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王敬直有板有眼的拱手禮,李斯文忽然想起一件事。
王家一向家教森嚴,就連南平公主出嫁時,也要被其父王珪要求著行拜見公婆之禮,更不要提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幼子...
背負一家人希望長大的王敬直,心中自然是渴望加官進爵的。
但以王珪現在在朝廷上的尷尬的地位而言,王敬直想蔭封加官...實在無望,而一世家子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功績,也很難得到朝廷的重用。
也就是說,王敬直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找到一條合適的途徑。
想到這裏,李斯文突然意識到,曆史上太子李承乾做出的那些混賬事...弑師、謀反...
尚且地位安穩的李承乾,就是因為這些失去了李二陛下的信任,從而抵達了死亡的結局。
而那時,李承乾身邊的幕僚就是王敬直,而他也會因為謀反受到牽連,落得個流放嶺南的結局。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昏招,會不會都是王敬直這個幕僚出的主意?
就在這時,王敬直見李斯文久久不語,不禁疑惑地抬頭看向他。
然而,當他注意到對方那鋒銳的目光時,頓時感到渾身不自在,一股寒意從脊梁骨升起,令他不由地打了個寒顫。
小心翼翼的問道:“敢問二郎還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
李斯文嘴角微揚,露出一抹莫名的微笑。
等高明迴城,自己還有一籮筐的事情等著他去辦,可不能讓這些著急上位的門客們,打斷了自己的計劃。
隻略微沉吟,李斯文便道:
“今日某與王兄一見如故,便聊贈詩一句紀念此時心緒。望王兄空暇時多多吟誦,若有些許理解,也不負某的拳拳心意。”
王敬直有些遲疑,心中嘀咕著什麽。
但自己在酒會上時時照拂著李斯文,之前更是不曾與他結怨,他,總不會寫詩罵自己吧......
於是欣然點頭:“若真如二郎所言,那某便提前道謝了。”
李斯文點頭迴應,吟道:“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
王敬直複吟一遍,這詩理解起來倒也簡單。
表麵上是說找個清淨的地方喝幾杯酒、下一局棋,這漫長的一天也就過去了。
但他點名了是送給自己,還要求自己時不時誦讀一遍,引以為人生信條,那就代表著這看似簡單的詩句中,還有另外的意思......
王敬直還想繼續追問,抬頭卻見李斯文已經離席,正陪著兩位公主賞著煙花,他也識趣的閉嘴,免得礙事受人不待見。
王敬直想要詢問的意思才剛淡了下去,卻突然發現李斯文的眼簾低垂,注視的方向,怎麽會是是災民營方向——
他隔空看的是太子!
王敬直心頭猛地一震,雖然沒有半點證據,但他的直覺告訴自己,李斯文就是在用遙望城外的行為暗示自己。
太子...太子...王敬直心思急轉。
如今太子瘸了腿,民間甚至傳有‘望不似人君’的謠言,更是已經有了失控的苗頭。
更不要說還有備受寵愛,聲望頗高的越王李泰、英名類父的蜀王,在一旁對著東宮虎視眈眈。
那麽作為太子最為堅定的擁護者,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盡快為太子造勢,趁著平定瘟疫這個契機大肆收買人心,平複‘太子失德’的謠言。
以李斯文的敏捷心思,肯定是從自己的詩作中看出了這個意思。
那他這句話真正想要告訴自己的——沒事別老惦記奪嫡那破事,有空就去找幾個好友喝喝小酒,下下棋。
再引申一層含義——太子這事有我在,你們這些家夥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別來礙手礙腳!
想到這裏,王敬直自太子負傷以來,沉悶已久的心情頓時一寬。
他並不在意李斯文小看自己的事情,笑話,人家年僅十五就位列縣公,在滿朝文武中也算個角色,自己要是有他一半的風采,絕對比他還要囂張。
說話傲氣了點怎麽了,他甚至覺得李斯文有些過於平易近人了。
不過,有了這個學究天人,更簡在帝心的藍田公兼太子發小在,確實輪不到他們這些蠢材來礙事,到時候等著從龍就行了。
王敬直真摯一笑後,鄭重的整理衣衫,麵色肅然,雙手做輯向李斯文說道:“學生受教了。”
除了還在自閉的柴令武,在場所有人聞言無不為之一愣,為什麽?發生什麽事了?
不就是贈詩一首麽?怎麽好端端的,王敬直還給李斯文持上弟子禮了,自己是不是少看了一段?
不愛動腦子的唐義識,和從不動腦子的竇逵紛紛將目光投向蕭銳,希望這個喜歡藏拙的聰明朋友能解釋一二。
“看某做什麽?你們覺得少看了一段,難道某就沒少看?某又不是算命的,更不是神仙。”
蕭銳白了兩人一眼,然後在襄城羞惱的目光下環住了她的細腰,頭靠住她的肩膀,一臉的憊懶不堪,愜意說道:
“某現在隻想著家裏的大床,要是能有暖玉在懷...哎呦...”
蕭銳話都沒來及說完,襄城就狠狠捏住了他的耳朵,疼得他哇哇大叫。
蕭銳雙手一前一後,護在耳朵左右,想要拿開襄城的玉手卻又不敢,隻能苦兮兮的跟著襄城離開,走之前還不忘提醒一聲:
“李二郎,等明天有空了某就給你把彩頭送去啊,到時候別忘了也贈某一句詩!”
其間還夾雜著‘錯了!’、‘錯哪了?’、‘不知道,反正就是錯了!’的蚊聲細語傳來,應該是風聲...吧...
王家一向家教森嚴,就連南平公主出嫁時,也要被其父王珪要求著行拜見公婆之禮,更不要提這個被寄予厚望的幼子...
背負一家人希望長大的王敬直,心中自然是渴望加官進爵的。
但以王珪現在在朝廷上的尷尬的地位而言,王敬直想蔭封加官...實在無望,而一世家子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功績,也很難得到朝廷的重用。
也就是說,王敬直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找到一條合適的途徑。
想到這裏,李斯文突然意識到,曆史上太子李承乾做出的那些混賬事...弑師、謀反...
尚且地位安穩的李承乾,就是因為這些失去了李二陛下的信任,從而抵達了死亡的結局。
而那時,李承乾身邊的幕僚就是王敬直,而他也會因為謀反受到牽連,落得個流放嶺南的結局。
那麽問題來了——這些昏招,會不會都是王敬直這個幕僚出的主意?
就在這時,王敬直見李斯文久久不語,不禁疑惑地抬頭看向他。
然而,當他注意到對方那鋒銳的目光時,頓時感到渾身不自在,一股寒意從脊梁骨升起,令他不由地打了個寒顫。
小心翼翼的問道:“敢問二郎還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
李斯文嘴角微揚,露出一抹莫名的微笑。
等高明迴城,自己還有一籮筐的事情等著他去辦,可不能讓這些著急上位的門客們,打斷了自己的計劃。
隻略微沉吟,李斯文便道:
“今日某與王兄一見如故,便聊贈詩一句紀念此時心緒。望王兄空暇時多多吟誦,若有些許理解,也不負某的拳拳心意。”
王敬直有些遲疑,心中嘀咕著什麽。
但自己在酒會上時時照拂著李斯文,之前更是不曾與他結怨,他,總不會寫詩罵自己吧......
於是欣然點頭:“若真如二郎所言,那某便提前道謝了。”
李斯文點頭迴應,吟道:“青山不厭三杯酒,長日惟消一局棋。”
王敬直複吟一遍,這詩理解起來倒也簡單。
表麵上是說找個清淨的地方喝幾杯酒、下一局棋,這漫長的一天也就過去了。
但他點名了是送給自己,還要求自己時不時誦讀一遍,引以為人生信條,那就代表著這看似簡單的詩句中,還有另外的意思......
王敬直還想繼續追問,抬頭卻見李斯文已經離席,正陪著兩位公主賞著煙花,他也識趣的閉嘴,免得礙事受人不待見。
王敬直想要詢問的意思才剛淡了下去,卻突然發現李斯文的眼簾低垂,注視的方向,怎麽會是是災民營方向——
他隔空看的是太子!
王敬直心頭猛地一震,雖然沒有半點證據,但他的直覺告訴自己,李斯文就是在用遙望城外的行為暗示自己。
太子...太子...王敬直心思急轉。
如今太子瘸了腿,民間甚至傳有‘望不似人君’的謠言,更是已經有了失控的苗頭。
更不要說還有備受寵愛,聲望頗高的越王李泰、英名類父的蜀王,在一旁對著東宮虎視眈眈。
那麽作為太子最為堅定的擁護者,自己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盡快為太子造勢,趁著平定瘟疫這個契機大肆收買人心,平複‘太子失德’的謠言。
以李斯文的敏捷心思,肯定是從自己的詩作中看出了這個意思。
那他這句話真正想要告訴自己的——沒事別老惦記奪嫡那破事,有空就去找幾個好友喝喝小酒,下下棋。
再引申一層含義——太子這事有我在,你們這些家夥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別來礙手礙腳!
想到這裏,王敬直自太子負傷以來,沉悶已久的心情頓時一寬。
他並不在意李斯文小看自己的事情,笑話,人家年僅十五就位列縣公,在滿朝文武中也算個角色,自己要是有他一半的風采,絕對比他還要囂張。
說話傲氣了點怎麽了,他甚至覺得李斯文有些過於平易近人了。
不過,有了這個學究天人,更簡在帝心的藍田公兼太子發小在,確實輪不到他們這些蠢材來礙事,到時候等著從龍就行了。
王敬直真摯一笑後,鄭重的整理衣衫,麵色肅然,雙手做輯向李斯文說道:“學生受教了。”
除了還在自閉的柴令武,在場所有人聞言無不為之一愣,為什麽?發生什麽事了?
不就是贈詩一首麽?怎麽好端端的,王敬直還給李斯文持上弟子禮了,自己是不是少看了一段?
不愛動腦子的唐義識,和從不動腦子的竇逵紛紛將目光投向蕭銳,希望這個喜歡藏拙的聰明朋友能解釋一二。
“看某做什麽?你們覺得少看了一段,難道某就沒少看?某又不是算命的,更不是神仙。”
蕭銳白了兩人一眼,然後在襄城羞惱的目光下環住了她的細腰,頭靠住她的肩膀,一臉的憊懶不堪,愜意說道:
“某現在隻想著家裏的大床,要是能有暖玉在懷...哎呦...”
蕭銳話都沒來及說完,襄城就狠狠捏住了他的耳朵,疼得他哇哇大叫。
蕭銳雙手一前一後,護在耳朵左右,想要拿開襄城的玉手卻又不敢,隻能苦兮兮的跟著襄城離開,走之前還不忘提醒一聲:
“李二郎,等明天有空了某就給你把彩頭送去啊,到時候別忘了也贈某一句詩!”
其間還夾雜著‘錯了!’、‘錯哪了?’、‘不知道,反正就是錯了!’的蚊聲細語傳來,應該是風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