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示移民鐵牌!看好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每人攜帶的物品不得超過二百斤。”


    “不要擁擠,按照腳底的紅線排隊!”


    “嗶嗶——”


    南京城龍江港口處,當衙役和兵馬司的哨聲響起,此刻的龍江港口的碼頭內外擠滿了準備移民的人。


    有的人要遷移去四川,有的人要去齊國,還有的人要去南洋。


    在這裏,一艘艘船隻不斷進來,不斷駛出,同時長江之上也遊弋著許多遊船。


    “爹,這長江今年水位下降了不少啊。”


    一艘遊船上,當一名身著白色圓領袍的少年對船內的人說話時,船內也傳來了腳步聲。


    門被打開,走出來的是略微發福的鄭芝龍,而在他身後,跟著走出來的一名十三四歲少年人則是鄭芝龍的次子鄭宗明。


    至於對他們二人說話的,便是鄭芝龍的長子鄭福鬆(鄭成功)。


    鄭福鬆和鄭宗明在南京就讀應天府學,而鄭芝龍這次主要是迴大明述職,並且準備投機效忠身在南京的朱由校。


    鄭芝龍作為曆史上有名的投機客,他的投機幾乎沒有出過錯。


    不管是歸順大明,或者投降大清,鄭芝龍做的選擇從大勢來講都是對的。


    唯一讓鄭芝龍沒有想到的就是清朝居然會查抄他的家產,並在他已經降清十三年後處死。


    曆史上的鄭芝龍性格如此,在眼下自然也不會改變。


    他在察覺到齊王不可能會黃袍加身後,果斷選擇了投機效忠朱由校。


    因此,這次他迴京述職的地方不是北京城的五軍都督府,而是南京的行在五軍都督府。


    今日一早他在鄭福鬆兩人的帶路中去行在五軍都督府述職,隨後也讓人通傳自己想要偈拜皇帝的消息。


    不過,皇帝並沒有接見他,隻是說了一些勉勵的話。


    其中含義無非就是皇帝覺得他可以,但眼下他還擠不進保皇黨的核心位置。


    鄭芝龍也清楚,自己不過是一個總兵,而齊王改製後,總兵的兵馬也不過隻有三營,並且想要調動還得取得都督府的認可才行。


    因此,他在朝堂上的分量並不算大,自然也沒有什麽值得皇帝接見的價值。


    不過,事情總歸是做完了,現在自己要做的就是慢慢等待齊王黨退出大明就可以了。


    想到這裏,鄭芝龍有些意氣風發,而旁邊的鄭宗明也在關鍵時刻開口道:


    “還真的降低了不少,應該有一丈了吧?”


    鄭芝龍被鄭宗明的驚唿給拉迴了現實,隻見遠處長江大橋的橋墩高了不少,那長滿幹燥青苔的橋墩也能看出今年大明的旱情有多嚴重。


    眼下不過還是三月,春季都還沒過去,但長江水位就已經下降一丈,若是到了夏季,恐怕長江上遊有些地方都會幹涸。


    “這移民倒是挺多的……”


    鄭芝龍將目光放到了碼頭的移民隊伍上去,那地方烏壓壓一片站滿了人,恐怕不下數萬。


    “嗯,今歲大旱,好多人又聽聞齊王要走,因此移民很多。”


    “好在朝廷把官府移民的限製又放寬到了年末,不然許多百姓想遷移都沒有銀錢。”


    鄭福鬆歎了一口氣說著,似乎對百姓們的遭遇感到很惋惜。


    不過對此,熟絡朝廷之中門門道道的鄭芝龍卻不以為意。


    所謂移民限製,實際上就是朝廷促進移民的手段罷了。


    除非真的沒有太多移民了,不然朝廷隻會不斷地推後,而不可能直接中斷移民。


    “你們許久沒有前往南洋,眼下舊港和南州都繁華了不少。”


    “有什麽變化嗎?”


    鄭芝龍和兩個兒子說起了舊港和南洋的事情,鄭福鬆也好奇詢問起了自家父親。


    見狀,鄭芝龍也和兩個兒子具體的說起了舊港和南洋的變化。


    江南三省大旱,受益最大的其實並不是齊國,而是舊港和交趾、南州三省,其次才是齊國、四川、麓川,最後是北方的關外諸省。


    從天啟十六年南直隸率先遭遇旱情開始,眼下江南的旱情已經持續了五年時間。


    六年時間裏,移民出去的不在少數。


    從一開始的五十九萬,到後來的八十幾萬,一百萬,再到去年的二百多萬,江南在短短過去的時間裏,最少遷移了五百萬人口。


    這些人口,湧向齊國的隻有不到七十萬,也就是齊國漢人移民有近九成都是江南三省的漢人。


    除了齊國的那七十萬,剩下的四百多萬人口,基本都是首先選擇遷移交趾,隨後是南州,最後是舊港。


    在過去六年時間裏,這三省接收了二百九十餘萬移民,其中舊港和南州分別以八十六萬和八十萬位居大明移民前三省份。


    十年前,大明在南州的漢人數量隻有不到三十萬,在舊港的漢人數量不到三百萬。


    但到了鄭芝龍北上前,南州漢人人口已經突破一百五十萬,舊港漢人數量已經突破四百萬,交趾則是達到了五百萬。


    這還隻是漢人,如果算上本土的土民,那舊港、交趾人口已經突破一千萬。


    一千萬人口的省份,即便中原兩京十三省內,也隻有江南三省罷了,因此在人口增多之後,當地的經濟自然發展的迅猛了起來。


    在這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便是南海府。


    南海府設立於爪哇島上,當地的地形說不上平坦,但其中分布的火山卻為這座島嶼帶來了生命的希望。


    火山在噴發過程中會熔化地底的礦石,將其中含有的微量元素帶到地麵,並經過沉積形成對植物具有營養價值的礦物。


    因此,小小的爪哇島卻在過去十五年的時間裏,開墾出了四千餘萬畝耕地。


    也因此,南海府也是大明新晉的富裕之地,是士紳們移民的首選。


    說到這裏,鄭芝龍也對兩兄弟說道:“我在南海府的南海城中購置一座府邸,日後等我年老,便前往此處養老。”


    “嗯……”鄭福鬆應了一聲,緊接著又看向了岸邊的百姓,不解道:“父親為何不去齊國?”


    “齊國?”鄭芝龍愣了愣,他沒想到兒子會問出這種問題。


    麵對這個問題,他也沒有直接迴答,而是頓了頓後才說道:


    “齊國法度與大明迥異,你我長居恐怕不習慣。”


    鄭芝龍給出的答桉顯然是在掩蓋事實,對於十六歲的鄭福鬆來說,他心裏清楚自家為什麽不能去齊國。


    自家父親好不容易通過做海盜、做官,來讓鄭家在福建立足。


    現在突然要他前往齊國,他心裏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的。


    不僅如此,或許在自家父親看來,齊國雖好,但始終比大明差上一籌,盡管他還沒去過齊國。


    “可是府學裏有好多同學都說要在畢業之後前往齊國。”


    “嗯?”


    突然開口的鄭宗明讓鄭福鬆、鄭芝龍二人下意識轉身,鄭福鬆倒是覺得並不奇怪,但鄭芝龍卻覺得齊王在學子們心中的地位未免太高了。


    不過,他也覺得齊王在學子們心中的地位高很正常,畢竟學子們學習的教材,都是由他一手匯總編撰得出的。


    可以說,每個學子隻要每天拿出書本,那他所看到的就是“朱由檢著”四個字。


    相比高高在上,僅有一張畫像在學堂裏的皇帝,這從小到大都能看到的四個字,很難讓人不親近。


    更何況,與大明那套深受程朱理學毒化的普世價值觀來說,朱由檢書中的普世價值觀更能接近先秦時儒家和墨家的看法。


    朱由檢所編撰的教材裏,不管是國文,還是做數學題、物理題時的對話,其對話都是在傳授一種人人生而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價值觀。


    與之相比,宋明以來那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很難不遭到正值叛逆期的學子們攻劾。


    這是守舊派一直培養不出自己人的原因,因為官學的推廣已經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價值觀開始崩塌。


    取而代之的,是朱由檢所普及的“國家”價值觀。


    愛國不一定是要愛朝廷,愛家不一定要死守規矩。


    該變則變,永遠不要固步自封,隻有自己不斷進步,大明才能不斷地進步。


    在這樣的教育下,初學五年畢業的學子或許還不會覺得有什麽,因為他們太小。


    但是對於中學五年畢業的學子來說,大明的社會和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幾乎是南轅北轍。


    能留下來改變大明的人是少數,更多人是寧願去讓自己覺得舒服的齊國。


    況且根據一些學長的迴信來看,畢業的學子在去到齊國後,可以說整個人都如魚得水。


    齊國的官場有三不,即“不閑談”、“不同宴”、“不拖拉”。


    不閑談是官員們之間基本不會談公事以外的事情,即便是十分要好的人,也往往是在散班迴家之後才會聊天。


    不同宴則是不在除了大庖廚以外的地方吃飯,官員之間不得發起宴請之舉,除非婚喪嫁娶等大事,平日裏隻能在衙門的大庖廚一起吃飯。


    不拖拉則是所有事情都要在辰時宵禁以前處理完,直到宵禁開始,百姓不能出門之後,官員們才能夠迴家休息。


    這“三不”,條條不提大明官場,卻條條都是大明官場。


    這還隻是齊國官場與大明官場不同的第一點,齊國官場更重要的一點是更年輕化,更具創造力,唯才是舉,不問年紀。


    這一條條,都正中年輕叛逆,渴望實現自己個人價值的府學學子心意。


    這些東西,鄭福鬆都看過,正因如此,鄭福鬆才會詢問自家父親。


    隻是可惜,自家父親的迴答讓自己失望了……


    “你也想去齊國?”


    鄭芝龍並不遲鈍,看著自家兩個兒子句句離不開齊國,他立馬就心裏一涼。


    】


    “孩兒……”


    “嗚嗚——”


    鄭福鬆剛要說出口,卻被旁邊輪船響起的汽笛聲給打斷。


    等輪船過去,即便鄭福鬆不說,鄭芝龍也明白他的心思了。


    他沒有再詢問鄭福鬆,鄭福鬆看他那有些不太好看的臉色,也不再繼續說下去。


    父子三人乘著遊船,漸漸遠離了那擁擠的港口。


    隻是在他們離開的時候,港口附近的一座高塔上,還有與他們同樣的人正在惆悵。


    龍江塔,作為朱由校親手設計的南京第一高塔,高塔高三十三丈,幾乎可以將小半個南京城盡收眼底。


    整座塔占地一畝,四周還有占地五畝的林園,修建時間不過半年,花費白銀六萬兩,是朱由校用內帑銀修建,並免費給南京百姓遊玩的地方。


    這裏自半年前修好,便已經成了江南文人騷客最喜歡的地方。


    不過,他們頂多爬到二十九層,至於最高的三十層,至今從未對外開放。


    沒有開放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一層是專門留給皇帝朱由校賞景的地方……


    “他們之中……有多少是要前往齊國的?”


    站在三十層高塔的圍欄背後,朱由校並不懼怕那三十多丈的高度,而是臉色平澹的看著港口上那群百姓。


    他站在高處,能看到的東西更多。


    相比港口內的數萬百姓,港口外那十幾萬擁擠的人口則是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打在了朱由校的臉上。


    “今歲南直隸官員們估計,大概……大概已經有二十七萬百姓要移民齊國。”


    王體乾站在朱由校背後,小心翼翼的迴答他的問題,而朱由校聞言卻依舊平澹詢問:“其它地方呢?”


    “其它……”王體乾頓了頓,猶豫要不要開口,最後還是低下頭迴答道:“約六十萬左右。”


    似乎是在說完後怕皇帝不高興,王體乾連忙說道:


    “其實百姓也不是真心實意的要去齊國,而是因為各地遭了旱情,為了討生活而往外走罷了。”


    他這話雖然聽上去像在解釋,但對於朱由校來說,卻何嚐不是對他的一種諷刺。


    所謂天啟盛世,就是百姓每年外逃百萬之巨。


    這樣的情況,何以敢稱盛世……


    “近來齊王府的官員遷移如何?”


    朱由校轉身走迴到了塔內,而塔內的三十層裏擺放了許多名貴家具,顯然都是出自朱由校之手。


    “齊王殿下在一一說服官員們遷移,一些官員聽到消息,已經主動向戶部要求轉籍前往齊國。”


    王體乾先是迴應,而後又是解釋:


    “去歲六月,《大明律》被齊王殿下再次更改,並設立《藩王篇》。”


    “通篇主要講述大明官員可以根據其意願,向各藩國提出就任想法。”


    “如果藩國同意,那官員可以前往藩國治理,但需要得到內閣和六部、司禮監的認可。”


    “另外,前幾日又新增了藩王可以在其藩國施爵,但隻限伯爵。”


    “其它的便是藩國官學的畢業學子需要統一考試,考試過後的學子如果想要參加恩科做官,那需要來到大明的兩京參加恩科。”


    “恩科中舉後的官員,可以選擇迴藩國就任,也可以選擇在大明就任。”


    “此外,還有……”


    王體乾說了一大堆關於朱由檢從去年開始的律法製定和改革,這其中有的對藩國有利,有的對大明有利。


    總之,整篇律法主要還是圍繞著大明為宗,各國為藩的體係來設立的。


    這樣的體係,也就說明了朱由檢本人還是比較偏向維持大明宗藩體係,並不想要分疆裂土。


    這對大明和對朱由校來說都是一件好事,但朱由校卻高興不起來。


    朱由檢越完善大明宗藩體係,就代表他越想著要離開。


    在他要離開就藩的這件事情上,朱由校總是搖擺不定。


    他不想朱由檢走,卻又知道朱由檢不走不行。


    他不走,自己的位置坐不穩。


    他走,自己又有些茫然,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些什麽。


    習慣了弟弟做主的朱由校,在麵對日後需要自己做主的未來時,總是生出一些想要逃避的念頭。


    可如果朱由檢表現得不想走,朱由校又總是惴惴不安,生怕什麽時候自家弟弟就被下麵人黃袍加身,自己人首分離。


    他坐在了塔內的一張梨花木椅上,看著遠處那湛藍的天空和江景,心裏不知道怎麽做想。


    “太子妃如何了?”


    朱由校想不出一個所以,因此隻能將關於朱由檢的事情摒棄出腦海,提起了自己那個兒媳婦。


    “安好,距離臨盆還有五個月……”


    王體乾規規矩矩的迴應,朱由校聞言也不再多說什麽,而是起身準備下塔,同時對王體乾道:


    “齊國遷移的事情,由太子做主,該批則批。”


    “奴婢領命……”王體乾心裏一緊,知道皇帝還是不忍心,於是連忙點頭迴應。


    應完之後,他也帶人服侍朱由校下了高塔,向著南京皇宮踏上歸途。


    在他們踏上歸途的時候,因為江南三省旱情獲利的南昆侖監察使司也迎來了一個小繁榮期。


    “讓讓!讓讓!小心車!”


    “移民到這裏來,別站在路上!”


    “出示你們的移民鐵牌,看好行李和孩子。”


    昆侖縣港口上,當三艘移民船隻抵達此地,當地負責接待的官員也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安置移民。


    海上,停泊無數遊船的港口遊人如織,一艘又一艘遊船駛離港口,載著商品在返程途中欣賞美景。


    港口上,熙來攘往的車輛,人山人海的人群,一船船從歐洲運來的牲畜……


    這些景象無不在刺激著新來的移民,讓他們對昆侖縣的繁華有些不敢置信。


    其實昆侖縣並不繁華,隻是由於遷移來這裏的百姓都過於貧窮,因此他們才會覺得此地繁華。


    作為大明直轄領土裏最西邊的一座主要城池,昆侖縣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雖然還比不上西安、洛陽、漢陽、長沙這樣的城池,但已經能和普通的府治相比了。


    不過,這樣的繁榮背後卻沒有太多漢人人口,這也是吳阿衡和閻應元、顏胤紹三人擔心的問題。


    “這是今年底第九批移民了,算起來南昆侖應該有四十多萬移民了,沒錯吧?”


    碼頭一個被兵馬司士卒圍起來的茶棚裏,當吳阿衡開口說話,坐在他對麵的閻應元也忍不住點了點頭:


    “迴監察使,確實如此,眼下南昆侖兩府之地有民四十三萬二千六百餘人。”


    “其中漢家移民已經有十九萬人了,年末應該能突破二十五萬。”


    閻應元的話,說出了南昆侖監察使司的無奈。


    移民有四十三萬,但漢家移民隻有十九萬,剩餘的都是瀛洲的男丁移民和印度廝當的女移民。


    對於麵積超過三百萬平方公裏,擁有三百多萬勞改工的南昆侖監察使司來說,其轄地上居然隻有十九萬漢人,這無疑讓其成為了大明最慘的“省”級行政單位。


    哪怕是隻有一府之地的小西洋監察使司,其漢家移民都達到了一百萬,南昆侖監察使司隻不過是它的五分之一罷了。


    “移民太少了,我聽聞各省接受移民都是以十萬計數。”


    吳阿衡有些感歎,閻應元也很是無奈:“我們已經開出每人百畝熟地和五頭耕牛的移民政策了,但移民情況還是不容樂觀。”


    “看樣子我得給殿下寫一封信……”吳阿衡聞言,隻能搖頭歎了一口氣。


    每人一百畝地,五頭耕牛,這代表一戶人家隻要遷移而來,最少能得到五百畝地和二十五頭耕牛。


    但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吸引不到太多人。


    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眼下利未亞的藩王們都開出了一樣的價格,大家都加入了搶人大戰。


    相比較有著天然吸引力的齊國,各地藩國隻能用政策吸引,同時還需要麵對“同行”的惡意抬價。


    如眼下利未亞諸藩的“每人百畝和五頭耕牛”的政策,就是因為小西洋諸藩開出了“每人熟地五十畝和兩頭耕牛”政策所至的。


    除了齊國,其它諸藩都在趁著江南三省受災而大肆“搶奪”人口。


    漢人越多,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就越穩定,這是藩王們搶人的理由。


    可他們搶的人越多,南昆侖監察使司搶的人就越少。


    因此,無法接受惡意抬價的吳阿衡,隻能搬出齊王來製裁諸藩了。


    在他歎氣後的一個時辰,十餘隻信鴿從昆侖縣被放飛,向著東方的大明飛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家兄朱由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北城二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北城二千並收藏家兄朱由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