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送別老革命
媳婦鄧曉陽我叫李朝陽 作者:鄧曉陽與李朝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嶽母是那個年代少有的大學生,在縣醫院任辦公室主任,但因為要照顧家裏,不到年齡就卸了職務,辦理了手續,專職做起了家庭婦女。
曉陽問道:“媽,李叔想著讓朝陽跟著他去那邊,可以任副局長或者政委,去了級別還是正科,您是啥態度”。
阿姨看了看我,不慌不忙地遞給了我一個饅頭,說道,朝陽,再吃一個饅頭。
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道:“阿姨,吃飽了,吃不下了”。
阿姨把饅頭掰了一半,可以看到饅頭上不少的氣孔,同樣是蒸饅頭,有的人蒸出來饅頭既筋道又有一股子濃濃的麥香味。而有的人蒸出來的饅頭,不能說味道了,隻能勉強果腹。阿姨道:“再吃一半?”
確實吃不下了。
阿姨把饅頭放到了蒸饅頭筐子裏,笑道:“這就是我的態度,你倆懂沒有。”
我看了看曉陽,曉陽看了看我,我倆都搖了搖頭。
倒是大嫂,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放,道:“你倆這都不懂,阿姨不就是說吃飽了撐的呀!”
曉陽想了想,也笑著道:“我的親媽,你這是這個意思呀?”
阿姨倒有了些許嚴肅,道:“其實在哪裏都是幹工作,但是唯獨老李那個工作最為特殊。那個部門的權力強勢,太過複雜。依你們現在的級別過去,到了那邊是副局長,已經算是位高權重。但是你倆呀都太年輕,又不是從那個係統起來的,幹起來不一定得心應手。那個位置,適合老李也適合老張,但是那不適合你倆,你倆的性格也決定了可能會駕馭不了。立誌在遠不在銳,成功在久不在速,踏踏實實地在你們現在這個位置上,辦些實事,幹些好事比那邊好。如果以後組織上認為你們適合到那個位置,組織是會考慮的。”
其實阿姨說我倆,我自然知道是在說我。我笑了笑道:“阿姨,我在安平也挺好的。”
曉陽撒嬌道:“李叔都問了我幾次了,他是真想著朝陽過去”。
阿姨道:“老李的心思我懂啊,一是那邊複雜,又相對獨立,叫幾個熟悉的人過去,方便打開局麵。二是覺得你懷了孕,朝陽到了縣城來,方便照顧你和孩子。老李用心良苦啊,但是咱們要看鍾書記,你看人家鍾書記,從曹河孑然一身來到咱們縣,不一樣很快就打開了局麵。老李這樣為了你們,會被人說拉山頭搞幫派的。至於你懷孕的事,有我呢,孩子生了,我給你們帶,你們現在正是幹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幹工作,至於明天走到哪一步,不是你今天想到了哪一步,而是在於昨天從哪裏起的步。”
大嫂聽了阿姨的話,感慨道:“阿姨啊,要不是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我是咋也不相信,咱縣長家裏能這樣教育孩子。能迴縣城照顧曉陽和孩子,單憑放棄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阿姨道:他倆一個鎮長,一個副書記,還不到三十,已經是年輕幹部中的佼佼者了,咱們不能不知足啊。福不可享盡,利不可占盡,功不可貪盡。人生求缺不求全,有時候我們焦慮,不過是放不下舍不得,你們到了我這個年齡也就懂了。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曉陽道:媽,懂了懂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阿姨道:“你們吃了飯就迴去,正好你爸和鍾書記去了地區,今晚也不迴來,我就和秀霞說說話。”
曉陽道:“下午才開了會,這是下班去的呀?”
阿姨道:“接李老革命去了,不是馬上要送別安平的那個老前輩。說是要請李老革命參加。”
我們起了身,大嫂就端著碗筷去了廚房。阿姨道你們早些休息,我聽你爸說,到時候縣裏的幹部,都要去送別吳老前輩。
到了縣醫院的家屬院,我和曉陽又圍著家屬院的轉起了圈。我不由感歎道:吳老革命窮一生苦一生潦倒一生,立過功殺過敵含恨而去,到時候我也想去送一送。
咱老家的規矩,我懷了孕,是不是不能送?老封建,你代表我們城關鎮送老革命,是聚天地正氣,續乾坤大義,還講什麽懷孕不懷孕,懷了孕我看正好,讓咱孩子從娘胎裏就知道,大好河山,寸步不讓,咱要去,咱倆都要去。
曉陽依偎在我的肩膀上,慢慢地走著,去體會和感悟這一刻的幸福。
我摸了摸曉陽的頭,這個城關鎮的鎮長,在外人麵前看起來也是有些俊俏的不夠成熟,若不是懷了孕,別說曉陽二十六七,就算是十七八也有人信。但是了解曉陽的人都知道,曉陽說話好聽,辦事老練,有著與這個年齡實相貌不相符的成熟與穩重。我摸了摸曉陽的頭發,長得不算慢,已經披肩,也是十分的柔順。更有著那股我們第一次相識的那種淡淡的香味。我本以為是曉陽用的洗發水。但時間久了才發現,這是獨屬於曉陽的香,這種香曉陽自己從未聞到過。
第二天上午,民政局的袁局長就帶著縣裏的批示來到了安平,就開了一個碰頭會,確定了明天就是吳老革命出門的儀式。因為吳老革命立過一等戰功,縣裏決定,各個單位都將派出代表參加吳老革命的喪禮。到時候,李叔派人騎著摩托車開道,縣裏各個部門和鄉鎮都要派出代表出席,安平派車直接到縣城,而吳河的人在吳河村界的地方接老人家。
袁成也是年近五十才當上了局長,以前在民政的時候是負責的是結婚登記,現在當了局長,殯葬、革命軍人的撫恤也都在民政。所以,這次送別吳老革命的事,才有由民政來牽頭。
吳香梅道:咱們這邊送別老人,會有一些紮紙,紙人紙馬和亭台樓閣。按照習俗,這些都要給吳老革命準備。
袁成道:咱們縣裏鄉裏肯定不準備這些東西,畢竟咱們信奉的是唯物主義,但村裏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準備。按說縣裏也應當尊重風俗,為老人送些布來,但老人為後,縣裏為老人家準備花圈。
在稍大的地方,送別老人是有花圈的,花圈兩側還有挽聯,但在我們縣城,並不時興花圈,不大不小的縣城裏,也有了一兩家賣喪葬用品的小店,門楣之上不見招牌,隻是在門麵房的側麵牆上,寫了壽衣棺材四個大字,不知道有沒有花圈來賣。倒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時興的,送別老人的時候,會奉上一匹黑色的布,用粉筆在黑布上麵寫上名字,落上單位。
縣裏的幹部統一乘車,喪禮結束後並不在安平用餐,而是到縣裏食堂吃飯,這讓我們鬆了一口氣,畢竟招待這麽多人,對安平來講,考驗不小。其實誰也不在乎飯吃得好不好,但是這麽多人,安排位置遠比吃飯重要。又敲定了細節,我們一行又到了吳河順著來迴的路跑了一遍,中午留袁局一起吃了飯,也就各自準備。
下午的時候,芳芳來到了我的辦公室,說了句李大書記,吳鄉長有請。對於這個未來的二嫂,我也是打心底裏親近,更為二哥感到高興。畢竟芳芳算是主動黏上了二哥,這也省了父母很大的心事。
到了辦公室,高春梅已經在了,作為企管站的副站長,又兼任著高粱紅酒廠的會計,高春梅應當是安平見錢最多的人了。現在的高粱紅酒廠,銷量已經打開了。市麵上對高粱紅的酒有著不錯的反響,但地區白酒的銷量第一還是曹河大曲。在我們縣產白酒的地方,高粱紅酒勉強算是嶄露頭角,如此算下來,一家曹河酒廠,就已經讓曹河的稅收,在各縣遙遙領先了。
吳香梅道:“朝陽,有個突發情況,之前拆遷的時候,不是有一戶要求安置兩個人的工作嘛,我當時以緩兵之計,答應了他們。但發工資的時候,是按照一個人發的,昨天這兩兄弟都不幹了,說是要找上級要說法。要說法我倒也不怕,畢竟他們的理由不正當,而且當時空口無憑的。按說平時,也沒什麽,這不是道方同誌要來了嘛,就怕他們在道方同誌來的時候鬧事。朝陽,你是分管企業的副副鄉長,也是抓思想工作的副書記,你要出麵和他們談一談,找一個人來安心上班,如果要鬧,我就讓老衛對他們不客氣了。”
聽完吳香梅的話,我心裏暗道,早不想好處置的方法,這下問了問題再去善後,就不如當時好做工作了。畢竟在農村,兩個兄弟對父母來講,手心手背都是肉,拿出一個位置給兩個兄弟,如果處理不好,兩兄弟之間必生嫌隙。畢竟鄉裏拿出來的,不是臨時工性質的崗位,是正兒八經的鄉鎮企業工人,如果有學曆,是可以參加招幹考試,成為正式幹部的。這些天,二哥也一直抽時間輔導芳芳學習,讓芳芳也參加招幹考試。
我想了想道:我先去試一試吧,看能不能把工作做通。
吳香梅將鋼筆往桌子上一甩,道:“幹脆果斷一點,就讓老衛把人帶迴來,好好教育教育”。
吳鄉長,我覺得我先把情況摸清楚,如果他們願意接受一個人幹臨時工,這事也就結束了。
吳香梅道:“朝陽,這事你要清楚,不能妥協,如果咱們答應了他們解決兩個人,這些人誰家不是兩個孩子,到了最後,都來找咱解決兩個編製,咱咋整。你也知道,上級把臨時工放開了,但是正式工人的編製都收迴去了,協調這幾個編製,你也知道有多難,是地區勞動局下的文,就算咱們現在想答應,也是沒有辦法了。”
高春梅道:這倆人也是孫家本家的,我喊向東陪著李鄉長和他們談一談,鄉裏要忙吳老革命的事。
聽著高春梅說話,我也覺得在理,畢竟帶上孫家的自家人,有啥事都要好溝通一些。縣政府的駐地在城關鎮,而鄉政府的駐地就在孫葛集。這孫葛集一半人姓孫,一半人姓葛,兩姓在這裏都是大姓。副鄉長老葛就是葛家的。而孫向東就是孫家的。聽著高春梅喊我李鄉長,我慢慢思索,這高春梅的真是和孫向東互補了。現在吳香梅是鄉長,如果喊李書記,顯得我比吳香梅還要高半頭,如果喊我李副書記,則顯得生分了,而我是副鄉長,喊我李鄉長,我和吳香梅的麵子上都好看。我看了看高春梅,不由得感歎,這也是把人心思看透摸準的人,幸虧高粱紅酒廠有高春梅,不然達不到今天這個局麵。
說完就去了高粱紅酒廠,孫向東陪著我,把整個老地毯廠和高粱紅酒廠的周邊找了幾遍,也沒見到人。我想起了之前拆遷的時候,也是找了幾次都沒見人,看來這人應該是有其他的住處。既然尋不到人,自然談判安撫都找不到對象,也隻有迴了鄉大院。吳香梅拿起電話,直接通知了老衛,密切注意這戶人的動向,該采取措施的時候,就要果斷帶迴,不能影響了道方同誌的考察。
又過一天,我和曉陽都穿上了黑色的外套,來到了縣醫院。因為是統一前往,七八輛公共汽車都已經蓄勢待發,縣裏各個部門和鄉鎮的負責人都陸續登車,四輛帶著警燈的侉子摩托也已經打了火,鍾毅鄧叔叔帶著副縣以上的幹部鞠躬。李叔手底下十多個精幹的小夥子將老人的棺槨架上了貨車的車廂。禮儀完畢,鍾毅和鄧牧為帶著大家也坐上了公共汽車。我和吳香梅這次算是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坐在了李叔第一輛的開道車裏。
一聲警笛劃破長空,四輛侉子摩托車一起開動,沿著縣裏的主幹道,開始向安平鄉吳河村進發,沿途路口皆有李叔的人站崗指揮,每到路口也是警笛長鳴。
為這件事,縣裏籌備了許久,縣裏已經發了通知,車隊通過的沿線,都有群眾靜靜守護,也許49年之後,這座縣城,還是第一次送別這樣一位老人,雖然老人走倒並不平靜,但誰也無法否認,這位老人的曾經和過去是如此的輝煌。建國前英勇殺敵損失了一條胳膊,建國後隱姓埋名默默無聞,靠著一根單臂騎人力三輪謀生。當領取了遲到的補貼,心裏想著的還是吳河村小的學生們。
鍾毅和鄧牧為透著窗戶,看著街邊的人群,大家都滿懷崇敬之情看著車隊,鍾毅和鄧牧為,想著用這最高的榮耀,來彌補對吳效忠老前輩的萬分愧疚,喚醒群眾對革命前輩的崇仰之情。為了發展,縣裏十七個鄉鎮有十五個挪用了老革命的撫恤補貼。鍾毅從基層一步步走到現在的位置,深知到這一步實屬無奈,好在任內完成了被挪用補貼的清理和發放,也算完成了一件心事。
出了縣城,車隊的速度就不斷加快,天已漸涼,侉子上坐在後麵的幾人還用手捂住了耳朵。從縣城通往安平的路,雖然不寬,但也算好走,偶爾有個小坑,車裏還是有一絲顛簸,因為有車開道,所以車速很快,我看著後麵跟著的車隊,不由得有些憂心,曉陽身子弱,不知道能否承擔著起這樣的顛簸,很久沒有坐過公共汽車,不知道會不會暈車。
到了安平大集,老衛已經帶著人把大集上的車和行人都臨時做了管控,車速稍微放緩,但安平鄉大院還是慢慢地從眼前劃過。
到了吳河村口,就已經看到了烏泱泱的人群,和我們不同,這些人多數都是披麻戴孝。看到如此場麵,既有人無比的悲憤,也有人一臉的淡定。看到如此場麵,我在想,興許也有鄉親會覺得一個老光棍,死了還能享受如此殊榮。也有人會說,這個時候想起了人家是老英雄,活著的時候你們幹啥去了。
下了車,慌亂的人群之中我找到了曉陽,曉陽麵色蒼白,已經有些暈了車,但眾目睽睽也不好讓我扶著,我倒也顧不上其他,拉著曉陽就去了旁邊,拿過手包就打開了,取出了裏麵以前放葡萄糖的輸液瓶子,拔掉膠皮塞,就讓曉陽抓緊喝了點水補充體力。
這個時候我倆自然不敢矯情,稍喘了幾口粗氣,就迴到了人群之中。
吳利群已經組織了本村的年輕後生們從小貨車上緩緩地抬下了棺槨。按照老家的方式,底下已經紮牢了麻繩做底,用小腿粗的槐木做了架子,八根長棍可以有十六個人抬棺。
車隊先行離開,村中長輩架了一方長桌,焚香燒紙之後,一位老者打開了一張草紙,上麵有袁局和吳河族中長輩議定的程序。
見已經收拾妥當,老人用高昂的口音喊道,縣裏幹部行禮三鞠躬。鍾毅和鄧叔叔帶著縣裏來的幹部兩百多人,浩浩蕩蕩地排開了隊形,大家跟著鍾毅和鄧叔叔的節奏,向吳老前輩鞠躬致敬。行禮鞠躬畢,文靜就將曉陽拉到了一邊。李叔帶著政、法隊伍的人又是脫帽,三鞠躬。看著李叔第一次穿了製服,我也有些恍惚了,這身製服和軍裝十分的相像,隻可惜我們退伍的時候,這身軍服還沒有列裝部隊。其實對於去李叔那邊,我內心也有一絲憧憬,這份憧憬除了來自這份職業的榮耀,也有不少的製服情結。
李叔行了禮,老人就用聲音喊道,請傷殘軍人代表們行禮。但見人群之中,走出來一二十個手腳不全的人,他們有的拄拐,有的拄著拐棍,有的坐著自製的簡陋輪椅。身穿著洗的早已褪了色的土布軍裝,這些人緩步行進,一瘸一拐東倒西歪,雖行動不便但步履十分堅定。他們朝著棺槨一步、一步又一步,不等走到棺槨前,不少人已經泣不成聲。眾人看著這般景象不由得觸景生情,圍觀的群眾也開始擦起了眼淚。
嗩呐聲響起,如泣如訴,如歌悲鳴。
鍾毅和鄧叔叔也是緩步上前,想著撫一撫行動不便的老人,走到跟前,老人停住腳步,推了鍾毅和鄧叔叔的手,我和曉陽離得不遠,但聽到老人說,我們想自己走過去,送送老吳。
鍾毅和鄧叔叔抿了嘴,點了點頭,就聽到老人用竹子車自製的輪椅,發出了吱吱的刺耳響聲。
看著這些行動遲緩的傷殘軍人,曉陽從我的手裏抽出了自己的手,擦了擦眼角。
喊號的老人看著此般情形,也沒有再喊,隻是等這群人慢慢靠近,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人的不舍之情。幾位老人跪在地上便沒有再起來,他們捶地而泣,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們在哭吳老革命,也在哭自己。他們無法相信又或難以理解,有些人倒在了衝鋒的路上,有些人犧牲在了勝利的前夜,眼看就要過好日子了,怎麽老吳人就沒了。
吳利群抬頭看了看日頭,便揮了揮手,讓村裏的人將十幾位前輩都攙扶了起來。
喊號的司儀老人用最高亢的嗓音道:吳河的老少爺們,準備行禮。但見剛才烏泱泱的人群,數不清的群眾,也不再講究場地,就跟隨族中長輩,對著吳老前輩的靈柩三跪九叩。遠處幾聲鐵炮,聲聲入耳。
行了禮,族中長輩安排抬棺,鍾毅和鄧叔叔挑了頭杆,老人們拿著壇裝的高粱酒,在桌子上布下了十六個大碗,清澈的高粱酒如甘泉一般倒入碗中。抬棺的人一人一碗,就這樣仰頭幹了。就聽到劈裏啪啦地摔碗的聲音。
在老人的一聲口號聲中,眾人將小臂粗的長棍上了肩,一用力,棺槨穩穩地抬起,就這樣,一步一步,開始向前。落腳的地方和下葬的地方約有一裏多地,中間稍歇了兩次,又是舉步前行。
鄉裏出錢,買的是最好的棺木,自然分量不輕,鍾毅和鄧叔叔都已經漲紅了臉,但倆人目光堅定,將老人送到了墓坑之中。人流如潮水,緩步前行。
老人落地,早有人準備好了鐵鍁。鍾毅和鄧叔叔及吳河的父老,就這樣一鍁一鍁地蓋上了土。直到平地之上起了一座新墳。
一位老人,掏出了自己珍藏的軍號,正打算吹,鄧叔叔走上前去,輕道一聲,老哥,這個,我來唄。
老人注視著鄧叔叔,把手中的軍號遞了過去。鄧叔叔看了看墳塋,舉起了軍號,吹響了敬禮號……
曉陽問道:“媽,李叔想著讓朝陽跟著他去那邊,可以任副局長或者政委,去了級別還是正科,您是啥態度”。
阿姨看了看我,不慌不忙地遞給了我一個饅頭,說道,朝陽,再吃一個饅頭。
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道:“阿姨,吃飽了,吃不下了”。
阿姨把饅頭掰了一半,可以看到饅頭上不少的氣孔,同樣是蒸饅頭,有的人蒸出來饅頭既筋道又有一股子濃濃的麥香味。而有的人蒸出來的饅頭,不能說味道了,隻能勉強果腹。阿姨道:“再吃一半?”
確實吃不下了。
阿姨把饅頭放到了蒸饅頭筐子裏,笑道:“這就是我的態度,你倆懂沒有。”
我看了看曉陽,曉陽看了看我,我倆都搖了搖頭。
倒是大嫂,把筷子往桌子上一放,道:“你倆這都不懂,阿姨不就是說吃飽了撐的呀!”
曉陽想了想,也笑著道:“我的親媽,你這是這個意思呀?”
阿姨倒有了些許嚴肅,道:“其實在哪裏都是幹工作,但是唯獨老李那個工作最為特殊。那個部門的權力強勢,太過複雜。依你們現在的級別過去,到了那邊是副局長,已經算是位高權重。但是你倆呀都太年輕,又不是從那個係統起來的,幹起來不一定得心應手。那個位置,適合老李也適合老張,但是那不適合你倆,你倆的性格也決定了可能會駕馭不了。立誌在遠不在銳,成功在久不在速,踏踏實實地在你們現在這個位置上,辦些實事,幹些好事比那邊好。如果以後組織上認為你們適合到那個位置,組織是會考慮的。”
其實阿姨說我倆,我自然知道是在說我。我笑了笑道:“阿姨,我在安平也挺好的。”
曉陽撒嬌道:“李叔都問了我幾次了,他是真想著朝陽過去”。
阿姨道:“老李的心思我懂啊,一是那邊複雜,又相對獨立,叫幾個熟悉的人過去,方便打開局麵。二是覺得你懷了孕,朝陽到了縣城來,方便照顧你和孩子。老李用心良苦啊,但是咱們要看鍾書記,你看人家鍾書記,從曹河孑然一身來到咱們縣,不一樣很快就打開了局麵。老李這樣為了你們,會被人說拉山頭搞幫派的。至於你懷孕的事,有我呢,孩子生了,我給你們帶,你們現在正是幹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幹工作,至於明天走到哪一步,不是你今天想到了哪一步,而是在於昨天從哪裏起的步。”
大嫂聽了阿姨的話,感慨道:“阿姨啊,要不是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我是咋也不相信,咱縣長家裏能這樣教育孩子。能迴縣城照顧曉陽和孩子,單憑放棄這一點,很多人都做不到。”
阿姨道:他倆一個鎮長,一個副書記,還不到三十,已經是年輕幹部中的佼佼者了,咱們不能不知足啊。福不可享盡,利不可占盡,功不可貪盡。人生求缺不求全,有時候我們焦慮,不過是放不下舍不得,你們到了我這個年齡也就懂了。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收人在後頭。
曉陽道:媽,懂了懂了,水滿則溢,月滿則虧。
阿姨道:“你們吃了飯就迴去,正好你爸和鍾書記去了地區,今晚也不迴來,我就和秀霞說說話。”
曉陽道:“下午才開了會,這是下班去的呀?”
阿姨道:“接李老革命去了,不是馬上要送別安平的那個老前輩。說是要請李老革命參加。”
我們起了身,大嫂就端著碗筷去了廚房。阿姨道你們早些休息,我聽你爸說,到時候縣裏的幹部,都要去送別吳老前輩。
到了縣醫院的家屬院,我和曉陽又圍著家屬院的轉起了圈。我不由感歎道:吳老革命窮一生苦一生潦倒一生,立過功殺過敵含恨而去,到時候我也想去送一送。
咱老家的規矩,我懷了孕,是不是不能送?老封建,你代表我們城關鎮送老革命,是聚天地正氣,續乾坤大義,還講什麽懷孕不懷孕,懷了孕我看正好,讓咱孩子從娘胎裏就知道,大好河山,寸步不讓,咱要去,咱倆都要去。
曉陽依偎在我的肩膀上,慢慢地走著,去體會和感悟這一刻的幸福。
我摸了摸曉陽的頭,這個城關鎮的鎮長,在外人麵前看起來也是有些俊俏的不夠成熟,若不是懷了孕,別說曉陽二十六七,就算是十七八也有人信。但是了解曉陽的人都知道,曉陽說話好聽,辦事老練,有著與這個年齡實相貌不相符的成熟與穩重。我摸了摸曉陽的頭發,長得不算慢,已經披肩,也是十分的柔順。更有著那股我們第一次相識的那種淡淡的香味。我本以為是曉陽用的洗發水。但時間久了才發現,這是獨屬於曉陽的香,這種香曉陽自己從未聞到過。
第二天上午,民政局的袁局長就帶著縣裏的批示來到了安平,就開了一個碰頭會,確定了明天就是吳老革命出門的儀式。因為吳老革命立過一等戰功,縣裏決定,各個單位都將派出代表參加吳老革命的喪禮。到時候,李叔派人騎著摩托車開道,縣裏各個部門和鄉鎮都要派出代表出席,安平派車直接到縣城,而吳河的人在吳河村界的地方接老人家。
袁成也是年近五十才當上了局長,以前在民政的時候是負責的是結婚登記,現在當了局長,殯葬、革命軍人的撫恤也都在民政。所以,這次送別吳老革命的事,才有由民政來牽頭。
吳香梅道:咱們這邊送別老人,會有一些紮紙,紙人紙馬和亭台樓閣。按照習俗,這些都要給吳老革命準備。
袁成道:咱們縣裏鄉裏肯定不準備這些東西,畢竟咱們信奉的是唯物主義,但村裏可以根據情況適當準備。按說縣裏也應當尊重風俗,為老人送些布來,但老人為後,縣裏為老人家準備花圈。
在稍大的地方,送別老人是有花圈的,花圈兩側還有挽聯,但在我們縣城,並不時興花圈,不大不小的縣城裏,也有了一兩家賣喪葬用品的小店,門楣之上不見招牌,隻是在門麵房的側麵牆上,寫了壽衣棺材四個大字,不知道有沒有花圈來賣。倒是不知道什麽時候時興的,送別老人的時候,會奉上一匹黑色的布,用粉筆在黑布上麵寫上名字,落上單位。
縣裏的幹部統一乘車,喪禮結束後並不在安平用餐,而是到縣裏食堂吃飯,這讓我們鬆了一口氣,畢竟招待這麽多人,對安平來講,考驗不小。其實誰也不在乎飯吃得好不好,但是這麽多人,安排位置遠比吃飯重要。又敲定了細節,我們一行又到了吳河順著來迴的路跑了一遍,中午留袁局一起吃了飯,也就各自準備。
下午的時候,芳芳來到了我的辦公室,說了句李大書記,吳鄉長有請。對於這個未來的二嫂,我也是打心底裏親近,更為二哥感到高興。畢竟芳芳算是主動黏上了二哥,這也省了父母很大的心事。
到了辦公室,高春梅已經在了,作為企管站的副站長,又兼任著高粱紅酒廠的會計,高春梅應當是安平見錢最多的人了。現在的高粱紅酒廠,銷量已經打開了。市麵上對高粱紅的酒有著不錯的反響,但地區白酒的銷量第一還是曹河大曲。在我們縣產白酒的地方,高粱紅酒勉強算是嶄露頭角,如此算下來,一家曹河酒廠,就已經讓曹河的稅收,在各縣遙遙領先了。
吳香梅道:“朝陽,有個突發情況,之前拆遷的時候,不是有一戶要求安置兩個人的工作嘛,我當時以緩兵之計,答應了他們。但發工資的時候,是按照一個人發的,昨天這兩兄弟都不幹了,說是要找上級要說法。要說法我倒也不怕,畢竟他們的理由不正當,而且當時空口無憑的。按說平時,也沒什麽,這不是道方同誌要來了嘛,就怕他們在道方同誌來的時候鬧事。朝陽,你是分管企業的副副鄉長,也是抓思想工作的副書記,你要出麵和他們談一談,找一個人來安心上班,如果要鬧,我就讓老衛對他們不客氣了。”
聽完吳香梅的話,我心裏暗道,早不想好處置的方法,這下問了問題再去善後,就不如當時好做工作了。畢竟在農村,兩個兄弟對父母來講,手心手背都是肉,拿出一個位置給兩個兄弟,如果處理不好,兩兄弟之間必生嫌隙。畢竟鄉裏拿出來的,不是臨時工性質的崗位,是正兒八經的鄉鎮企業工人,如果有學曆,是可以參加招幹考試,成為正式幹部的。這些天,二哥也一直抽時間輔導芳芳學習,讓芳芳也參加招幹考試。
我想了想道:我先去試一試吧,看能不能把工作做通。
吳香梅將鋼筆往桌子上一甩,道:“幹脆果斷一點,就讓老衛把人帶迴來,好好教育教育”。
吳鄉長,我覺得我先把情況摸清楚,如果他們願意接受一個人幹臨時工,這事也就結束了。
吳香梅道:“朝陽,這事你要清楚,不能妥協,如果咱們答應了他們解決兩個人,這些人誰家不是兩個孩子,到了最後,都來找咱解決兩個編製,咱咋整。你也知道,上級把臨時工放開了,但是正式工人的編製都收迴去了,協調這幾個編製,你也知道有多難,是地區勞動局下的文,就算咱們現在想答應,也是沒有辦法了。”
高春梅道:這倆人也是孫家本家的,我喊向東陪著李鄉長和他們談一談,鄉裏要忙吳老革命的事。
聽著高春梅說話,我也覺得在理,畢竟帶上孫家的自家人,有啥事都要好溝通一些。縣政府的駐地在城關鎮,而鄉政府的駐地就在孫葛集。這孫葛集一半人姓孫,一半人姓葛,兩姓在這裏都是大姓。副鄉長老葛就是葛家的。而孫向東就是孫家的。聽著高春梅喊我李鄉長,我慢慢思索,這高春梅的真是和孫向東互補了。現在吳香梅是鄉長,如果喊李書記,顯得我比吳香梅還要高半頭,如果喊我李副書記,則顯得生分了,而我是副鄉長,喊我李鄉長,我和吳香梅的麵子上都好看。我看了看高春梅,不由得感歎,這也是把人心思看透摸準的人,幸虧高粱紅酒廠有高春梅,不然達不到今天這個局麵。
說完就去了高粱紅酒廠,孫向東陪著我,把整個老地毯廠和高粱紅酒廠的周邊找了幾遍,也沒見到人。我想起了之前拆遷的時候,也是找了幾次都沒見人,看來這人應該是有其他的住處。既然尋不到人,自然談判安撫都找不到對象,也隻有迴了鄉大院。吳香梅拿起電話,直接通知了老衛,密切注意這戶人的動向,該采取措施的時候,就要果斷帶迴,不能影響了道方同誌的考察。
又過一天,我和曉陽都穿上了黑色的外套,來到了縣醫院。因為是統一前往,七八輛公共汽車都已經蓄勢待發,縣裏各個部門和鄉鎮的負責人都陸續登車,四輛帶著警燈的侉子摩托也已經打了火,鍾毅鄧叔叔帶著副縣以上的幹部鞠躬。李叔手底下十多個精幹的小夥子將老人的棺槨架上了貨車的車廂。禮儀完畢,鍾毅和鄧牧為帶著大家也坐上了公共汽車。我和吳香梅這次算是享受了特殊的待遇,坐在了李叔第一輛的開道車裏。
一聲警笛劃破長空,四輛侉子摩托車一起開動,沿著縣裏的主幹道,開始向安平鄉吳河村進發,沿途路口皆有李叔的人站崗指揮,每到路口也是警笛長鳴。
為這件事,縣裏籌備了許久,縣裏已經發了通知,車隊通過的沿線,都有群眾靜靜守護,也許49年之後,這座縣城,還是第一次送別這樣一位老人,雖然老人走倒並不平靜,但誰也無法否認,這位老人的曾經和過去是如此的輝煌。建國前英勇殺敵損失了一條胳膊,建國後隱姓埋名默默無聞,靠著一根單臂騎人力三輪謀生。當領取了遲到的補貼,心裏想著的還是吳河村小的學生們。
鍾毅和鄧牧為透著窗戶,看著街邊的人群,大家都滿懷崇敬之情看著車隊,鍾毅和鄧牧為,想著用這最高的榮耀,來彌補對吳效忠老前輩的萬分愧疚,喚醒群眾對革命前輩的崇仰之情。為了發展,縣裏十七個鄉鎮有十五個挪用了老革命的撫恤補貼。鍾毅從基層一步步走到現在的位置,深知到這一步實屬無奈,好在任內完成了被挪用補貼的清理和發放,也算完成了一件心事。
出了縣城,車隊的速度就不斷加快,天已漸涼,侉子上坐在後麵的幾人還用手捂住了耳朵。從縣城通往安平的路,雖然不寬,但也算好走,偶爾有個小坑,車裏還是有一絲顛簸,因為有車開道,所以車速很快,我看著後麵跟著的車隊,不由得有些憂心,曉陽身子弱,不知道能否承擔著起這樣的顛簸,很久沒有坐過公共汽車,不知道會不會暈車。
到了安平大集,老衛已經帶著人把大集上的車和行人都臨時做了管控,車速稍微放緩,但安平鄉大院還是慢慢地從眼前劃過。
到了吳河村口,就已經看到了烏泱泱的人群,和我們不同,這些人多數都是披麻戴孝。看到如此場麵,既有人無比的悲憤,也有人一臉的淡定。看到如此場麵,我在想,興許也有鄉親會覺得一個老光棍,死了還能享受如此殊榮。也有人會說,這個時候想起了人家是老英雄,活著的時候你們幹啥去了。
下了車,慌亂的人群之中我找到了曉陽,曉陽麵色蒼白,已經有些暈了車,但眾目睽睽也不好讓我扶著,我倒也顧不上其他,拉著曉陽就去了旁邊,拿過手包就打開了,取出了裏麵以前放葡萄糖的輸液瓶子,拔掉膠皮塞,就讓曉陽抓緊喝了點水補充體力。
這個時候我倆自然不敢矯情,稍喘了幾口粗氣,就迴到了人群之中。
吳利群已經組織了本村的年輕後生們從小貨車上緩緩地抬下了棺槨。按照老家的方式,底下已經紮牢了麻繩做底,用小腿粗的槐木做了架子,八根長棍可以有十六個人抬棺。
車隊先行離開,村中長輩架了一方長桌,焚香燒紙之後,一位老者打開了一張草紙,上麵有袁局和吳河族中長輩議定的程序。
見已經收拾妥當,老人用高昂的口音喊道,縣裏幹部行禮三鞠躬。鍾毅和鄧叔叔帶著縣裏來的幹部兩百多人,浩浩蕩蕩地排開了隊形,大家跟著鍾毅和鄧叔叔的節奏,向吳老前輩鞠躬致敬。行禮鞠躬畢,文靜就將曉陽拉到了一邊。李叔帶著政、法隊伍的人又是脫帽,三鞠躬。看著李叔第一次穿了製服,我也有些恍惚了,這身製服和軍裝十分的相像,隻可惜我們退伍的時候,這身軍服還沒有列裝部隊。其實對於去李叔那邊,我內心也有一絲憧憬,這份憧憬除了來自這份職業的榮耀,也有不少的製服情結。
李叔行了禮,老人就用聲音喊道,請傷殘軍人代表們行禮。但見人群之中,走出來一二十個手腳不全的人,他們有的拄拐,有的拄著拐棍,有的坐著自製的簡陋輪椅。身穿著洗的早已褪了色的土布軍裝,這些人緩步行進,一瘸一拐東倒西歪,雖行動不便但步履十分堅定。他們朝著棺槨一步、一步又一步,不等走到棺槨前,不少人已經泣不成聲。眾人看著這般景象不由得觸景生情,圍觀的群眾也開始擦起了眼淚。
嗩呐聲響起,如泣如訴,如歌悲鳴。
鍾毅和鄧叔叔也是緩步上前,想著撫一撫行動不便的老人,走到跟前,老人停住腳步,推了鍾毅和鄧叔叔的手,我和曉陽離得不遠,但聽到老人說,我們想自己走過去,送送老吳。
鍾毅和鄧叔叔抿了嘴,點了點頭,就聽到老人用竹子車自製的輪椅,發出了吱吱的刺耳響聲。
看著這些行動遲緩的傷殘軍人,曉陽從我的手裏抽出了自己的手,擦了擦眼角。
喊號的老人看著此般情形,也沒有再喊,隻是等這群人慢慢靠近,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人的不舍之情。幾位老人跪在地上便沒有再起來,他們捶地而泣,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他們在哭吳老革命,也在哭自己。他們無法相信又或難以理解,有些人倒在了衝鋒的路上,有些人犧牲在了勝利的前夜,眼看就要過好日子了,怎麽老吳人就沒了。
吳利群抬頭看了看日頭,便揮了揮手,讓村裏的人將十幾位前輩都攙扶了起來。
喊號的司儀老人用最高亢的嗓音道:吳河的老少爺們,準備行禮。但見剛才烏泱泱的人群,數不清的群眾,也不再講究場地,就跟隨族中長輩,對著吳老前輩的靈柩三跪九叩。遠處幾聲鐵炮,聲聲入耳。
行了禮,族中長輩安排抬棺,鍾毅和鄧叔叔挑了頭杆,老人們拿著壇裝的高粱酒,在桌子上布下了十六個大碗,清澈的高粱酒如甘泉一般倒入碗中。抬棺的人一人一碗,就這樣仰頭幹了。就聽到劈裏啪啦地摔碗的聲音。
在老人的一聲口號聲中,眾人將小臂粗的長棍上了肩,一用力,棺槨穩穩地抬起,就這樣,一步一步,開始向前。落腳的地方和下葬的地方約有一裏多地,中間稍歇了兩次,又是舉步前行。
鄉裏出錢,買的是最好的棺木,自然分量不輕,鍾毅和鄧叔叔都已經漲紅了臉,但倆人目光堅定,將老人送到了墓坑之中。人流如潮水,緩步前行。
老人落地,早有人準備好了鐵鍁。鍾毅和鄧叔叔及吳河的父老,就這樣一鍁一鍁地蓋上了土。直到平地之上起了一座新墳。
一位老人,掏出了自己珍藏的軍號,正打算吹,鄧叔叔走上前去,輕道一聲,老哥,這個,我來唄。
老人注視著鄧叔叔,把手中的軍號遞了過去。鄧叔叔看了看墳塋,舉起了軍號,吹響了敬禮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