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晉國和齊國則是再次出兵魯國舊地,身在曲阜的陳和得到消息之後,就開始在地圖麵前仔細端詳,準備找出來應對之策,看了半天之後,他這才開口說道。


    “這一次晉國和齊國的人馬來勢洶洶,他們大軍合計將近七十萬,而我們手中的兵力,隻有步兵三萬,騎兵七萬,剩下就是還有十幾萬的鄉兵,加起來總兵力不到三十萬。”


    “所以這次戰鬥不能跟敵人硬碰硬,必須要采用一些非常之法,否則的話難以抵抗如此多的大軍,不知道各位可有什麽看法?”


    侯犯這個時候,臉色微微一變,因為在陳和算計這些人馬的時候,並沒有把自己的這一軍算進去,讓他心中有些疑惑,是不是陳和已經知道了一些事情?於是便開口說道。


    “我手中還有車兵十萬,陳將軍似乎是忘了吧?”


    而陳和則是搖了搖頭,臉上露出十分誠懇的神態,解釋道。


    “自然沒有忘,隻是曲阜城中需要人來鎮守,剛才在下所說是可以出動的應戰兵馬,所以並沒有把侯將軍的一部人馬算進去。”


    但是在一邊跟隨季孫肥投降的冉求,臉色卻是微微一變,雖然說他對於投降,漢國心中多有非議,不過這一段時間以來,魯國在漢國新政之下。


    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並且魯國呈現出來了另外一種不同的姿態,這種景象完全不同於往日,也讓他從心中開始認真的思考,如今的天下大勢。


    對於主動投降漢國的侯犯,冉求也算是相當的了解,畢竟在此之前兩人在魯國之內沒少打交道,他可不是一個願意主動出擊的人,在如此的危局之下,肯定會有所籌謀。


    陳和看到兩人都不說話,於是就對侯犯開口吩咐道。


    “侯將軍你現在馬上迴去整頓人馬,準備守城之事,清點一下庫存,如果還有缺失的話及早報上來,以免到時候被打一個措手不及。”


    侯犯聽到這話以後,馬上站起身來躬身領命,等到他離開之後,陳和看了冉求一眼。


    “子有乃是有大才之人,在現在這種局勢之下應該有見解吧?”


    這時候冉求輕輕搖了搖頭,苦笑一聲,開口說道。


    “在下雖然在魯國輔佐季康子,不過能力卻是有所不足,要不然的話也不會有上一次魯國大敗之事,隻是將軍現在要以弱勢兵力抵抗大軍。”


    “在出兵之前恐怕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要先安內吧?否則後方一旦出現動蕩,那麽很有可能會讓將軍的謀劃功虧一簣,甚至有可能會丟了曲阜。”


    他這話已經說的很明顯了,就是在提醒陳和,小心曲阜城中發生什麽變故。


    聽明白了這些話之後,陳和淡然一笑,大有深意的開口說道。


    “漢王能夠取得今日的成就,絕對不是僥幸之功,子有乃是有大才之人,最近一段時間你也看到了魯國現在的變化,不知道有沒有拿定主意,決定接下來應該怎麽做呢?”


    冉求聽到這話以後心中也有一些矛盾,通過跟儒家弟子之間的書信,他已經知道了淮城最近發生的事情,左丘明現在年紀大了,似乎也失去了一些銳氣。


    開始著力傳授一些儒家經世致用之學,也就是不再虛談禮法,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盡可能的根據現狀,來重新規劃儒家將來的學說,從而順應潮流。


    這種變化一開始接觸的時候,讓冉求的內心出現了一些增長,不過自從卜商在漢國出任官員之後,這種情況就發生了悄然的變化。


    不少儒家學子慢慢都開始轉向經世致用之學,冉求也開始重視起來,就是因為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認,儒家經過這一番的轉變,那麽不管走到哪裏都能夠一展所長。


    從而完全改變儒家有名望而難以出世為官的局麵,現在陳和又當麵問起此事,冉求低著頭思索一陣,然後這才緩緩抬起頭來,目光之中也逐漸堅定。


    “漢王果然是有雄才大略的國君,既然如此,在下願意為漢王效力,實不相瞞之前,我看到侯犯說話之時多有閃避,所以心中有些擔憂,還請將軍加以提防。”


    聽到這裏以後陳和微微一笑,隨後轉身進入內室,過了片刻之後取出來一封竹簡。


    “這是我們的密探刺探得到的消息,侯犯現在見到晉國和齊國聯手來攻,心中已經出現了一些動搖,並且已經跟對方有了一些接觸,如今恐怕正在猶豫之中。”


    “如果他要是做出來一些愚蠢的選擇,那麽就是自尋死路,子有乃是謙謙君子,既然你說要投靠漢王,那麽在下便相信你。”


    “另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拜托子有,如今強敵在外而我軍人數過少必須要以巧取勝,所以我想要將曲阜的房屋交到子有的手中。”


    “不過我離開之後,恐怕侯犯會有反複,如果一旦真的出事,那麽你就安心留在軍中,自然有人會處理此事,如果子有要是有時間的話,可以到大佬之中去勸一勸樊子。”


    “漢王是愛才當日攻下騰城之後,並沒有難為樊子,而且他的生性剛強,恐怕別人去的話,未必能夠勸服,如果子有和樊子能夠聯手掌控曲阜,那麽在下也就能夠放心出征了。”


    現在冉求心中已經有了決定,自然也就沒有什麽猶豫,馬上拱手說道。


    “既然陳將軍已經有了應對之策,那麽在下就接下這道命令,隻要在家還活著,那麽曲阜,必然不會落到晉軍的手中,樊子之事,在下也會盡力而為。”


    陳和長出了一口氣,似乎是放下了一個很大的心事,因為之前蒙荻離開之時專門有交代,孔子的學徒眾多,雖然說能力參差不齊,但是品格大部分都是有保證的。


    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效忠,那麽漢國就能夠得到一大批官員,這對於如今的局勢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現在冉求表明了態度,這就是一個好現象。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之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泉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泉巷並收藏春秋之後最新章節