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中身為禮部尚書,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


    到了他這個地位,如果不能一言而決。


    一般不會輕易在朝堂發表意見。


    他們這樣的大老,需要保留自己的權威。


    在關鍵時刻才能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


    如內閣首輔張鬆越,平時也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但隻要開口,基本就是蓋棺拍板的最終決定。


    李守中雖沒入閣,但也是文臣頂尖兒的幾人。


    總不能什麽事都自己衝鋒陷陣。


    沒有絕對把握的事,就需要有人打好前站。


    等到最後一刻再出聲站隊就足夠了。


    更何況,他對鈔票持樂觀態度。


    雖然不會打擊馮一博憂國憂民的心,但也多少有些不以為然。


    若是馮一博願意嚐試,自也無所謂。


    反正他還年輕,即使說錯了也沒什麽。


    甚至李守中還希望他被人否定幾次。


    他堅信:


    人才由磨煉而成,總須誌氣勝,乃有長進。


    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


    說白了,就是不以成敗論英雄。


    在他看來,馮一博還需磨煉磨煉。


    所以,他的態度就是讓馮一博自己上疏。


    而他不會聯名。


    馮一博其實也明白這個道理,但鈔票的事確實有些棘手。


    想要跨部門去插手,可不是什麽容易的事。


    以他的身份來說,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即使上本奏明具體情況,怕也是徒勞無功。


    說實在的,馮一博也並不是什麽忠臣。


    有過“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裏”的經曆,他對皇權連基本的敬畏都欠奉。


    又如何能談到忠君?


    對於他來說,皇帝的分量還不如老師。


    大致上,就是把皇帝當做高層領導。


    沒背地罵幾句都算不錯了。


    但換個角度,馮一博卻又是一個忠臣。


    他讓東海郡獻土歸附,成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從地理和法理上,都是在為中原王朝開疆拓土。


    千百年後,這就是固有領土的證據。


    這樣的拳拳之心,誰能說他不是忠臣?


    隻不過,對他自己來說。


    這卻不是“忠君”,隻能算是“愛國”。


    同樣的,他擔憂大魏濫發鈔票,也不是為了景順帝。


    一是真如他所說,是怕濫發鈔票會影響國計民生。


    到時候要牽累無數黎民百姓。


    既然他知曉其中風險,若是什麽也不做。


    總覺得心中過不去。


    正像李守中說的那樣,他想要的也是“但求無愧於心”!


    二也是因為他的根基在東海郡,而東海郡的根基則在大魏。


    兩者隔海相望,一衣帶水。


    大魏若是真出了什麽問題,對東海郡來說也不是什麽好事。


    東海郡如今的貿易發達,就是建立在東西方貿易的基礎上。


    何況,東海郡的移民,也是從大魏移過去的。


    二者之間本就密不可分。


    和李守中談完之後,馮一博就連上幾份奏疏。


    力陳關於紙幣濫發的危害。


    還將準備金不足帶來的風險,也都一一闡明。


    可惜的是。


    這幾封奏疏遞上去之後,卻如石沉大海。


    沒有激起哪怕半點漣漪。


    對此,馮一博也不知景順帝和內閣到底如何想的。


    是他限於所知有限,闡述浮於表麵。


    所以對方理解不了這些金融問題?


    或是和李守中一樣,對此持樂觀態度?


    對於他的建議隻是一笑置之。


    還是說,那邊早有所料,已經做好充足的準備。


    隻是不便公開?


    又或者是,那邊被一時之利迷了眼。


    覺得他說的都是無稽之談?


    兩個月轉瞬即逝,馮一博卻一直沒有等到一個答桉。


    反倒是折色改為鈔票的事,經過兩個月的試行,已經成為定例。


    滿朝文武也已經習慣使用鈔票。


    事已至此,馮一博也不再過多關注此事。


    而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東海郡上。


    免得將來真有那一天,也可以將損失控製在最小程度。


    “錢幣如今準備的如何了?”


    今日起狗子過來匯報日常工作。


    馮一博沒急著批閱文件,就先問起錢幣的事。


    “正好要和您說這事呢。”


    狗子大嘴一咧,笑著道:


    “現在咱們已經有金幣大約三十萬枚,銀幣也已經壓出快二百萬,銅錢更是超過千萬了。”


    有礦就是好,錢都能自己造。


    狗子每每看到那些金銀銅幣,嘴都能咧到耳根。


    金銀幣是水力衝壓,速度自然不慢。


    一次就能壓製幾百枚。


    然而,銅錢采用翻砂法澆鑄。


    隻要銅料管夠,一次能出爐幾百上千枚。


    比起水力衝壓機數量有限,銅幣的鑄造的錢範可簡單太多了。


    隻需多開幾爐,就能幾萬幾萬的出錢。


    不過翻砂後還要人工打磨,不然更快。


    聽到這個儲備量,馮一博滿意的點點頭,道:


    “看來我們的銀莊可以開張了,接下來隻要持續鑄造,應該足夠供應日常使用了。”


    銀莊早就開始準備,北港和新城各有一處。


    選的都是最顯眼的位置。


    還沒開業,就已經配了士兵看守。


    狗子笑著點點頭,迴道:


    “想來咱們一邊迴收一邊兌換,應該沒什麽問題。”


    這個問題,二人已經討論過多次。


    流求有金礦,有銅礦。


    但沒有銀礦。


    雖然金礦也有伴生的銀礦,但產量也隻和金礦相當。


    而價值上,金幣是銀幣的十倍。


    銀幣的使用率會高出太多。


    這點產量,就難免有些相形見絀了。


    此前,馮一博將所有匯票兌現。


    除了怕朝廷濫發匯票,也是因為鍛造銀幣的銀子不足。


    即使正式開始使用金銀幣,也要迴收現銀迴爐重造。


    避免因為銀幣不足,造成的價值超過麵值。


    “這次迴去就頒布發令,以後咱們東海郡隻能使用金銀銅幣,不允許使用其餘形式的金銀作為貨幣。”


    現在已經準備足夠,發行之後也會再繼續鑄造。


    因此馮一博當即拍板,東海郡的法定貨幣正式實行。


    “所有官營機構,還有人員,以及官員和士兵的俸祿,從下月開始,也都采用這個形式發放。”


    從鈔票的流通之中,馮一博也借鑒了一些經驗。


    東海郡最為重要的設施,如港口,衙門,甚至妓館等等。


    其背後都是黑龍府。


    另外各級官吏還有軍隊,也是財政的大頭。


    這些先實行起來,就能帶動很大部分的貨幣使用。


    “另外,港口的銀莊,一定要多儲備一些,供往來客商兌換,一應稅費、泊位等,隻收咱們的法定貨幣。”


    【鑒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盡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 】


    這個兌換是隻進不出。


    可以將現銀換成金銀幣,但不能換迴現銀。


    不然還要儲備現銀,也不利於貨幣的流通。


    最主要的,也是兌換金銀幣還有利可圖。


    一枚銀幣七錢二分,含銀量89%。


    就算七錢二分都是銀子。


    兌換一枚銀幣也淨賺二錢八分,十枚銀幣就賺二兩八錢銀子。


    還有什麽比這合算的買賣?


    若非算準了銀幣使用方便,計數方便。


    還能通過觀察紋路和吹響,進行防偽。


    馮一博也不敢這麽做。


    想到防偽,他又叮囑道:


    “還有,金銀幣不要說是壓製的,水力衝壓的事,依舊是最高保密級別。”


    水力衝壓本身就有防偽的作用。


    受時代所限,說到錢幣就會認為是鑄造的。


    然而,隻要試試就會發現。


    鑄造的花紋不可能這麽細膩,上麵也不可能明亮如鏡。


    “明白,這事目前除了我和負責錢幣的,沒人知道。”


    狗子點點頭,又補充道:


    “您放心,咱們對外隻說都是鑄造的。”


    相傳,光學顯微鏡之父列文虎克,用重力法燒製出200倍的鏡片後,卻對外宣稱是磨製的。


    導致無數人想要彷製,卻都失敗了。


    直到幾百年後,才有人揭開這個秘密。


    可見正確方向的重要性。


    如果有人想要彷製流求的金銀幣。


    隻要用的是澆鑄的方式,幾百年也不會成功。


    馮一博滿意的點點頭,才開始批閱起文件。


    看著看著,他忽然眉頭一皺,道:


    “倭國那邊有動作了?”


    流求那邊已經開始備戰。


    倭國的風吹草動,都讓他格外上心。


    狗子聞言,卻搖了搖頭,道:


    “其實也不算動作,不過是我們巡邏的船隊在小琉球那邊抓到過幾艘船。”


    馮一博當下文件,正色道:


    “這麽說,倭國對小琉球還不死心,還敢出兵試探?”


    他正要找個借口出兵,對方就送上門了?


    沒想到,狗子又搖了搖頭,迴道:


    “不是不是,隻是幾艘漁船。”


    文件上寫的就是倭國船隻,所以馮一博才想再確認一下。


    聽到狗子的話,他卻沒有繼續再追問,而是道:


    “咱們準備的怎麽樣了?”


    東海郡一直在操練士兵,囤積糧草。


    做著戰爭的準備。


    狗子聞言,正色道:


    “如今糧食、兵器都差不多了,就是火槍還差了不少。”


    馮一博想要發動的,是一場滅國之戰。


    這和之前的小型戰鬥有很大區別。


    戰前的準備如果不夠充分,很可能會影響戰局。


    東海郡這兩年一直再研發火藥武器。


    火槍的形式一直也在進步,但暫時還是達不到列裝的標準。


    首先是槍管的製作產能不足。


    用鐵板鍛打而成的槍管,容易因為壓力而發生崩裂。


    工匠隻有用鐵坯鑽孔,再鍛打製造槍管。


    這要先把鐵錠燒紅穿孔,再穿進一根鋼條。


    然後把鐵錠不停鍛打,才能成形一支合格的槍管。


    因為是一體成形,才會更為堅固。


    不容炸膛。


    但因為工藝問題,一個鐵匠一天能做出一根就不錯了。


    即使借助水力鍛造,一天也不一定能造出幾根合格的。


    馮一博想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對火藥武器抱著不小的期待。


    聽到狗子的話,他沉吟了一下,遲疑道:


    “那就先每隊配上兩支,除了火槍,還要攜帶手雷、地雷,總之……專人負責火器。”


    完全版的鴛鴦陣,本來就有火器。


    隻是並不依賴火器。


    而且流求因為收納了不少生番,也不缺弓手。


    所以一直沒急著配備不完善的火槍。


    隻隊長會配兩顆手雷,還不讓輕易使用。


    現在馮一博想發動大規模戰爭,就想將火器加入進去。


    減少損失的同時,也檢驗一下火器的效果。


    狗子聞言,點點頭,道:


    “好,我迴去和猛子說,讓他試試。”


    馮一博聽到這話,又想了一下,最後還是擺手道:


    “算了,先小範圍實驗一下,其餘等將來再說。”


    加入新的兵種,還需要磨煉一下。


    不然很容易影響隊形。


    而眼下,時間已經不等人了。


    幾日後的朝會上,文武百官於太極殿見禮,


    禮畢,侍班官員出列,開始今日的議程。


    “東海郡王上疏聖上,言倭國多次襲擾大魏東南,近年雖然在東海郡的努力下,剿滅數十股大小倭寇。”


    朝會第一項,就讓滿朝文武都有些詫異。


    這位神秘的東海郡王,除了獻土歸附那次。


    還是第一次上奏疏。


    “但倭國國主無能,幕府統治不利,無法約束眾多大名,導致倭寇越發猖獗。”


    最近很少有倭寇的奏報啊?


    滿朝文武聽的一頭霧水。


    尤其是南方官員,更是眉頭緊皺。


    難道又鬧倭寇了,可他們怎麽沒收到消息?


    自從東海郡歸附之後,倭寇雖沒徹底絕跡。


    但出現的次數也已經屈指可數。


    怎麽會又鬧起來了呢?


    “近日又有倭國船隻,不顧東海郡勸阻,以打漁為借口,勘測小琉球附近地形,試圖染指我大魏領土。”


    以打漁為借口勘測地形?


    滿朝文武都有些沒反應過來。


    “雖皆被東海郡巡邏海軍及時發現,但此事不能就此作罷,不然恐倭寇得寸進尺,再次複燃。”


    馮一博上書請戰,不過是走個形式。


    至於借口是什麽,其實無關緊要。


    何況,東海郡也早就已經發布公告。


    不允許倭人在東海停留!


    別說是漁船,就算是來做生意的也不行。


    倭國幕府和國主,早已經答應大魏。


    閉關鎖國!


    那馮一博自然要幫他們一把,讓倭國片帆不得入海。


    所以說,漁船不是問題。


    問題是他們下海就不行!


    說到此處,侍班官員也微微頓了頓,才宣讀道:


    “因此,東海郡王特上書請戰,唯有登陸倭國給倭寇以痛擊,方不負聖上賦予的鎮守海疆之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開局把薛寶釵帶迴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糊又無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糊又無奈並收藏紅樓:開局把薛寶釵帶迴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