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齊大年拜見恩師。”齊大年內心焦慮,不顧卓府老仆的阻攔再次請見。
卓尚書歎口氣,放下手中古籍,拿起茶杯喝過一口茶,慢悠悠說道:“凡遇大事須靜氣,你跟著為師這麽多年,治學過於鬆懈了。”
老仆後退讓開書房的門,抬手做出一個請地手勢。
齊大年長出口氣,認真整理下衣冠輕手輕腳地推門而入。
“學生拜見恩師,感謝恩師教誨。”
卓尚書不看齊大年,伸手再次起古籍,淡淡說道:“深夜到家裏來,所為何事。”
齊大年內心憂慮急走二步來到卓尚書身邊,低聲說道:“今日學生被那姓盧的老匹夫趕出吏部,讓學生下旬前要交割完差事,去兵部看庫房!”
卓尚書不滿地將書拍到條案上說道:“慎言!堂堂大晉帝國丞相,你怎可如此稱唿?老夫平時就如此教你的?我也過古稀了,你是不是出了這個門也叫我聲老匹夫?”
齊大年連忙慌亂地跪在卓尚書身前不敢抬頭,嘴裏一個勁地請罪。
“老夫早就說過不要背著我亂搞小手段,你們哪個聽進心裏了,景清這迴上了一道好奏疏,天生大晉聖主,萬壽無彊,好個萬壽無彊啊!”
卓尚書說完眼中流出一絲哀傷,當年他的決定還是有負張景清這個好學生啊,但心裏卻並不真後悔。
他曾經是欣賞張景清,但那時正是和齊家等大勢力作政治交易的關鍵時刻,雖有萬般不舍那時也不得不放棄張景清,用來平息皇帝的怒火。
從來沒有後悔藥可以買做就做了,卓尚書心裏並不遺憾。
隻是他如果早知道張景清能有如此的政治敏銳度,當年不讓他出頭便是,卓氏門徒多如狗,隨便換誰上疏勸諫都可以。
世事無常,人心無常,當年那個寒門出身的小進士,如今終於長出七巧玲瓏心嘍。
卓尚書在內心長歎一聲,還是起身扶起齊大年,又親自揮袖替他撫去膝蓋上並不存在的灰塵。
弟子肯定要管教,但也不能不看齊大年背後那些人的麵子,凡事點到為止是卓尚書的一貫風格。
“木秀與林,風必摧之。而今可想起為師這些年和你說過的話了?你們以前總背地裏笑話景清,認為他出身小門小戶難成大器。如今你還這麽認為嘛?”
卓尚書說完用手一指對麵的椅子,讓齊大年坐過去說話。
齊大年先扶恩師坐下,又殷勤端過茶杯雙手遞給卓尚書,才小心地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
齊大年氣憤說道:“徒弟這次去姚安時明明已和他說過,恩師有機會登上相位。他卻依然獻上這種毫無風骨的諂媚之詩給陛下邀寵,徒弟替恩師不值...內心不恥。”
卓尚書心中不悅,如果齊大年隻有這種見識恐怕將來前途堪憂,自家的子侄看來不能托付給這種心胸狹小之人。
卓尚書耐著性子說道:“景清沒有做錯任何事,倒是師門欠他良多,當年哪怕你們上書小小保他一下,也不至於讓他賦閑四年。”
齊大年心中有些不服,但還是低頭稱是。
他們那年科舉有二百多人取中進士,無論哪個進士都是恩師座下的弟子。
大晉的政治資源與朝中官位就那麽多,不是姓張的少分點,肯定就是姓齊的少分點,齊大年當年蠱惑張景清上書勸諫本就是有意為之。
至於事後不救,冷眼旁觀更是他們早就定好的計策,排除有力的競爭者本就是這些世家子弟的家學。
誰讓重熙皇帝最喜歡用寒門子弟呢,就像那盧老匹夫,渾身不見一點世家子弟的優雅從容,反而充滿庶民的市儈與諂媚。
甘心當皇帝的傳聲筒有什麽意思,好不容易當上丞相,卻無一人之下的威勢,屬實沒有滋味。
“坐下又不出聲音,是在思考為師的話嗎?說說你想到了什麽。”卓尚書出言打斷齊大年的心思。
齊大年馬上端正坐姿,低頭謹慎迴道:“恩師教訓的是,弟子剛才有些失態了,還請恩師多指點。”
“好,既然你問起,那你就說說這大晉的天下何人最大?”
“學生以為天下民最大,君次之,最後是士大夫。”
“這不是廟堂也不是公房,咱們師生不過是關上門隨便談談心,你隻要講心中真實的想法就好。”
齊大年額頭見汗又不敢抬袖擦拭,但想到師生本是一體,恩師還不至於會坑害自己,於是咬牙說道:“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那民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齊大年迴答不出,他想說是後者但卻又說不出口。
他們這些朱紫貴人整天在朝堂上把為民請命掛在嘴上,可心裏卻全是個人的榮華富貴與家族的傳承。
民為何物,芻狗爾,等冬雪過去,春雨一淋,又是新的一茬。
卓尚書早就知道這些世家子弟骨子裏的秉性根本無法改變,隻是沒猜到他們都不願意哪怕嘴上隱藏一下,再沒有興趣再與齊大年探討下去,
“你隻要記得,去了兵部老實當差嚴查庫司賬目,把那些蛀蟲替陛下揪出來。”
齊大年聞言心中大驚,磕磕巴巴說道:“可...可...那本爛賬真挖出來,會出人命的,弟子會...”
卓尚書怒道:“如果你真弄個去職罷官,將來反而會大有前途,若是到了那裏與他們同流合汙或是和光同塵,今生恐無寸進。為師累了,你也早些迴去吧。”
齊大年神情灰敗隻能起身行禮告辭,失魂落魄地拉開書房大門。
在他右腳剛邁出房門,身後傳來恩師的告誡,“以後不得再說盧丞相不是,你根本無法理解他的難處。不到那個位置,永遠不知道人家的苦,可能為師也無法全部理解明白。”
齊大年未發一言,轉身再次行禮謝過恩師,踉踉蹌蹌地離開卓府。
老仆拎進一壺開水,為卓尚書續上茶水。
“老爺如此說那齊大年,不擔心齊家因此疏遠?”
卓尚書歎口氣,放下手中古籍,拿起茶杯喝過一口茶,慢悠悠說道:“凡遇大事須靜氣,你跟著為師這麽多年,治學過於鬆懈了。”
老仆後退讓開書房的門,抬手做出一個請地手勢。
齊大年長出口氣,認真整理下衣冠輕手輕腳地推門而入。
“學生拜見恩師,感謝恩師教誨。”
卓尚書不看齊大年,伸手再次起古籍,淡淡說道:“深夜到家裏來,所為何事。”
齊大年內心憂慮急走二步來到卓尚書身邊,低聲說道:“今日學生被那姓盧的老匹夫趕出吏部,讓學生下旬前要交割完差事,去兵部看庫房!”
卓尚書不滿地將書拍到條案上說道:“慎言!堂堂大晉帝國丞相,你怎可如此稱唿?老夫平時就如此教你的?我也過古稀了,你是不是出了這個門也叫我聲老匹夫?”
齊大年連忙慌亂地跪在卓尚書身前不敢抬頭,嘴裏一個勁地請罪。
“老夫早就說過不要背著我亂搞小手段,你們哪個聽進心裏了,景清這迴上了一道好奏疏,天生大晉聖主,萬壽無彊,好個萬壽無彊啊!”
卓尚書說完眼中流出一絲哀傷,當年他的決定還是有負張景清這個好學生啊,但心裏卻並不真後悔。
他曾經是欣賞張景清,但那時正是和齊家等大勢力作政治交易的關鍵時刻,雖有萬般不舍那時也不得不放棄張景清,用來平息皇帝的怒火。
從來沒有後悔藥可以買做就做了,卓尚書心裏並不遺憾。
隻是他如果早知道張景清能有如此的政治敏銳度,當年不讓他出頭便是,卓氏門徒多如狗,隨便換誰上疏勸諫都可以。
世事無常,人心無常,當年那個寒門出身的小進士,如今終於長出七巧玲瓏心嘍。
卓尚書在內心長歎一聲,還是起身扶起齊大年,又親自揮袖替他撫去膝蓋上並不存在的灰塵。
弟子肯定要管教,但也不能不看齊大年背後那些人的麵子,凡事點到為止是卓尚書的一貫風格。
“木秀與林,風必摧之。而今可想起為師這些年和你說過的話了?你們以前總背地裏笑話景清,認為他出身小門小戶難成大器。如今你還這麽認為嘛?”
卓尚書說完用手一指對麵的椅子,讓齊大年坐過去說話。
齊大年先扶恩師坐下,又殷勤端過茶杯雙手遞給卓尚書,才小心地半個屁股坐在椅子上。
齊大年氣憤說道:“徒弟這次去姚安時明明已和他說過,恩師有機會登上相位。他卻依然獻上這種毫無風骨的諂媚之詩給陛下邀寵,徒弟替恩師不值...內心不恥。”
卓尚書心中不悅,如果齊大年隻有這種見識恐怕將來前途堪憂,自家的子侄看來不能托付給這種心胸狹小之人。
卓尚書耐著性子說道:“景清沒有做錯任何事,倒是師門欠他良多,當年哪怕你們上書小小保他一下,也不至於讓他賦閑四年。”
齊大年心中有些不服,但還是低頭稱是。
他們那年科舉有二百多人取中進士,無論哪個進士都是恩師座下的弟子。
大晉的政治資源與朝中官位就那麽多,不是姓張的少分點,肯定就是姓齊的少分點,齊大年當年蠱惑張景清上書勸諫本就是有意為之。
至於事後不救,冷眼旁觀更是他們早就定好的計策,排除有力的競爭者本就是這些世家子弟的家學。
誰讓重熙皇帝最喜歡用寒門子弟呢,就像那盧老匹夫,渾身不見一點世家子弟的優雅從容,反而充滿庶民的市儈與諂媚。
甘心當皇帝的傳聲筒有什麽意思,好不容易當上丞相,卻無一人之下的威勢,屬實沒有滋味。
“坐下又不出聲音,是在思考為師的話嗎?說說你想到了什麽。”卓尚書出言打斷齊大年的心思。
齊大年馬上端正坐姿,低頭謹慎迴道:“恩師教訓的是,弟子剛才有些失態了,還請恩師多指點。”
“好,既然你問起,那你就說說這大晉的天下何人最大?”
“學生以為天下民最大,君次之,最後是士大夫。”
“這不是廟堂也不是公房,咱們師生不過是關上門隨便談談心,你隻要講心中真實的想法就好。”
齊大年額頭見汗又不敢抬袖擦拭,但想到師生本是一體,恩師還不至於會坑害自己,於是咬牙說道:“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那民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齊大年迴答不出,他想說是後者但卻又說不出口。
他們這些朱紫貴人整天在朝堂上把為民請命掛在嘴上,可心裏卻全是個人的榮華富貴與家族的傳承。
民為何物,芻狗爾,等冬雪過去,春雨一淋,又是新的一茬。
卓尚書早就知道這些世家子弟骨子裏的秉性根本無法改變,隻是沒猜到他們都不願意哪怕嘴上隱藏一下,再沒有興趣再與齊大年探討下去,
“你隻要記得,去了兵部老實當差嚴查庫司賬目,把那些蛀蟲替陛下揪出來。”
齊大年聞言心中大驚,磕磕巴巴說道:“可...可...那本爛賬真挖出來,會出人命的,弟子會...”
卓尚書怒道:“如果你真弄個去職罷官,將來反而會大有前途,若是到了那裏與他們同流合汙或是和光同塵,今生恐無寸進。為師累了,你也早些迴去吧。”
齊大年神情灰敗隻能起身行禮告辭,失魂落魄地拉開書房大門。
在他右腳剛邁出房門,身後傳來恩師的告誡,“以後不得再說盧丞相不是,你根本無法理解他的難處。不到那個位置,永遠不知道人家的苦,可能為師也無法全部理解明白。”
齊大年未發一言,轉身再次行禮謝過恩師,踉踉蹌蹌地離開卓府。
老仆拎進一壺開水,為卓尚書續上茶水。
“老爺如此說那齊大年,不擔心齊家因此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