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李綱放心了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綱激動的同時更是不安,皇帝之前設立的精兵路線他是完全讚成的,兵不在多而在精,這應該是基本的思路。
但現在皇帝有擴大軍隊規模的趨勢,由此一來就有可能會重新陷入冗兵的可怕旋渦之中。
冗兵的問題才剛剛得到初步解決,現在又再次迴歸到冗兵路線上去,那可不是好事。
所以李綱還是硬著頭皮拱手道:“陛下,招兵很容易,但請神容易送神難,這麽多軍隊招來,將來如何處置可是個大問題,咱們真的有那麽多錢來養這麽龐大的軍隊嗎?”
趙桓點頭說道:“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不過有兩點朕要你記清楚,第一,朕說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寧缺毋濫,現在會堅持,將來仍然會堅持,但是數量是可以適當增加的。
至於增加到什麽度,由戰爭的規模來決定,如果戰爭不需要了,裁軍讓他們解甲歸田也就是了。
所以朕早就下旨,要將軍隊建設由之前的軍戶製度改成募兵製度,所謂募兵,朝廷給錢你來當兵,朝廷不需要你當兵了,你就乖乖哪來哪去,就像雇傭長工一樣。
當然軍隊的解甲歸田是要有序進行,但在招兵的時候就要把這個政策說清楚,將來到了一定年齡是要解甲歸田的,朝廷可不負責兵士之後的安置。
但是對於軍隊的將領是要進行安置的,這是規矩,對於士兵發給一定的費用,地方如果有需要,可以優先錄用為衙役甲後之類的地方人員,在將來軍隊正規化之後,要製定嚴格的退伍製度。
到了一定年齡士兵就要解甲歸田,一來是保證戰鬥力,二來也是對將士的愛惜,不能年紀大了還要浴血沙場,那不是不合適,這個你也要在軍隊建設中納入考慮的範圍,寫入規劃之中。”
李綱忙躬身答應,說道:“可是這錢……”
趙桓沒等他說完,擺了擺手說道:“朕一開始就告訴你了,不要考慮錢,如果你的計劃拿出來,朕拿不出來錢,那時你再來問朕這個問題。
記住了,以後不要跟朕提錢,這不是你考慮的事。”
李綱麵紅耳赤,想想也對,自己的職責不是考慮錢的,既然皇帝都這麽說了,他雖然還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但究竟皇上的權威擺在那,他不敢再說。
趙桓微笑道:“朕知道你心裏忐忑,這樣吧,朕可以給你透個底,但這句話隻限於你知道,因為你是朕的心腹,對外不要說。”
李綱忙躬身答應,眼巴巴的望著趙桓。
趙桓四下看了看,又對擔任記錄的胡安國和在一旁做記錄的李清照說道:“朕後麵的話不要做記錄,也不要任何報道。”
兩人都趕緊點頭。
趙桓這才說道:“朕在海外發現了四處金礦,這四處金礦產出來的金銀銅,足夠朕之前說的所有計劃開支,還綽綽有餘,明白了嗎?”
李綱大喜,激動的說道:“陛下,這是真的?”
趙桓說道:“不然你以為朕之前大動作,調出這麽多人是去幹什麽去了?就是幹這件事。”
李綱這才明白,他的確也知道趙桓前些日子不斷的往外派人,還把三個沿海的朝廷船廠收購為皇家船廠,用來製造大型的遠洋海船,並在研製用於海戰的軍艦,還大規模的招來礦工,原來是發現了金礦。
他努力的忍住了想吞唾沫的衝動,小心的問了一句:“微臣能問一句,這金礦出產金銀銅產量如何?”
趙桓微笑道:“這幾個金礦,金銀銅產量都遠遠超過我大宋黃金產量的無數倍。
這麽跟你說吧,單單是這四個金礦出產的金銀銅正常產量來看,朕曾經做過估算,可以是我們每年的財政收入翻上十倍,這還是朕的保守估算。”
李綱終於忍不住,很響的咕咚咽了一次口唾沫,激動的說道:“果真如此,那蓋再多的學校,招再多的兵,修再多的戰艦都不在話下了,臣一顆心就放在肚子裏了。”
說著抹了一把額頭上的冷汗,興奮不已。
趙桓哈哈大笑,說道:“不過這下黃金不能在我大宋境內消化,要用來做海外貿易,去海外其他國家買迴我們需要的東西。
同時也用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並帶動經濟進入良性循環,這個要一步一步來。”
李綱激動的說道:“難怪樞密院接到軍情,說隴右都護府有很多西域來的商人,正在向隴右都護府運送戰馬。
微臣當時還很奇怪,隴右都護府沒聽說有多少錢呀,哪來的錢買戰馬?原來是這麽迴事。”
趙桓笑道:“是呀,朕讓劉錡在隴右都護府負責這件事,從中亞購買戰馬,看來這個事情進展還不錯,有了好的開頭。
……
科舉考試的時間終於到了,來自全國的舉人們齊聚京城。
這些都是通過了鄉試考試的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由禮部組織進行,隨後將進行殿試。
趙桓沒有過多的介入這件事,隻安排下去,讓禮部的人負責主考。
由於這次是開恩科,而且專門招錄的是經濟管理方麵的人才,並增加了算數會計等經濟方麵基礎的知識考核,而且錄取的數額趙桓沒有給出限製,隻要符合要求的通通錄用。
因此天下考生趨之若鶩,隻可惜他們大部分考生都不會算數和會計,尤其是會計,一竅不通,算數也隻會簡單的加減乘除,再難一點就不會了。
因此能夠通過的舉人隻有一百來人而已,這讓趙桓大為失望。
因為經濟方麵的人才缺口太大,他隻好下旨讓禮部擴大招募範圍,降低標準,先招一批人用著,有人用總比沒人用好。
不然全國各州縣這麽多,需要用到皇家銀行等金融機構,至少這些人多少還懂一些,總不能找那些一竅不通的人去。
這讓趙桓有了進一步開設金融專科學校的念頭,準確的說是擴大,因為這方麵在宋朝是有這樣的學校的,隻是數量遠遠達不到要求,而且培養出來的人也不符合趙桓的期望。
但現在皇帝有擴大軍隊規模的趨勢,由此一來就有可能會重新陷入冗兵的可怕旋渦之中。
冗兵的問題才剛剛得到初步解決,現在又再次迴歸到冗兵路線上去,那可不是好事。
所以李綱還是硬著頭皮拱手道:“陛下,招兵很容易,但請神容易送神難,這麽多軍隊招來,將來如何處置可是個大問題,咱們真的有那麽多錢來養這麽龐大的軍隊嗎?”
趙桓點頭說道:“你說的有一定道理,不過有兩點朕要你記清楚,第一,朕說的兵不在多而在精,寧缺毋濫,現在會堅持,將來仍然會堅持,但是數量是可以適當增加的。
至於增加到什麽度,由戰爭的規模來決定,如果戰爭不需要了,裁軍讓他們解甲歸田也就是了。
所以朕早就下旨,要將軍隊建設由之前的軍戶製度改成募兵製度,所謂募兵,朝廷給錢你來當兵,朝廷不需要你當兵了,你就乖乖哪來哪去,就像雇傭長工一樣。
當然軍隊的解甲歸田是要有序進行,但在招兵的時候就要把這個政策說清楚,將來到了一定年齡是要解甲歸田的,朝廷可不負責兵士之後的安置。
但是對於軍隊的將領是要進行安置的,這是規矩,對於士兵發給一定的費用,地方如果有需要,可以優先錄用為衙役甲後之類的地方人員,在將來軍隊正規化之後,要製定嚴格的退伍製度。
到了一定年齡士兵就要解甲歸田,一來是保證戰鬥力,二來也是對將士的愛惜,不能年紀大了還要浴血沙場,那不是不合適,這個你也要在軍隊建設中納入考慮的範圍,寫入規劃之中。”
李綱忙躬身答應,說道:“可是這錢……”
趙桓沒等他說完,擺了擺手說道:“朕一開始就告訴你了,不要考慮錢,如果你的計劃拿出來,朕拿不出來錢,那時你再來問朕這個問題。
記住了,以後不要跟朕提錢,這不是你考慮的事。”
李綱麵紅耳赤,想想也對,自己的職責不是考慮錢的,既然皇帝都這麽說了,他雖然還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但究竟皇上的權威擺在那,他不敢再說。
趙桓微笑道:“朕知道你心裏忐忑,這樣吧,朕可以給你透個底,但這句話隻限於你知道,因為你是朕的心腹,對外不要說。”
李綱忙躬身答應,眼巴巴的望著趙桓。
趙桓四下看了看,又對擔任記錄的胡安國和在一旁做記錄的李清照說道:“朕後麵的話不要做記錄,也不要任何報道。”
兩人都趕緊點頭。
趙桓這才說道:“朕在海外發現了四處金礦,這四處金礦產出來的金銀銅,足夠朕之前說的所有計劃開支,還綽綽有餘,明白了嗎?”
李綱大喜,激動的說道:“陛下,這是真的?”
趙桓說道:“不然你以為朕之前大動作,調出這麽多人是去幹什麽去了?就是幹這件事。”
李綱這才明白,他的確也知道趙桓前些日子不斷的往外派人,還把三個沿海的朝廷船廠收購為皇家船廠,用來製造大型的遠洋海船,並在研製用於海戰的軍艦,還大規模的招來礦工,原來是發現了金礦。
他努力的忍住了想吞唾沫的衝動,小心的問了一句:“微臣能問一句,這金礦出產金銀銅產量如何?”
趙桓微笑道:“這幾個金礦,金銀銅產量都遠遠超過我大宋黃金產量的無數倍。
這麽跟你說吧,單單是這四個金礦出產的金銀銅正常產量來看,朕曾經做過估算,可以是我們每年的財政收入翻上十倍,這還是朕的保守估算。”
李綱終於忍不住,很響的咕咚咽了一次口唾沫,激動的說道:“果真如此,那蓋再多的學校,招再多的兵,修再多的戰艦都不在話下了,臣一顆心就放在肚子裏了。”
說著抹了一把額頭上的冷汗,興奮不已。
趙桓哈哈大笑,說道:“不過這下黃金不能在我大宋境內消化,要用來做海外貿易,去海外其他國家買迴我們需要的東西。
同時也用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並帶動經濟進入良性循環,這個要一步一步來。”
李綱激動的說道:“難怪樞密院接到軍情,說隴右都護府有很多西域來的商人,正在向隴右都護府運送戰馬。
微臣當時還很奇怪,隴右都護府沒聽說有多少錢呀,哪來的錢買戰馬?原來是這麽迴事。”
趙桓笑道:“是呀,朕讓劉錡在隴右都護府負責這件事,從中亞購買戰馬,看來這個事情進展還不錯,有了好的開頭。
……
科舉考試的時間終於到了,來自全國的舉人們齊聚京城。
這些都是通過了鄉試考試的舉人,到京城參加會試,由禮部組織進行,隨後將進行殿試。
趙桓沒有過多的介入這件事,隻安排下去,讓禮部的人負責主考。
由於這次是開恩科,而且專門招錄的是經濟管理方麵的人才,並增加了算數會計等經濟方麵基礎的知識考核,而且錄取的數額趙桓沒有給出限製,隻要符合要求的通通錄用。
因此天下考生趨之若鶩,隻可惜他們大部分考生都不會算數和會計,尤其是會計,一竅不通,算數也隻會簡單的加減乘除,再難一點就不會了。
因此能夠通過的舉人隻有一百來人而已,這讓趙桓大為失望。
因為經濟方麵的人才缺口太大,他隻好下旨讓禮部擴大招募範圍,降低標準,先招一批人用著,有人用總比沒人用好。
不然全國各州縣這麽多,需要用到皇家銀行等金融機構,至少這些人多少還懂一些,總不能找那些一竅不通的人去。
這讓趙桓有了進一步開設金融專科學校的念頭,準確的說是擴大,因為這方麵在宋朝是有這樣的學校的,隻是數量遠遠達不到要求,而且培養出來的人也不符合趙桓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