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安南朝亂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奉天殿,外麵雪花紛飛,殿內暖若晗陽。
朱祁鈺站在上首,下方是李言聞等一眾醫生和部分京營軍醫。
“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麵對天花而無所畏懼,敢於他人先,授予李言聞、公孫泰、孫然…諸醫生國家奉獻勳章,賞銀五十兩;授予軍醫陸子齊、劉大郎…諸軍醫國家卓越勳章,授懸壺濟世稱號,賜銀二百兩。”
興安攤開聖旨,對著文武百官宣布。
醫生和軍醫所付出的程度不一樣,賞賜自然不同。
等興安大聲念完,朱祁鈺才緩步走下台階,內官立刻捧上托盤。
感染過天花的軍醫進入大殿,那滿臉的麻子,讓人看了就頭皮發麻。
朱祁鈺並沒有在意,將勳章別在他們胸前,伸手直接握住了對方的手,絲毫沒有被那痘痂的手感所影響,一臉笑意,道:“無畏嚴峻挑戰,英雄風雨兼程,若是沒有你們維持,讓天花局限於西山,後果不堪設想,英雄不該被辜負,也不該被遺忘。”
聽著聖人的話語,陸子齊等人紅了眼眶,感受著手掌的溫度,又害怕自己身上的征兆汙了龍體,不自覺縮了縮手,但卻被聖人緊緊握著。
胸前的勳章,沉甸甸的。
軍醫們當初也是聽令行事,腦中並沒有多想,而麵對天花,他們一步沒退,為此也付出了犧牲。
“若不是陛下種痘之法,我等也無能為力,擔不起此等榮譽。”
被握著手的軍醫開口說道。
聞言,朱祁鈺搖了搖頭,又抬手拍了拍對方的肩膀,笑道:“擔得起,朕說擔得起,爾等進入疫區時,可沒有什麽種痘之法,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朕在你們身上看到了。”
聖人極高的評價,讓軍醫們的脊背都挺直了不少。
“所以,朕希望爾等再接再厲,這懸壺濟世的稱號,是榮譽,也是責任。”
說著,朱祁鈺看向其他醫生,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
“是,陛下。”
“學生謹記陛下教誨。”
軍醫和醫生們紛紛立正迴應。
朱祁鈺這才轉身走向龍椅,而李言聞等人也直接退到了隊伍的後方。
這時,興安才開口高唱:“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話音在大殿環繞,尾音剛剛隱去,一個禦史立刻站出來,道:“臣奏請削減安南朝貢賞賜,國賊蒲興南遁入安南,至今未有蹤跡,陛下多次斥責,而安南王毫無作為,此藐視國威之態,視我大明於無物,臣請製裁。”
朱祁鈺的目光看向人群中的陳鎰,還沒等他迴複,又有禦史站出來,道:“臣劾安南使臣,於西市強買強賣,欺壓百姓,如此無禮之徒,豈可為一國之使。”
隨後,一個又一個官員站出來炮轟安南。
站在後麵的李言聞等人都懵了,在大明的朝堂彈劾一個鄰邦,若是其他使臣彈劾還好,可開口的多是都察院的禦史,這看上去就有些奇怪了。
石亨站在武將之中,抬眉斜眼,偷偷看了那群文官。
第一個人是站出來說明事情原由的,而後麵的人就是將一個個帽子往安南的頭上戴。
除了都察院總憲,那能讓禦史如此配合的人,唿之欲出。
不過,石亨依舊保持著沉默,現在還不是他站出來的時候。
而就在大臣們以為事情就這樣的時候,內官上前,大聲唱道:“安南百姓,鄭義求見。”
朱祁鈺扯了下嘴角,淡淡道:“宣。”
眾人對於內官口中所謂的安南百姓有些疑惑,但這個疑惑很快就被揭開。
那鄭義剛踏入奉天殿的門檻,就直接雙膝跪地,大喊道:“草民鄭義,求請大明皇帝陛下為草民作主。”
一瞬間,所有人都一個激靈,頓時紛紛豎起了耳朵。
“草民乃安南太監參知政事鄭可子侄,奏告安南王太後阮氏英,挾幼王把持朝政,濫殺忠臣,處死草民叔父,還欲滅鄭氏滿門,草民得明人相助,逃出生天,請大明皇帝陛下為草民作主啊。”
一聲聲控告,讓滿朝文武皆瞪大了雙眼。
太後臨朝,把持朝政,挾持幼王,濫殺開國元勳。
這,是個好學生。
朱祁鈺早就從錦衣衛那邊得到消息,這鄭義能來到大明,能到這奉天殿,還是因為錦衣衛的幫助。
也就是所謂的明人。
現在可沒有什麽不幹預他國內政的保證,相反,周邊的邦國,要是遇到什麽政變動亂,都會來尋求大明的幫助,就好比朝鮮被倭國欺負,就天天想著讓大明出兵。
“諸卿以為該當如何?”
朱祁鈺沒有迴應鄭義,而是看向滿朝文武。
方才剛罵了一頓安南,現在刀子就遞到了手裏,文官們什麽時候上過如此順遂的朝堂。
“陛下,參知政事如同宰相,一國之母禍亂朝綱,倒反天罡,不得不查。”
王直站出來,先是向眾人解釋了一下那所謂鄭可的職位,隨後話鋒一轉,罵了那阮氏英,但終究沒有選擇動武。
“陛下,他國之內政,稍加斥責便可,若是不從,再從長計議。”
石亨當即也站了出來,聖人都要裁軍了,現在動刀兵可不是合適的時機。
其他官員都忙在腦海中搜刮關於那鄭可和安南的信息。
“臣以為,可冊封安南幼王,再命一輔政大臣,輔佐朝綱,敢問鄭義,那幼王年歲幾何?”
於謙皺了皺眉,又眯眼看向鄭義,問道。
聞言,鄭義連忙迴應,道:“迴大人話,幼王如今年十二。”
為什麽朝臣對於安南的態度是如此,很簡單,彼之英雄,吾之賊寇。
安南是因反抗大明而建立在交趾上的邦國,放在後世,那就是鬧獨立的地方,其中一個領袖因為政見不合而被殺害,現在其親戚卻來到朝廷哭訴,那就顯得太過可笑了些。
“陛下,安南幼王十二之齡,已經可親理朝政,外加這鄭義能有如此膽魄,因為輔政之首選。”
得到了個大概的情況,於謙經過分析之後,一本正經說道。
朱祁鈺站在上首,下方是李言聞等一眾醫生和部分京營軍醫。
“生命不息、奉獻不止,麵對天花而無所畏懼,敢於他人先,授予李言聞、公孫泰、孫然…諸醫生國家奉獻勳章,賞銀五十兩;授予軍醫陸子齊、劉大郎…諸軍醫國家卓越勳章,授懸壺濟世稱號,賜銀二百兩。”
興安攤開聖旨,對著文武百官宣布。
醫生和軍醫所付出的程度不一樣,賞賜自然不同。
等興安大聲念完,朱祁鈺才緩步走下台階,內官立刻捧上托盤。
感染過天花的軍醫進入大殿,那滿臉的麻子,讓人看了就頭皮發麻。
朱祁鈺並沒有在意,將勳章別在他們胸前,伸手直接握住了對方的手,絲毫沒有被那痘痂的手感所影響,一臉笑意,道:“無畏嚴峻挑戰,英雄風雨兼程,若是沒有你們維持,讓天花局限於西山,後果不堪設想,英雄不該被辜負,也不該被遺忘。”
聽著聖人的話語,陸子齊等人紅了眼眶,感受著手掌的溫度,又害怕自己身上的征兆汙了龍體,不自覺縮了縮手,但卻被聖人緊緊握著。
胸前的勳章,沉甸甸的。
軍醫們當初也是聽令行事,腦中並沒有多想,而麵對天花,他們一步沒退,為此也付出了犧牲。
“若不是陛下種痘之法,我等也無能為力,擔不起此等榮譽。”
被握著手的軍醫開口說道。
聞言,朱祁鈺搖了搖頭,又抬手拍了拍對方的肩膀,笑道:“擔得起,朕說擔得起,爾等進入疫區時,可沒有什麽種痘之法,忠誠、擔當、奉獻的崇高品質,朕在你們身上看到了。”
聖人極高的評價,讓軍醫們的脊背都挺直了不少。
“所以,朕希望爾等再接再厲,這懸壺濟世的稱號,是榮譽,也是責任。”
說著,朱祁鈺看向其他醫生,道:“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得始終。”
“是,陛下。”
“學生謹記陛下教誨。”
軍醫和醫生們紛紛立正迴應。
朱祁鈺這才轉身走向龍椅,而李言聞等人也直接退到了隊伍的後方。
這時,興安才開口高唱:“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話音在大殿環繞,尾音剛剛隱去,一個禦史立刻站出來,道:“臣奏請削減安南朝貢賞賜,國賊蒲興南遁入安南,至今未有蹤跡,陛下多次斥責,而安南王毫無作為,此藐視國威之態,視我大明於無物,臣請製裁。”
朱祁鈺的目光看向人群中的陳鎰,還沒等他迴複,又有禦史站出來,道:“臣劾安南使臣,於西市強買強賣,欺壓百姓,如此無禮之徒,豈可為一國之使。”
隨後,一個又一個官員站出來炮轟安南。
站在後麵的李言聞等人都懵了,在大明的朝堂彈劾一個鄰邦,若是其他使臣彈劾還好,可開口的多是都察院的禦史,這看上去就有些奇怪了。
石亨站在武將之中,抬眉斜眼,偷偷看了那群文官。
第一個人是站出來說明事情原由的,而後麵的人就是將一個個帽子往安南的頭上戴。
除了都察院總憲,那能讓禦史如此配合的人,唿之欲出。
不過,石亨依舊保持著沉默,現在還不是他站出來的時候。
而就在大臣們以為事情就這樣的時候,內官上前,大聲唱道:“安南百姓,鄭義求見。”
朱祁鈺扯了下嘴角,淡淡道:“宣。”
眾人對於內官口中所謂的安南百姓有些疑惑,但這個疑惑很快就被揭開。
那鄭義剛踏入奉天殿的門檻,就直接雙膝跪地,大喊道:“草民鄭義,求請大明皇帝陛下為草民作主。”
一瞬間,所有人都一個激靈,頓時紛紛豎起了耳朵。
“草民乃安南太監參知政事鄭可子侄,奏告安南王太後阮氏英,挾幼王把持朝政,濫殺忠臣,處死草民叔父,還欲滅鄭氏滿門,草民得明人相助,逃出生天,請大明皇帝陛下為草民作主啊。”
一聲聲控告,讓滿朝文武皆瞪大了雙眼。
太後臨朝,把持朝政,挾持幼王,濫殺開國元勳。
這,是個好學生。
朱祁鈺早就從錦衣衛那邊得到消息,這鄭義能來到大明,能到這奉天殿,還是因為錦衣衛的幫助。
也就是所謂的明人。
現在可沒有什麽不幹預他國內政的保證,相反,周邊的邦國,要是遇到什麽政變動亂,都會來尋求大明的幫助,就好比朝鮮被倭國欺負,就天天想著讓大明出兵。
“諸卿以為該當如何?”
朱祁鈺沒有迴應鄭義,而是看向滿朝文武。
方才剛罵了一頓安南,現在刀子就遞到了手裏,文官們什麽時候上過如此順遂的朝堂。
“陛下,參知政事如同宰相,一國之母禍亂朝綱,倒反天罡,不得不查。”
王直站出來,先是向眾人解釋了一下那所謂鄭可的職位,隨後話鋒一轉,罵了那阮氏英,但終究沒有選擇動武。
“陛下,他國之內政,稍加斥責便可,若是不從,再從長計議。”
石亨當即也站了出來,聖人都要裁軍了,現在動刀兵可不是合適的時機。
其他官員都忙在腦海中搜刮關於那鄭可和安南的信息。
“臣以為,可冊封安南幼王,再命一輔政大臣,輔佐朝綱,敢問鄭義,那幼王年歲幾何?”
於謙皺了皺眉,又眯眼看向鄭義,問道。
聞言,鄭義連忙迴應,道:“迴大人話,幼王如今年十二。”
為什麽朝臣對於安南的態度是如此,很簡單,彼之英雄,吾之賊寇。
安南是因反抗大明而建立在交趾上的邦國,放在後世,那就是鬧獨立的地方,其中一個領袖因為政見不合而被殺害,現在其親戚卻來到朝廷哭訴,那就顯得太過可笑了些。
“陛下,安南幼王十二之齡,已經可親理朝政,外加這鄭義能有如此膽魄,因為輔政之首選。”
得到了個大概的情況,於謙經過分析之後,一本正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