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汪德寶的試卷完全出於薑宴殊的惡意,起初薑宴殊僅僅是覺著汪德寶那麽狂妄能寫出個什麽玩意兒,也是在那日靈山客的飯局上瞟見汪德寶三次所作對聯都算上品,才起了去翻他試卷一覽的心思。
但依著同僚所說汪德寶的試卷若在那三份眾考官都拿捏不準的試卷中,他是不信的,那三份卷子之所以拿不準分數是因著論點過於獨特,甚至稱為有商鞅變法的勇氣,他自然都過目數遍,其中最是有一篇震懾他心,不是文辭有多麽驚豔絕倫,單是一句“家不平何以平天下”便可見其魄力。
文內羅列種種太子與沐陽王兩方勢力內耗國脈有的證據,又綴敘國運昌隆源於君主慧眼識人,不然即便開疆拓土亦難守國。這篇策愣是將眾人所想卻不敢言的寫在了決定自己一生的試卷上,文筆犀利,論述精道。
薑宴殊莞爾,能有此胸襟卓見與勇氣膽魄的又豈會是汪德寶那凡夫俗子。
可心裏卻不免疑慮,再次細細翻找過開了封彌的試卷,真未見有汪德寶的名字,薑宴殊再按捺不住,起身去講武殿覲見聖上,也不知這個時辰了殿試進行的如何了。
講武殿上,祁采采複又審過自己的文章,擱下了筆,以待驗收。韓清也於同時停筆,梗著脖子麵色潮紅,顯然竭力才得以完成,側目看了眼神色平常的沈秦微有些不甘,更認真的酌字迴顧起來。
皇帝見已有人書寫完,便先發問這幾人道:“爾等可能就《論語·為政篇》提出見解?”
這便是要進一步考較貢士們的才學了,凡答之思路清晰,敘述精煉,觀點獨到者皆能在帝王心中加分,待試卷結果出來若中了進士便可謀個好差遣。
韓清自然不願再屈居沈秦微之下,率先答道:
“‘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臣下以為,國之興衰始於孝,無孝難以為政,小家如此,舉國亦是如此。古《禮記》有雲‘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臣下信然若家中兒女奉養父母,不忤逆犯上,便家有寧日,家族興旺指日可待;若國之眾臣信奉君上,不與其誌相悖,便國可安泰,眾誌成城能平四夷。”
一番說辭無外乎就是說大家都該信仰皇帝的話,不要質疑不要反駁,聽之任之,生生歪曲了孔夫子之言,可謂狗腿至極。
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以韓清的才學能溜須拍馬於無形,皇帝自然熨帖,欣慰點頭走過韓清,命陸公公記下了他的名姓。
又有一十五人說罷,加上之前棄筆的貢士一共一十六人,皇帝一路問過去有點頭的亦有搖頭的,總之滿意與否陸公公都做了批注。
終於到了坐在末位的沈秦微那,皇帝看到他試卷上的名字時便頗為滿意地點點頭,陸公公自然也看在眼裏,對這個臉黑的清雋書生多看了兩眼記在心裏。
“陛下,臣下認為《論語·為政篇》雖講孝、德以治國安邦,但其所說的‘孝’臣下對韓貢士所言不敢苟同。”祁采采拱手對韓清一揖,眼中卻冰冰涼,父親祁隆平生最恨這種諂媚逢迎的佞臣,都言文能治國,武來定邦,卻是文臣奸佞禍國,殃及鎮守邊關的武將。
皇帝見沈秦微明知他滿意韓清所論仍能出言反駁,倒起了興致,噙著笑問道:“那就你之見,這‘孝’為何啊?”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祁采采略一頓,又道:“孔子既問奉養就是孝道嗎?聽之任之便是敬重嗎?韓貢士所言便曲解了孔聖人的心思。莊子曾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臣下當以為敬重始於子女與父母的交流,源於臣子與君上的論辯,思想無長幼尊卑之別,唯有大智者以德服人以理居之,臣下認為父母應以身作則使子女敬佑方能闔家美滿,君上當明理通達廣納四方之言使臣子敬畏方有國泰民安。”
話音落時,有貢士不自禁鼓掌喝彩,又驚覺場合不對,非他們私下聚會論辯那般可以隨意表達對謀個觀點的讚賞或摒棄,立馬噤聲埋頭繼續寫自己的文章,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唯恐惹聖上怒目。
薑宴殊已到了講武殿外,自然一字不落聽到了沈秦微的高談闊論,心生觸動,倒是更不願拘沈秦微於自己的後院平白浪費這滿腹才華、一腔赤誠。
殿試還有半刻結束,仍未答完卷的便就失去了這麽個機會,可迴答的不甚精妙不得聖心的亦是悔恨自己未能引用更多經典,想著如是那般答定能得到聖上賞識之類,各個做起了事後諸葛,唯有寥寥數人兩麵俱顧齊了,正束手看著沈秦微笑話,心道是:“別看他是會元,卻也是個死腦筋,沒見聖上都對韓清的話笑著點頭了麽,還提個甚麽異議。”
沉默片刻,皇帝搖了搖頭,陸公公一驚正準備在沈秦微的名字後打個叉,就聽皇帝啞然失笑道:“你所言倒是中肯,可願效命朝堂,為朕納忠言啊?”
祁采采忐忑的心甫定,立馬稽首謝恩,欣喜道:“謝陛下隆恩,幸不辱命。”
銅漏流盡,和著太監尖銳的恭送陛下聖駕,殿試結束。
薑宴殊沒能覲見聖上卻抓住了禦前太監陸公公,簡短組織了語言問他道:“公公可知呈給陛下的三份卷子中有一份不知名的去了哪裏?”
仔細一想,陸公公恍然道:“薑翰林可是在說與沈貢士、韓貢士的會試卷子同時送來那份?”
“正是,不知公公可知那卷子現在何處?正在整理舉子們恩科的試卷,卻有一人的不見了,還恐聖上查閱時怪罪下來。”薑宴殊索性瞎編了理由,免去陸公公多問。
“薑翰林且放心,雜家隻說與你一人,你可切莫傳出去。”陸公公神神秘秘說道,見薑宴殊鄭重地點頭允諾了,才附耳上去又道:
“也不知那卷子寫了什麽,聖上盛怒之下撕碎扔了,雜家怕聖上隻是一時氣悶日後還要尋這卷子,便將碎片收好在荷包裏,也不誤了哪個國之棟梁的前景不是?”
陸公公說著遞過一個荷包,薑宴殊打開便見裏麵放著些七零八落的試卷碎片,自其中抽出一張,正好是解了彌封的名字,紅字寫著:汪德寶,再難以置信,事實也擺在了眼前,薑宴殊把荷包收好,對陸公公千恩萬謝,笑道:“公公真是聖上的左膀右臂,這些怕是聖上不會再要了,我便帶迴去交差了,還要謝謝公公才是。”
於此,薑宴殊便對汪德寶有了新的認識,也不願一個有才德之人就此埋沒。
但依著同僚所說汪德寶的試卷若在那三份眾考官都拿捏不準的試卷中,他是不信的,那三份卷子之所以拿不準分數是因著論點過於獨特,甚至稱為有商鞅變法的勇氣,他自然都過目數遍,其中最是有一篇震懾他心,不是文辭有多麽驚豔絕倫,單是一句“家不平何以平天下”便可見其魄力。
文內羅列種種太子與沐陽王兩方勢力內耗國脈有的證據,又綴敘國運昌隆源於君主慧眼識人,不然即便開疆拓土亦難守國。這篇策愣是將眾人所想卻不敢言的寫在了決定自己一生的試卷上,文筆犀利,論述精道。
薑宴殊莞爾,能有此胸襟卓見與勇氣膽魄的又豈會是汪德寶那凡夫俗子。
可心裏卻不免疑慮,再次細細翻找過開了封彌的試卷,真未見有汪德寶的名字,薑宴殊再按捺不住,起身去講武殿覲見聖上,也不知這個時辰了殿試進行的如何了。
講武殿上,祁采采複又審過自己的文章,擱下了筆,以待驗收。韓清也於同時停筆,梗著脖子麵色潮紅,顯然竭力才得以完成,側目看了眼神色平常的沈秦微有些不甘,更認真的酌字迴顧起來。
皇帝見已有人書寫完,便先發問這幾人道:“爾等可能就《論語·為政篇》提出見解?”
這便是要進一步考較貢士們的才學了,凡答之思路清晰,敘述精煉,觀點獨到者皆能在帝王心中加分,待試卷結果出來若中了進士便可謀個好差遣。
韓清自然不願再屈居沈秦微之下,率先答道:
“‘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臣下以為,國之興衰始於孝,無孝難以為政,小家如此,舉國亦是如此。古《禮記》有雲‘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誌。’臣下信然若家中兒女奉養父母,不忤逆犯上,便家有寧日,家族興旺指日可待;若國之眾臣信奉君上,不與其誌相悖,便國可安泰,眾誌成城能平四夷。”
一番說辭無外乎就是說大家都該信仰皇帝的話,不要質疑不要反駁,聽之任之,生生歪曲了孔夫子之言,可謂狗腿至極。
但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以韓清的才學能溜須拍馬於無形,皇帝自然熨帖,欣慰點頭走過韓清,命陸公公記下了他的名姓。
又有一十五人說罷,加上之前棄筆的貢士一共一十六人,皇帝一路問過去有點頭的亦有搖頭的,總之滿意與否陸公公都做了批注。
終於到了坐在末位的沈秦微那,皇帝看到他試卷上的名字時便頗為滿意地點點頭,陸公公自然也看在眼裏,對這個臉黑的清雋書生多看了兩眼記在心裏。
“陛下,臣下認為《論語·為政篇》雖講孝、德以治國安邦,但其所說的‘孝’臣下對韓貢士所言不敢苟同。”祁采采拱手對韓清一揖,眼中卻冰冰涼,父親祁隆平生最恨這種諂媚逢迎的佞臣,都言文能治國,武來定邦,卻是文臣奸佞禍國,殃及鎮守邊關的武將。
皇帝見沈秦微明知他滿意韓清所論仍能出言反駁,倒起了興致,噙著笑問道:“那就你之見,這‘孝’為何啊?”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祁采采略一頓,又道:“孔子既問奉養就是孝道嗎?聽之任之便是敬重嗎?韓貢士所言便曲解了孔聖人的心思。莊子曾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臣下當以為敬重始於子女與父母的交流,源於臣子與君上的論辯,思想無長幼尊卑之別,唯有大智者以德服人以理居之,臣下認為父母應以身作則使子女敬佑方能闔家美滿,君上當明理通達廣納四方之言使臣子敬畏方有國泰民安。”
話音落時,有貢士不自禁鼓掌喝彩,又驚覺場合不對,非他們私下聚會論辯那般可以隨意表達對謀個觀點的讚賞或摒棄,立馬噤聲埋頭繼續寫自己的文章,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唯恐惹聖上怒目。
薑宴殊已到了講武殿外,自然一字不落聽到了沈秦微的高談闊論,心生觸動,倒是更不願拘沈秦微於自己的後院平白浪費這滿腹才華、一腔赤誠。
殿試還有半刻結束,仍未答完卷的便就失去了這麽個機會,可迴答的不甚精妙不得聖心的亦是悔恨自己未能引用更多經典,想著如是那般答定能得到聖上賞識之類,各個做起了事後諸葛,唯有寥寥數人兩麵俱顧齊了,正束手看著沈秦微笑話,心道是:“別看他是會元,卻也是個死腦筋,沒見聖上都對韓清的話笑著點頭了麽,還提個甚麽異議。”
沉默片刻,皇帝搖了搖頭,陸公公一驚正準備在沈秦微的名字後打個叉,就聽皇帝啞然失笑道:“你所言倒是中肯,可願效命朝堂,為朕納忠言啊?”
祁采采忐忑的心甫定,立馬稽首謝恩,欣喜道:“謝陛下隆恩,幸不辱命。”
銅漏流盡,和著太監尖銳的恭送陛下聖駕,殿試結束。
薑宴殊沒能覲見聖上卻抓住了禦前太監陸公公,簡短組織了語言問他道:“公公可知呈給陛下的三份卷子中有一份不知名的去了哪裏?”
仔細一想,陸公公恍然道:“薑翰林可是在說與沈貢士、韓貢士的會試卷子同時送來那份?”
“正是,不知公公可知那卷子現在何處?正在整理舉子們恩科的試卷,卻有一人的不見了,還恐聖上查閱時怪罪下來。”薑宴殊索性瞎編了理由,免去陸公公多問。
“薑翰林且放心,雜家隻說與你一人,你可切莫傳出去。”陸公公神神秘秘說道,見薑宴殊鄭重地點頭允諾了,才附耳上去又道:
“也不知那卷子寫了什麽,聖上盛怒之下撕碎扔了,雜家怕聖上隻是一時氣悶日後還要尋這卷子,便將碎片收好在荷包裏,也不誤了哪個國之棟梁的前景不是?”
陸公公說著遞過一個荷包,薑宴殊打開便見裏麵放著些七零八落的試卷碎片,自其中抽出一張,正好是解了彌封的名字,紅字寫著:汪德寶,再難以置信,事實也擺在了眼前,薑宴殊把荷包收好,對陸公公千恩萬謝,笑道:“公公真是聖上的左膀右臂,這些怕是聖上不會再要了,我便帶迴去交差了,還要謝謝公公才是。”
於此,薑宴殊便對汪德寶有了新的認識,也不願一個有才德之人就此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