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田還是歸百姓所有,如今天下並不缺少可耕種之地,大帥府何意要對世家之地動手呢?
如今涇渭兩側,盡是沃壤,稍加開辟,便是良田萬畝,大帥舍近而求遠,舍易而就難,弄的人心緩緩,百姓惶恐,豈非是惡政?”
楊修又換了個方向。
“敢問公子,政之善惡,如何區分?”諸葛亮請教道。
“百姓稱頌者為善,百姓唾棄者為惡。政之善者,百姓歌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政之惡者,百姓歌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楊公子學識豐富,小子敬佩,不過但凡朝政,皆有利弊,更有得益之人,損利之輩。楊公子之言,過於理性化,隻做書生之氣。”
邊柳聽到這話,差點笑了出來,諸葛亮就差隻說,你這種小兒科的言論就別登大雅之堂了。
“閣下有何高論?”
“不敢。當初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朝中如甘龍等老臣反對者甚眾,但孝公為之,故而秦得以吞滅六國。為何?變法損舊世族之利,而強秦國國力——”
“哼,閣下莫不是讀了兩本史書,故而勸大帥行此惡政,做那暴秦之事?”楊修像是找到了宣泄口一般。
“楊公子不必危言聳聽,”諸葛亮年紀雖小,卻是絲毫沒有被楊修唬住,言行絲毫不亂,“我大漢立國,多有效仿先秦之法,暴秦之政,皆始皇帝之過,孝公任用商鞅行改革之事,多為朝廷所推崇,而我適才之言,亦當隻是做一古今對比。”
“那你的意思是說,我弘農楊氏已經是舊世族,爾等年紀輕輕,便入了大帥府,爾等之利方是萬民之利,而我等之利,反倒成了國家之患?
敢問大帥,是也不是,若是如此,大帥何不一舉將我等坑殺殆盡?”
“楊公子不必如此作態,今日大帥從未以性命威脅於你,你又何必作此赴死之態?
所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為利,逆之則為弊。
弘農楊氏究竟是哪一種,就看公子今日之選擇了。”
“那你倒是說說,何者為順,何者為逆?”
“很簡單,迴到剛才,政之善惡。區分善與惡,無非是看獲利者多,還是受損者多。而二者的比較,則當有土地產出多寡相比較,此為大帥所言生產力也。
凡有利於解放生產力者,皆為善政。”諸葛亮振振有詞的說道。
生產力?
這個詞對楊修來說有點陌生, 卻又很好理解。
見到楊修沉默時,諸葛亮繼續往下說道:“公子今日前來,卻隻是所謂土地一事嗎?
根據大帥府所作分田之策,並非由搶奪民田之事,世家縱有萬畝良田,隻要按時繳納賦稅,大帥府不會奪取他們一分一畝,想必弘農楊氏擁田萬畝,繳納賦稅者不過渺渺吧?”
“哼,楊氏土地,既是朝廷賞賜,允我楊氏養育族人,又何須繳納賦稅,但凡朝廷為難之時,我楊氏族人出生入死,之前皇帝陛下東歸,我父親不避刀劍,寧死護送,足以證明我楊家之忠心,此皇帝厚遇世家,而世家報於朝廷之道,天下莫不如此,非我楊氏一家。”
“公子所言,並不為虛。然在下有一問,就拿先前皇帝陛下東歸一事,參與護送者有數萬之眾,其中不乏黎庶之子,如今更已是埋骨荒野,難道他們不是忠義之事?難道他們家裏不需要繳納賦稅?皇帝,乃萬民之皇帝,非世家之皇帝,豈能厚此薄彼?”
“你——”楊修再理直氣壯,卻也不能和死人去比忠心。
“拋開此事不談,此次大帥府丈土分田,楊氏族人亦大漢百姓,難道大帥府的官吏不曾分予他們土地?難道楊氏族人生來勤奮,耕種土地旁人不及?餘人日耕土地兩畝,楊家子弟日耕能夠十畝否?
楊公子之所以覺得土地不足,糾其原因,是因為楊家蓄養私奴,其不在朝廷戶籍,而其所產出皆為楊家所有。此等行徑在我大漢已是犯了王法,公子今日還要抗法不成?”
雖然隱藏人口是東漢世家慣用的手段,但這一條確實是法律禁止的,甚至於罪同謀反。
畢竟從皇帝的角度來說,你不造反,養那麽多人幹什麽?
“非是楊家畜養私奴,隻因李傕郭汜禍亂關中,多有流民逃難至鄉間,我楊家向來遵紀守法,體恤下民,宗族長者不忍,故而收留他們。”
饒是楊修膽大,此時也不敢說其他世家都這麽幹來推脫罪責, 隻能把罪惡掛在李傕郭汜身上。
邊柳自然也不會真以此事發難。
其實真因為法律把這條訂的太過,罪同謀劃,所以皇帝許多時候才不好追究這個罪過。真一追究,那就是魚死網破了。
所以有時候,立法太嚴,也會導致執法出現問題。
“所以公子此時應當明白,這些百姓躲於鄉間,終日惶恐,如何能積極生產?大帥府輕徭薄稅,丈土量地,正是要將這些生產力解放出來。”
邊柳決定要堅決執行丈土分田之事時,便是要獲取一批因為大帥府而獲利的百姓。
這些原本的脫籍百姓,此時重新獲得土地,而且稅賦並不重,另外,他們的子女能夠接受教育,日後更有成為官吏的可能,自然能成為大帥府的擁護者。
至於那些被世家大族洗腦過度,寧為私奴,不為順民的,神仙也救不了他們。
說到這裏,楊修已經沒有爭辯下去的餘地。
因為他要談論土地,楊家家家戶戶都能分到土地,他要是想爭取更多的土地,那就意味著楊家還要畜養私奴。
“學生還有一問!”楊修對著邊柳行禮道。
“講!”
“他日大帥重拾河山,興我大漢,可要給麾下的文臣武將拜官授爵,分田授土?”
邊柳眯著眼睛看了楊修一眼,“大帥府目前還缺乏楊公子這般才學卓著,能言善辯之人,莫不如留在府中任事,公子今日之疑惑,日後必有答案。”
或許是察覺到麵前的殺氣,楊修拜首道:“父親今日傳信於我,說他身體多有不適,在下不日便將前往鄴城侍疾。”
……
如今涇渭兩側,盡是沃壤,稍加開辟,便是良田萬畝,大帥舍近而求遠,舍易而就難,弄的人心緩緩,百姓惶恐,豈非是惡政?”
楊修又換了個方向。
“敢問公子,政之善惡,如何區分?”諸葛亮請教道。
“百姓稱頌者為善,百姓唾棄者為惡。政之善者,百姓歌曰‘卿雲爛兮,糺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政之惡者,百姓歌曰,‘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楊公子學識豐富,小子敬佩,不過但凡朝政,皆有利弊,更有得益之人,損利之輩。楊公子之言,過於理性化,隻做書生之氣。”
邊柳聽到這話,差點笑了出來,諸葛亮就差隻說,你這種小兒科的言論就別登大雅之堂了。
“閣下有何高論?”
“不敢。當初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朝中如甘龍等老臣反對者甚眾,但孝公為之,故而秦得以吞滅六國。為何?變法損舊世族之利,而強秦國國力——”
“哼,閣下莫不是讀了兩本史書,故而勸大帥行此惡政,做那暴秦之事?”楊修像是找到了宣泄口一般。
“楊公子不必危言聳聽,”諸葛亮年紀雖小,卻是絲毫沒有被楊修唬住,言行絲毫不亂,“我大漢立國,多有效仿先秦之法,暴秦之政,皆始皇帝之過,孝公任用商鞅行改革之事,多為朝廷所推崇,而我適才之言,亦當隻是做一古今對比。”
“那你的意思是說,我弘農楊氏已經是舊世族,爾等年紀輕輕,便入了大帥府,爾等之利方是萬民之利,而我等之利,反倒成了國家之患?
敢問大帥,是也不是,若是如此,大帥何不一舉將我等坑殺殆盡?”
“楊公子不必如此作態,今日大帥從未以性命威脅於你,你又何必作此赴死之態?
所謂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為利,逆之則為弊。
弘農楊氏究竟是哪一種,就看公子今日之選擇了。”
“那你倒是說說,何者為順,何者為逆?”
“很簡單,迴到剛才,政之善惡。區分善與惡,無非是看獲利者多,還是受損者多。而二者的比較,則當有土地產出多寡相比較,此為大帥所言生產力也。
凡有利於解放生產力者,皆為善政。”諸葛亮振振有詞的說道。
生產力?
這個詞對楊修來說有點陌生, 卻又很好理解。
見到楊修沉默時,諸葛亮繼續往下說道:“公子今日前來,卻隻是所謂土地一事嗎?
根據大帥府所作分田之策,並非由搶奪民田之事,世家縱有萬畝良田,隻要按時繳納賦稅,大帥府不會奪取他們一分一畝,想必弘農楊氏擁田萬畝,繳納賦稅者不過渺渺吧?”
“哼,楊氏土地,既是朝廷賞賜,允我楊氏養育族人,又何須繳納賦稅,但凡朝廷為難之時,我楊氏族人出生入死,之前皇帝陛下東歸,我父親不避刀劍,寧死護送,足以證明我楊家之忠心,此皇帝厚遇世家,而世家報於朝廷之道,天下莫不如此,非我楊氏一家。”
“公子所言,並不為虛。然在下有一問,就拿先前皇帝陛下東歸一事,參與護送者有數萬之眾,其中不乏黎庶之子,如今更已是埋骨荒野,難道他們不是忠義之事?難道他們家裏不需要繳納賦稅?皇帝,乃萬民之皇帝,非世家之皇帝,豈能厚此薄彼?”
“你——”楊修再理直氣壯,卻也不能和死人去比忠心。
“拋開此事不談,此次大帥府丈土分田,楊氏族人亦大漢百姓,難道大帥府的官吏不曾分予他們土地?難道楊氏族人生來勤奮,耕種土地旁人不及?餘人日耕土地兩畝,楊家子弟日耕能夠十畝否?
楊公子之所以覺得土地不足,糾其原因,是因為楊家蓄養私奴,其不在朝廷戶籍,而其所產出皆為楊家所有。此等行徑在我大漢已是犯了王法,公子今日還要抗法不成?”
雖然隱藏人口是東漢世家慣用的手段,但這一條確實是法律禁止的,甚至於罪同謀反。
畢竟從皇帝的角度來說,你不造反,養那麽多人幹什麽?
“非是楊家畜養私奴,隻因李傕郭汜禍亂關中,多有流民逃難至鄉間,我楊家向來遵紀守法,體恤下民,宗族長者不忍,故而收留他們。”
饒是楊修膽大,此時也不敢說其他世家都這麽幹來推脫罪責, 隻能把罪惡掛在李傕郭汜身上。
邊柳自然也不會真以此事發難。
其實真因為法律把這條訂的太過,罪同謀劃,所以皇帝許多時候才不好追究這個罪過。真一追究,那就是魚死網破了。
所以有時候,立法太嚴,也會導致執法出現問題。
“所以公子此時應當明白,這些百姓躲於鄉間,終日惶恐,如何能積極生產?大帥府輕徭薄稅,丈土量地,正是要將這些生產力解放出來。”
邊柳決定要堅決執行丈土分田之事時,便是要獲取一批因為大帥府而獲利的百姓。
這些原本的脫籍百姓,此時重新獲得土地,而且稅賦並不重,另外,他們的子女能夠接受教育,日後更有成為官吏的可能,自然能成為大帥府的擁護者。
至於那些被世家大族洗腦過度,寧為私奴,不為順民的,神仙也救不了他們。
說到這裏,楊修已經沒有爭辯下去的餘地。
因為他要談論土地,楊家家家戶戶都能分到土地,他要是想爭取更多的土地,那就意味著楊家還要畜養私奴。
“學生還有一問!”楊修對著邊柳行禮道。
“講!”
“他日大帥重拾河山,興我大漢,可要給麾下的文臣武將拜官授爵,分田授土?”
邊柳眯著眼睛看了楊修一眼,“大帥府目前還缺乏楊公子這般才學卓著,能言善辯之人,莫不如留在府中任事,公子今日之疑惑,日後必有答案。”
或許是察覺到麵前的殺氣,楊修拜首道:“父親今日傳信於我,說他身體多有不適,在下不日便將前往鄴城侍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