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薛瑄碰壁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闖關東,要過山海關,而山海關,在開原後方,廣寧處。
所謂的關東,就是山海關外,這些羈縻衛所。
大清從龍入關之後,又開展返迴關外。
無外乎因為大明的時候,遼東以軍為基,幾次三番從關內往外遷民。
不過,因為朝廷一貫的強勢,多是強製外遷。
可沒有發展的基礎,棉衣都不夠,關內百姓又怎麽挺得過東北的嚴寒。
一個國家,其實並非很有定力。
打過持久戰的都知道,持久戰是弱勢方向強勢方實行的戰略。
持久戰需要進步和正義,沒有這兩樣,強大的國家隻會反被拖入戰爭的泥潭。
所以,後世那些強大的國家,常常會拋棄文明禮儀,對落後國家開展慘無人道的戰爭。
數千年的國家經驗,曆史賦予了一個國家文明,而文明,賦予國家定力。
文明型國家,放在整個星球,都是難得一見的。
如果說,生命是一個奇跡,而在這個奇跡中,所誕生的奇跡,便是文明型國家。
世界的主流,從來不是和平。
自從人類誕生王朝,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和遼東的情況差不多。
湖廣地區的進度就很快了。
朱祁鈺可沒有下達什麽尊重當地人習俗的皇令,在民族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操作的。
更何況,中原的先進文明,有的是人趨炎附勢。
往一個地區充入流民,那麽可能的結果就是流民入大流,而若是充入一群讀書人,那麽,這些人就會想方設法讓別人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王驥沒想到,朝廷的反應竟然如此迅速,而且,連孔家的人都出現在湖廣地區。
各地原本掛印而去的職位被迅速填滿。
半軍事的方式,又讓這些文人被武人限製。
勸農課桑,是湖廣如今的行政方針。
連年征戰,左右也收不了多少農稅,聖人就直接免了湖廣三年農稅,使其可以吸引走不到京城的流民。
配合政治需要,王驥大軍也開始向苗人宣傳。
“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要和平,不要戰爭!”
同時,薛瑄也巡撫湖廣,就職之後,立馬讓人組織,找到那些苗人的家世,親自上門跟他們講道理。
苗亂的起因其實是饑荒,而那最後一根稻草,便是征兵。
現在,稅免了,麓川之役都打完了,再打下去的意義並不大。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動亂的領導者不可能看著自己好不容易掌握的權力平白消失。
薛瑄上門的,多是一些土司貴族,真下基層,薛瑄現在並沒有這種想法。
其中之一,便是語言不通。
另,薛瑄還要在這裏開辦學堂,和土司們說清楚,也少去以後沒必要的麻煩。
“尊貴的巡撫大人,化抓族人,並沒有參與叛亂。”
一個老人坐在薛瑄麵前。
這是一座苗寨,放眼望去,多是木頭或竹子搭建的建築。
兩人的中間,是一個火堆。
“化抓,本官的意思是,發動寨中人,若是有人參與叛亂,叫迴來,朝廷不追究。”
薛瑄點著頭說道:“現在稅也免了,仗也早打完了,你也收到了消息,不是嗎?”
在薛瑄對麵的土司酋長,化抓,是攀崖的意思。
從名字就能知道,這酋長,年輕時也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好手。
眯著眼,化抓沒有急著迴答。
說實在的,他並沒有理清明廷的意思。
戰爭不是兒戲,哪有那麽容易就可以叫停的。
雖然那些欺壓苗人的官員,一部分都在暴亂的時候被打死,可誰知道這些新來的官員,會不會像以前那樣呢?
“本官是巡撫,代表著聖上的意思。”
見對方遲遲不語,薛瑄再次開口說道。
可是,對於化抓來說,聖人太遠,他差不多一輩子都不可能見到眼前官員口中那大明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尊貴的巡撫大人,這事,我會配合,但不能保證。”
土司世官現在自己的處境都很尷尬,化抓總要為自己的利益去考慮。
誠然,如今這個情況,靠攏朝廷或許能得到利益,但若是要最大化,那就涉及到其他土司世官了。
薛瑄沉默了下來,看了眼翻譯,再看看眼前的老頭。
這種感覺,那熟悉的銅臭味。
很明顯,對方想要看菜下碟,可土人就是土人,根本沒有清楚他們如今的境地。
土司世官,朝廷早就給他們安排好了後事。
如絕嗣,後繼無人;如相互仇殺;如觸犯律法,革職。
反正,往後管理土人的人,不再是土人。
若是眼前的土酋能配合,那麽一生富貴是很容易的事情。
湖廣現在地很多,聖人自然不會吝嗇這種沒有人就毫無價值的東西。
薛瑄在京城,自然要與時俱進學習那富國的理論。
“好吧。”
微微歎了口氣,薛瑄起身,化抓不過是眾多土酋中的一個,並不是唯一。
和土酋接觸,比自己下基層去一戶一戶說來得簡單,這也是朝廷一直以來的做法。
看來,自己還是想岔了。
見這位巡撫大人突然要走,化抓反倒有些急了。
“尊貴的巡撫大人,您這就要走了?”
土酋雖然學了中原的禮儀,但表現還是挺直接的。
“不然呢?”
薛瑄停下踏出門外的腳,側頭反問道:“本官不過是不想見血,可不是怕了。”
說完,根本不給化抓繼續說話的機會,直接麻溜的離開。
有些人,就是把別人的容忍當成了可以任性的資本。
情侶的話,這種事情就不是什麽大事,可政務國事,這便會成為要命的事。
化抓沒有挽留薛瑄,而是眯著眼,輕哼一聲。
多少年來,以夷製夷的方式,給了他底氣。
化抓可就不信,那些連苗語都不會說的人,還能管理好苗人了?
在他心裏,這不過是欲擒故縱罷了,不用過多久,那巡撫終究還是需要他們這些土酋。
這類的想法,和中原的縉紳差不多,也和通州那些被掉在河岸邊的鄉紳一樣。
隻不過,這麽想的人,好像都沒有什麽好下場。
所謂的關東,就是山海關外,這些羈縻衛所。
大清從龍入關之後,又開展返迴關外。
無外乎因為大明的時候,遼東以軍為基,幾次三番從關內往外遷民。
不過,因為朝廷一貫的強勢,多是強製外遷。
可沒有發展的基礎,棉衣都不夠,關內百姓又怎麽挺得過東北的嚴寒。
一個國家,其實並非很有定力。
打過持久戰的都知道,持久戰是弱勢方向強勢方實行的戰略。
持久戰需要進步和正義,沒有這兩樣,強大的國家隻會反被拖入戰爭的泥潭。
所以,後世那些強大的國家,常常會拋棄文明禮儀,對落後國家開展慘無人道的戰爭。
數千年的國家經驗,曆史賦予了一個國家文明,而文明,賦予國家定力。
文明型國家,放在整個星球,都是難得一見的。
如果說,生命是一個奇跡,而在這個奇跡中,所誕生的奇跡,便是文明型國家。
世界的主流,從來不是和平。
自從人類誕生王朝,戰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和遼東的情況差不多。
湖廣地區的進度就很快了。
朱祁鈺可沒有下達什麽尊重當地人習俗的皇令,在民族這個概念出現之前,很多東西都是可以操作的。
更何況,中原的先進文明,有的是人趨炎附勢。
往一個地區充入流民,那麽可能的結果就是流民入大流,而若是充入一群讀書人,那麽,這些人就會想方設法讓別人以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王驥沒想到,朝廷的反應竟然如此迅速,而且,連孔家的人都出現在湖廣地區。
各地原本掛印而去的職位被迅速填滿。
半軍事的方式,又讓這些文人被武人限製。
勸農課桑,是湖廣如今的行政方針。
連年征戰,左右也收不了多少農稅,聖人就直接免了湖廣三年農稅,使其可以吸引走不到京城的流民。
配合政治需要,王驥大軍也開始向苗人宣傳。
“自己人不打自己人!”
“要和平,不要戰爭!”
同時,薛瑄也巡撫湖廣,就職之後,立馬讓人組織,找到那些苗人的家世,親自上門跟他們講道理。
苗亂的起因其實是饑荒,而那最後一根稻草,便是征兵。
現在,稅免了,麓川之役都打完了,再打下去的意義並不大。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動亂的領導者不可能看著自己好不容易掌握的權力平白消失。
薛瑄上門的,多是一些土司貴族,真下基層,薛瑄現在並沒有這種想法。
其中之一,便是語言不通。
另,薛瑄還要在這裏開辦學堂,和土司們說清楚,也少去以後沒必要的麻煩。
“尊貴的巡撫大人,化抓族人,並沒有參與叛亂。”
一個老人坐在薛瑄麵前。
這是一座苗寨,放眼望去,多是木頭或竹子搭建的建築。
兩人的中間,是一個火堆。
“化抓,本官的意思是,發動寨中人,若是有人參與叛亂,叫迴來,朝廷不追究。”
薛瑄點著頭說道:“現在稅也免了,仗也早打完了,你也收到了消息,不是嗎?”
在薛瑄對麵的土司酋長,化抓,是攀崖的意思。
從名字就能知道,這酋長,年輕時也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好手。
眯著眼,化抓沒有急著迴答。
說實在的,他並沒有理清明廷的意思。
戰爭不是兒戲,哪有那麽容易就可以叫停的。
雖然那些欺壓苗人的官員,一部分都在暴亂的時候被打死,可誰知道這些新來的官員,會不會像以前那樣呢?
“本官是巡撫,代表著聖上的意思。”
見對方遲遲不語,薛瑄再次開口說道。
可是,對於化抓來說,聖人太遠,他差不多一輩子都不可能見到眼前官員口中那大明至高無上的統治者。
“尊貴的巡撫大人,這事,我會配合,但不能保證。”
土司世官現在自己的處境都很尷尬,化抓總要為自己的利益去考慮。
誠然,如今這個情況,靠攏朝廷或許能得到利益,但若是要最大化,那就涉及到其他土司世官了。
薛瑄沉默了下來,看了眼翻譯,再看看眼前的老頭。
這種感覺,那熟悉的銅臭味。
很明顯,對方想要看菜下碟,可土人就是土人,根本沒有清楚他們如今的境地。
土司世官,朝廷早就給他們安排好了後事。
如絕嗣,後繼無人;如相互仇殺;如觸犯律法,革職。
反正,往後管理土人的人,不再是土人。
若是眼前的土酋能配合,那麽一生富貴是很容易的事情。
湖廣現在地很多,聖人自然不會吝嗇這種沒有人就毫無價值的東西。
薛瑄在京城,自然要與時俱進學習那富國的理論。
“好吧。”
微微歎了口氣,薛瑄起身,化抓不過是眾多土酋中的一個,並不是唯一。
和土酋接觸,比自己下基層去一戶一戶說來得簡單,這也是朝廷一直以來的做法。
看來,自己還是想岔了。
見這位巡撫大人突然要走,化抓反倒有些急了。
“尊貴的巡撫大人,您這就要走了?”
土酋雖然學了中原的禮儀,但表現還是挺直接的。
“不然呢?”
薛瑄停下踏出門外的腳,側頭反問道:“本官不過是不想見血,可不是怕了。”
說完,根本不給化抓繼續說話的機會,直接麻溜的離開。
有些人,就是把別人的容忍當成了可以任性的資本。
情侶的話,這種事情就不是什麽大事,可政務國事,這便會成為要命的事。
化抓沒有挽留薛瑄,而是眯著眼,輕哼一聲。
多少年來,以夷製夷的方式,給了他底氣。
化抓可就不信,那些連苗語都不會說的人,還能管理好苗人了?
在他心裏,這不過是欲擒故縱罷了,不用過多久,那巡撫終究還是需要他們這些土酋。
這類的想法,和中原的縉紳差不多,也和通州那些被掉在河岸邊的鄉紳一樣。
隻不過,這麽想的人,好像都沒有什麽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