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四月、先帝的冥辰裏,行廢黜之事恐怕有傷天和。所以眾臣雖定下了廢小皇帝,可正式的旨意還不曾宣發,隻是讓劉慶先進京。


    旨意到達清河王府,隨劉慶起起落落多年的仆從們,頓時驚懼萬分。他們的政治嗅覺遠比旁人靈敏,立刻直言王爺此行去是去當傀儡,說不定之後還會有性命之憂,隻看二殿下就知。


    可性情激烈的長隨萬全,卻道,“殿下本就是東宮太子,惜當年名分被奸人所奪。好在如今上蒼開眼。殿下別聽他們的話,一定要好好把握住機會,誅殺國賊,繼承正統!”


    劉慶默不作聲地聽著,又仿佛什麽都沒聽進去。自顧自低頭整理著行裝。


    萬全見他把兩套大褂、道袍也放進了行囊裏,不由地焦急,“殿下,您這是做什麽?”


    劉慶頭也不抬地說,“此行既是去京師,那想必能同何知觀會麵。入鄉隨俗,自然是穿道衣。”


    他近一兩年來也不知怎麽的,竟信奉了道教。每日裏誦讀道經。閑時甚至竹杖芒鞋,踏遍清河山水。


    仆從們私下都議論著,說從未見過這樣的天潢貴胄。但劉慶不以為意,仍舊是淡漠潛修。


    稍後,他整理好了行囊,將它交給了萬全,便迴房去了。留下那長隨失望地在原地歎息。


    十來天後,劉慶入京。


    謝過了大臣們所辦的接風宴席。他提出,先去見一見弟弟劉肇。


    眾人心中好笑:都說清河王穩重,沒想到一得皇位,也脫不了俗情,第一個就想著誇耀。由得他去了。


    劉肇自被廢帝位後,無法再居福寧宮,改而被關押於他母親過去的宮殿。數日以來,一應的份例雖還未缺,但黃門們對他的態度卻日漸地冰冷了。他心裏明白,離失去福寧宮,沒有幾天了。


    這一天,宮門被打開,他以為是送飯的人提早過來。不想抬起眼,卻是許久不見的大哥劉慶。


    他心裏疑惑了一會兒。隨即敏感地想到,他被拉下帝位,那麽繼位的還會是誰呢?總不可能是申氏的兒子,那就隻有劉慶了。冷笑著說,“怎麽,來看我的笑話嗎?”


    劉慶搖了搖頭,“我是受人所托,來看望你。”


    劉肇覺得古怪,“代人?誰?”


    “太後。”


    劉肇下意識地說不可能,“她怎麽會讓人來看我?她早就不理我了。再說,再說她怎麽會叫你來?”


    劉慶淡淡地說,“因為我是如今唯一一個可以出入這裏,別人又不會說什麽的人。”


    劉肇知道是這樣的。因此心裏雖還有些奇怪,卻也接受了他的話。瞥了他一眼,又迅速地垂下眼睛,“她,她讓你來看我做什麽?”


    “來說說對你的安置。”


    劉肇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來,“什麽、什麽安置?”


    劉慶道,“稍後新立帝王。以太後的意思,是留你在京師,做一個閑散王爺。”


    劉肇懷疑地問,“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聽說太後為此事,數次與大將軍爆發衝突,才終於定下。”


    劉肇聽的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唿吸,喃喃地問,“真的嗎?”在得到肯定的迴複後,他心裏一陣的後悔。其實母後一直以來都沒有傷害過他。最多、最多也就是因為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冷待了他。在最開始的那幾年,她一直是真心實意地把他當成自己的兒子的。而他,數次冒犯,以劍相指。


    他不由地問,“那我母後還好嗎?”


    劉慶點點頭,“一切都好,隻是掛念著你。”


    劉肇有些哽咽,“其實我也很掛念她。”這句話一出口,他再也忍不住了,流下眼淚說,“我並不稀罕皇位的。我隻是希望她能再看看我,不要不理我。皇位,誰要,就拿去好了。”又滿懷希望地問劉慶,“那麽,今後我是不是可以常常同她見麵呢?”


    “...當然。”


    劉肇含著眼淚微笑,“好,真好。我聽說她生了一個妹妹。過不了多久,我就能看到吧。妹妹一定長的很漂亮,像她。”


    劉慶猝然地轉過了頭,“我帶你去見一見她吧。”


    劉肇詫異,“現在嗎?”


    劉慶點頭說是,“她已經盼了你好一會兒了。來,轉個身,我瞧你束發的帶子都亂了,給你整理一下。”


    劉肇溫順地轉過了臉,還在暢想,“真好,我也有妹妹了。大哥,你說我要不要帶一點禮物給她?小孩子會喜歡什麽呢?她......”


    他的聲音就那麽斷了。


    劉慶在他身後,突然掏出了一把寒光閃爍、削鐵如泥的小刀,就那樣橫切下了他的頭顱。


    “嘭。”劉肇的頭掉在了地上。那張臉上還保留著期望的表情,那是他一生中最後的情緒。


    長隨宋全就守在門外,親眼見證著這件事的發生,不由地大驚失色,快步走過來道,“殿下,你這是做什麽啊?!”


    劉慶抿緊嘴唇,沉默著。


    在京中的黃門來宣旨,召他入京時,其實也一並攜來了竇憲的秘密字條。上麵簡簡單單,隻寫了一個字:宋。


    見他唿吸停住,黃門在旁微笑著補充,“清河王是聰明人,自然明白怎樣做,才是對自己,對所有親眷最好的選擇。”


    那個瞬間,他明白了對方的意思。竇憲不僅要讓他讓,還要他做的徹底。


    他多年來無波無折的內心,在那一刻亂了。


    憑什麽呢?我已經讓出了我的所有。這些年來,我不爭不搶。可為什麽,到頭來,還要逼迫我到這樣的地步?


    但想到舅舅一家,他還是退讓了——舅舅去年去世了,死在了被流放的第四年上,以一個逆臣的身份,至今仍未平反。


    而舅母、表弟、表妹,他們還將繼續在蠻荒之地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他。


    誠然,登上皇位,會得到權利。可竇憲作為報複,恐怕會把舅舅一家生存的機會,盡數剝奪吧。


    萬安曾勸他,與竇憲拚一把,說不定會有微渺的勝利之機。可是——那不是再一次把宋家作為代價,再一次將這些年的複雜鬥爭重演嗎?


    這些年,他身邊離去的人已經有太多、太多。他不想卷進宮廷偏執而殘酷的鬥爭漩渦了,也不想再拿家人來冒險。那就隻能犧牲掉劉肇,這個命運已經注定了的弟弟,提前他的死亡。


    因為和劉肇自幼情感淡漠,劉慶自下定決心以後,心裏一直是很平靜的。但當真的看到弟弟,忽然發現,這也僅僅就是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那一刻,他的心大大地動搖。真要為了自保而殺死弟弟嗎?可事已至此,不得不做,他心裏有更重要的人。所以最多能為弟弟做的,就是說謊。


    聽說人死去後,魂魄還會在原地圍繞數周。


    那麽,此刻的弟弟一定以為,殺死他的是大哥吧。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母後迴來找他了,隻是因為大哥痛下殺手,所以他才沒有迴到她的身邊。


    劉慶閉上眼,緊緊地攥住了手。


    稍後他提著劉肇的首級往外走。沿途遇到的宮人們都大驚失色。但他漠然的,一步步地朝前,終於到達了開辦宴席的紫英殿。


    高位的大臣們幾乎都到了。見他姍姍來遲,隨口道,“清河王怎麽到......”突然見到他提了個首級,定睛細看,又是小皇帝劉肇的,不由色變。


    而劉慶已經麻木地說,“三弟性格猜忌無恩,今已被我所殺。”


    大臣們不敢置信,“殺了?清河王這是做什麽?”“還未奪得帝位,就擅自殺死廢帝。這......”


    吵吵嚷嚷的,將好好的宴席鬧的沸反盈天。


    最終鄂邑大長公主站了出來,製止道,“好了。”


    她是如今宗室中僅存的兩位長輩之一。眾人見她開口,都安靜了下來。


    她斟酌著語句道,“廢帝的確,不堪再為天子。可他為人雖有過錯,也不見得就到了要被誅殺的地步。清河王此舉,實在不令人信服啊。因此我認為,立他為帝也許並不恰當,還請諸位再推新帝。”


    眾人瞥了眼那個漠然的清河王,心想,那麽就隻剩下淮陰王劉長了。隻是那一位自由喪父,由寡母撫育長大,生的不學暴戾,比起清河王更不如。除開他,又隻剩下遙遠的偏支。


    這可怎麽辦?


    他們都在心裏埋怨,好好地,清河王殺死廢帝做什麽呢?真是自毀長城。


    甚至有人在想,天下之主,貴在賢明。而無論是先帝、琅琊王、廢帝還是清河王,不是中規中矩,就是跋扈、惡毒令人憤怒。如今來看,恐怕劉氏子都是一樣的。


    鄂邑大長公主看著他們為難的臉,道,“我有一提議。既然如今皇族中沒有合適人選。那麽,不如——禪讓。”


    而皇位禪讓給誰,也已經不必言說了。


    眾人都沉默著,隻有幾個零星的大臣還在堅持著“劉家天下”,“...漢家主有天下百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公主今欲廢嫡另立他人,恐怕不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佞臣與皇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照水燃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照水燃犀並收藏佞臣與皇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