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悶聲發大財
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作者:沐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整個地球東西向分為三百六十度,每一度又分六十份,每一份為一海裏,而每隔十五度會相差一個小時,如果有精準的時鍾,就能確定經度。
但是這個時代用來計時的隻有沙漏或者水漏,這在搖搖晃晃的海上沒辦法使用,也不準確。
趙桓下一步準備製作鍾表,必須是航海可用的發條驅動的,而不能是鍾擺,因為顛簸的航海鍾擺的座鍾是沒辦法準確使用的。
製作精密鍾表趙桓隻知道原理,要製作出來,就靠工匠的水平了,肯定需要時間,好在這一次他們隻需要確定一個方向。
大致航海時間他已經知道了,從日本出發往美洲大概需要四個多月,這是十八世紀航海家用帆船航行這條航線用的時間。
迴程因為要經過赤道,跨度更遠,所以大概需要的時間是六七個月。
趙桓沒有按照麥哲倫他們橫跨太平洋的那條航線,因為那航線是繞過南美洲南邊,走的南太平洋,有一條相對複雜的航線。
對於這些第一次出遠門的水手來說難度太大,還不如老老實實順著赤道暖流直接就漂迴大陸了。
有了六分儀就能保證船隻不會偏離航線,順著洋流就能飄迴家,這是最穩妥的。
趙桓現在手裏的六分儀已經經過了他的校準,大致準確了。
趙桓是以開封為基準進行校準的,當然這個不是很準確,但是現在時間倉促,趙桓又隻需要一個大致的緯度,不需要太精準,因此他沒有做精確的校準。
他現在校準加了六分儀是用的開封的緯度,因為開封剛好在北緯三十五度,隻要在這觀測北極星,得到三十五度夾角就校準了
趙桓之所以知道開封的緯度,是因為高中他地理學的不錯,也很關注一些地理有趣的知識。
他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神奇的北緯三十五度,說北緯三十五度圈有很多神奇的事,比如降水量、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線,水稻小麥種植的分界線等等。
他記得高中地理的時候,知道北緯三十五度這麽多的神奇現象,他也就留意這條緯度跨越的城市,其中就有鄭州和開封,他們基本上在一條緯度線上。
所以趙桓就以皇宮為坐標進行北極星觀測,從而校準六分儀三十五度角確定下來,這樣測量其他的位置,基本上估算值是不會偏差太遠。
下一步趙桓要校準六分儀的精確緯度的時候,他準備使用北迴歸線,因為北迴歸線是太陽能夠在北半球直射的最北的一條線,過了這條線,太陽就沒辦法直射地麵。
所以太陽直射總是在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之間來迴移動,這是由於地球自轉是一個傾斜的角度造成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地球才有一年四季的交替。
而北迴歸線的準確的數值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點五,這個數值趙桓學高中地理已經背下來了。
而北迴歸線恰好經過廣州,那裏有一個北迴歸線的標誌塔,趙桓曾經去參觀過,知道具體的方位。
下一步趙桓會派工匠到這個位置去校準六分儀,一旦六分儀校準固定下來,照此生產的六分儀就能精準的進行緯度觀測了。
趙桓吩咐幾個人賜坐,隨後說道:“後麵朕要告訴你們的知識,你們要發誓不許外傳,朕醜話說在前頭。
朕後麵說的知識,如果有一句話傳到外麵去,讓朕知道了,你們四個人全部處斬,不管是誰泄露的。”
四個人心頭都是一凜,趕緊跪在地上磕頭,指天發誓,絕不外傳。
趙桓要告訴他們的是領先一千年的地理知識,而這個時代掌握了地理知識,就擁有了無限的財富。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這些殖民者之所以能建立日不落帝國,稱霸世界,在最初的第一桶金就是靠探索世界得來的,為此付出了無數人生命的代價。
而一旦探索成功,他們從美洲等地獲取的巨額財富,才使得他們擁有了高速發展科技的可能,並擁有了稱霸世界的本錢。
所以這些知識如果流傳出去,被其他國家掌握了,那麽就可能會實現彎道超車,給大宋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在探索之初,西方列強也是把探索結果秘而不宣,悶聲發大財的,沒有誰會大張旗鼓的把探測的結果四處宣揚。
當然像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運迴了一船一船地金銀的時候,他們是一點都掩飾不了喜悅的,公開敞開著運迴來,讓眾人羨慕,也就招來了英國等殖民者的垂涎,於是引發了戰爭。
所以悶聲發大財才是上上策,這也是趙桓為什麽要他們發毒誓的原因。
除了發毒誓之外,趙桓會采取一係列嚴格控製支持外傳的手段。
比如地球是圓的,這個現在再正常不過的地理知識,在宋朝並沒有普及,雖然也有學者提出了地球是圓的之類的論述,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觀點,更沒有像西方那樣付諸實施去航海驗證。
而這個非常關鍵,這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國的探險,因為在神話傳說中,地球的盡頭很可能是恐怖的懸崖或者黑暗。
如果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往東一直走,會從西邊迴來,那也許就能夠激發無數的探索者,對於皇帝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那樣成果不一定就屬他了。
所以趙桓隻會告訴這四個人他們必須掌握的知識,能保證他們完成任務的就可。以,而相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天文知識趙桓都不會說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趙桓根本沒有打算告訴張炯謀等人六分儀的科學原理,隻告訴他們怎麽用,不告訴他們為什麽要這麽用。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從而能保證知識的保密。
這個時代知識就是金錢,再正確不過。
但是這個時代用來計時的隻有沙漏或者水漏,這在搖搖晃晃的海上沒辦法使用,也不準確。
趙桓下一步準備製作鍾表,必須是航海可用的發條驅動的,而不能是鍾擺,因為顛簸的航海鍾擺的座鍾是沒辦法準確使用的。
製作精密鍾表趙桓隻知道原理,要製作出來,就靠工匠的水平了,肯定需要時間,好在這一次他們隻需要確定一個方向。
大致航海時間他已經知道了,從日本出發往美洲大概需要四個多月,這是十八世紀航海家用帆船航行這條航線用的時間。
迴程因為要經過赤道,跨度更遠,所以大概需要的時間是六七個月。
趙桓沒有按照麥哲倫他們橫跨太平洋的那條航線,因為那航線是繞過南美洲南邊,走的南太平洋,有一條相對複雜的航線。
對於這些第一次出遠門的水手來說難度太大,還不如老老實實順著赤道暖流直接就漂迴大陸了。
有了六分儀就能保證船隻不會偏離航線,順著洋流就能飄迴家,這是最穩妥的。
趙桓現在手裏的六分儀已經經過了他的校準,大致準確了。
趙桓是以開封為基準進行校準的,當然這個不是很準確,但是現在時間倉促,趙桓又隻需要一個大致的緯度,不需要太精準,因此他沒有做精確的校準。
他現在校準加了六分儀是用的開封的緯度,因為開封剛好在北緯三十五度,隻要在這觀測北極星,得到三十五度夾角就校準了
趙桓之所以知道開封的緯度,是因為高中他地理學的不錯,也很關注一些地理有趣的知識。
他曾經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神奇的北緯三十五度,說北緯三十五度圈有很多神奇的事,比如降水量、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北方和南方的分界線,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線,水稻小麥種植的分界線等等。
他記得高中地理的時候,知道北緯三十五度這麽多的神奇現象,他也就留意這條緯度跨越的城市,其中就有鄭州和開封,他們基本上在一條緯度線上。
所以趙桓就以皇宮為坐標進行北極星觀測,從而校準六分儀三十五度角確定下來,這樣測量其他的位置,基本上估算值是不會偏差太遠。
下一步趙桓要校準六分儀的精確緯度的時候,他準備使用北迴歸線,因為北迴歸線是太陽能夠在北半球直射的最北的一條線,過了這條線,太陽就沒辦法直射地麵。
所以太陽直射總是在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之間來迴移動,這是由於地球自轉是一個傾斜的角度造成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地球才有一年四季的交替。
而北迴歸線的準確的數值二十三度二十六分十點五,這個數值趙桓學高中地理已經背下來了。
而北迴歸線恰好經過廣州,那裏有一個北迴歸線的標誌塔,趙桓曾經去參觀過,知道具體的方位。
下一步趙桓會派工匠到這個位置去校準六分儀,一旦六分儀校準固定下來,照此生產的六分儀就能精準的進行緯度觀測了。
趙桓吩咐幾個人賜坐,隨後說道:“後麵朕要告訴你們的知識,你們要發誓不許外傳,朕醜話說在前頭。
朕後麵說的知識,如果有一句話傳到外麵去,讓朕知道了,你們四個人全部處斬,不管是誰泄露的。”
四個人心頭都是一凜,趕緊跪在地上磕頭,指天發誓,絕不外傳。
趙桓要告訴他們的是領先一千年的地理知識,而這個時代掌握了地理知識,就擁有了無限的財富。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這些殖民者之所以能建立日不落帝國,稱霸世界,在最初的第一桶金就是靠探索世界得來的,為此付出了無數人生命的代價。
而一旦探索成功,他們從美洲等地獲取的巨額財富,才使得他們擁有了高速發展科技的可能,並擁有了稱霸世界的本錢。
所以這些知識如果流傳出去,被其他國家掌握了,那麽就可能會實現彎道超車,給大宋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在探索之初,西方列強也是把探索結果秘而不宣,悶聲發大財的,沒有誰會大張旗鼓的把探測的結果四處宣揚。
當然像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運迴了一船一船地金銀的時候,他們是一點都掩飾不了喜悅的,公開敞開著運迴來,讓眾人羨慕,也就招來了英國等殖民者的垂涎,於是引發了戰爭。
所以悶聲發大財才是上上策,這也是趙桓為什麽要他們發毒誓的原因。
除了發毒誓之外,趙桓會采取一係列嚴格控製支持外傳的手段。
比如地球是圓的,這個現在再正常不過的地理知識,在宋朝並沒有普及,雖然也有學者提出了地球是圓的之類的論述,但是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也沒有形成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觀點,更沒有像西方那樣付諸實施去航海驗證。
而這個非常關鍵,這一定程度上束縛了中國的探險,因為在神話傳說中,地球的盡頭很可能是恐怖的懸崖或者黑暗。
如果告訴他們地球是圓的,往東一直走,會從西邊迴來,那也許就能夠激發無數的探索者,對於皇帝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那樣成果不一定就屬他了。
所以趙桓隻會告訴這四個人他們必須掌握的知識,能保證他們完成任務的就可。以,而相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天文知識趙桓都不會說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趙桓根本沒有打算告訴張炯謀等人六分儀的科學原理,隻告訴他們怎麽用,不告訴他們為什麽要這麽用。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從而能保證知識的保密。
這個時代知識就是金錢,再正確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