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沈陽新城
大明重生景帝,我把景泰搞沒了! 作者:喲吼吼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070章 沈陽新城
從南方前往遼地的百姓很多,特別是閩南人,在人口眾多的閩地,他們競爭不過那些高門大族,可在地廣人稀的遼地,到處都是機會。
因為是從軍中退伍,得到自由身的他們,對著未來充滿了希望。
沈陽作為改建的新城,府衙公告欄處,張貼著各種各樣的招聘信息。
來到遼地的百姓,第一站就是這裏。
站在公告欄前,他們多是看不懂上麵的文字,不過,府衙有人會依次將上麵的信息念出來,念完一輪就休息,間隔一刻鍾之後換人再念。
如此,就能確保不識字的百姓能夠隨時知道公告欄上的信息。
這個文盲率上九十的時代,老百姓有一個能相信的官府,那就是青天大老爺了。
得益於建城時的招商引資,現在沈陽城並不缺工廠,甚至因為處於東北地理中心,在這裏建廠時最為成熟且安全,往西就是京城,往東就是遼東,往北就是蒙古,至於南邊就是大海和朝鮮。
四通八達的交通,本就足以證明此城的戰略地位。
商會到了這裏,就算不建廠,光是設一個倉庫,也需要不少的搬運人員。
而搬運工這類體力勞動的工種,遼地的土著也好,南邊來的人也罷,隻要肯吃苦,就能以此為在沈陽紮根的第一份工作。
當然,若是離不開土地,可以繼續往東,那裏就有正在開墾並不斷分發的田地。
在工作保障的同時,流通往遼地的商品也會在沈陽進行一次集散,主要就是布匹和棉花,可以說是這裏的大通貨。
不需要質量太好,隻要能穿在身上保暖就行。
在京城賣不出好價錢的貨物,在沈陽都能售罄。
大明現在不僅是海上有艦隊巡視,官道上也時常會有騎兵往返於兩地之間,若是期間發現了什麽賊匪強盜,那對於騎兵而言,就是功勳,甚至不用他們親自處理,隻要往迴匯報,等事情解決後,論功也會有一份。
如此,本就是有上頓沒下頓的強盜,在官道搶劫成本就超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在使力氣就有飯吃的政策下,被人舉報也是常有的事情。
沈陽城府衙中,知府可不是每天吟詩赴宴,或者是開堂辦案。
作為新城主官,沈陽的知府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謂是萬眾矚目,這種矚目可不是對讀書人的附勢,以往伺候好讀書人,就能換來好名聲。
光是來往人流的戶籍和路引,其中若是有錯處,追查到他頭上,那麽他的政績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除此外,沈陽城乃是兵部尚書於謙提議並且督建,可以說這建城到穩定運行的十年裏,沈陽城是和於謙綁定在一起。
就任沈陽城的知府也不是沒有好處,相比其他外放知府,要摸爬滾打十數年,沈陽知府隻要肯作為,長則五年,短則三年,就能取得那些老城所難以取得的政績。
去往最苦最難的地方,改善當地百姓生活條件,這點才是如今朝廷最為看重的政績。
從南方前往遼地的百姓很多,特別是閩南人,在人口眾多的閩地,他們競爭不過那些高門大族,可在地廣人稀的遼地,到處都是機會。
因為是從軍中退伍,得到自由身的他們,對著未來充滿了希望。
沈陽作為改建的新城,府衙公告欄處,張貼著各種各樣的招聘信息。
來到遼地的百姓,第一站就是這裏。
站在公告欄前,他們多是看不懂上麵的文字,不過,府衙有人會依次將上麵的信息念出來,念完一輪就休息,間隔一刻鍾之後換人再念。
如此,就能確保不識字的百姓能夠隨時知道公告欄上的信息。
這個文盲率上九十的時代,老百姓有一個能相信的官府,那就是青天大老爺了。
得益於建城時的招商引資,現在沈陽城並不缺工廠,甚至因為處於東北地理中心,在這裏建廠時最為成熟且安全,往西就是京城,往東就是遼東,往北就是蒙古,至於南邊就是大海和朝鮮。
四通八達的交通,本就足以證明此城的戰略地位。
商會到了這裏,就算不建廠,光是設一個倉庫,也需要不少的搬運人員。
而搬運工這類體力勞動的工種,遼地的土著也好,南邊來的人也罷,隻要肯吃苦,就能以此為在沈陽紮根的第一份工作。
當然,若是離不開土地,可以繼續往東,那裏就有正在開墾並不斷分發的田地。
在工作保障的同時,流通往遼地的商品也會在沈陽進行一次集散,主要就是布匹和棉花,可以說是這裏的大通貨。
不需要質量太好,隻要能穿在身上保暖就行。
在京城賣不出好價錢的貨物,在沈陽都能售罄。
大明現在不僅是海上有艦隊巡視,官道上也時常會有騎兵往返於兩地之間,若是期間發現了什麽賊匪強盜,那對於騎兵而言,就是功勳,甚至不用他們親自處理,隻要往迴匯報,等事情解決後,論功也會有一份。
如此,本就是有上頓沒下頓的強盜,在官道搶劫成本就超過了他們的生活成本,在使力氣就有飯吃的政策下,被人舉報也是常有的事情。
沈陽城府衙中,知府可不是每天吟詩赴宴,或者是開堂辦案。
作為新城主官,沈陽的知府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可謂是萬眾矚目,這種矚目可不是對讀書人的附勢,以往伺候好讀書人,就能換來好名聲。
光是來往人流的戶籍和路引,其中若是有錯處,追查到他頭上,那麽他的政績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除此外,沈陽城乃是兵部尚書於謙提議並且督建,可以說這建城到穩定運行的十年裏,沈陽城是和於謙綁定在一起。
就任沈陽城的知府也不是沒有好處,相比其他外放知府,要摸爬滾打十數年,沈陽知府隻要肯作為,長則五年,短則三年,就能取得那些老城所難以取得的政績。
去往最苦最難的地方,改善當地百姓生活條件,這點才是如今朝廷最為看重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