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此事乃天子家事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陳循自己而言,在此時此刻,他更偏向郕王一些。
其一為皇子年幼,其二為孫太後不得幹政。
但這些都是內廷的事情,外廷的朝臣並不好幹涉。
目前來看,就胡濙牽扯比較深。
陳循的問題一下子又讓人為難了起來。
站隊可不是什麽簡單的事情,隻要一步踏錯,那就滿盤皆輸。
現在,就是表態的時候了。
“既然喜寧已經入宮,那就奏報太後,由太後定奪。”
胡濙沉聲說道,目光掃視眾人。
“可郕王乃是監國,豈能不顧?”
王直應聲而答,繼續道:“且以祖訓,後宮不得幹政,”
“此事乃天子家事,當不得政事。”胡濙反駁。
“一介酋首,贈天子禦用之物,此時兩軍交戰,還當不得政事?”
王直吹胡子瞪眼,就差拍桌子了。
一旁的於謙感覺心累。
大敵當前,還在為這些瑣事爭論,有意義嗎?
如果重演靖康之變,那皇家宗室都被擄走,到時候誰當皇帝誰丟臉。
不對,現在朱祁鎮已經在丟臉的路上了。
想清楚之後,於謙才開口道:“既是家事,那便奏與太後,郕王殿下那邊,某前去告知。”
於謙的調和讓雙方的火氣都小了一些,但是很明顯,如今以王直為首的人和以胡濙為首的人漸漸分成了兩派。
慈寧宮中。
孫太後聽著下方喜寧的哭訴,麵露焦急。
自己的孩子在荒郊野外,也不知道能不能吃飽,穿得暖不暖。
這打從娘胎裏出來就含著金湯匙,沒有人伺候也不知道習不習慣。
最後,當聽到朱祁鎮要九龍蟒衣送給也先的時候,孫太後瞬間就平靜了下來。
看向一旁跪到現在還沒起來的金英,道:“去傳大宗伯。”
在聽到金英傳迴的朝議信息,現在孫太後對胡濙的好感可是蹭蹭的往上漲。
對於朱祁鈺,她也沒想到一直被圈養的親王竟然能有這樣的膽魄。
毫無根基的他,是哪來的自信敢和自己鬥?
一時間,孫太後想不出來。
金英顫顫巍巍從地上爬起來,今天跪的次數太多,太久了。
在午門是跪,在慈寧宮也是跪,太難了。
但是聽到孫太後要傳大宗伯,金英還是提醒了一句,道:“太後,傳朝臣入內廷,不合規矩。”
要知道,乾清宮和坤寧宮中間的交泰殿上,此時還掛著太祖親筆戒諭後妃之辭的鐵牌。
郕王除了朝臣之外,還是親王,外加上監國的關係,傳喚入內廷可以,但是胡濙並不姓朱啊!
一個外臣,如果進了後宮,那傳出去,要麽是外臣勾結內廷,要麽是內廷結交外臣,兩者都是死罪。
孫太後聞言,胸膛劇烈起伏,但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那你去問問大宗伯,該當如何。”
沒有懲罰金英,畢竟金英是司禮監的太監,是孫太後和外麵交流的重要渠道,那興安,已經不能用了。
想到這,孫太後就生氣。
不過現在,還真不好處置那個狗太監。
“臣領命。”
金英行了一禮之後,轉身跑了出去,臨行前,他還看了那喜寧太監一眼,總覺得有點奇怪。
當金英來到文淵閣時,沒有聽到任何聲音,每個人都沉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
看了幾眼,金英就找到了胡濙,上前說明了來意。
其他人則是用眼角看了一眼,旋即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
明軍打敗的影響正在發酵,畏戰怯戰的人不少,都被以奏報的形式送至內閣。
這些人的懲罰,由內閣考量之後,最後會送到監國的郕王麵前確認。
可是如今的監國卻一副不管事的樣子,這就有點無奈了。
胡濙看到金英來找自己,用屁股想都知道是孫太後的意思,想必孫太後已經從喜寧那裏知道了情況,想從這裏要些對策吧。
“迴太後,朝廷不日將遣使瓦剌,於尚書薦嶽謙,乃是能人,望太後心安。”
胡濙沉吟著說道。
聞言,金英壓低了聲音,道:“那九龍蟒衣,大宗伯覺得,送也不送?”
“天子私事,豈是我等外臣所能置喙。”
胡濙沒好氣哼道。
這麽一說,金英懂了,不過最後,他還是問道:“郕王殿下那邊,是何態度?”
“殿下,”胡濙眼神悄悄看向其他人,隨後向角落走了幾步,低聲道:“郕王讓內閣處理,望太後心安。”
金英點了點頭,若有所思。
郕王朱祁鈺沒有管這事當然是最好的,不然可不知道這位殿下要怎麽鬧。
身為傳聲筒的金英,拿到需要的消息之後就退出內閣。
畢竟在內閣裏的人看自己的眼神就好像之前看王振的眼神一樣。
不,比看王振還要赤裸,王振在的時候,這些人哪個不是低眉順目的?
閹人,自古就被這些文人所看不起,也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像王振那樣風光無限。
於謙迴到兵部大衙,坐定之後,開始起草自己的調查報告。
大明是一個很大的帝國,臃腫且遲緩,就如同大同那邊已經是幾天前發生的事情,但無論是郭登的請罪折還是梁貴的賞賜信,都是今天才傳來。
而這時,大明的弊端就開始被放大。
特別是三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五軍都督府中的那些武將也在土木堡之變中殉國。
於謙意識到,武將可不像文臣那麽好替代的,更別提像張輔這樣的善戰之將。
早在正統四年,就有禦史抨擊過勳貴的後代:“逢迎賭博之相師,醉醲飽鮮之是尚,忽軍旅之事而不修,玩祖父之功而不恤。
萬一有警,豈能運籌策奮,威武為朝廷建功立業乎。”
再加上軍風怯懦頹怠、軍紀渙散,私心自用,主帥號令不一、心胸狹窄、應變無能。
這些就是大明的現狀,盡管早在宣宗的時候就開始,但是卻一直沒能解決。
拋開這些問題,於謙需要抓緊對京營進行改革。
這時,他才想到,那王振一半的家產還放在郕王府沒有拿,不由得啞然失笑,搖了搖頭,也沒想著著急去取,而是埋頭沾墨,奮筆疾書了起來。
其一為皇子年幼,其二為孫太後不得幹政。
但這些都是內廷的事情,外廷的朝臣並不好幹涉。
目前來看,就胡濙牽扯比較深。
陳循的問題一下子又讓人為難了起來。
站隊可不是什麽簡單的事情,隻要一步踏錯,那就滿盤皆輸。
現在,就是表態的時候了。
“既然喜寧已經入宮,那就奏報太後,由太後定奪。”
胡濙沉聲說道,目光掃視眾人。
“可郕王乃是監國,豈能不顧?”
王直應聲而答,繼續道:“且以祖訓,後宮不得幹政,”
“此事乃天子家事,當不得政事。”胡濙反駁。
“一介酋首,贈天子禦用之物,此時兩軍交戰,還當不得政事?”
王直吹胡子瞪眼,就差拍桌子了。
一旁的於謙感覺心累。
大敵當前,還在為這些瑣事爭論,有意義嗎?
如果重演靖康之變,那皇家宗室都被擄走,到時候誰當皇帝誰丟臉。
不對,現在朱祁鎮已經在丟臉的路上了。
想清楚之後,於謙才開口道:“既是家事,那便奏與太後,郕王殿下那邊,某前去告知。”
於謙的調和讓雙方的火氣都小了一些,但是很明顯,如今以王直為首的人和以胡濙為首的人漸漸分成了兩派。
慈寧宮中。
孫太後聽著下方喜寧的哭訴,麵露焦急。
自己的孩子在荒郊野外,也不知道能不能吃飽,穿得暖不暖。
這打從娘胎裏出來就含著金湯匙,沒有人伺候也不知道習不習慣。
最後,當聽到朱祁鎮要九龍蟒衣送給也先的時候,孫太後瞬間就平靜了下來。
看向一旁跪到現在還沒起來的金英,道:“去傳大宗伯。”
在聽到金英傳迴的朝議信息,現在孫太後對胡濙的好感可是蹭蹭的往上漲。
對於朱祁鈺,她也沒想到一直被圈養的親王竟然能有這樣的膽魄。
毫無根基的他,是哪來的自信敢和自己鬥?
一時間,孫太後想不出來。
金英顫顫巍巍從地上爬起來,今天跪的次數太多,太久了。
在午門是跪,在慈寧宮也是跪,太難了。
但是聽到孫太後要傳大宗伯,金英還是提醒了一句,道:“太後,傳朝臣入內廷,不合規矩。”
要知道,乾清宮和坤寧宮中間的交泰殿上,此時還掛著太祖親筆戒諭後妃之辭的鐵牌。
郕王除了朝臣之外,還是親王,外加上監國的關係,傳喚入內廷可以,但是胡濙並不姓朱啊!
一個外臣,如果進了後宮,那傳出去,要麽是外臣勾結內廷,要麽是內廷結交外臣,兩者都是死罪。
孫太後聞言,胸膛劇烈起伏,但很快就平息了下來。
“那你去問問大宗伯,該當如何。”
沒有懲罰金英,畢竟金英是司禮監的太監,是孫太後和外麵交流的重要渠道,那興安,已經不能用了。
想到這,孫太後就生氣。
不過現在,還真不好處置那個狗太監。
“臣領命。”
金英行了一禮之後,轉身跑了出去,臨行前,他還看了那喜寧太監一眼,總覺得有點奇怪。
當金英來到文淵閣時,沒有聽到任何聲音,每個人都沉默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
看了幾眼,金英就找到了胡濙,上前說明了來意。
其他人則是用眼角看了一眼,旋即投入自己的工作之中。
明軍打敗的影響正在發酵,畏戰怯戰的人不少,都被以奏報的形式送至內閣。
這些人的懲罰,由內閣考量之後,最後會送到監國的郕王麵前確認。
可是如今的監國卻一副不管事的樣子,這就有點無奈了。
胡濙看到金英來找自己,用屁股想都知道是孫太後的意思,想必孫太後已經從喜寧那裏知道了情況,想從這裏要些對策吧。
“迴太後,朝廷不日將遣使瓦剌,於尚書薦嶽謙,乃是能人,望太後心安。”
胡濙沉吟著說道。
聞言,金英壓低了聲音,道:“那九龍蟒衣,大宗伯覺得,送也不送?”
“天子私事,豈是我等外臣所能置喙。”
胡濙沒好氣哼道。
這麽一說,金英懂了,不過最後,他還是問道:“郕王殿下那邊,是何態度?”
“殿下,”胡濙眼神悄悄看向其他人,隨後向角落走了幾步,低聲道:“郕王讓內閣處理,望太後心安。”
金英點了點頭,若有所思。
郕王朱祁鈺沒有管這事當然是最好的,不然可不知道這位殿下要怎麽鬧。
身為傳聲筒的金英,拿到需要的消息之後就退出內閣。
畢竟在內閣裏的人看自己的眼神就好像之前看王振的眼神一樣。
不,比看王振還要赤裸,王振在的時候,這些人哪個不是低眉順目的?
閹人,自古就被這些文人所看不起,也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像王振那樣風光無限。
於謙迴到兵部大衙,坐定之後,開始起草自己的調查報告。
大明是一個很大的帝國,臃腫且遲緩,就如同大同那邊已經是幾天前發生的事情,但無論是郭登的請罪折還是梁貴的賞賜信,都是今天才傳來。
而這時,大明的弊端就開始被放大。
特別是三十萬精銳損失殆盡,五軍都督府中的那些武將也在土木堡之變中殉國。
於謙意識到,武將可不像文臣那麽好替代的,更別提像張輔這樣的善戰之將。
早在正統四年,就有禦史抨擊過勳貴的後代:“逢迎賭博之相師,醉醲飽鮮之是尚,忽軍旅之事而不修,玩祖父之功而不恤。
萬一有警,豈能運籌策奮,威武為朝廷建功立業乎。”
再加上軍風怯懦頹怠、軍紀渙散,私心自用,主帥號令不一、心胸狹窄、應變無能。
這些就是大明的現狀,盡管早在宣宗的時候就開始,但是卻一直沒能解決。
拋開這些問題,於謙需要抓緊對京營進行改革。
這時,他才想到,那王振一半的家產還放在郕王府沒有拿,不由得啞然失笑,搖了搖頭,也沒想著著急去取,而是埋頭沾墨,奮筆疾書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