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2章 機智的吳敏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此同時,崇善縣城內。
廣西安撫使吳敏正與知縣劉韜在商議政務。
吳敏已經提前來到了大宋和大越國的邊境。
因為大宋和大越國往來的重要關隘就在坡壘關,也就是後世的友誼關,而距離這個關隘最近的就是崇善縣。
所以吳敏便把目的地定在了崇善縣,平時就住在這裏,然後對邊界附近開展調查了解。
他帶著隨從來到了崇善縣,知縣劉韜得知是吳敏,驚喜交加,吳敏那可是曾經當過宰相的絕頂高官,現在又是安撫使,那官比他大了不知道多少級。
慌忙的帶著衙門的佐官以及城裏的鄉紳以及算得上號的有頭有臉的人上百號,並組織了上千的百姓,敲鑼打鼓的到城門口迎接。
吳敏見了之後卻冷著臉,讓劉韜把所有人都請迴去,把劉韜搞得灰頭土臉,趕緊把鑼鼓喧天的隊伍全都解散了,又讓鄉紳名流也全都走了,隻留下衙門的幾個官員,劉韜這才跟他進城。
隨後幾天,吳敏到縣城各周邊鄉村踩點了解情況,連大年三十他都是在鄉村火炕邊跟百姓一起度過的。
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安,因為他是安撫使。
名字百姓不大容易記得住,但官職是記住了,吳敏對鄉親們稱他為老安非常高興,逢人也都稱自己為老安。
一來二去,邊境一帶的百姓都知道朝廷有個叫老安的官員在了解民情,有什麽疾苦都找他訴說。
吳敏還真解決了不少問題,也了解到了當地百姓生活情況,他也在雙方關隘的集市上做了了解。得知大越的百姓很向往大宋朝,很多大越國邊民都到坡壘關大宋國這邊來買東西,大包小包的往迴帶。
因為大越國的物資匱乏,物價又比大宋高的多,大宋的百姓生活那比大越國好得太多了,很多大越國的家人都想把女兒嫁到大宋來,哪怕做妾做小都願意。
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吳敏心裏便升起了一個念頭,如果將來開戰,攻占了大越的城池,將當地百姓強行整體搬遷,大越國的百姓未必會願意,畢竟故土難舍。
但是如果采用自願的方式,讓大越國的百姓去大宋打工,包括通過英雄母親計劃等等方式去大宋掙錢,很多人是自願去的,不會有抵觸心理。
留下來的當地人也會對此心存感激。同時,有家人在大宋,這些大越百姓就算想反抗大宋也得心頭掂量一下,從而大幅減少對大宋的抵觸和反抗心理。
於是,吳敏當即便寫了奏折,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趙桓稟報。
這一天。
吳敏又到了坡壘關來了解民情。
於是他便看見李常憲帶著大越大軍浩浩蕩蕩的過了坡壘關,長驅直奔崇善縣而去。
吳敏大驚失色,他視察民情時沒有穿官袍,隻是穿便服,這樣更能夠拉近跟百姓的關係,包括身邊的衙役,他都不讓穿著官袍,全部著便裝,因此他們在集市中並不顯眼。
大越的軍隊從他們身邊經過,並不知道在這些集市看熱鬧的大宋百姓中居然有一位前宰相,現任廣西安撫使。
要是知道有一個大宋這麽大的官就在他們眼皮底下,他們卻沒有抓迴去做人質,肯定會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吳敏不動聲色立刻離開了集市,隨後騎著馬帶著隨從,抄小路搶先一步趕迴了崇善縣。
崇善縣城隻有兩三百甲兵、民壯和衙役,憑借這點人要想抗衡二萬大越國的軍隊,那簡直就是笑話。
糟糕的在於,大宋在邊境根本沒有任何軍隊駐紮,他連求救都沒地方去。
他知道大宋即將對大越動兵,很可能這時候已經兵戎相見了。所以大越國才向大宋出兵。
認準了這一點,吳敏想的就是怎麽保住崇善縣。
他立刻讓劉韜召集縣衙所有衙役、民壯以及甲兵集合。
等人員齊備之後,吳敏驚喜的發現那二百多巡檢司的甲兵居然清一色都是弓箭手,而且使用的還是長弓,這種弓射的非常遠。
他驚訝無比,問劉韜之後才得知,因為這地方屬於嶺南煙瘴之地,流放罪犯的地方,以前百姓生活很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家家戶戶的男人基本上都會射箭,就是為了打獵。
因此,衙門招錄甲兵的時候,也重點從這些善於射箭的年輕村民中招錄,而且,這些人平時都會有組織的上山打獵來改善生活,一來二去,使得崇善縣的甲兵清一色都變成了弓弩手。
吳敏忽然心生一計。從坡壘關到崇善縣要經過一道峽穀,大概綿延有十裏路,兩側都是懸崖峭壁。
而此刻是冬季,正好幹燥無雨,因為這邊境一帶分雨季和旱季,夏天是雨季,雨水綿延不斷,冬季就很少下雨,十分幹燥。
在先前坡壘關的時候,吳敏就發現了大越國的兵士,身上穿的基本上都是藤甲,手持的也是藤木盾牌。這都是用幹樹藤編織而成的。
當地富產樹藤,很多是拿來燒柴的,因為燃燒猛烈,火勢好。又由於藤木做的藤甲和盾牌成本很低,也就成了缺錢的大越國士兵首選,大量裝備軍隊。
吳敏當然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的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因此他決定學一把諸葛亮,出奇製勝。
算了算大越國軍隊行進的速度,估計來得及。
於是吳敏把心一橫,把自己的想法跟劉韜說了,然後讓劉韜組織人手關閉城門,並動員城中百姓上城守城,而自己則帶著二百甲兵,趕赴九龍灘峽穀準備伏擊二萬大越國的軍隊,同時利用八百裏加急緊急向最近的新兵營求援。
不過新兵營最快趕到這兒,至少也要三天時間,這還是絲毫不能耽誤的情況下,正常速度估計要五六天了,隻怕來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但沒辦法,現在隻能是死馬當活馬醫了。
在進行布防安排的同時,吳敏下令將城中僅有的五百匹馬全都集中起來,然後讓甲兵們找來一捆捆的鬆樹的鬆脂柴火馱在馬上,這些是農村引火用的,因為上麵有油脂,見火就燃。
甲兵、衙役、民壯都從各自家中找來了鬆脂柴火,馱滿了三百匹馬。剩下二百匹由弓弩手騎乘。
準備妥當,吳敏帶著二百甲兵弓箭手,攜帶了足量的火箭,騎馬迎著大越國軍隊來的方向往前急趕,順著官道搶先一步趕到了九龍灘。
到這裏的時候,他們甚至都已經聽到兩萬大越國軍隊沿著道路過來時發出的轟鳴和遠處揚起的塵土。
廣西安撫使吳敏正與知縣劉韜在商議政務。
吳敏已經提前來到了大宋和大越國的邊境。
因為大宋和大越國往來的重要關隘就在坡壘關,也就是後世的友誼關,而距離這個關隘最近的就是崇善縣。
所以吳敏便把目的地定在了崇善縣,平時就住在這裏,然後對邊界附近開展調查了解。
他帶著隨從來到了崇善縣,知縣劉韜得知是吳敏,驚喜交加,吳敏那可是曾經當過宰相的絕頂高官,現在又是安撫使,那官比他大了不知道多少級。
慌忙的帶著衙門的佐官以及城裏的鄉紳以及算得上號的有頭有臉的人上百號,並組織了上千的百姓,敲鑼打鼓的到城門口迎接。
吳敏見了之後卻冷著臉,讓劉韜把所有人都請迴去,把劉韜搞得灰頭土臉,趕緊把鑼鼓喧天的隊伍全都解散了,又讓鄉紳名流也全都走了,隻留下衙門的幾個官員,劉韜這才跟他進城。
隨後幾天,吳敏到縣城各周邊鄉村踩點了解情況,連大年三十他都是在鄉村火炕邊跟百姓一起度過的。
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老安,因為他是安撫使。
名字百姓不大容易記得住,但官職是記住了,吳敏對鄉親們稱他為老安非常高興,逢人也都稱自己為老安。
一來二去,邊境一帶的百姓都知道朝廷有個叫老安的官員在了解民情,有什麽疾苦都找他訴說。
吳敏還真解決了不少問題,也了解到了當地百姓生活情況,他也在雙方關隘的集市上做了了解。得知大越的百姓很向往大宋朝,很多大越國邊民都到坡壘關大宋國這邊來買東西,大包小包的往迴帶。
因為大越國的物資匱乏,物價又比大宋高的多,大宋的百姓生活那比大越國好得太多了,很多大越國的家人都想把女兒嫁到大宋來,哪怕做妾做小都願意。
了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吳敏心裏便升起了一個念頭,如果將來開戰,攻占了大越的城池,將當地百姓強行整體搬遷,大越國的百姓未必會願意,畢竟故土難舍。
但是如果采用自願的方式,讓大越國的百姓去大宋打工,包括通過英雄母親計劃等等方式去大宋掙錢,很多人是自願去的,不會有抵觸心理。
留下來的當地人也會對此心存感激。同時,有家人在大宋,這些大越百姓就算想反抗大宋也得心頭掂量一下,從而大幅減少對大宋的抵觸和反抗心理。
於是,吳敏當即便寫了奏折,把自己的想法向皇帝趙桓稟報。
這一天。
吳敏又到了坡壘關來了解民情。
於是他便看見李常憲帶著大越大軍浩浩蕩蕩的過了坡壘關,長驅直奔崇善縣而去。
吳敏大驚失色,他視察民情時沒有穿官袍,隻是穿便服,這樣更能夠拉近跟百姓的關係,包括身邊的衙役,他都不讓穿著官袍,全部著便裝,因此他們在集市中並不顯眼。
大越的軍隊從他們身邊經過,並不知道在這些集市看熱鬧的大宋百姓中居然有一位前宰相,現任廣西安撫使。
要是知道有一個大宋這麽大的官就在他們眼皮底下,他們卻沒有抓迴去做人質,肯定會後悔的腸子都青了。
吳敏不動聲色立刻離開了集市,隨後騎著馬帶著隨從,抄小路搶先一步趕迴了崇善縣。
崇善縣城隻有兩三百甲兵、民壯和衙役,憑借這點人要想抗衡二萬大越國的軍隊,那簡直就是笑話。
糟糕的在於,大宋在邊境根本沒有任何軍隊駐紮,他連求救都沒地方去。
他知道大宋即將對大越動兵,很可能這時候已經兵戎相見了。所以大越國才向大宋出兵。
認準了這一點,吳敏想的就是怎麽保住崇善縣。
他立刻讓劉韜召集縣衙所有衙役、民壯以及甲兵集合。
等人員齊備之後,吳敏驚喜的發現那二百多巡檢司的甲兵居然清一色都是弓箭手,而且使用的還是長弓,這種弓射的非常遠。
他驚訝無比,問劉韜之後才得知,因為這地方屬於嶺南煙瘴之地,流放罪犯的地方,以前百姓生活很苦,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所以家家戶戶的男人基本上都會射箭,就是為了打獵。
因此,衙門招錄甲兵的時候,也重點從這些善於射箭的年輕村民中招錄,而且,這些人平時都會有組織的上山打獵來改善生活,一來二去,使得崇善縣的甲兵清一色都變成了弓弩手。
吳敏忽然心生一計。從坡壘關到崇善縣要經過一道峽穀,大概綿延有十裏路,兩側都是懸崖峭壁。
而此刻是冬季,正好幹燥無雨,因為這邊境一帶分雨季和旱季,夏天是雨季,雨水綿延不斷,冬季就很少下雨,十分幹燥。
在先前坡壘關的時候,吳敏就發現了大越國的兵士,身上穿的基本上都是藤甲,手持的也是藤木盾牌。這都是用幹樹藤編織而成的。
當地富產樹藤,很多是拿來燒柴的,因為燃燒猛烈,火勢好。又由於藤木做的藤甲和盾牌成本很低,也就成了缺錢的大越國士兵首選,大量裝備軍隊。
吳敏當然知道諸葛亮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的故事,這個故事廣為流傳,因此他決定學一把諸葛亮,出奇製勝。
算了算大越國軍隊行進的速度,估計來得及。
於是吳敏把心一橫,把自己的想法跟劉韜說了,然後讓劉韜組織人手關閉城門,並動員城中百姓上城守城,而自己則帶著二百甲兵,趕赴九龍灘峽穀準備伏擊二萬大越國的軍隊,同時利用八百裏加急緊急向最近的新兵營求援。
不過新兵營最快趕到這兒,至少也要三天時間,這還是絲毫不能耽誤的情況下,正常速度估計要五六天了,隻怕來的時候黃花菜都涼了,但沒辦法,現在隻能是死馬當活馬醫了。
在進行布防安排的同時,吳敏下令將城中僅有的五百匹馬全都集中起來,然後讓甲兵們找來一捆捆的鬆樹的鬆脂柴火馱在馬上,這些是農村引火用的,因為上麵有油脂,見火就燃。
甲兵、衙役、民壯都從各自家中找來了鬆脂柴火,馱滿了三百匹馬。剩下二百匹由弓弩手騎乘。
準備妥當,吳敏帶著二百甲兵弓箭手,攜帶了足量的火箭,騎馬迎著大越國軍隊來的方向往前急趕,順著官道搶先一步趕到了九龍灘。
到這裏的時候,他們甚至都已經聽到兩萬大越國軍隊沿著道路過來時發出的轟鳴和遠處揚起的塵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