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跟養蠱似的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河套北方的口子被勇武營團所控製,要想出河套,可以往西。
東邊有大同宣府相互倚仗,南邊更不用說,延安、慶陽、太原,稍微不注意,就會引發明帝國的大動作。
所以,現在要出河套,就隻能選擇西邊的寧夏或者和勇武營團碰一碰。
寧夏衛指揮使,張泰。
正統十三年,任鎮守寧夏總兵官。
新皇上位之後,也就是擊敗瓦剌聯盟後,大明停下了焚燒草原的舉措。
用火燒出隔離帶,這是自唐朝以來,對付遊牧民族的方法。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凡每歲七月,兵部請敕於各邊,遣官軍往虜人出沒之地,三、五百裏外,乘風縱火,焚燒野草,以絕胡馬。
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戰士們披掛整齊,帶上火把,依托長城向北五十裏範圍內,枯黃的草全都一把火燒了。
來迴便是百裏,正好是騎馬一天的路程。
當然,除了這種辦法,還有就是植樹,可那隻有宋朝才能做到,大明的疆域更北,植樹並不容易。
燒荒並不是簡單的事情,秋冬吹北風,一個不小心,便會引火燒身。
山頭突騎飛流矢,幾人還向火中死。
白骨成灰散不收,慟絕胡天作冤鬼。
但是,這來來迴迴燒了八十年,草地被活生生燒成了黑土地,而其中的養分,帶著人的血肉。
寧夏屬於西套,坐擁平原,水草豐美,所以在軍屯的同時,這裏還是大明重要的馬場。
張泰站在城頭,看著東方,自從收到勇武營團的消息後,他總是擔憂韃靼往他這邊來。
沒有辦法,畢竟寧夏的位置有點尷尬。
朝廷的決議,對於張泰來說,並不穩重,更像是走鋼絲,若有差池,很可能導致寧夏被破。
這時,探馬來報,並且在其身後還跟著一個士兵,看樣子就知道是傳遞情報的。
攤開遞上來的信封,抬頭便是錦衣衛。
其內容皆是白話,這是聖人對於軍情要事傳遞需要直白,避免造成誤解的規定。
簡單掃了幾眼,張泰便將信給收了起來。
“怎麽感覺就跟養蠱似的。”
張泰自言自語著,隨後走下城牆。
寧夏雖然表麵上並沒有對河套有什麽興趣,但是暗地裏,各種夜不收什麽的,都在不斷打探情報。
從永樂時期開始將衛所內撤,到宣德時期,河套基本上便是蒙古所控製。
正統之初,還在不斷騷擾邊境,土木堡之時,瓦剌聯盟也有從河套進入大同的。
現在,按信上所說,他張泰僅需要固守城池,若是韃靼部落往他這邊跑,隻需要稍微拖延就行。
張泰從中可知,朝廷應該隻是要地,可並不明白為什麽要如此麻煩。
當前的軍事力量,明顯是明帝國高於韃靼,既然勇武營團已經封了口子,大可以直接多線進攻,掃庭犁穴。
錦衣衛似乎在搞一種很奇怪的事情。
對此,張泰也僅僅是上疏朝廷,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兵部傳迴的消息,就是讓他不動如山。
張泰其實並不是那種防守型將領。
出任寧夏總兵官時,他便上奏置辦兵車廠,用馬一匹駕轅,中藏兵器,遇險阻,以人力抬挽;外足以抗敵鋒,內足以聚奇兵。
本來就等著機會用上一用,可誰知道,火槍和火炮崛起了。
六百輛適用於寧夏平原曠野作戰的兵車,現在隻能在軍營車庫裏蒙塵。
寧夏的官兵用的還是老式的火器,在還未輪班至寧夏之前,張泰明知希望不大,也開口向朝廷討要過。
畢竟寧夏可是邊疆重鎮,好鋼要使在刀刃上的道理,誰都懂。
但朝廷並不這麽想,主要是產量不足,優先供應京營,再以輪班製度,逐步替換地方裝備。
這麽做,可以避免當地將領生出什麽奇怪的心思。
比起要求一個將軍忠誠,朱祁鈺更傾向讓大部分士兵知道自己要效忠什麽。
大明不需要忠誠的軍閥,需要的是忠誠的軍隊。
寧夏鎮是完全的軍鎮。
在蒙古滅西夏時,寧夏千裏幾成赤地,百姓百無一二,城遂空。
戰後,元朝設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組織屯田,以西夏迴迴軍為主,對寧夏人口徹底清換。
大明建立之後,為防避元蒙殘餘勢力,先是將這些人遷往陝西關中,而後因為寧夏空虛,又將人遷了迴來,並且徙五方之人充填。
這五方之人,便是現在寧夏的主要人口。
所以,寧夏是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來自各地的百姓共同鎮守。
正是因為這種完全的軍管模式,在寧夏的總兵官,擁有著比大同和宣府這些地方還要大的權力。
地理優勢,隻要總兵官願意,盜賣鹽糧什麽的,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就如同陳懋,在隨朱棣北征之前,便是寧夏總兵官,可是被時任寧夏左屯衛指揮使的張泰彈劾告發,而查辦撤職。
真的也好,自汙也罷,像寧夏這種軍鎮,越往西,武將的權力就越大,為了避免軍閥的出現,就需要文官來加以製衡。
巡撫副都禦史便是用來限製武將。
可是,巡撫所管不止一地,文人雖有才幹,可對當地民俗缺乏了解,因此所導致的各種亂事也是層出不窮。
張泰從城牆上下來,轉頭就去看自己的那些愛車。
說實在,他內心其實是渴望河套的韃靼來寧夏試試。
六百輛戰車,並駕齊驅,在平原上衝撞的場景,張泰很想看看。
“報,將軍,打磑口發現虜寇蹤跡,遊擊部隊觸之即離,現已退去。”
聞言,張泰眉頭一挑,打磑口是寧夏鎮的前沿哨所,築有城牆,內駐百來人。
位於寧夏鎮以北,是賀蘭山脈的一處山穀之地。
虜寇進攻寧夏鎮,必然要經過這裏。
“可有探明幾人?”
張泰開口問道。
“目視十餘騎,旗官猜測,隻是試探。”
士兵抱拳垂首迴答。
想什麽來什麽,賀蘭山外出現虜寇的蹤跡,那麽可能就是對方在勇武營團那邊碰了鐵板,想要捏一捏自己這顆柿子軟不軟了。
“再探再報,讓打磑口哨所嚴加警戒,把夜不收都散出去。”
張泰勾起嘴角,雖然打磑口不適合戰車衝鋒,但是這送上門的,自己總不能不接吧。
東邊有大同宣府相互倚仗,南邊更不用說,延安、慶陽、太原,稍微不注意,就會引發明帝國的大動作。
所以,現在要出河套,就隻能選擇西邊的寧夏或者和勇武營團碰一碰。
寧夏衛指揮使,張泰。
正統十三年,任鎮守寧夏總兵官。
新皇上位之後,也就是擊敗瓦剌聯盟後,大明停下了焚燒草原的舉措。
用火燒出隔離帶,這是自唐朝以來,對付遊牧民族的方法。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凡每歲七月,兵部請敕於各邊,遣官軍往虜人出沒之地,三、五百裏外,乘風縱火,焚燒野草,以絕胡馬。
每年到了秋冬季節,戰士們披掛整齊,帶上火把,依托長城向北五十裏範圍內,枯黃的草全都一把火燒了。
來迴便是百裏,正好是騎馬一天的路程。
當然,除了這種辦法,還有就是植樹,可那隻有宋朝才能做到,大明的疆域更北,植樹並不容易。
燒荒並不是簡單的事情,秋冬吹北風,一個不小心,便會引火燒身。
山頭突騎飛流矢,幾人還向火中死。
白骨成灰散不收,慟絕胡天作冤鬼。
但是,這來來迴迴燒了八十年,草地被活生生燒成了黑土地,而其中的養分,帶著人的血肉。
寧夏屬於西套,坐擁平原,水草豐美,所以在軍屯的同時,這裏還是大明重要的馬場。
張泰站在城頭,看著東方,自從收到勇武營團的消息後,他總是擔憂韃靼往他這邊來。
沒有辦法,畢竟寧夏的位置有點尷尬。
朝廷的決議,對於張泰來說,並不穩重,更像是走鋼絲,若有差池,很可能導致寧夏被破。
這時,探馬來報,並且在其身後還跟著一個士兵,看樣子就知道是傳遞情報的。
攤開遞上來的信封,抬頭便是錦衣衛。
其內容皆是白話,這是聖人對於軍情要事傳遞需要直白,避免造成誤解的規定。
簡單掃了幾眼,張泰便將信給收了起來。
“怎麽感覺就跟養蠱似的。”
張泰自言自語著,隨後走下城牆。
寧夏雖然表麵上並沒有對河套有什麽興趣,但是暗地裏,各種夜不收什麽的,都在不斷打探情報。
從永樂時期開始將衛所內撤,到宣德時期,河套基本上便是蒙古所控製。
正統之初,還在不斷騷擾邊境,土木堡之時,瓦剌聯盟也有從河套進入大同的。
現在,按信上所說,他張泰僅需要固守城池,若是韃靼部落往他這邊跑,隻需要稍微拖延就行。
張泰從中可知,朝廷應該隻是要地,可並不明白為什麽要如此麻煩。
當前的軍事力量,明顯是明帝國高於韃靼,既然勇武營團已經封了口子,大可以直接多線進攻,掃庭犁穴。
錦衣衛似乎在搞一種很奇怪的事情。
對此,張泰也僅僅是上疏朝廷,表達自己的看法,但兵部傳迴的消息,就是讓他不動如山。
張泰其實並不是那種防守型將領。
出任寧夏總兵官時,他便上奏置辦兵車廠,用馬一匹駕轅,中藏兵器,遇險阻,以人力抬挽;外足以抗敵鋒,內足以聚奇兵。
本來就等著機會用上一用,可誰知道,火槍和火炮崛起了。
六百輛適用於寧夏平原曠野作戰的兵車,現在隻能在軍營車庫裏蒙塵。
寧夏的官兵用的還是老式的火器,在還未輪班至寧夏之前,張泰明知希望不大,也開口向朝廷討要過。
畢竟寧夏可是邊疆重鎮,好鋼要使在刀刃上的道理,誰都懂。
但朝廷並不這麽想,主要是產量不足,優先供應京營,再以輪班製度,逐步替換地方裝備。
這麽做,可以避免當地將領生出什麽奇怪的心思。
比起要求一個將軍忠誠,朱祁鈺更傾向讓大部分士兵知道自己要效忠什麽。
大明不需要忠誠的軍閥,需要的是忠誠的軍隊。
寧夏鎮是完全的軍鎮。
在蒙古滅西夏時,寧夏千裏幾成赤地,百姓百無一二,城遂空。
戰後,元朝設西夏惠民局收容安置,組織屯田,以西夏迴迴軍為主,對寧夏人口徹底清換。
大明建立之後,為防避元蒙殘餘勢力,先是將這些人遷往陝西關中,而後因為寧夏空虛,又將人遷了迴來,並且徙五方之人充填。
這五方之人,便是現在寧夏的主要人口。
所以,寧夏是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些來自各地的百姓共同鎮守。
正是因為這種完全的軍管模式,在寧夏的總兵官,擁有著比大同和宣府這些地方還要大的權力。
地理優勢,隻要總兵官願意,盜賣鹽糧什麽的,都是很簡單的事情。
就如同陳懋,在隨朱棣北征之前,便是寧夏總兵官,可是被時任寧夏左屯衛指揮使的張泰彈劾告發,而查辦撤職。
真的也好,自汙也罷,像寧夏這種軍鎮,越往西,武將的權力就越大,為了避免軍閥的出現,就需要文官來加以製衡。
巡撫副都禦史便是用來限製武將。
可是,巡撫所管不止一地,文人雖有才幹,可對當地民俗缺乏了解,因此所導致的各種亂事也是層出不窮。
張泰從城牆上下來,轉頭就去看自己的那些愛車。
說實在,他內心其實是渴望河套的韃靼來寧夏試試。
六百輛戰車,並駕齊驅,在平原上衝撞的場景,張泰很想看看。
“報,將軍,打磑口發現虜寇蹤跡,遊擊部隊觸之即離,現已退去。”
聞言,張泰眉頭一挑,打磑口是寧夏鎮的前沿哨所,築有城牆,內駐百來人。
位於寧夏鎮以北,是賀蘭山脈的一處山穀之地。
虜寇進攻寧夏鎮,必然要經過這裏。
“可有探明幾人?”
張泰開口問道。
“目視十餘騎,旗官猜測,隻是試探。”
士兵抱拳垂首迴答。
想什麽來什麽,賀蘭山外出現虜寇的蹤跡,那麽可能就是對方在勇武營團那邊碰了鐵板,想要捏一捏自己這顆柿子軟不軟了。
“再探再報,讓打磑口哨所嚴加警戒,把夜不收都散出去。”
張泰勾起嘴角,雖然打磑口不適合戰車衝鋒,但是這送上門的,自己總不能不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