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對劉禪交代了內外諸事,為君之道,主要敵人,以及發展方方略。這些對於劉禪來說,早已有思量,畢竟是未來之人,知道王朝興衰的根本原因,其解決之法,劉禪也清楚得很,一是打擊豪強劣紳,二是開疆拓土,將無地少地的百姓都遷移出去。

    老百姓但有一口吃的,就不會造反,這是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肚子的饑餓程度決定了百姓對於國家的信任程度。

    大漢之民最是順從,但有上位者給與的些許好處,就能讓他們銘記終身。大漢四百年,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那是因為,有了高祖的約法三章,有文景之治的傳說,有武帝橫掃四方的霸氣。還有西漢數代明君的施政。

    又有東漢光武皇帝的中興,以及光武皇帝之後的君王,勵精圖治的表現。大漢四百年,雖說也是坎坷頗多,但是毫無疑問,大漢在武帝之後,漢民的自尊心都是世界最強的,對於漢民的身份,大漢之人都是非常驕傲認可的。

    諸葛亮等人,對於大漢有著特殊的情懷。即便是投靠曹操的荀彧,對於大漢也是非常的忠心。

    據曆史記載,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前,也是在以中興大漢為基礎的政治攻勢上,才能聚集大批的人才。當然了,漢獻帝在曹操的手裏,昏招跌出,也是導致了曹操走向了篡漢的另一條道路。

    漢獻帝的諸多昏招,讓許願意中興漢室的人才,感覺到了皇帝的刻薄寡恩,所以他們許多人拋棄了漢獻帝,徹底投向了曹操。

    這些人可不會去想皇帝應該奪迴權利。他們隻看到,漢獻帝這個人,不懂得感恩,曹操救他於危難之間,恪守禮製,尊重皇室。

    可是漢獻帝對於曹操卻是心懷惡意,屢屢與曹操作對,還多次謀殺曹操,這讓人很寒心。也讓曹操寒心,原本想做一代權臣的曹操,徹底的背叛了漢室。

    其實,劉禪看到了大漢在漢獻帝時期的另一種模式,就是虛君實相製度。二元君主製度在華夏的曆史上是出現過很多次的。

    可惜君王與生俱來對於權力的渴望,讓這種製度沒能夠很好的實行下去,否者改朝換代的之事就難以實現。

    劉禪知道未來的就算是他中興了漢室,隻要皇帝還掌握大權,那麽改朝換代之事,二三百依然還是會發生,至於後來的漢室子弟能否再次中興漢室,就隻有天才知道了。

    對於虛君實相製度,劉禪覺得在他的時代,應該實行起來,實行二元君主製度,用在想治國,用問責製度來製衡宰相,用qun臣和百姓來監督宰相,讓他既享受天下大權在握,又讓他智能矜矜業業的治理國家。

    畢竟皇室之人,不是每一代都能夠出明君的,隻要君王性格稍微懦弱一點,就會出現大權旁落,從此以後天下便會每況愈下。

    但是宰相製度就不一樣了,宰相製度乃是能者上庸者下,所以一直都會保持著一個有能力的人執掌國家權利,但是這個人的權限僅限於治理國家,時間是有限的,所以這樣的製度,可以讓國家傳承的更加的久遠。

    再有造反人員,就會打口號,誅國賊,興漢室,而非達到昏君,再造乾坤。畢竟皇帝都沒有治國的權柄了,百姓自然會去打倒國賊,拯救漢室了。政治口號這種東西很重要,不可以隨意更改,當大家都認可了這個東西,你一改變就會人心背離。

    即便是勉強達到目的,也會人心不服。畢竟有些東西深入人心之後,就不是那麽容易改變。漢室經曆了兩次中興,所以人們對於漢室有著特殊的感情。要是漢室再興,製度上隻要合適,恐怕以後漢室就難以覆滅了。

    到時候漢民造反,都會打出在興漢室的政治口號,隻要是漢室,那麽姓劉的就會坐在皇位上,不管這個皇帝有沒有權利,但是人民隻會認可皇位是姓劉的。

    當劉備問及將來劉禪如何與諸葛亮相處之時。劉禪說道:“孩兒當拜諸葛丞相為亞父,孩兒做齊桓公,諸葛臣相做管仲矣!”

    劉備聽了眼前一亮,頷首笑道:“吾兒聰慧無不及也,但管仲去後你當若何。”劉備詢問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要做怎麽做,畢竟諸葛亮已經四十多歲了,而劉禪隻有十五歲。兩人不可能共存到永遠的。

    諸葛亮會死去,但是那個時候,劉禪說不定正身處壯年,諸葛亮之後,劉禪與諸葛亮的模式,能否繼續下去,就顯而易見了。

    劉禪想了一下,便將二元君主製度,和分享權炳的做法,說給劉備聽。劉備是一個王者,當然知道集權與分權的優劣。

    皇帝賢明,集權毫無疑問,對於國家來說,是有力的。當皇帝才能一般,甚至昏庸了無道,那麽分權就很有必要,分權之後,王莽那樣的人就很難再出現了。一個個的再有才能,都隻能為漢室fu務。

    劉禪的後續策略會慢慢完善,畢竟有些東西必須結合時代的發展和需要才能實行的。劉備知道劉禪這樣做,君權會旁落。可是這無疑是一個保全漢室的好辦法。再說了一個個的皇帝都在喊,要千世萬世都是他家的天下。

    可是這些君王心裏都清楚那是不可能的,開國君主到第三代君主都是可以保證國家的強盛的。畢竟開國皇帝,對於二代君王的影響太大了,對於三代君王也有不小的影響。前麵兩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對於第三代君主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第三代君王都不需要怎麽雄才大略,隻要不昏庸,就輕易之間能做到前麵兩代君王做不到的事情。比如開疆拓土,第三代第四代君王,完全可以憑借前麵的君王留下來的遺產,做到開疆拓土。

    但是自古以來,三代以後,基本上都陷入了滿足現狀的狀態,在之後,皇權旁落,慢慢的便開始開朝換代。

    劉禪知道一家一姓的執掌天下的弊端,其實後來那些開國君王們不知道嗎,顯然是知道的,可是他們有解決辦法嗎。估計他們心裏也打鼓。畢竟國家敗壞始於製度的敗壞,隻要國家的法紀綱常依然在,國家就會保持穩定。但是影響國家法紀綱常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一點啊。

    劉備對於劉禪說的未來,並沒有持反對意見。尤其是劉禪所說的,三代君王的故事,以及王朝年限論,劉備很顯然是接受的。

    出身貧民百姓的劉備知道,這個天下是怎麽迴事。影響一個國家的因素太多,但是君王背負的罵名,是導致國家敗壞的最大環節。要是實行二元君主製度,宰相就會幫助君主分擔這種罵名。

    而君主就會得到人民的諒解,隻要換一個有能耐的宰相,再次執政就好了。國家治理好了,君主得到賢名,治理不好就是宰相的責任,這也會讓許多向往權力巔峰的人自己稱量自己的斤兩。

    畢竟皇帝不會再承擔惡名了。而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則會不斷的向權利的巔峰發起衝鋒。當不需要造反就可以獲取國家的最高權利,實現自己的理想,那些有才能的頂尖人才,自然不會再去找什麽明主了。

    相權就放在那裏,你有能耐你自己去拿呀。反正皇帝任免丞相隻是一個儀式,能不能拿到相權,你靠的是自己。能不能治理好國家,也是你自己,皇帝隻需要得到結果,不再影響國家的經營與發展。

    這個時候的皇帝就是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意誌,宰相想要反抗都不可能了。隻能乖乖的向皇帝向天下謝罪。

    劉備覺得這個做法真的很好,說不定漢室因此而傳承千世萬世呢。當然了這也是劉備多想了,一個國家的能不能傳承的久遠,因素太多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這樣做。

    要是後來出現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gao獨裁統治,自然會把這種製度摧毀,而想要再次迴複大漢製度的人,則會維護先前的製度。戰亂也會由此而發,改朝換代也不是不可能了。畢竟掌握了軍權的丞相,便有了改朝換代的可能。

    但是相比起,以前功過是非都有皇帝來承擔的模式,顯然劉禪的做法會更高明。但是這種製度並不是劉禪創造的,而是漢朝西漢時期就已經比較成熟了。隻是沒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出現。

    都是大家約定成俗,所以容易出現混亂。劉禪要做的就是把這種製度,徹底的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並且加以改善,顯然年紀輕輕的劉禪,加上百年難得一遇的奇才諸葛亮,可以這麽做。

    劉備也比較看好這種製度,畢竟劉備是一個明白人,無論皇帝怎麽集中權利,隻要三代以後,那麽皇權都會慢慢旁落。與其如此不如早點把權力交出來,並且明確出來,省得以後大夥兒為了這個東西爭來奪取,把好好國家gao得一團糟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禪興大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快跑皮皮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快跑皮皮蝦並收藏三國之禪興大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