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莉抬頭看看眼前的兩人,杜朝陽和丹尼,顯然都已經聽到了柳喬講的話。
杜朝陽鄭重地衝雪莉點點頭,他估計,恐怕陳傑和李晴把他們飯局上講的告訴了柳喬。
柳喬現在相當於雪莉國內事務代理,她的話雪莉應該會聽。
現在眼前雪莉疑惑的眼神,隻能說明她應該沒想到,而非對柳喬的質疑。
杜朝陽心裏很清楚,柳喬的這個電話,顯然是給自己解圍的。
沒有這個電話,他都不知道該怎麽跟雪莉解釋。
柳喬在美國那段時間,最先認識丹尼,然後是雪莉,後來跟兩人都成了好朋友。
這要感謝王蘭奇,當時,如果沒有王蘭奇想幫張蘭的想法,也就不會有三人的相識。
三人成為朋友後,柳喬幫雪莉找到了當年的陳總,也就是陳傑父親。
為此,後來丹尼和雪莉去參加王蘭奇的婚禮時,才見到陳傑父親,並開始了國內業務。
當時的業務大部分是張蘭在管,後來柳喬迴國才交給了她。
有這樣的淵源在,又見杜朝陽鄭重地點頭,雪莉不由得對著電話裏問:
“柳喬,聽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可以幫忙,解決收購李氏國內工廠的問題。
如果真的可以,我們當然不用再考慮建廠問題。
可是,這恐怕涉及到美國李氏,你跟美國李氏好像關係不很好吧?”
柳喬明白雪莉的意思,那時她在美國,給李晴打電話不接,發微信不迴,專門去找她,人家都不讓她進門。
當時把柳喬愁得是一籌莫展,這雪莉都是知道的。
在雪莉看來,恐怕柳喬已經恨透了美國李氏,怎麽可能解決美國李氏的問題?
柳喬電話裏聽雪莉這樣講,隻是笑笑,說:
“雪莉,徹底解決美國李氏的問題,我可能不行,但可以幫你牽線搭橋。
現在美國李氏這方麵事情,就是陳傑和李晴當家,他們兩個就在國內,而且就住在他父母家裏。
我和他們的關係已經緩和,甚至已經是好朋友,其中原因恐怕一兩句話講不清楚。”
陳傑和李晴都住他父母家?這讓雪莉完全沒想到。
原來,柳喬曾跟雪莉講過,陳傑跟自己父母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好,很少迴去。
陳傑父母一直跟柳喬的妹妹,也就是陳傑的前妻住一起。
怎麽現在陳傑又跟父母住一起了?
這恐怕說明,陳傑和李晴已經跟他父母關係緩和,如果這樣,陳傑父親恐怕也可以幫忙。
雪莉漢語隻會一點點,不知道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可是,她也不得不感歎世事變遷,好像她對美國李氏的理解,還停留在以前。
美國李氏對於雪莉來講,就是入侵者。沒有他們,自己父親的公司,在這個行業的細分領域就是老大。
那時,他們在美國有自己的工廠,產銷兩旺。
可是,中國產品的進入,很快改變了這種格局,他們以質優價廉很快就占領美國市場。
最開始還沒有美國李氏,都是美國進口商在跟中國合作,把中國產品拿到了美國市場。
中國產品的衝擊,使雪莉父親的工廠很難生存,於是不得不尋求新的改變。
對於美國商人而言,去中國拿貨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時尚。那時的中美關係,叫做蜜月期。
雪莉父親是在廣交會上認識的陳傑父親。
通過當時陳傑父親,也就是陳總,雪莉父親從中國拿到了穩定的貨源。但他自己在美國的工廠很快關閉。
當時,雪莉父親算過一筆賬,從中國陳總的公司拿貨,運到美國的價錢,都要比他自己美國工廠生產的同類產品,成本低很多。
難怪美國同行紛紛關閉美國工廠,直接進口中國產品。
這條路讓雪莉父親當時的生意穩定增長,從中獲得了豐厚利潤,也成為當時美國同行業老大。
直至美國李氏出現。
美國李氏出現以前,已經有過很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中直接銷售,但都沒能成功。
美國本土市場是排外的,不是很容易進入。
那時的美國李氏同樣不被人看好,同樣遭到了雪莉父親為首的美國本土企業的打擊。
然而美國李氏挺住了,不但沒被打垮,反而是越做越強。
他們跟其他中國企業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美國李氏完全美國本土化。
聘用的雇員清一色是美國本地人,而且都是在同行業中挖過去的佼佼者。
這些人完全懂得美國市場規律,而且對美國的風土人情更是了如指掌。
那時中國國內還是資金匱乏的,想這樣做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當時的小李老板也沒錢,卻得到了自己太太家族的支持和幫助。
李晴母親的家族一直都在做生意,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國際貿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沒有這些資金的支持,美國李氏根本就不可能走到現在。
即使是這樣,小李老板也通過自己太太家族的擔保,大量貸款。
直到最後在美國市場上,打出了自己一片天地,才把貸款慢慢還上。
雪莉父親在把公司交給雪莉時,專門跟她講過:
“美國李氏是中國公司,我們現在拿貨也在中國工廠,最後的比拚恐怕就是在中國。
中國人不簡單,如果能有跟他們合作的機會,別錯過!”
後來雪莉並沒有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而被嚇到,反而看到了機會,以及中國經濟的韌性。
所以,才會重迴中國國內拿貨。到目前為止,她覺得自己這個決策是對的。
這有她自己的判斷,也有父親曾經的囑托起了一定的作用。
現在看,父親當年沒看錯,如果能有跟中國企業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她想做。
即使這種做法並不被美國同行看好,雪莉還是義無反顧。
她覺得自己沒看錯,更不認為中美之間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
美國需要中國,同樣中國也應該離不開美國,這就是雪莉的判斷。
否則,她才不會有在中國國內進一步建廠的打算。
在她看來,正是在大家都不看好,都不敢投資之時,才是機會。
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至少現在,她在從中受益。
而美國李氏的墨西哥項目,卻並沒給美國李氏帶來收益,甚至已經成為他們的累贅。
最初,貿易戰剛剛開始時,她雪莉一樣是把訂單拿去了東南亞。
雖然沒像現在美國在墨西哥這樣,但也給了當時美國李氏反手之機。
因為她雪莉的重迴中國拿貨,才讓市場中的競爭發生了逆轉。
現在柳喬的話,讓雪莉看到了跟美國李氏緩和的機會。
她想起當時父親講過的話——
最後的比拚恐怕就是在中國。中國人不簡單,如果能有跟他們合作的機會,別錯過!
也許現在這個時刻就是!
杜朝陽鄭重地衝雪莉點點頭,他估計,恐怕陳傑和李晴把他們飯局上講的告訴了柳喬。
柳喬現在相當於雪莉國內事務代理,她的話雪莉應該會聽。
現在眼前雪莉疑惑的眼神,隻能說明她應該沒想到,而非對柳喬的質疑。
杜朝陽心裏很清楚,柳喬的這個電話,顯然是給自己解圍的。
沒有這個電話,他都不知道該怎麽跟雪莉解釋。
柳喬在美國那段時間,最先認識丹尼,然後是雪莉,後來跟兩人都成了好朋友。
這要感謝王蘭奇,當時,如果沒有王蘭奇想幫張蘭的想法,也就不會有三人的相識。
三人成為朋友後,柳喬幫雪莉找到了當年的陳總,也就是陳傑父親。
為此,後來丹尼和雪莉去參加王蘭奇的婚禮時,才見到陳傑父親,並開始了國內業務。
當時的業務大部分是張蘭在管,後來柳喬迴國才交給了她。
有這樣的淵源在,又見杜朝陽鄭重地點頭,雪莉不由得對著電話裏問:
“柳喬,聽明白了你的意思,你是可以幫忙,解決收購李氏國內工廠的問題。
如果真的可以,我們當然不用再考慮建廠問題。
可是,這恐怕涉及到美國李氏,你跟美國李氏好像關係不很好吧?”
柳喬明白雪莉的意思,那時她在美國,給李晴打電話不接,發微信不迴,專門去找她,人家都不讓她進門。
當時把柳喬愁得是一籌莫展,這雪莉都是知道的。
在雪莉看來,恐怕柳喬已經恨透了美國李氏,怎麽可能解決美國李氏的問題?
柳喬電話裏聽雪莉這樣講,隻是笑笑,說:
“雪莉,徹底解決美國李氏的問題,我可能不行,但可以幫你牽線搭橋。
現在美國李氏這方麵事情,就是陳傑和李晴當家,他們兩個就在國內,而且就住在他父母家裏。
我和他們的關係已經緩和,甚至已經是好朋友,其中原因恐怕一兩句話講不清楚。”
陳傑和李晴都住他父母家?這讓雪莉完全沒想到。
原來,柳喬曾跟雪莉講過,陳傑跟自己父母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好,很少迴去。
陳傑父母一直跟柳喬的妹妹,也就是陳傑的前妻住一起。
怎麽現在陳傑又跟父母住一起了?
這恐怕說明,陳傑和李晴已經跟他父母關係緩和,如果這樣,陳傑父親恐怕也可以幫忙。
雪莉漢語隻會一點點,不知道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可是,她也不得不感歎世事變遷,好像她對美國李氏的理解,還停留在以前。
美國李氏對於雪莉來講,就是入侵者。沒有他們,自己父親的公司,在這個行業的細分領域就是老大。
那時,他們在美國有自己的工廠,產銷兩旺。
可是,中國產品的進入,很快改變了這種格局,他們以質優價廉很快就占領美國市場。
最開始還沒有美國李氏,都是美國進口商在跟中國合作,把中國產品拿到了美國市場。
中國產品的衝擊,使雪莉父親的工廠很難生存,於是不得不尋求新的改變。
對於美國商人而言,去中國拿貨好像已經成了一種時尚。那時的中美關係,叫做蜜月期。
雪莉父親是在廣交會上認識的陳傑父親。
通過當時陳傑父親,也就是陳總,雪莉父親從中國拿到了穩定的貨源。但他自己在美國的工廠很快關閉。
當時,雪莉父親算過一筆賬,從中國陳總的公司拿貨,運到美國的價錢,都要比他自己美國工廠生產的同類產品,成本低很多。
難怪美國同行紛紛關閉美國工廠,直接進口中國產品。
這條路讓雪莉父親當時的生意穩定增長,從中獲得了豐厚利潤,也成為當時美國同行業老大。
直至美國李氏出現。
美國李氏出現以前,已經有過很多家中國公司在美國市場中直接銷售,但都沒能成功。
美國本土市場是排外的,不是很容易進入。
那時的美國李氏同樣不被人看好,同樣遭到了雪莉父親為首的美國本土企業的打擊。
然而美國李氏挺住了,不但沒被打垮,反而是越做越強。
他們跟其他中國企業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美國李氏完全美國本土化。
聘用的雇員清一色是美國本地人,而且都是在同行業中挖過去的佼佼者。
這些人完全懂得美國市場規律,而且對美國的風土人情更是了如指掌。
那時中國國內還是資金匱乏的,想這樣做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當時的小李老板也沒錢,卻得到了自己太太家族的支持和幫助。
李晴母親的家族一直都在做生意,改革開放初期,就已經開始了國際貿易。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沒有這些資金的支持,美國李氏根本就不可能走到現在。
即使是這樣,小李老板也通過自己太太家族的擔保,大量貸款。
直到最後在美國市場上,打出了自己一片天地,才把貸款慢慢還上。
雪莉父親在把公司交給雪莉時,專門跟她講過:
“美國李氏是中國公司,我們現在拿貨也在中國工廠,最後的比拚恐怕就是在中國。
中國人不簡單,如果能有跟他們合作的機會,別錯過!”
後來雪莉並沒有因為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而被嚇到,反而看到了機會,以及中國經濟的韌性。
所以,才會重迴中國國內拿貨。到目前為止,她覺得自己這個決策是對的。
這有她自己的判斷,也有父親曾經的囑托起了一定的作用。
現在看,父親當年沒看錯,如果能有跟中國企業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她想做。
即使這種做法並不被美國同行看好,雪莉還是義無反顧。
她覺得自己沒看錯,更不認為中美之間會一直這樣持續下去。
美國需要中國,同樣中國也應該離不開美國,這就是雪莉的判斷。
否則,她才不會有在中國國內進一步建廠的打算。
在她看來,正是在大家都不看好,都不敢投資之時,才是機會。
她要反其道而行之,至少現在,她在從中受益。
而美國李氏的墨西哥項目,卻並沒給美國李氏帶來收益,甚至已經成為他們的累贅。
最初,貿易戰剛剛開始時,她雪莉一樣是把訂單拿去了東南亞。
雖然沒像現在美國在墨西哥這樣,但也給了當時美國李氏反手之機。
因為她雪莉的重迴中國拿貨,才讓市場中的競爭發生了逆轉。
現在柳喬的話,讓雪莉看到了跟美國李氏緩和的機會。
她想起當時父親講過的話——
最後的比拚恐怕就是在中國。中國人不簡單,如果能有跟他們合作的機會,別錯過!
也許現在這個時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