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身處歸墟之水,無盡的寒涼與寂靜。
連微小的動作都難以做到,感受不到唿吸,心也沒了跳動,唯有腦中不斷浮現一些舊事。
朔方的戈壁灘上穿著胡服的漢人女子騎著高頭駿馬同一隊鐵騎馳騁著,馬後綁著被俘的韃子,有人唱起了鄉間小調,有肆意的歡笑聲。
不知怎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詩:“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後辨雌雄。”卻是祁采采不曾背過的。
愈想努力看清那女子的臉,卻總是有霧氣遮蔽著,隻有一團朦朧。然那些鐵騎的麵貌又清晰可辨,祁采采還記著,他們都是阿爹手下的強將,故而更生好奇,想要離那女子再近一點,看得再真切一點。
“你是何人?”祁采采竭力嚐試著張口去問,卻沒有聲音傳出。
可那女子仿佛聽到了祁采采的問話,轉頭看著她,霧氣漸漸稀薄,女子的烏發絳唇依稀可見,“我是你啊。”
怎有陌生的女聲,這麽想著,祁采采再次失去了意識。
一陣陣哀戚的嚎哭聲刺耳,緩緩睜開眼睛,麵前的是一口楠木的靈柩,她這是靈魂出竅看見自己的喪事嗎?
祁采采打量著四下,她並不是如那些鬼怪誌異中講的飄在半空,此刻她正跪在地上,旁邊是個披麻戴孝,哭得撕心裂肺的婦人,後麵還有好些幹嚎假哭的陪襯,祁采采看了看,沒一個認得,也就無從知曉這究竟是怎麽迴事。這靈柩擺在正堂,四麵懸著白幡,原是引魂的,花圈紙人堆滿了四個角,供奠舉哀,按規格也不算簡陋,卻遠不及宮中的喪儀。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們,在給她哭孝嗎?
也是,東宮已經沒有主子了,定是要來些沾親帶故的王妃或者侯夫人主持她的喪禮。如斯想著,祁采采釋然了,索性是成了鬼魂,大抵怨氣太重地府不收她,隻能遊蕩著,不妨化作厲鬼嚇死薑家那些惡人,也不枉有這一遭。
身子有些虛虛浮浮不聽使喚,祁采采伸手扶著靈柩起了身,倒是不失觸感,想走前再瞻仰一下生前的模樣,抬眼看去裏麵躺著個麵白如粉的年輕公子。
祁采采隻略微驚了一跳,卻差點被身旁婦人的叫聲嚇得破了膽。
“啊!慎兒,你這是作甚?”
婦人看著祁采采,祁采采迴望著婦人,四目相對,祁采采好像自婦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能看到我!
祁采采被自己的發現又嚇了一跳,有些不知怎麽麵對似的跑出了靈堂,她不熟悉這裏,這裏也不是她的喪禮,那她為什麽在這?
思緒越來越混亂,疑團越纏越複雜,身後還有人朝她追來,包括那個能看見她的婦人,口中聲聲喚著“慎兒”,祁采采跑著,她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跑,隻是斷斷續續的有被這樣追趕的記憶,這段猛跑下來身子開始喘息,腳下一滑落入了冰冷的湖中。
湖水大口大口嗆入,祁采采掙紮的手靜止了下來,生時在火中飲鳩,死後又斃溺水中,她這一生還真是可笑啊……
“醒了,醒了,老天保佑,慎兒啊,你有甚麽想不開與娘說,娘不能再失去你了啊。”伴隨著熟悉的哭聲,那個與祁采采有一麵之緣的婦人正趴在她身上哭天搶地。
有些記憶衝進了祁采采腦中,那是不屬於她的記憶,是沈小慎的,那個她從未見過卻極負盛名的京城才女,那個甫一出生就與太子諄定了終身,最終卻因病湮滅在滾滾紅塵中的女子。
她的淚,她的怨;她的恨,她的念。
兩個人,兩世的劫,祁采采,沈小慎,在這不凡的際遇下融為一體。
“娘……”祁采采,不,應是沈小慎纖細蒼白的手撫上沈夫人的背輕拍著,這聲娘,有小慎的遺念,有采采的遺憾。
你的娘從此就由我來奉養,祁采采心中道,在這具身子裏抵抗的最後一縷殘念消散,祁采采感覺周身熱絡起來,血流蔓延到四肢,到指尖,大抵這一刻沈小慎的身子才接納了采采的魂魄,胸口的跳動讓采采有了重迴人間的感覺,眸中有些濕潤,祁采采抱住了沈夫人,有一種淡淡的佛手柑的味道,不是她阿娘祁夫人身上的香氣,卻也令采采舒心安逸。
沈夫人大哭了一場,又操持著喪儀,著實乏了,後半晌就著丫鬟扶著迴去休息了,如此祁采采方得了空,趕緊梳理著雜緒。
今日的喪事是給沈小慎的親兄長,沈家大房嫡長子沈秦庭辦的,沈小慎才從東苑裏被放出來為嫡長兄吊唁,許是被此事衝擊到了,本就多思多慮身子又柔弱的小慎就這麽去了,所以祁采采醒來時身子才是冰冷的,心跳是靜止的,沒有一點點活著的跡象,跑起時四肢也如牽線木偶般僵硬,落水後才無法自救。
沈夫人怕是不知道她的一雙兒女皆成了亡魂,祁采采心下悱然,白發人送黑發人,難怪當朝吏部尚書的夫人會蒼老憔悴得如飽經風霜日曬的農家婦,為娘的悲慟怎能不使人聞之垂淚呢。
隻是她已經醒來小半日了,卻不曾見沈府的正主吏部尚書沈知味出現,在小慎的記憶裏,沈家父親似乎隻在乎家族的興衰,對於兒女總是薄涼的,不及祁采采那將軍老爹萬一,可惜……祁采采沉沉歎息,即使再世為人有些東西終究是放不下的。
一個丫鬟推了門進來,打破了這份沉凝,壓低了聲音喚著:“姑娘,姑娘?”見主子睜著眼,便捧了放著羹粥的托盤走到床邊,笑說道:“可好些了?奴婢喂你吃些肉粥,總是吃了精神些。”
祁采采不甚喜歡被不熟悉的人近身,自覺坐了起來,溫聲道:“我自己來便好。”
這丫鬟似是和原主沈小慎關係親近,也不造作,將碗兒遞了祁采采手中,卻又苦了臉歎道:“姑娘原是福祉厚重的,奈何老爺被豬油蒙了心思,現今大公子這一去,姑娘和夫人的日子隻怕更難了。”
連微小的動作都難以做到,感受不到唿吸,心也沒了跳動,唯有腦中不斷浮現一些舊事。
朔方的戈壁灘上穿著胡服的漢人女子騎著高頭駿馬同一隊鐵騎馳騁著,馬後綁著被俘的韃子,有人唱起了鄉間小調,有肆意的歡笑聲。
不知怎的腦中突然冒出了一句詩:“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後辨雌雄。”卻是祁采采不曾背過的。
愈想努力看清那女子的臉,卻總是有霧氣遮蔽著,隻有一團朦朧。然那些鐵騎的麵貌又清晰可辨,祁采采還記著,他們都是阿爹手下的強將,故而更生好奇,想要離那女子再近一點,看得再真切一點。
“你是何人?”祁采采竭力嚐試著張口去問,卻沒有聲音傳出。
可那女子仿佛聽到了祁采采的問話,轉頭看著她,霧氣漸漸稀薄,女子的烏發絳唇依稀可見,“我是你啊。”
怎有陌生的女聲,這麽想著,祁采采再次失去了意識。
一陣陣哀戚的嚎哭聲刺耳,緩緩睜開眼睛,麵前的是一口楠木的靈柩,她這是靈魂出竅看見自己的喪事嗎?
祁采采打量著四下,她並不是如那些鬼怪誌異中講的飄在半空,此刻她正跪在地上,旁邊是個披麻戴孝,哭得撕心裂肺的婦人,後麵還有好些幹嚎假哭的陪襯,祁采采看了看,沒一個認得,也就無從知曉這究竟是怎麽迴事。這靈柩擺在正堂,四麵懸著白幡,原是引魂的,花圈紙人堆滿了四個角,供奠舉哀,按規格也不算簡陋,卻遠不及宮中的喪儀。
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們,在給她哭孝嗎?
也是,東宮已經沒有主子了,定是要來些沾親帶故的王妃或者侯夫人主持她的喪禮。如斯想著,祁采采釋然了,索性是成了鬼魂,大抵怨氣太重地府不收她,隻能遊蕩著,不妨化作厲鬼嚇死薑家那些惡人,也不枉有這一遭。
身子有些虛虛浮浮不聽使喚,祁采采伸手扶著靈柩起了身,倒是不失觸感,想走前再瞻仰一下生前的模樣,抬眼看去裏麵躺著個麵白如粉的年輕公子。
祁采采隻略微驚了一跳,卻差點被身旁婦人的叫聲嚇得破了膽。
“啊!慎兒,你這是作甚?”
婦人看著祁采采,祁采采迴望著婦人,四目相對,祁采采好像自婦人眼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能看到我!
祁采采被自己的發現又嚇了一跳,有些不知怎麽麵對似的跑出了靈堂,她不熟悉這裏,這裏也不是她的喪禮,那她為什麽在這?
思緒越來越混亂,疑團越纏越複雜,身後還有人朝她追來,包括那個能看見她的婦人,口中聲聲喚著“慎兒”,祁采采跑著,她不知道自己為何要跑,隻是斷斷續續的有被這樣追趕的記憶,這段猛跑下來身子開始喘息,腳下一滑落入了冰冷的湖中。
湖水大口大口嗆入,祁采采掙紮的手靜止了下來,生時在火中飲鳩,死後又斃溺水中,她這一生還真是可笑啊……
“醒了,醒了,老天保佑,慎兒啊,你有甚麽想不開與娘說,娘不能再失去你了啊。”伴隨著熟悉的哭聲,那個與祁采采有一麵之緣的婦人正趴在她身上哭天搶地。
有些記憶衝進了祁采采腦中,那是不屬於她的記憶,是沈小慎的,那個她從未見過卻極負盛名的京城才女,那個甫一出生就與太子諄定了終身,最終卻因病湮滅在滾滾紅塵中的女子。
她的淚,她的怨;她的恨,她的念。
兩個人,兩世的劫,祁采采,沈小慎,在這不凡的際遇下融為一體。
“娘……”祁采采,不,應是沈小慎纖細蒼白的手撫上沈夫人的背輕拍著,這聲娘,有小慎的遺念,有采采的遺憾。
你的娘從此就由我來奉養,祁采采心中道,在這具身子裏抵抗的最後一縷殘念消散,祁采采感覺周身熱絡起來,血流蔓延到四肢,到指尖,大抵這一刻沈小慎的身子才接納了采采的魂魄,胸口的跳動讓采采有了重迴人間的感覺,眸中有些濕潤,祁采采抱住了沈夫人,有一種淡淡的佛手柑的味道,不是她阿娘祁夫人身上的香氣,卻也令采采舒心安逸。
沈夫人大哭了一場,又操持著喪儀,著實乏了,後半晌就著丫鬟扶著迴去休息了,如此祁采采方得了空,趕緊梳理著雜緒。
今日的喪事是給沈小慎的親兄長,沈家大房嫡長子沈秦庭辦的,沈小慎才從東苑裏被放出來為嫡長兄吊唁,許是被此事衝擊到了,本就多思多慮身子又柔弱的小慎就這麽去了,所以祁采采醒來時身子才是冰冷的,心跳是靜止的,沒有一點點活著的跡象,跑起時四肢也如牽線木偶般僵硬,落水後才無法自救。
沈夫人怕是不知道她的一雙兒女皆成了亡魂,祁采采心下悱然,白發人送黑發人,難怪當朝吏部尚書的夫人會蒼老憔悴得如飽經風霜日曬的農家婦,為娘的悲慟怎能不使人聞之垂淚呢。
隻是她已經醒來小半日了,卻不曾見沈府的正主吏部尚書沈知味出現,在小慎的記憶裏,沈家父親似乎隻在乎家族的興衰,對於兒女總是薄涼的,不及祁采采那將軍老爹萬一,可惜……祁采采沉沉歎息,即使再世為人有些東西終究是放不下的。
一個丫鬟推了門進來,打破了這份沉凝,壓低了聲音喚著:“姑娘,姑娘?”見主子睜著眼,便捧了放著羹粥的托盤走到床邊,笑說道:“可好些了?奴婢喂你吃些肉粥,總是吃了精神些。”
祁采采不甚喜歡被不熟悉的人近身,自覺坐了起來,溫聲道:“我自己來便好。”
這丫鬟似是和原主沈小慎關係親近,也不造作,將碗兒遞了祁采采手中,卻又苦了臉歎道:“姑娘原是福祉厚重的,奈何老爺被豬油蒙了心思,現今大公子這一去,姑娘和夫人的日子隻怕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