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紅薯和土豆
開局土木堡,大明戰神有點慌 作者:南山有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中緣由,朱祁鎮很清楚,可是,李珍和陳瀛卻帶著滿臉的疑惑。
這兩人都是功勳世家,對太宗皇帝倍加推崇。
聽到於謙這番話,似乎很合理,可是……
朱祁鎮也察覺到這兩位的表情不大對,便說道:“襄城侯、泰寧侯,有什麽想法就說出來!”
李珍皺著眉頭說道:“於大人這番話確實有道理,可是,可是……”
看到他吞吞吐吐的樣子,於謙直接說道:“襄城侯,你是不是想問,為何太宗皇帝伐漠北的時候沒有這麽做?”
李珍撓了撓頭,沒有吱聲。
他是有疑問,但是他的身份卻不允許他質疑太宗皇帝的決策。
於謙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道:“其實,我們要麵臨的問題,和當初一模一樣,就是漠北土地貧瘠,不適合開墾。”
“無論是瓦剌還是韃靼,他們的立足之本,其實不在於什麽騎射,隻因為他們太窮而已,放到磨盤裏,連顆油星子都榨不出,對他們發動戰爭,打了也是白打,徒勞耗費國力和民力,糟蹋了無數的錢糧!”
“假如說,江南富庶之地突然出現一個國中之國,我敢保證,明日滿朝文武就會瘋了似得要將這國中之國滅的渣都不剩。”
“可是漠北不一樣,自漢以來,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將草原上的匈奴人打的望風而逃,然而,占領的土地卻一錢不值,就算將百姓遷徙而來,也種不活糧食,最終還是得遷迴關內。無論是當初的匈奴人,還是後來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不斷有新的遊牧民族在大漠之中崛起,襲擾中原,煩不勝煩。”
李珍恍然大悟,說道:“所以說,事情的關鍵是要在大漠種上糧食,種上了糧,百姓就能定居下來,是不是這個意思?”
於謙點頭道:“正是此意。”
陳瀛隨之問道:“雖然漠北貧瘠,不適合種糧,可是,我們可以效仿蒙古人放牧啊,他們可以在這裏放牧,我們為何不可?”
於謙搖了搖頭,說道:“所謂的放牧,並不是你圈一塊地就完了,牛羊想要養的肥,必須要有充足的草料,一處的水草吃幹淨了,就要去下一處,所以蒙古人放牧,是四處遊走。”
“若是漢民效仿蒙古人,逐草而居,四處遊蕩,那麽,一旦遇到了瓦剌人襲擊,便是死無葬身之地。瓦剌人巴不得咱們漢人這般出關放牧,他們好來掠奪。”
李珍和陳瀛聽完,都沉默了。
他們終於明白,為何皇上如此重用於謙,人家懂的是真的多。
而且看問題十分透徹,說的話句句都在點子上。
於謙繼續說道:“就算我們現在把也先一炮轟死,漠北始終還是蒙古人的地盤,用不了多久,便會有新的首領出現,這個人會征戰四方,重新統一蒙古,然後集結兵力南下。因此,我們現在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打敗也先,而是如何占領大漠。”
“微臣建議,由戶部帶頭,遍尋天下耐寒作物,並安排百姓來關外試種,若能成功種上糧食,就可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便可以結為成城塞,各個城塞彼此連接一起,互為犄角,互相唿應,我們占領的土地才不會被瓦剌人重新奪走。”
“我大明每占領一寸土地,瓦剌人生存的空間會少一分,隨著而來的,是牛羊減產,人口減少,最終,他們隻能選擇臣服,和我們一樣學習定居和耕種,或許三五代之後,他們和漢人不再有區別,至此,漠北之患方能徹底消除。”
“說得好!”
朱祁鎮很興奮,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來。
“接下來就按你說的做,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朕要徹底消除漠北之患!”
於謙如實說道:“臣現在擔憂的是,中原作物能否在漠北存活,若是開墾問題不能解決,所有的一切都隻是空話。臣建議試一試青稞,此物在西北地區廣為分布,或許可以成功。”
朱祁鎮大手一揮,道:“種糧的事,你不要擔心,這個朕來想辦法!”
不就是在漠北種糧食嗎,小意思!
土豆,紅薯,黑麥……
都是耐寒作物,而且都很高產,在漠北推廣完全沒有問題。
會議結束後,朱祁鎮立即寫了一封信,交給袁彬,讓他派快馬送迴京師。
戶部尚書王佐接到急報,還以為前線糧不夠了,打開一看,卻是一頭霧水。
紅薯,土豆,這都是啥玩意?
沒聽過啊……
無奈之下,他將左右兩衛侍郎叫來,然後……三臉懵逼。
“皇上說了,事關重大,必須全力尋找,兩位趕忙想想辦法!”
“王大人,下官實在沒聽說過,這土裏還能長豆子?”
“是啊,下官活了這把年紀,也不知這紅薯和土豆為何物。”
王佐想了想,說道:“這樣吧,我去找一下其他部堂,讓他們一起幫著想想辦法。你們吩咐下去,所有人停下手中工作,全力打探關於紅薯和土豆的消息,這可是聖旨,誤了聖旨,誰也擔不起,明白嗎?”
“是!”
緊接著,整個戶部衙門都開始尋找紅薯和土豆,找不到就發動家人朋友。王佐甚至發出懸賞,不出三日,整個京城的人都在打聽,紅薯和土豆是什麽?
終於,有人提供了一條線索。
刑部大牢關著一名叫吳滄海的走私商,碰巧聽到獄卒說起紅薯和土豆,便問了幾句。
那名獄卒也是機靈,想到吳滄海有著多年海上走私的經驗,見多識廣,說不定真見過,於是將事情的原委跟他說了一遍。
吳滄海緊接著說道,自己在海外行船的時候,見過洋人的一種糧食,名字叫洋芋,不知道和紅薯土豆有沒有關係。
那名獄卒也隻是聽聞,哪裏知道紅薯和土豆長啥樣子,於是將吳滄海說的向自己的長官如實匯報。
可是,他的長官也不懂,便繼續向上匯報。
就這樣,一級一級匯報上去,最終,刑部尚書把這條線索告訴了王佐。
這兩人都是功勳世家,對太宗皇帝倍加推崇。
聽到於謙這番話,似乎很合理,可是……
朱祁鎮也察覺到這兩位的表情不大對,便說道:“襄城侯、泰寧侯,有什麽想法就說出來!”
李珍皺著眉頭說道:“於大人這番話確實有道理,可是,可是……”
看到他吞吞吐吐的樣子,於謙直接說道:“襄城侯,你是不是想問,為何太宗皇帝伐漠北的時候沒有這麽做?”
李珍撓了撓頭,沒有吱聲。
他是有疑問,但是他的身份卻不允許他質疑太宗皇帝的決策。
於謙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說道:“其實,我們要麵臨的問題,和當初一模一樣,就是漠北土地貧瘠,不適合開墾。”
“無論是瓦剌還是韃靼,他們的立足之本,其實不在於什麽騎射,隻因為他們太窮而已,放到磨盤裏,連顆油星子都榨不出,對他們發動戰爭,打了也是白打,徒勞耗費國力和民力,糟蹋了無數的錢糧!”
“假如說,江南富庶之地突然出現一個國中之國,我敢保證,明日滿朝文武就會瘋了似得要將這國中之國滅的渣都不剩。”
“可是漠北不一樣,自漢以來,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將草原上的匈奴人打的望風而逃,然而,占領的土地卻一錢不值,就算將百姓遷徙而來,也種不活糧食,最終還是得遷迴關內。無論是當初的匈奴人,還是後來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不斷有新的遊牧民族在大漠之中崛起,襲擾中原,煩不勝煩。”
李珍恍然大悟,說道:“所以說,事情的關鍵是要在大漠種上糧食,種上了糧,百姓就能定居下來,是不是這個意思?”
於謙點頭道:“正是此意。”
陳瀛隨之問道:“雖然漠北貧瘠,不適合種糧,可是,我們可以效仿蒙古人放牧啊,他們可以在這裏放牧,我們為何不可?”
於謙搖了搖頭,說道:“所謂的放牧,並不是你圈一塊地就完了,牛羊想要養的肥,必須要有充足的草料,一處的水草吃幹淨了,就要去下一處,所以蒙古人放牧,是四處遊走。”
“若是漢民效仿蒙古人,逐草而居,四處遊蕩,那麽,一旦遇到了瓦剌人襲擊,便是死無葬身之地。瓦剌人巴不得咱們漢人這般出關放牧,他們好來掠奪。”
李珍和陳瀛聽完,都沉默了。
他們終於明白,為何皇上如此重用於謙,人家懂的是真的多。
而且看問題十分透徹,說的話句句都在點子上。
於謙繼續說道:“就算我們現在把也先一炮轟死,漠北始終還是蒙古人的地盤,用不了多久,便會有新的首領出現,這個人會征戰四方,重新統一蒙古,然後集結兵力南下。因此,我們現在要考慮的不是如何打敗也先,而是如何占領大漠。”
“微臣建議,由戶部帶頭,遍尋天下耐寒作物,並安排百姓來關外試種,若能成功種上糧食,就可以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大家聚在一起,便可以結為成城塞,各個城塞彼此連接一起,互為犄角,互相唿應,我們占領的土地才不會被瓦剌人重新奪走。”
“我大明每占領一寸土地,瓦剌人生存的空間會少一分,隨著而來的,是牛羊減產,人口減少,最終,他們隻能選擇臣服,和我們一樣學習定居和耕種,或許三五代之後,他們和漢人不再有區別,至此,漠北之患方能徹底消除。”
“說得好!”
朱祁鎮很興奮,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來。
“接下來就按你說的做,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朕要徹底消除漠北之患!”
於謙如實說道:“臣現在擔憂的是,中原作物能否在漠北存活,若是開墾問題不能解決,所有的一切都隻是空話。臣建議試一試青稞,此物在西北地區廣為分布,或許可以成功。”
朱祁鎮大手一揮,道:“種糧的事,你不要擔心,這個朕來想辦法!”
不就是在漠北種糧食嗎,小意思!
土豆,紅薯,黑麥……
都是耐寒作物,而且都很高產,在漠北推廣完全沒有問題。
會議結束後,朱祁鎮立即寫了一封信,交給袁彬,讓他派快馬送迴京師。
戶部尚書王佐接到急報,還以為前線糧不夠了,打開一看,卻是一頭霧水。
紅薯,土豆,這都是啥玩意?
沒聽過啊……
無奈之下,他將左右兩衛侍郎叫來,然後……三臉懵逼。
“皇上說了,事關重大,必須全力尋找,兩位趕忙想想辦法!”
“王大人,下官實在沒聽說過,這土裏還能長豆子?”
“是啊,下官活了這把年紀,也不知這紅薯和土豆為何物。”
王佐想了想,說道:“這樣吧,我去找一下其他部堂,讓他們一起幫著想想辦法。你們吩咐下去,所有人停下手中工作,全力打探關於紅薯和土豆的消息,這可是聖旨,誤了聖旨,誰也擔不起,明白嗎?”
“是!”
緊接著,整個戶部衙門都開始尋找紅薯和土豆,找不到就發動家人朋友。王佐甚至發出懸賞,不出三日,整個京城的人都在打聽,紅薯和土豆是什麽?
終於,有人提供了一條線索。
刑部大牢關著一名叫吳滄海的走私商,碰巧聽到獄卒說起紅薯和土豆,便問了幾句。
那名獄卒也是機靈,想到吳滄海有著多年海上走私的經驗,見多識廣,說不定真見過,於是將事情的原委跟他說了一遍。
吳滄海緊接著說道,自己在海外行船的時候,見過洋人的一種糧食,名字叫洋芋,不知道和紅薯土豆有沒有關係。
那名獄卒也隻是聽聞,哪裏知道紅薯和土豆長啥樣子,於是將吳滄海說的向自己的長官如實匯報。
可是,他的長官也不懂,便繼續向上匯報。
就這樣,一級一級匯報上去,最終,刑部尚書把這條線索告訴了王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