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留宏話已經說到了這一點,也不再多談。
他給顧紫重留下了心驚膽戰。
顧紫重進了浣衣局,將衣服送進去之後便乖乖出來,整個人仿佛就是偷偷摸摸的。
她也不知道為什麽,自己的少夫人的氣勢就這樣被澆滅了。
出來的時候她心有餘悸。
記得之前的時候,她還看到浣衣局的劉公公呢。
如今劉公公也辭去了這個位置,迴鄉養老去了。
這裏熟悉的人也就是朱留宏了。
顧紫重迴憶起她曾經在這裏和朱留宏的場景。
那個時候還有黛蘭呢,也就是現在的黛妃,人家都成了太後一個級別的人了。
顧紫重迴到了轎子上。
轎夫說他剛才看到幾個腰間別著刀的人經過這裏。
顧紫重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了。
她強裝鎮定,迴了朱家去。
現在金陵城裏也沒有兵了,沒有將領了。
隻留下婦孺,這就等於是空城了。
她時時刻刻都在擔心,生怕康冕王什麽時候會打過來。
她又害怕錦衣衛那些人什麽時候會突然衝進朱府,把她給抓起來。
錦衣衛進宅子裏麵去抓人,這可是絲毫都不需要理由的。
記得前世的時候顧紫重就經常讓自己身邊的錦衣衛這麽做。
所以現在迴憶起來,如梗在喉啊。
她也後怕。
錦衣衛和東廠的人直接聽皇上的命令,根本不用經過兵部的。
西廠更加變態。
她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崔姨娘。
還真別說,崔姨娘做為一個過來人,對這種事情都已經是看開了。其實就如崔姨娘所說的那樣,錦衣衛他們雖然權力大,可是也不是無法無天的。
小皇帝需要依靠金陵朱家,那錦衣衛他們就是金陵朱家的保鏢才對。
他們怎麽會那麽傻?小皇帝不下命令,他們抓人幹什麽?
顧紫重還是擔心,她向崔姨娘打聽近來康冕王的情況。
雖然有密探會一直過來告訴顧紫重外麵的情況,不過此時她的心已經亂了,恨不得一刻鍾問一遍。
昨天密探剛剛進來和她說過,康冕王的十萬大軍已經退迴了川蜀,鎮守蜀道了。
康冕王見情況不太對勁,他才不會傻傻地出來,惹這個惹那個呢。
所以說京城周圍的明軍等於是耗著,什麽事情也不幹。
他們想幹點什麽事也沒有自由。
小皇帝已經下了令,讓明軍當中的所有士兵,什麽事都不要幹。
哪怕是買衣服買吃的,都要向參軍報告。
朱常禧也被父親冊封了一個禦前將軍。
說白了,還是照顧皇上。
他不想照顧皇上,想衝鋒陷陣。
朱王爺不同意,現在可是大戰,要保護好皇上才行。
雖然父親嘴上這麽說,可是朱常禧明白,父親這是在保護他呢。
朱王爺就朱常禧這麽一個兒子,他可不能讓兒子丟了性命。
反正守衛京城的明軍加起來也有五萬人了。
康冕王他人再多,打過來的話,朝廷也可以和他碰碰拳頭。
朱常禧明白父親的意思,可是越是這樣,他越是憋的慌。
所以現在就這麽僵持了下來。
韃靼人知道大明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不會管邊疆的。
趁著這個機會,韃子兵又是南下了幾次,把周邊的百姓給搶了一個遍。
離長城近的一些村落幹脆整體搬家了。
那些百姓開始向南遷移。
其中也不乏許多不種地的流民,開始報團,想要造反。
所以整個朝廷內憂外患,著實不易。
朱常禧知道任務重,凡事就不能隨心所欲了。
倘若他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一旦闖下大禍,那可就完了。
所以朱常禧識時務,該退後的時候就退後。
吳一城和朱子琴他們憋屈壞了。
他們真想揮師北上,直接把韃靼人給打迴蒙古草原去。
今年大明的整體收成不錯,韃子兵就來搶。
他們真的是太過小看大明了。
朱子琴投奔朱常禧,就是為了要打仗的。
如今有仗不能打,他心裏很憋屈,直接去找朱常禧說理。
朱常禧看他滿臉的憔悴。
小皇帝賜給他的美女,他沒有少享用吧?
外麵都傳些閑話,說朱子琴都有了好幾個孩子了。
這種問題,朱常禧可以理解,可是作為一員大將,關鍵的時候整這種問題,實在是不可理解。
他對朱子琴就是一頓批評:“子琴兄弟,咱們治軍打仗,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自己嚴格。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成了什麽體統了!”
朱子琴摸了摸自己的帽子,卻是絲毫不在乎,道:“皇上賜給我什麽,我就要什麽。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們現在兵甲已足,什麽時候能打迴去?”
但凡有機會打迴去,朱常禧還不會動手嗎?
他直言道:“家父和當今皇上正在商榷呢。什麽時候打,怎麽打,一時之間還尚未定下來。所以你還是不要著急了。”
朱常禧不著急,可是朱子琴卻是著急萬分。
朱子琴不想讓哥哥看他的笑話。
現在離承德府也不遠,離家也不遠。
朱子琴想要在自己的家門口證明一下自己。
朱常禧好不容易才把他給勸了迴去。
外麵的敵人沒有什麽動靜,自己人這裏卻是亂了套了。
朱常禧做為這五個兄弟之首,也真的是夠丟人的。
朱王爺把他帶來的明軍都圍繞著京畿之處駐紮了下來。
因為有傳言,說北麵的女真人也要南下。
女真人對整個中原人早就垂涎三尺了。
小皇帝接了父親的皇位,他也是有那種野心。
可是他沒有想到,大明居然是這樣的,整個就是一個爛攤子。
還有一點,小皇帝對他的祖母很好,可是沒有想到外戚居然會對他下手。
他把祖母囚禁起來,也是逼不得已的。
小皇帝害怕了,他也下了決心,要把大明給好好治理一下,要不然他的子孫後代,絕對不會好受。
之前的幾個前輩,有幾十年不上朝的,也有喜歡做生意的。
就是不理朝政。
小皇帝作為後輩,都看不起他的這幾個前輩了。
大明危在旦夕,不能不改了。
他給顧紫重留下了心驚膽戰。
顧紫重進了浣衣局,將衣服送進去之後便乖乖出來,整個人仿佛就是偷偷摸摸的。
她也不知道為什麽,自己的少夫人的氣勢就這樣被澆滅了。
出來的時候她心有餘悸。
記得之前的時候,她還看到浣衣局的劉公公呢。
如今劉公公也辭去了這個位置,迴鄉養老去了。
這裏熟悉的人也就是朱留宏了。
顧紫重迴憶起她曾經在這裏和朱留宏的場景。
那個時候還有黛蘭呢,也就是現在的黛妃,人家都成了太後一個級別的人了。
顧紫重迴到了轎子上。
轎夫說他剛才看到幾個腰間別著刀的人經過這裏。
顧紫重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了。
她強裝鎮定,迴了朱家去。
現在金陵城裏也沒有兵了,沒有將領了。
隻留下婦孺,這就等於是空城了。
她時時刻刻都在擔心,生怕康冕王什麽時候會打過來。
她又害怕錦衣衛那些人什麽時候會突然衝進朱府,把她給抓起來。
錦衣衛進宅子裏麵去抓人,這可是絲毫都不需要理由的。
記得前世的時候顧紫重就經常讓自己身邊的錦衣衛這麽做。
所以現在迴憶起來,如梗在喉啊。
她也後怕。
錦衣衛和東廠的人直接聽皇上的命令,根本不用經過兵部的。
西廠更加變態。
她把自己的擔心告訴了崔姨娘。
還真別說,崔姨娘做為一個過來人,對這種事情都已經是看開了。其實就如崔姨娘所說的那樣,錦衣衛他們雖然權力大,可是也不是無法無天的。
小皇帝需要依靠金陵朱家,那錦衣衛他們就是金陵朱家的保鏢才對。
他們怎麽會那麽傻?小皇帝不下命令,他們抓人幹什麽?
顧紫重還是擔心,她向崔姨娘打聽近來康冕王的情況。
雖然有密探會一直過來告訴顧紫重外麵的情況,不過此時她的心已經亂了,恨不得一刻鍾問一遍。
昨天密探剛剛進來和她說過,康冕王的十萬大軍已經退迴了川蜀,鎮守蜀道了。
康冕王見情況不太對勁,他才不會傻傻地出來,惹這個惹那個呢。
所以說京城周圍的明軍等於是耗著,什麽事情也不幹。
他們想幹點什麽事也沒有自由。
小皇帝已經下了令,讓明軍當中的所有士兵,什麽事都不要幹。
哪怕是買衣服買吃的,都要向參軍報告。
朱常禧也被父親冊封了一個禦前將軍。
說白了,還是照顧皇上。
他不想照顧皇上,想衝鋒陷陣。
朱王爺不同意,現在可是大戰,要保護好皇上才行。
雖然父親嘴上這麽說,可是朱常禧明白,父親這是在保護他呢。
朱王爺就朱常禧這麽一個兒子,他可不能讓兒子丟了性命。
反正守衛京城的明軍加起來也有五萬人了。
康冕王他人再多,打過來的話,朝廷也可以和他碰碰拳頭。
朱常禧明白父親的意思,可是越是這樣,他越是憋的慌。
所以現在就這麽僵持了下來。
韃靼人知道大明內部出現了問題,他們自顧不暇,所以不會管邊疆的。
趁著這個機會,韃子兵又是南下了幾次,把周邊的百姓給搶了一個遍。
離長城近的一些村落幹脆整體搬家了。
那些百姓開始向南遷移。
其中也不乏許多不種地的流民,開始報團,想要造反。
所以整個朝廷內憂外患,著實不易。
朱常禧知道任務重,凡事就不能隨心所欲了。
倘若他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一旦闖下大禍,那可就完了。
所以朱常禧識時務,該退後的時候就退後。
吳一城和朱子琴他們憋屈壞了。
他們真想揮師北上,直接把韃靼人給打迴蒙古草原去。
今年大明的整體收成不錯,韃子兵就來搶。
他們真的是太過小看大明了。
朱子琴投奔朱常禧,就是為了要打仗的。
如今有仗不能打,他心裏很憋屈,直接去找朱常禧說理。
朱常禧看他滿臉的憔悴。
小皇帝賜給他的美女,他沒有少享用吧?
外麵都傳些閑話,說朱子琴都有了好幾個孩子了。
這種問題,朱常禧可以理解,可是作為一員大將,關鍵的時候整這種問題,實在是不可理解。
他對朱子琴就是一頓批評:“子琴兄弟,咱們治軍打仗,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自己嚴格。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成了什麽體統了!”
朱子琴摸了摸自己的帽子,卻是絲毫不在乎,道:“皇上賜給我什麽,我就要什麽。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咱們現在兵甲已足,什麽時候能打迴去?”
但凡有機會打迴去,朱常禧還不會動手嗎?
他直言道:“家父和當今皇上正在商榷呢。什麽時候打,怎麽打,一時之間還尚未定下來。所以你還是不要著急了。”
朱常禧不著急,可是朱子琴卻是著急萬分。
朱子琴不想讓哥哥看他的笑話。
現在離承德府也不遠,離家也不遠。
朱子琴想要在自己的家門口證明一下自己。
朱常禧好不容易才把他給勸了迴去。
外麵的敵人沒有什麽動靜,自己人這裏卻是亂了套了。
朱常禧做為這五個兄弟之首,也真的是夠丟人的。
朱王爺把他帶來的明軍都圍繞著京畿之處駐紮了下來。
因為有傳言,說北麵的女真人也要南下。
女真人對整個中原人早就垂涎三尺了。
小皇帝接了父親的皇位,他也是有那種野心。
可是他沒有想到,大明居然是這樣的,整個就是一個爛攤子。
還有一點,小皇帝對他的祖母很好,可是沒有想到外戚居然會對他下手。
他把祖母囚禁起來,也是逼不得已的。
小皇帝害怕了,他也下了決心,要把大明給好好治理一下,要不然他的子孫後代,絕對不會好受。
之前的幾個前輩,有幾十年不上朝的,也有喜歡做生意的。
就是不理朝政。
小皇帝作為後輩,都看不起他的這幾個前輩了。
大明危在旦夕,不能不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