰區和京畿戰區的軍隊,是整個包圍圈中兵力最為強大的存在。
而西邊是曲端的六萬大軍,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是後麵還有張俊的六萬大軍還沒動。如果往西突圍,就得突破兩道封鎖線,而往東是大海。
根據趙桓批準的作戰計劃,宋軍開始積極調兵遣將。
從京湖戰區抽調十萬,京畿戰區抽調五萬,共計十五萬兵馬,由嶽飛統領,乘坐大型運兵船隻從長江出海,沿海路抵達北部灣,部署在了距離永安州不遠的海域等待。
另外,皇帝下旨給曲端,讓他們密切注視大越國的動向,一旦大越國大舉出兵進攻大宋,可以出兵側應,從側邊襲擊大越國軍隊。
趙桓判斷大越國要攻打大宋,最大的可能就是沿海。
因為相對而言,沿海的宋軍布防是最薄弱的,宋軍的重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也就是文州和通農州一線,在沿海一帶反而沒有多少兵力,這就留了一個口子。
而這一帶地勢相對平坦,有利於大軍快速突擊,所以戰爭很可能在這裏爆發。
曲端接到皇帝密旨之後,便秘密調集軍隊,隨時準備增援如昔。
趙桓又下令廣西、湖南兩地的新兵訓練營的新兵,以軍事訓練為借口全部武裝了起來,並進行長途拉練,逐漸往南靠攏。
在大越國出兵的時候,新兵訓練營已經抵達了欽州一線,新兵總兵力達到了十萬。
雖然是新兵,卻是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操練出來的,而且由廣西、湖南兩地的軍事指揮學校的訓練出來的軍官統領,新兵統帥是牛皋。
因此大越國並不知道大宋早就算準了他進攻的方向,並張開口袋等著他進入包圍圈。
這次大越國是孤注一擲,居然集結了十五萬大軍,隻留下三萬守他的老巢,連北邊防守的軍隊全都撤迴來加入了戰爭。
結果十五萬大軍圍住如昔這個小城狂攻,多日居然攻不下來。
這個消息後來讓皇帝趙桓非常的高興,其實他們並沒有準確的知道大越國進攻的準確路線,沿途這麽多州縣,也不可能一一駐防。
趙桓做了一件事,堅壁清野。
將百姓糧草全都撤出了數百裏,搬遷到了內地,但是城池依舊沒動,隻讓各城的甲兵征召人手,檢查督促城防設施,積極做好防守準備。
這招果然有效,之前苦心經營的如昔果然發揮了強大的守城能力,麵對十五萬越軍的連續多日的狂攻,如驚濤駭浪中的小舟依舊巍然屹立,沒有被攻破,可謂奇跡。
城下。
大越軍隊兵營,中軍大帳。
兩路統帥洪甲和邵武臉色鐵青地坐在大帳之中,十幾個部將分列兩側,一個個麵紅耳赤。
他們已經爭吵了一個多時辰了,卻還是沒有拿定主意該怎麽辦。
現在已經很明確了,他們已經被大宋團團包圍,而如昔城卻還是沒拿下來,戰報已經發出了十幾份,目前還沒有收到京城方麵傳來的旨意,他們該何去何從。
昭武沉聲說道:“不能再猶豫了,立刻化整為零分別突圍,這樣大宋總不能把咱們一起全殲吧,逃出去一個是一個,保存力量,以後東山再起。
如果我們一起突圍,勢必遭到大宋層層圍剿,那時必將全軍覆沒。”
洪甲搖了搖頭,說道:“這仗是沒法打了,但是化整為零各自突圍風險太大,隻怕跑不出去多少,都得死在這。
還不如擰成一股繩,朝著西邊叢林突圍,隻要能進入叢林地帶,就能甩掉追兵,逃脫升天。”
突圍是定下的基調,因為他們十五萬打大宋四十萬,而且是麵對擁有大量重甲騎兵的大宋軍隊,又是在地勢平坦的沿海地帶,天時地利人和對大越國都極為不利。
如果不突圍,結局恐怕就隻有死路一條,這一點倒是沒有爭執,關鍵是如何突圍,兩個主帥一個主張分別突圍,一個主張集中逃進從林,而他們的部下也一分為二起了爭執。
就在這時,外麵衝進來傳令兵,將大越國皇帝李陽煥的聖旨呈上。
洪甲取過聖旨,都顧不上擺香爐迎接了,查看之後不由得一張臉都成了豬肝,將那聖旨砰的一聲拍在了桌上,說道:“陛下這是讓我們去送死嗎?”
昭武取過聖旨匆匆看了一眼,同樣臉色極其難看,也怒道:“陛下肯定被奸人所教唆,否則不會下如此昏庸的聖旨的。”
洪甲道:“當年若不是皇帝胡亂指揮,我爹也不會戰死沙場。”
昭武也深有體會,悍然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這是大宋圈中的一句名言,咱們也該如此,不聽他的。”
一眾部將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一個部將大膽子問道:“皇上到底讓我們做什麽?”
洪甲本不想宣布這道聖旨的,可恰好這麽多部將都看到了,還問起,若是不說出來,隻怕這些部將更會胡亂猜測,便將聖旨遞給眾人,讓他們自己看。
一眾部將湊在一起仔細看了,一個個臉色極其難看。
因為聖旨讓他們往大宋縱深方向進軍,打破宋包圍,先殺入宋軍嶺南腹地,攪個天翻地覆。
再利用機動靈活策略,擺脫宋軍的重重包圍,並伺機利用大宋嶺南的崇山峻嶺迂迴穿插,再撤迴大越國。
其實也就是一條曲線突圍的方法,——先往北進攻大宋,進入大宋嶺南地區的叢林地帶,再利用叢林地帶來擺脫追兵,然後往西繞一個圈再逃迴大越國。
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種策略,這個策略當然不是皇帝李陽煥能想得出來的,他是洪鼎的構想。
他雖是兵部尚書,可是之前也是領兵作戰征戰沙場的,他是洪真太子的親弟弟,當年跟隨哥哥參加過熙寧之戰,對大宋也是刻骨銘心的恨。
因為年邁體衰離開軍隊,在刑部當了尚書,可是作戰卻還是很有一套的。
不得不說其實他的這個意見相對而言是最有效的辦法,也是最有可能逃出大宋重重包圍的辦法。
因為薛弼已經判斷,大越軍隊麵臨重圍必定想往南逃迴大越國,所以在南邊布下了重兵,總共二十五萬。
其中包括十萬海軍陸戰隊,十五萬的京湖戰區和京畿戰區的軍隊,是整個包圍圈中兵力最為強大的存在。
而西邊是曲端的六萬大軍,雖然人數相對較少,但是後麵還有張俊的六萬大軍還沒動。如果往西突圍,就得突破兩道封鎖線,而往東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