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3章 全氣候農業研究所2
大國農業:我有超級農業技術 作者:星河幾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陳誠目前模擬用的大豆品種,是上次漢西省的秋大豆。
漢西省秋大豆品種的根係不算太發達,甚至對比某些品種來說,還有點偏弱。
因為秋大豆最後會遇到氣溫降低,土壤溫度更低的情況下,根係越發達的植株更容易出現爛根等現象。
陳誠將漢西省秋大豆品種直接放進超級計算機裏,開始迭代模擬。
他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設置嚴苛的土壤環境,讓大豆植株在幹旱缺水和營養物質貧乏的條件下,不斷迭代,以求能夠獲得根係發達的後代。
果然,超級計算機在迭代了13代以後,根係明顯比初始代發達了許多,約莫有50%以上的根係麵積增量。
然後陳誠在用基因組合,把根係發達的基因篩選出來,植入了初始代中,保留住它的產量等優勢基因。
如此下來,在新一代的模擬中,在不增加根瘤菌共生量的情況下,實現了產量增加18%的效果。
陳誠還算比較滿意。
當然,不是根係麵積增長了50%,產量就一定會增加50%以上。裏麵還有發育過程中的損耗。
而且在其他基因沒有變的情況下,並不是根係越發達,產量越高。
這18%的產量增量,隻是發達的根係把它所有的產能逼了出來。
後續還要繼續提供產量,隻能在根瘤菌和大豆品種基因上想辦法。
比如讓大豆的豆莢變得更大,更長。
當然,大豆結莢的差異也和其品種和習性有關係。
大豆的結莢習性,根據開花次序、開花時間、花莢分布、著生狀態等特性特征,大豆植株的結莢習性分為無限結莢習性、有限結莢習性和亞有限結莢習性3種類型。
無限結莢習性品種的花簇軸很短,主莖和分枝的頂端無明顯的花簇,在開花結莢後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還可以產生新的花簇。
始花後,莖繼續伸長,葉繼續產生。若遇適宜的環境條件,莖可以生長很高,結莢分散,一般每節著生5個莢,多數莢在植株中下部,頂端隻有2個小莢,甚至沒有莢,英內豆粒較小。
但缺點是開花次序由下向上,由內向外,始花期早,花期較長。節間長,植株高,容易徒長倒伏。
有限結英的品種花簇軸長,在開花後不久主莖和分枝頂端出現1個大花簇,而後就不再繼續向上生長。豆莢多分布於植株中上部。開花次序是由中上部開始,逐漸向上下兩端。
始花期較晚,花期較短,不同年份產量變化較大,穩產性較小。如開花期間外界條件適宜,則花多、莢多、產量較高,反之,則產量降低。
這種類型的品種主莖和分枝都很粗壯,株型緊湊,直立抗倒。頂端葉片肥大,光合葉麵積大。
亞有限結英這種類型介於無限結莢習性和有限結莢習性之間而偏於無限結莢習性。
它的植株較高大,主莖較發達,分枝性較差。開花次序由下而上,主莖結莢較多。
具有這種結莢習性的大豆,在雨多、肥足、密植的條件下栽培,會表現出無限結莢習性的特征;在水肥適宜,稀植的條件下栽培,又會表現出近似有限結莢習性的特征。
漢西省秋大豆的品種是有限結莢,種植期間田間管理得好,精心照料的情況下產量還是挺可觀的。
就是人力物力投入比較大。
陳誠本來還想繼續研究,但想到吳彬說的全氣候農業研究所裏可能會有品種更優良的大豆,於是撥通了當時留的工作人員的電話。
在得到肯定答複後,陳誠當即決定動身,去全氣候農業研究所裏參觀參觀。
順道他也把丁濤和王凱帶上了。
主要是他聽說過全氣候農業研究所後,心裏很是向往,甚至幻想著以後有錢了,他們也建一座這樣的研究所。
丁濤和王凱自然欣然與他同行。
全氣候農業研究所的位置在漢中省下麵的漢安市。
為什麽選址在這裏,工作人員給的解釋是這裏地處華夏國的正中間,不冷不熱,用來模擬各種氣候環境所要消耗的能源是最低的。
陳誠想了想,確實是如此。
空氣加熱或製冷這還好說,要把土壤也加熱或製冷,這要消耗的能量可就不小了。
等陳誠他們坐著接機的專車到達研究所的實驗大樓前,全氣候農業研究所的所長鄭克波已經在那裏等他們了。
在跟鄭克波一頓寒暄後,他帶著陳誠幾人走進了實驗樓。
不得不說,這個實驗樓是陳誠見過最特別的,也是最高端的。
實驗樓並不高,也就三層樓高的樣子,除去一樓,其實上麵也就一層。
但最主要的核心功能就在二樓。
在鄭克波的介紹下,陳誠看見這個樓層比其他樓層都要厚很多,主要在地板厚度。
“這個地麵就是我們的土壤層模擬裝置。它不是常見的營養液培養基,而是真實的土壤層。厚度有三米。”
“三米?也就是說普通農作物的土壤層厚度。”陳誠道。
鄭克波點頭道:“整個三米後的土壤層都可分區控溫,從而實現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溫度控製。”
“要給三米後的土壤加溫或者降溫,這得消耗多少能量?”王凱詫異道。
鄭克波笑道:“這就是咱們農業發展部論證多年,國家終於批下來的投資項目。而且,它還能分區控溫。”
“也就是說不是整層樓都是同一個溫度,而是不同區域溫度不一樣?”陳誠問。
鄭克波點了點頭。
“實驗人員可以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真實的環境溫度來設置土壤溫度。”
聽他這麽說,陳誠幾人都瞪大了眼睛。
國家為了農業技術研究,也真舍得下血本啊!
當然,這個研究所的投入也是有迴報的。
比如,某個新品種研究,本來需要三季作物培育。如果在平常的研究所,就得花三年時間。
但是在這個實驗樓裏麵,一代接著一代,直接培育就是,不用擔心氣候變化耽誤了培育時間。
這就大大縮短了農作物的研究培育時間。
而時間就等於金錢,就等於競爭力。
漢西省秋大豆品種的根係不算太發達,甚至對比某些品種來說,還有點偏弱。
因為秋大豆最後會遇到氣溫降低,土壤溫度更低的情況下,根係越發達的植株更容易出現爛根等現象。
陳誠將漢西省秋大豆品種直接放進超級計算機裏,開始迭代模擬。
他主要的目的是通過設置嚴苛的土壤環境,讓大豆植株在幹旱缺水和營養物質貧乏的條件下,不斷迭代,以求能夠獲得根係發達的後代。
果然,超級計算機在迭代了13代以後,根係明顯比初始代發達了許多,約莫有50%以上的根係麵積增量。
然後陳誠在用基因組合,把根係發達的基因篩選出來,植入了初始代中,保留住它的產量等優勢基因。
如此下來,在新一代的模擬中,在不增加根瘤菌共生量的情況下,實現了產量增加18%的效果。
陳誠還算比較滿意。
當然,不是根係麵積增長了50%,產量就一定會增加50%以上。裏麵還有發育過程中的損耗。
而且在其他基因沒有變的情況下,並不是根係越發達,產量越高。
這18%的產量增量,隻是發達的根係把它所有的產能逼了出來。
後續還要繼續提供產量,隻能在根瘤菌和大豆品種基因上想辦法。
比如讓大豆的豆莢變得更大,更長。
當然,大豆結莢的差異也和其品種和習性有關係。
大豆的結莢習性,根據開花次序、開花時間、花莢分布、著生狀態等特性特征,大豆植株的結莢習性分為無限結莢習性、有限結莢習性和亞有限結莢習性3種類型。
無限結莢習性品種的花簇軸很短,主莖和分枝的頂端無明顯的花簇,在開花結莢後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還可以產生新的花簇。
始花後,莖繼續伸長,葉繼續產生。若遇適宜的環境條件,莖可以生長很高,結莢分散,一般每節著生5個莢,多數莢在植株中下部,頂端隻有2個小莢,甚至沒有莢,英內豆粒較小。
但缺點是開花次序由下向上,由內向外,始花期早,花期較長。節間長,植株高,容易徒長倒伏。
有限結英的品種花簇軸長,在開花後不久主莖和分枝頂端出現1個大花簇,而後就不再繼續向上生長。豆莢多分布於植株中上部。開花次序是由中上部開始,逐漸向上下兩端。
始花期較晚,花期較短,不同年份產量變化較大,穩產性較小。如開花期間外界條件適宜,則花多、莢多、產量較高,反之,則產量降低。
這種類型的品種主莖和分枝都很粗壯,株型緊湊,直立抗倒。頂端葉片肥大,光合葉麵積大。
亞有限結英這種類型介於無限結莢習性和有限結莢習性之間而偏於無限結莢習性。
它的植株較高大,主莖較發達,分枝性較差。開花次序由下而上,主莖結莢較多。
具有這種結莢習性的大豆,在雨多、肥足、密植的條件下栽培,會表現出無限結莢習性的特征;在水肥適宜,稀植的條件下栽培,又會表現出近似有限結莢習性的特征。
漢西省秋大豆的品種是有限結莢,種植期間田間管理得好,精心照料的情況下產量還是挺可觀的。
就是人力物力投入比較大。
陳誠本來還想繼續研究,但想到吳彬說的全氣候農業研究所裏可能會有品種更優良的大豆,於是撥通了當時留的工作人員的電話。
在得到肯定答複後,陳誠當即決定動身,去全氣候農業研究所裏參觀參觀。
順道他也把丁濤和王凱帶上了。
主要是他聽說過全氣候農業研究所後,心裏很是向往,甚至幻想著以後有錢了,他們也建一座這樣的研究所。
丁濤和王凱自然欣然與他同行。
全氣候農業研究所的位置在漢中省下麵的漢安市。
為什麽選址在這裏,工作人員給的解釋是這裏地處華夏國的正中間,不冷不熱,用來模擬各種氣候環境所要消耗的能源是最低的。
陳誠想了想,確實是如此。
空氣加熱或製冷這還好說,要把土壤也加熱或製冷,這要消耗的能量可就不小了。
等陳誠他們坐著接機的專車到達研究所的實驗大樓前,全氣候農業研究所的所長鄭克波已經在那裏等他們了。
在跟鄭克波一頓寒暄後,他帶著陳誠幾人走進了實驗樓。
不得不說,這個實驗樓是陳誠見過最特別的,也是最高端的。
實驗樓並不高,也就三層樓高的樣子,除去一樓,其實上麵也就一層。
但最主要的核心功能就在二樓。
在鄭克波的介紹下,陳誠看見這個樓層比其他樓層都要厚很多,主要在地板厚度。
“這個地麵就是我們的土壤層模擬裝置。它不是常見的營養液培養基,而是真實的土壤層。厚度有三米。”
“三米?也就是說普通農作物的土壤層厚度。”陳誠道。
鄭克波點頭道:“整個三米後的土壤層都可分區控溫,從而實現不同氣候條件下的溫度控製。”
“要給三米後的土壤加溫或者降溫,這得消耗多少能量?”王凱詫異道。
鄭克波笑道:“這就是咱們農業發展部論證多年,國家終於批下來的投資項目。而且,它還能分區控溫。”
“也就是說不是整層樓都是同一個溫度,而是不同區域溫度不一樣?”陳誠問。
鄭克波點了點頭。
“實驗人員可以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階段真實的環境溫度來設置土壤溫度。”
聽他這麽說,陳誠幾人都瞪大了眼睛。
國家為了農業技術研究,也真舍得下血本啊!
當然,這個研究所的投入也是有迴報的。
比如,某個新品種研究,本來需要三季作物培育。如果在平常的研究所,就得花三年時間。
但是在這個實驗樓裏麵,一代接著一代,直接培育就是,不用擔心氣候變化耽誤了培育時間。
這就大大縮短了農作物的研究培育時間。
而時間就等於金錢,就等於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