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透心涼
農家小子的古代上進日常 作者:冬眠中的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究竟是怎麽做到的,我母親可是最喜歡蓮花的,下個月她壽辰我也好給她露一手。”唐姓好友一臉好奇的說道。
幾個人研究了一會都沒有研究明白,看來隻能讓下人調查一下了。天色已經不早,幾個人都準備告辭離開,臨走之前還借走了積木的圖紙,說是也要照著這個樣子給自家的孩子做一個。
兩天後,管家也將這個瞬間花開的手法匯報給了陳疏清。
“老爺,這個蓮子中的蓮肉已經被掏空,隻剩下外麵薄薄的一層,蓮花與蓮葉是用通草做成的。用綠色的粗線作為荷花的梗,將其緊緊的紮在一起。在線的另一端用小鉛粒粘連在蓮子之內,然後用糯米將蓮子粘合在一起,當蓮子遇到熱水時會產生膨脹,於是通草便會浮出水麵,但蓮子則因鉛粒的作用而留在碗底。”管家匯報道。
“倒也有巧思。”陳疏清笑著說道然後吩咐管家將手法告訴那個唐姓好友,他不是還等著在他母親的壽辰露一手不是。
果不其然,唐姓好友在母親的壽宴上讓一眾賓客大開眼界,而積木也在悄然間流行開來。
當然這些遠在上陽縣的張縣丞和王茂平並不知道。王茂平此時正對著卷子上的題目發愁。
藍陽社學平時也有旬課,月課,季課,可考察的是學生對基礎內容的掌握,而且不會作為升班的參考依據,所以年末的總考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們都摩拳擦掌等著在總考中證明自己,王茂平自然也是不例外,他也想知道自己如今到底是什麽水平,處在什麽層次。
可如今看到題目,心就涼了半截。
“七裏香風生滿路”以此為題賦詩一首。
七裏香他熟啊,他還會唱呢,可有什麽用,自己總不能把歌詞抄上去吧,王茂平知道七裏香指的是山礬,可關鍵問題是他也沒見過山礬長啥樣,也不知道開的花的形狀,顏色。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編下去了。
本來作詩就不是自己的強項,現在答得更是慘不忍睹。終於應付完這道題,王茂平繼續向下看去,得,本來涼了一半的心,徹底變得拔拔涼了。
“樹牆下五母雞”王茂平滿腦子的問號,什麽意思,在牆邊的樹下養五隻母雞?這種不太安全吧,雞窩安在樹下雨天容易被雷劈吧,這個雞窩的選址有問題啊。
為啥要養五隻母雞,四隻或者六隻不可以嗎?為什麽一定要養母雞,是鴨子、鵝不配嗎?
王茂平看到題目腦袋有些發懵,開始胡思亂想起來。冷靜,一定要冷靜,王茂平你要冷靜下來!王茂平深唿了一口氣,強迫自己穩住心神,平靜下來。
題目肯定是限定在四書五經之中,無非就是對文句進行各種排列組合,把不搭邊的話扯在一起,或將句子截頭去尾,將本來不應該斷的地方斷開,不應該連的地方連起來。
王茂平默默的迴想四書五經的內容,自己一定可以想到的。過了一會,王茂平突然睜開眼睛,想到了!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五母雞,二母彘……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出自《孟子·盡心上》。
大致意思是說五畝地的宅院,在牆下栽植桑樹,婦女養蠶繅絲,老年人足以有絲綿衣穿了。五隻母雞,兩隻母豬,不要喪失它們繁殖的時機,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
找到了出處,王茂平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終於有了方向。根據《四書章句集注》注解:“五畝之宅,一夫所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妨礙五穀,故在牆下植桑以供蠶事……”
這些主要是描述了周朝的養老政策,保障老人有足夠的衣服穿,有足夠的肉吃。
王茂平思考片刻後提筆寫了起來“文王之政,觀其老養。老者之衣帛,老者之無失肉……樹植中原,恐傷稼檣,五畝之宅為宜……文王之政,此所以為善乎!”
王茂平撂筆,輕輕的擦了擦頭上的汗珠,終於是答完了。哎,接下來隻能是聽天由命了。
這邊幾個社師聚在一起,邊批閱著卷子,邊聊著天。
“這次乙禺班題目是不是難了些?”一名社師說道。
“隻要有人能答出來就不算難,乙禺班的學生以後要麵對的可是童試,現在就需要讓他們認識到童試的殘酷性。”謝炳安無奈的迴答道。
“這齊元信的詩做的屬實是不錯!可這製藝題答得還是欠著火候啊!”
聽到這名社師的話,謝炳安也有些無奈,這齊元信著實是有些做詩的天賦,可隻會作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科舉可不止考察詩賦這一項,而近些年的科舉題目,試帖詩的比例已經大大減少。
而說齊元信的製藝題答得欠著火候,已經是給他這個做先生的留麵子了,文不對題,不知所雲。
“這蘇子齡製藝題答得是一如既往的出色,明年你準備讓他下場嗎?”
“他明年也十四歲了,下場試一下也好。能夠考上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考不上就當積累經驗,順便也挫一下他的銳氣。”蘇子齡現在是乙禺班最有可能考上童生的了。 可身上的那股傲氣和銳氣還是重了些。
“咦,這個製藝題答得也不錯,不過這個名字以前好像沒聽過叫王茂平。”
“這個是今年新進入社學的。”謝炳安迴答道。
“這題答得可不像剛入社學的學生。”社師有些驚訝。
“他過完年才十二歲,可相比同齡人確實是老成很多。”謝炳安笑了笑說道。
這個王茂平雖然隻有十一歲,可卻是沉穩有餘,銳氣不足。像一個光滑圓潤的鵝卵石,沒有棱角。有過超越同齡人的思考,卻也缺少了一往無前的闖勁。
王茂平可不知道謝炳安對自己的評價,兩世為人的他,可不是真正孩子,早就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在他看來,隻有謹小慎微,趨利避害,才能苟到最後。
幾個人研究了一會都沒有研究明白,看來隻能讓下人調查一下了。天色已經不早,幾個人都準備告辭離開,臨走之前還借走了積木的圖紙,說是也要照著這個樣子給自家的孩子做一個。
兩天後,管家也將這個瞬間花開的手法匯報給了陳疏清。
“老爺,這個蓮子中的蓮肉已經被掏空,隻剩下外麵薄薄的一層,蓮花與蓮葉是用通草做成的。用綠色的粗線作為荷花的梗,將其緊緊的紮在一起。在線的另一端用小鉛粒粘連在蓮子之內,然後用糯米將蓮子粘合在一起,當蓮子遇到熱水時會產生膨脹,於是通草便會浮出水麵,但蓮子則因鉛粒的作用而留在碗底。”管家匯報道。
“倒也有巧思。”陳疏清笑著說道然後吩咐管家將手法告訴那個唐姓好友,他不是還等著在他母親的壽辰露一手不是。
果不其然,唐姓好友在母親的壽宴上讓一眾賓客大開眼界,而積木也在悄然間流行開來。
當然這些遠在上陽縣的張縣丞和王茂平並不知道。王茂平此時正對著卷子上的題目發愁。
藍陽社學平時也有旬課,月課,季課,可考察的是學生對基礎內容的掌握,而且不會作為升班的參考依據,所以年末的總考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們都摩拳擦掌等著在總考中證明自己,王茂平自然也是不例外,他也想知道自己如今到底是什麽水平,處在什麽層次。
可如今看到題目,心就涼了半截。
“七裏香風生滿路”以此為題賦詩一首。
七裏香他熟啊,他還會唱呢,可有什麽用,自己總不能把歌詞抄上去吧,王茂平知道七裏香指的是山礬,可關鍵問題是他也沒見過山礬長啥樣,也不知道開的花的形狀,顏色。怎麽辦,隻能硬著頭皮編下去了。
本來作詩就不是自己的強項,現在答得更是慘不忍睹。終於應付完這道題,王茂平繼續向下看去,得,本來涼了一半的心,徹底變得拔拔涼了。
“樹牆下五母雞”王茂平滿腦子的問號,什麽意思,在牆邊的樹下養五隻母雞?這種不太安全吧,雞窩安在樹下雨天容易被雷劈吧,這個雞窩的選址有問題啊。
為啥要養五隻母雞,四隻或者六隻不可以嗎?為什麽一定要養母雞,是鴨子、鵝不配嗎?
王茂平看到題目腦袋有些發懵,開始胡思亂想起來。冷靜,一定要冷靜,王茂平你要冷靜下來!王茂平深唿了一口氣,強迫自己穩住心神,平靜下來。
題目肯定是限定在四書五經之中,無非就是對文句進行各種排列組合,把不搭邊的話扯在一起,或將句子截頭去尾,將本來不應該斷的地方斷開,不應該連的地方連起來。
王茂平默默的迴想四書五經的內容,自己一定可以想到的。過了一會,王茂平突然睜開眼睛,想到了!
“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五母雞,二母彘……老者足以無失肉矣。”出自《孟子·盡心上》。
大致意思是說五畝地的宅院,在牆下栽植桑樹,婦女養蠶繅絲,老年人足以有絲綿衣穿了。五隻母雞,兩隻母豬,不要喪失它們繁殖的時機,老年人足以有肉吃了。
找到了出處,王茂平鬆了一口氣,接下來終於有了方向。根據《四書章句集注》注解:“五畝之宅,一夫所受,二畝半在田,二畝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妨礙五穀,故在牆下植桑以供蠶事……”
這些主要是描述了周朝的養老政策,保障老人有足夠的衣服穿,有足夠的肉吃。
王茂平思考片刻後提筆寫了起來“文王之政,觀其老養。老者之衣帛,老者之無失肉……樹植中原,恐傷稼檣,五畝之宅為宜……文王之政,此所以為善乎!”
王茂平撂筆,輕輕的擦了擦頭上的汗珠,終於是答完了。哎,接下來隻能是聽天由命了。
這邊幾個社師聚在一起,邊批閱著卷子,邊聊著天。
“這次乙禺班題目是不是難了些?”一名社師說道。
“隻要有人能答出來就不算難,乙禺班的學生以後要麵對的可是童試,現在就需要讓他們認識到童試的殘酷性。”謝炳安無奈的迴答道。
“這齊元信的詩做的屬實是不錯!可這製藝題答得還是欠著火候啊!”
聽到這名社師的話,謝炳安也有些無奈,這齊元信著實是有些做詩的天賦,可隻會作詩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科舉可不止考察詩賦這一項,而近些年的科舉題目,試帖詩的比例已經大大減少。
而說齊元信的製藝題答得欠著火候,已經是給他這個做先生的留麵子了,文不對題,不知所雲。
“這蘇子齡製藝題答得是一如既往的出色,明年你準備讓他下場嗎?”
“他明年也十四歲了,下場試一下也好。能夠考上自然是再好不過了,如果考不上就當積累經驗,順便也挫一下他的銳氣。”蘇子齡現在是乙禺班最有可能考上童生的了。 可身上的那股傲氣和銳氣還是重了些。
“咦,這個製藝題答得也不錯,不過這個名字以前好像沒聽過叫王茂平。”
“這個是今年新進入社學的。”謝炳安迴答道。
“這題答得可不像剛入社學的學生。”社師有些驚訝。
“他過完年才十二歲,可相比同齡人確實是老成很多。”謝炳安笑了笑說道。
這個王茂平雖然隻有十一歲,可卻是沉穩有餘,銳氣不足。像一個光滑圓潤的鵝卵石,沒有棱角。有過超越同齡人的思考,卻也缺少了一往無前的闖勁。
王茂平可不知道謝炳安對自己的評價,兩世為人的他,可不是真正孩子,早就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在他看來,隻有謹小慎微,趨利避害,才能苟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