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明白……”
見朱由檢這麽說,陸文昭也鬆了一口氣。
隻要朱由檢為他撐腰,駱思恭那方麵的威脅就幾乎沒有了,而他隻需要帶好南鎮撫司的六百人,再慢慢擴大就行。
他能看出、自家殿下需要的不止六百人那麽簡單。
“萬歲宣五殿下進殿~~~”
突然、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乾清門門口,魏進忠吊著嗓子對朱由檢宣口諭。
見朱由檢看向他、這家夥還露出了諂媚的笑容。
“我先進去,記住我說的。”
朱由檢倒是沉得住氣,絲毫不在意自己好皇兄對客氏的關心。
他交代了一句陸文昭,就走向了乾清宮門,宮門兩旁的淨軍對著他作輯,他並不在意而是瞥了一眼魏進忠,朗聲道:
“皇兄既然給了你機會,就要好好使用,內廷的一些事情,你和王掌印好好看著辦,別讓一些對皇兄不好的事情再出現。”
“奴婢知道,多謝五殿下提醒。”說著、魏進忠諂媚的為朱由檢引路,並不敵視他。
說到底、他現在不過是靠著客氏的一條老狗罷了。
朱由校或許在意客氏的感受,但如果魏進忠敢在朱由檢麵前擺架子,朱由檢完全可以讓陸文昭把這家夥當場打死。
不過這沒有必要,他要留著魏進忠,他之後要做的事情,總需要有人背黑鍋,魏進忠顯然是個不錯的人選。
就這樣、他在魏進忠的引路下,重新踏上了乾清宮的宮道,不過這次乾清宮的所有太監,都換成了東宮的太監。
“東宮太監,是你調過來的?”
朱由檢走在前麵,心不在焉的問了一句,走在他後半個身位,有些卑躬屈膝的魏忠賢也獻媚道:
“是奴婢調來的,客巴巴說內廷不太安全,奴婢就調來了。”
“嗯、多注意李康妃和鄭貴妃。”朱由檢應了一聲,便不再問其他的問題,而他們也走到了乾清宮門口。
不過讓他尷尬的是,站在宮門口的他,看到的卻是一個背對著自己,穿著單薄袖衫打底的朱由校。
此刻的他,正在對著一個架在凳子上的木頭刨木頭,昂貴的乾清宮地磚上,鋪滿了廉價木頭的碎屑。
“皇兄?”
朱由檢整理了一下心情,對於這個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喊了一聲。
不曾想朱由校轉身的時候,手裏居然一手拿著刨子,一手拿著一本奏疏。
“弟弟來了?快來,幫哥哥我看看這奏疏。”
朱由校對著朱由檢露出笑容,順帶招唿了起他,揮著手裏的奏疏對他催促。
朱由檢更是沒想到、自己的好皇兄還能一手刨木頭,一手處理奏疏。
實際上朱由檢也是被後世一些網絡輿論給帶偏了。
曆史對朱由校的評價作者杜車別一、輿論一直給他的灌輸印象就是,朱由校大概是一個隻會做木匠的皇帝,還是個文盲,喜好的除了做木匠,就是吃喝玩樂。
然而《明熹宗實錄》中的朱由校卻並不是那樣,實錄中記載朱由校禦文華殿講讀的記載比比皆是,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更是史不絕書。
從真正嚴肅的史料來判斷,朱由校文化水平是高的,頭腦也是聰敏的,他對軍事、對用人的許多意見往往比他的臣下更高明。
大部分人印象裏朱由校因為做木匠而不理朝政的說法得自於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談》:
“有老宮監言:‘明熹宗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斤不去手,雕鏤精絕。魏忠賢每伺帝製作酣時,輒以諸部院章奏進,帝輒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閹權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然而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記載的源頭又當是出自明太監劉若愚在崇禎年間寫成的《酌中誌》一書。
《酌中誌》的原文是:“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
“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
“百官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從這裏就能看出、朱由校心靈手巧,善於機械設計,精於建築家具的製造,具有這方麵的天才是事實,但說朱由校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這不過是輾轉傳聞之後,對事實的歪曲。
天啟元年十二月的時候,內閣首輔葉向高曾經給朱由校上疏說:
“我皇上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但今之嚐朝,既是套數具文,無關於政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也就是葉向高也承認天啟很勤奮,經常上朝,也經常聽講,可他又擔心朱由校會像萬曆和嘉靖一樣退處深宮,荒廢時間。
不過當他看見朱由校在內廷休息也會批閱奏疏的時候,會經常傳諭,說明朱由校即便在宮內都是非常留神關心國事政務。
之後朱由校退居深宮也沒有荒廢朝政,隻是懶得上朝了。
畢竟就明朝晚期的政治局麵,上朝就是看一群人吵架,吵到最後還想不出一個解決事情的辦法。
倒不如直接在深宮處理朝政,覺得事情可以就下旨,被內閣駁迴就換一批聽話的內閣。
因此、哪怕朱由檢對明末曆史有些熟悉,但作為一個需要工作的人,他不可能天天抱著《明實錄》、《明史》來翻看。
他隻記得住一些大事,個人的小事是很難記住的。
見朱由校問他意見,他也上前看了一眼。
【戶部奏遼東新餉自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共發過一千五十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三兩有奇,尚積欠遼東餉銀一百二十八萬七千四百兩,其餘各邊一百六十五萬兩,請帝發內帑犒賞九邊沿途十一鎮兵馬。】
這奏疏很是新奇,當然、朱由檢指的不是其中的內容,而是其中的文體,居然是繁體摻雜著簡體文字。
“沒想到明代就有把簡體文字寫在公文上的操作了,不過這簡體文字和後世的簡體文字還有一點區別……”
感歎了一聲簡體文字和繁體文字共用的奏疏後,朱由檢就關注起了其中的內容。
見朱由檢這麽說,陸文昭也鬆了一口氣。
隻要朱由檢為他撐腰,駱思恭那方麵的威脅就幾乎沒有了,而他隻需要帶好南鎮撫司的六百人,再慢慢擴大就行。
他能看出、自家殿下需要的不止六百人那麽簡單。
“萬歲宣五殿下進殿~~~”
突然、熟悉的身影出現在了乾清門門口,魏進忠吊著嗓子對朱由檢宣口諭。
見朱由檢看向他、這家夥還露出了諂媚的笑容。
“我先進去,記住我說的。”
朱由檢倒是沉得住氣,絲毫不在意自己好皇兄對客氏的關心。
他交代了一句陸文昭,就走向了乾清宮門,宮門兩旁的淨軍對著他作輯,他並不在意而是瞥了一眼魏進忠,朗聲道:
“皇兄既然給了你機會,就要好好使用,內廷的一些事情,你和王掌印好好看著辦,別讓一些對皇兄不好的事情再出現。”
“奴婢知道,多謝五殿下提醒。”說著、魏進忠諂媚的為朱由檢引路,並不敵視他。
說到底、他現在不過是靠著客氏的一條老狗罷了。
朱由校或許在意客氏的感受,但如果魏進忠敢在朱由檢麵前擺架子,朱由檢完全可以讓陸文昭把這家夥當場打死。
不過這沒有必要,他要留著魏進忠,他之後要做的事情,總需要有人背黑鍋,魏進忠顯然是個不錯的人選。
就這樣、他在魏進忠的引路下,重新踏上了乾清宮的宮道,不過這次乾清宮的所有太監,都換成了東宮的太監。
“東宮太監,是你調過來的?”
朱由檢走在前麵,心不在焉的問了一句,走在他後半個身位,有些卑躬屈膝的魏忠賢也獻媚道:
“是奴婢調來的,客巴巴說內廷不太安全,奴婢就調來了。”
“嗯、多注意李康妃和鄭貴妃。”朱由檢應了一聲,便不再問其他的問題,而他們也走到了乾清宮門口。
不過讓他尷尬的是,站在宮門口的他,看到的卻是一個背對著自己,穿著單薄袖衫打底的朱由校。
此刻的他,正在對著一個架在凳子上的木頭刨木頭,昂貴的乾清宮地磚上,鋪滿了廉價木頭的碎屑。
“皇兄?”
朱由檢整理了一下心情,對於這個被稱為木匠皇帝的朱由校喊了一聲。
不曾想朱由校轉身的時候,手裏居然一手拿著刨子,一手拿著一本奏疏。
“弟弟來了?快來,幫哥哥我看看這奏疏。”
朱由校對著朱由檢露出笑容,順帶招唿了起他,揮著手裏的奏疏對他催促。
朱由檢更是沒想到、自己的好皇兄還能一手刨木頭,一手處理奏疏。
實際上朱由檢也是被後世一些網絡輿論給帶偏了。
曆史對朱由校的評價作者杜車別一、輿論一直給他的灌輸印象就是,朱由校大概是一個隻會做木匠的皇帝,還是個文盲,喜好的除了做木匠,就是吃喝玩樂。
然而《明熹宗實錄》中的朱由校卻並不是那樣,實錄中記載朱由校禦文華殿講讀的記載比比皆是,對軍國大事親自發表議論更是史不絕書。
從真正嚴肅的史料來判斷,朱由校文化水平是高的,頭腦也是聰敏的,他對軍事、對用人的許多意見往往比他的臣下更高明。
大部分人印象裏朱由校因為做木匠而不理朝政的說法得自於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談》:
“有老宮監言:‘明熹宗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斤不去手,雕鏤精絕。魏忠賢每伺帝製作酣時,輒以諸部院章奏進,帝輒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閹權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然而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記載的源頭又當是出自明太監劉若愚在崇禎年間寫成的《酌中誌》一書。
《酌中誌》的原文是:“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
“當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窺視,或有緊切本章,體乾等奏文書,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
“百官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
從這裏就能看出、朱由校心靈手巧,善於機械設計,精於建築家具的製造,具有這方麵的天才是事實,但說朱由校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這不過是輾轉傳聞之後,對事實的歪曲。
天啟元年十二月的時候,內閣首輔葉向高曾經給朱由校上疏說:
“我皇上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但今之嚐朝,既是套數具文,無關於政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也就是葉向高也承認天啟很勤奮,經常上朝,也經常聽講,可他又擔心朱由校會像萬曆和嘉靖一樣退處深宮,荒廢時間。
不過當他看見朱由校在內廷休息也會批閱奏疏的時候,會經常傳諭,說明朱由校即便在宮內都是非常留神關心國事政務。
之後朱由校退居深宮也沒有荒廢朝政,隻是懶得上朝了。
畢竟就明朝晚期的政治局麵,上朝就是看一群人吵架,吵到最後還想不出一個解決事情的辦法。
倒不如直接在深宮處理朝政,覺得事情可以就下旨,被內閣駁迴就換一批聽話的內閣。
因此、哪怕朱由檢對明末曆史有些熟悉,但作為一個需要工作的人,他不可能天天抱著《明實錄》、《明史》來翻看。
他隻記得住一些大事,個人的小事是很難記住的。
見朱由校問他意見,他也上前看了一眼。
【戶部奏遼東新餉自萬曆四十六年閏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共發過一千五十一萬五千七百二十三兩有奇,尚積欠遼東餉銀一百二十八萬七千四百兩,其餘各邊一百六十五萬兩,請帝發內帑犒賞九邊沿途十一鎮兵馬。】
這奏疏很是新奇,當然、朱由檢指的不是其中的內容,而是其中的文體,居然是繁體摻雜著簡體文字。
“沒想到明代就有把簡體文字寫在公文上的操作了,不過這簡體文字和後世的簡體文字還有一點區別……”
感歎了一聲簡體文字和繁體文字共用的奏疏後,朱由檢就關注起了其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